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特点。方法:对VD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患者各15例,行头颅1H-MRS检查,测得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乙酰胆碱(Cho)、肌酸(Cr)及NAA/Cr、Cho/Cr。结果:其中右侧丘脑中Cho/Cr及NAA/Cr3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左侧丘脑中NAA/Cr肾精亏虚组低于瘀血阻络组(P0.05);3组Cho/Cr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右侧额叶中Cho/Cr痰浊阻窍组高于瘀血阻络组(P0.05);肾精亏虚证患者NAA/Cr比值明显低于痰浊阻窍组(P0.01)和瘀血阻络组(P0.05)。左侧额叶中Cho/Cr痰浊阻窍组高于瘀血阻络组(P0.05);肾精亏虚证患者NAA/Cr比值明显低于痰浊阻窍组(P0.05)和瘀血阻络组(P0.01)。右侧海马Cho/Cr痰浊阻窍组高于其他2组(P0.01);3组NAA/Cr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左侧海马中Cho/Cr及NAA/Cr3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及瘀血阻络证患者的1H-MRS有不同表现。其中,肾精亏虚证患者双侧额叶NAA/Cr水平较其他2组下降,可作为其诊断成立的依据之一。痰浊阻窍证患者双侧额叶及海马Cho/Cr较其瘀血阻络组有不同水平的升高,可作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早期干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03-09/2004-03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1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参照《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给予量化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肾精亏虚证,其次是痰浊阻窍证、腑滞浊留证、瘀血阻络证、热毒内盛证、肝阳上亢证和气血亏虚证。经相关分析发现中医证候积分与神经心理学成绩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①与痰浊阻窍证呈显著负相关的是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P<0.01),计算力、临摹得分、回忆得分、符数个数、划消个数(P<0.05);呈显著正相关的是连线1、连线2(P<0.01),划消时间(P<0.05)。②与腑滞浊留证呈显著负相关的是临摹得分、回忆得分、划消个数(P<0.01),符数个数(P<0.05),呈显著正相关的是连线测验2(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中,中医证型以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腑滞浊留证为常见。痰浊阻窍证、腑滞浊留证与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显著相关。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痰浊和腑滞可能是引起认知障碍的重要致病因素。对急性脑梗死后出现痰浊阻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早期干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03-09/2004-03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1例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参照《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给予量化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肾精亏虚证,其次是痰浊阻窍证、腑滞浊留证、瘀血阻络证、热毒内盛证、肝阳上亢证和气血亏虚证。经相关分析发现中医证候积分与神经心理学成绩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①与痰浊阻窍证呈显著负相关的是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P&;lt;0.01),计算力、临摹得分、回忆得分、符数个数、划消个数(P&;lt;0.05);呈显著正相关的是连线1、连线2(P&;lt;0.01),划消时间(P&;lt;0.05)。②与腑滞浊留证呈显著负相关的是临摹得分、回忆得分、划消个数(P&;lt;0.01),符数个数(P&;lt;0.05),呈显著正相关的是连线测验2(P&;lt;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中,中医证型以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腑滞浊留证为常见。痰浊阻窍证、腑滞浊留证与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显著相关。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痰浊和腑滞可能是引起认知障碍的重要致病因素。对急性脑梗死后出现痰浊阻窍证和腑滞浊留证的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有可能改善其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及中医病理机制。方法:76例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证候辨证分型并评分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Fuld物品记忆测验(FOM)、言语流畅性测验(RVR)及数字广度测验(DS)等神经心理学测验,观察中医证候分布及证候积分与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最常见的证型是肾精亏虚证,较常见的是痰浊阻窍证和瘀血阻络证。绝大多数是2种或3种证型并见,2者合计占92.11%;神经心理学测试成绩与中医证候积分呈负相关,与肾精亏虚证具有显著负相关的是FOM(P<0.01),与痰浊阻窍证呈显著负相关的是MMSE、FOM(P<0.01);瘀血阻络与所有4项测试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或0.05);腑滞浊留证及气血亏虚证均与DS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是多种中医病理因素作用的结果,肾亏、痰浊、瘀血是其基本病理基础,其对多种认知功能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障碍特征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痴呆量表选择4组实验对象,分别为认知正常组(NC)、血管性认知损害未达痴呆诊断组(VCIND)、轻度VD组(VD1)和中度VD(VD2)组。