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新颜  刘莉  张戈  章洁  朱慧敏  吴桐  田丽 《中国康复》2021,36(11):653-656
目的:通过B/M型超声测量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舌骨和颏舌骨肌运动参数,探讨其在咽期吞咽困难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吞咽造影检查证实存在咽期吞咽障碍。选用视频吞咽障碍分级量表(VDS)中的7项咽期指标进行评定,满分为60分。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30分(轻度组)和≥30分(重度组)2组。使用超声测量2组空吞咽时的舌骨位移、颏舌骨肌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并记录2组的管饲喂食情况。结果:轻度组舌骨位移、颏舌骨肌运动距离大于重度组(P<0.05)。2组颏舌骨肌运动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2组管饲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以对舌骨和颏舌骨肌的位移等运动规律进行定量检测,有助于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困难程度的分析,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食管清除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脑卒中后食管清除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食管清除功能异常与口咽期吞咽生理及渗漏误吸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我院康复科住院、并完成吞咽造影检查(含正位像食管清除观察)的17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医疗记录中收集临床资料数据,并针对患者吞咽5 ml高稠度食物的正位像及侧位像造影结果进行分析。采用改良钡剂吞咽障碍造影评估量表(MBSImP)的食管清除(EC)项目对患者的食管清除功能进行评级,并对其口腔期及咽期的各吞咽生理成分进行评分。采用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对患者进食的安全性进行评级。 结果 在174例入选患者中,共发现70例(40.23%)患者有食管清除功能异常,且大部分(共43例)患者表现为食管中到远端滞留。与食管清除正常组患者比较,食管清除异常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高、咽期总体障碍程度更严重(P<0.00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入选患者食管清除功能与口腔期范畴的各吞咽生理成分及渗漏误吸评级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咽期范畴的喉上抬(r=0.229,P=0.002)、舌骨前移运动(r=0.244,P=0.001)、咽蠕动(r=0.521,P<0.001)、咽收缩(r=0.309,P<0.001)、食管上括约肌开放(r=0.337,P<0.001)、舌根收缩(r=0.261,P=0.001)及咽部残留(r=0.260,P=0.001)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可同时合并食管清除功能障碍。食管清除功能异常与年龄及咽期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相关。咽期吞咽生理异常可能伴随更高的食管清除异常发生率,咽蠕动减弱常提示伴随更严重的食管清除异常。将正位像食管清除观察纳入常规吞咽造影检查中,有助于筛查食管功能异常以早期识别临床问题,提高吞咽评估的全面性及系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淀粉类增稠剂、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对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患者随机顺序进食分别由淀粉类增稠剂、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调制的高度稠/细泥型造影剂,观察患者的吞咽功能及不同增稠剂对其渗漏误吸情况的影响,并采用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记录。结果:黄原胶类组与淀粉类组的渗漏误吸分级比较,及凝胶类组与淀粉类组的渗漏误吸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改善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情况的效果优于淀粉类增稠剂,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误吸风险及吞咽能力更个体化地选择合适的增稠剂。  相似文献   

4.
刘婷慧  孙洁  张倩  高盼盼 《中国康复》2024,39(11):660-664
目的:比较不同咽反射异常程度的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隐性误吸发生率及吞咽功能的差异,探讨咽反射异常程度与发生隐性误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120例,根据咽反射检查结果分为3组,咽反射正常组(A组)39例、咽反射减退组(B组)54例和咽反射消失组(C组)27例。采用吞咽X射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和纤维内窥镜吞咽评估(FEES)对3组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异常征象、视频吞咽造影功能障碍(VDS)评分、Rosenbek渗漏-误吸(PAS)评级、耶鲁咽部残留物严重程度(YPR-SRS)评级、咽部感觉受损、隐性误吸及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咽反射异常程度与吞咽功能和隐性误吸及SAP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吞咽启动延迟、会厌折返障碍、喉上抬障碍、咽部感觉受损、隐性误吸和SAP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高于B组、B组高于A组(均P<0.05)。3组患者梨状窝残留、咽后壁残留、误吸、VDS评分、PAS及YPR-SRS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入组患者咽反射异常程度与吞咽启动延迟、会厌折返障碍、喉上抬障碍、咽部感觉受损、隐性误吸及SAP均具有正相关性(均P<0.05)。咽反射消失预测患者发生隐性误吸的敏感度为52.00%,特异度为85.26%;咽反射异常预测患者发生隐性误吸的敏感度为96.00%,特异度为40.00%。结论:卒中后患者咽反射异常程度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相关。咽反射异常程度越高,可能伴随更高的隐性误吸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不同部位电刺激对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药物治疗及一般康复治疗,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舌骨上、下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B组则辅以单纯舌骨上区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各组患者进行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并测量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及甲状软骨向上、向前移动距离;同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OSS)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其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才藤分级、DOS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A组及治疗B组洼田分级[分别为(2.40±1.26)级和(2.10±0.99)级]、才藤分级[分别为(5.30±1.89)级和(5.20±1.69)级]、DOSS量表评分[分别为(5.20±1.40)分和(5.10±1.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电刺激组患者治疗后上述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B组患者治疗后在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前移距离[(12.15±7.59)mm]较治疗前及治疗A组、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将电极片放置在舌骨上区或舌骨上、下区刺激时其疗效间无显著差异,但单纯舌骨上区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时舌骨前移距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的特点,探讨咽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疑似脑卒中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169例,收集每例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部位、脑卒中类型、烟酒史、留置胃管、气管切开、既往病史、洼田饮水试验、咽反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入组患者1周内完善吞咽造影(VFSS)及纤维内镜吞咽功能(FEES)检查,根据VFSS结果将169例患者分为咽期吞咽障碍组(92例)及非咽期吞咽障碍组(77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间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咽期吞咽障碍的预测价值。 结果 咽期吞咽障碍组与非咽期吞咽障碍组的病程、脑卒中部位、气管切开状态、留置胃管、洼田饮水试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渗漏-误吸评级(PAS)、耶鲁咽部残留物严重程度分级评定量表(YPR-SRS)、会厌翻折、咽启动、舌骨上移最大距离、咽感觉、咽分泌物水平等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是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预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95% CI(0.838~0.942)]、0.741[95% CI(0.669~0.806)]、0.874[95% CI(0.814~0.920)],敏感度分别为75.0%、52.2%、84.8%,特异度分别为96.1%、94.8%、85.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级、1分、1级。 结论 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为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对咽期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舌压和吞咽造影时吞咽器官的形态学动态变化,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及舌骨运动与咽期咽腔活动的相互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13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对所有患者进行舌压测定(日本JMS舌压测定器),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舌压测定后即刻行吞咽造影检查,使用吞咽功能影像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以30帧/秒的速率记录吞咽过程,截取目标图像。使用吞咽造影分析软件进行吞咽时吞咽器官活动的量化分析,并对舌压、舌骨运动位移、咽腔收缩率(PCR)、食管上括约肌(UES)持续开放时间等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舌压[(17.06±9.68)kPa]与UES持续开放时间[(1052.3±639.08)ms]存在正相关(r=0.59,P<0.05)。舌骨向上位移[(10.65±5.88)mm]与PCR[(55.38±32.20)%]存在负相关(r=-0.53,P<0.05)。 结论 舌肌及舌骨活动可影响咽期吞咽器官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8.