各组均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评测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与NC组相比,VCIND组存在某些方面的认知障碍,痴呆组则有广泛的认知损害,且随着痴呆程度加重而加重。中医证候诊断中,VCIND组的肾精亏虚证候比NC组明显,VD1组的痰浊阻窍证候比VCIND组和NC组明显,VD2组的瘀血阻络证候比NC、VCIND、VD1组明显,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证候均与各认知量表得分、痴呆程度相关。结论:认知量表结合证候分析可能可以预测认知损害的变化。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证候与认知损害关系密切,对中医证候的干预可能对防治VD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和分析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影像学改变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之间的相关性,为VCI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血管性痴呆组(VaD组)及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非痴呆组(VCIND组),对3组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和颅脑MRI检查。结果:①在VCI患者中医证候中,单一证候较少,多为复合证候。在本次研究中各个证候出现率由大到小为: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肝阳上亢、腑滞浊留、热毒内盛和气血亏虚。②在中医证候和磁共振成像改变的分析中,VCI的中医证候在不同部位的脑损害时的出现率具有显著差异性。③脑损害部位与中医证候积分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腑滞浊留、热毒内盛和肾精亏虚可能分别是基底节梗塞、脑萎缩和双侧半球梗塞的危险因素。结论:在VCI的中医证候中,痰浊阻窍证在头颅MRI上多表现基底节梗塞;瘀血阻络证多表现侧脑室旁梗塞;热毒内盛证多表现左侧脑半球梗塞;肾精亏虚证多表现双侧脑半球梗塞和脑萎缩,而瘀血阻络证则多表现为皮质损害。同时腑滞浊留证、热毒内盛证和肾精亏虚证可能分别是基底节梗塞、脑萎缩和双侧半球梗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笔者用中医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较好,现就常用治疗3法简介于下。1.清热化痰泄火法适用于痰热挟肝火上扰证。此证有轻重之异。较重者多为肝阳风动,气火升腾,痰浊上扰清窍,治宜潜阳镇逆、平肝熄风为主。可先予牛黄清心九,继进镇肝熄风汤加减,常能获得较好疗效;轻者症见半身不遂,语言欠利,神志昏蒙,或  相似文献   

8.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肺脾肾俱虚,从而导致痰瘀阻结,肺气壅滞,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甚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文从"痰"论治肺胀,认为"痰"为肺胀疾病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多为外寒里饮、痰浊阻肺、痰热壅肺、痰蒙神窍。  相似文献   

9.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概况及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认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病位在脑,其本在于心肝脾肾的功能失调;其标在于痰浊瘀血,蒙闭清窍,其病程演变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治疗主要有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及单味药物治疗等。中药治疗VD的机制主要有:增强胆碱能神经递质、单胺类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功能,抗氧自由基作用,调节NO功能,钙拮抗作用等。目前中医研究的思路和设想主要有:病因病机的研究应以脏腑为本,以痰瘀阻络为标;应注重VD的症候演变规律;注重临床疗效的提高;重视VD的基础研究,实现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有机结合;使VD临床用药全方位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血管性痴呆(VaD)证候分布特点并辨证施治,研究辨证分型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56例VaD患者,根据VaD患者临床表现,结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并对症治疗,分析中医证候特点,评价对症治疗效果。结果VaD患者中医证候及构成比例分别为肾精虚亏(52.56%)、痰浊阻窍(50.64%)、气血亏虚(42.31%)、瘀血阻络(32.05%)、肝阳上亢(16.03%)、腑滞浊留(7.69%)、火热内盛(3.21%);证候组合以2种证候者最多,占46.79%;其中男性痰浊阻窍证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瘀血阻络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证候组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根据中医证候对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6.92%,治疗后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D中医证候以肾精亏虚、痰浊阻窍、气血亏虚多见。根据中医证候辨证施治可明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智能状态,治疗作用较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