误吸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早期识别误吸并给予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肺部感染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病程,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诱发误吸的因素多样,目前已有许多工具被开发用于识别误吸高危患者,但临床对于误吸筛查及评估的标准尚未达成共识。本文简要综述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机制、危险因素、筛查评估、风险管理等相关研究的进展,以期为早期识别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及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强化NMES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NMES组和强化NME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NMES,NMES组每日1次,强化NMES组每日2次。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进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测量吞咽半流质食物时舌骨、甲状软骨向前、向上的运动幅度、时间,计算相应的速度,同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P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强化NMES组洼田饮水试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4周后,强化NMES组才藤分级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后,强化NMES组PAS分级较NMES组、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前移速度中,强化NMES组在治疗2周后[(20.52±8.39)mm/s]、4周后[(33.00±19.83)mm/s]较NMES组及对照组增快;PAS分级与舌骨前移速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呈中度相关(P<0.05)。 结论 强化NMES在改善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方面优于NMES,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增快可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吴江平  苏骅  蓝桂美  曾玲 《护理研究》2013,(23):2476-2477
[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及误吸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自愿的原则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1月住院的65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作为干预组进行前瞻性护理,选择2010年1月—2011年5月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来改善吞咽障碍及预防误吸的63例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吸入性肺炎发病率。[结果]两组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结论]前瞻性护理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的吞咽功能,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超声定量评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前后颏舌骨肌运动改变的价值。方法 纳入40例接受康复治疗并于2个月内恢复正常吞咽功能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B/M型超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愈后测量吞咽5 ml水过程中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及运动时间,计算其运动速度,比较不同时间点超声参数的差异;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超声参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及运动时间的一致性均良好(ICC:0.854~0.932,P均<0.05)。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愈后患者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及运动速度逐渐增加,而运动时间逐渐减少(P均<0.01)。治疗2周时与治愈后颏舌骨肌运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其余各时间点各颏舌骨肌超声参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超声可定量评估颏舌骨肌运动参数,为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收治的126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等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及康复训练,综合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肌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疗效、营养状况及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上食管括约肌(UES)完全开放情况、舌骨最大位移距离(HmaxD)、咽期通过时间(PTT)。结果综合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综合组治疗后UES完全开放情况、HmaxD明显升高(P0.05),PTT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健侧上臂中部肌围(AMC)与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综合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升高患者ALB、UES及HmaxD,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经口至食管间歇置管对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的应用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确诊的80例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方式不同将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病人给予经鼻胃管保留置管方法治疗,观察组病人给予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经口至食管间歇置管方法治疗,观察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入院治疗14d后吞咽功能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入院24h效果,观察组病人入院治疗14d后有18例病人临床治疗有效,对照组有15例病人临床治疗有效,观察组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与15.0%),观察组病人14d后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9.4分±2.5分与67.4分±1.9分)。[结论]对于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病人给予经口至食管间歇置管可有效提高吞咽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吞咽过程中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和吞咽造影(VFSS)时吞咽器官的结构性位移,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器官形态学变化与电生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床旁筛查证实存在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1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9例设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VFSS检查,同时在同一次吞咽动作中采集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的sEMG信号。使用吞咽功能影像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记录吞咽过程,对吞咽时吞咽器官活动进行量化分析。对两组受试者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平均振幅、激活顺序、肌电活动潜伏期以及舌骨运动潜伏期进行比较,并对病例组患者sEMG信号与舌骨喉复合体位移、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程大于对照组,平均振幅小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sEMG颏下肌群平均振幅与舌骨位移以及UES开放幅度均未见明显相关。病例组患者中有14例表现为反向激活序列模式,有7例表现为正向激活序列模式。反向激活序列模式的患者与正向激活序列模式的患者相比,舌骨位移以及UES开放幅度均显著下降(P<0.05)。病例组患者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记录sEMG最大波幅)、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0d后,2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VFSS总评分及咽期VF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吞咽功能训练中采用不同配方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吞咽功能训练中冰刺激治疗所用配方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除冰刺激治疗所用配方不同,均进行同样的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0 d、20 d、30 d后的吞咽功能。结果: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两组吞咽功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0 d、30 d后,两组吞咽功能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地给予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冰刺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缩短治疗时间,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0.
俞茗文  万萍 《中国康复》2017,32(6):518-521
正吞咽障碍是指由于吞咽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导致食物不能安全有效地进入到胃中的过程~([1])。脑卒中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概率在22%~65%~([2])。吞咽障碍可表现为口期吞咽障碍,咽期吞咽障碍,或口咽期吞咽障碍。其中咽期吞咽障碍可造成咽残留、误吸、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窒息、脱水和营养不良~([2])。吞咽困难导致吸入性肺炎,并显著提高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及死亡率~([3])。本文通过采用咽期吞咽障碍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