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目的观察五脏俞麦粒灸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Ⅰ组30例、观察Ⅱ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认知训练,观察Ⅰ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治疗,观察Ⅱ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五脏俞麦粒灸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定认知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3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治疗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脏俞麦粒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方法:对64例VCIND患者、66例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或明显(脑梗死和脑出血等)的非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及61例同龄健康者观察,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sTSH)水平.结果:VCIND组T4、FT4水平明显低于CVD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VD组T4、FT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FT3、T3、sTSH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T4、FT4可能是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技术(VR)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P300的影响。 方法 选取VCIND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虚拟现实组(VR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应的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改善循环以及常规康复训练(以认知功能训练为主)。对照组每天认知功能训练30min,VR组每天训练15min,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4周。VR组以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VR技术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每天训练15min,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4周。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中文版(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MoCA)、Barthel指数(MBI)以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评。 结果 治疗后,VR组患者的MMSE、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延迟回忆、定向能力)、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300潜伏期和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R组患者治疗后的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342.75±19.95)ms和(7.23±0.97)μV,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R技术联合常规康复认知训练可更进一步地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影响。 方法选取VCIND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40min/次,每日1次,每周6次,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arthel指数(BI)、肌电诱发电位仪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P300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oCA、MMSE、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治疗后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延迟记忆、MMSE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训练组MoCA总分[(22.40±4.38)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3.27±0.58)分]、注意力[(4.30±1.60)分]、语言[(2.67±0.48)分]、延迟记忆[(3.67±0.80)分]、MMSE[(22.03±3.55)分]、BI评分[(82.17±11.28)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P300潜伏期、波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治疗后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波幅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训练组P300潜伏期[(352.10±30.68)ms]较对照组P300潜伏期[(356.45±40.30)ms]短,波幅[(8.65±1.18)μV]较对照组波幅[(6.73±1.81)μ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能有效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ADL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家庭认知康复训练的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60例分为训练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和常规运动功能康复锻炼,在此基础上训练组增加家庭认知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6个月后进行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 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的MMSE、MoCA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6个月后,训练组的MMSE、MoCA和MBI评分分别为(28.33±2.85)分、(26.64±2.09)分和(74.66±11.22)分,与对照组的(26.95±1.77)分、(25.39±2.47)分和(73.98±12.6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家庭认知康复训练可改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106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A组54例和B组52例,均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A组同时于脑卒中48 h内给以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每天3次,共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A组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未出现不良反应;而B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尼莫地平能有效改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益肾化瘀通络汤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行为认知功能、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肾化瘀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训练的有效性.方法 13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认知训练,训练前后采用MMSE和FIM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1个月、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P<0.001),通过同组的比较,实验组患者经过3个月的认知训练后,其MMSE和FIM的评分明显高于训练后1个月的评分(P<0.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对照组3个月的评分高于1个月的评分,但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患者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测试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者认知功能的新方法及其使用价值。方法应用YWG神经心理训练系统和修订版连线测验(TMT)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组(60例)、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测验。对比观察两组单侧脑功能、图形记忆、汉字记忆和数字连线测验结果,以及各指标与TMT得分的相关性。结果和对照组相比,VCIND组YWG各项目反应时延长27%~158%(P0.01),错误率增高27%~63%,连线测验两部分得分也明显降低(P0.01)。VCIND组内,男女患者之间、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之间各项目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单侧脑功能反应时均与TMT得分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YWG神经心理训练系统测试结果可反映VCIND执行功能损害,可作为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测试项目之一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VCIND)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的早期阶段,指血管病变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疾病,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临床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志物。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技术能客观反映VCIND患者的脑功能活动,结合不同的分析方法,探索VCIND患者的特征性影像学指标,为解释其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本文对rs-fMRI不同分析方法在VCIND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是因脑血管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性综合征。脑血管病后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是指由于血管因素引起的多种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与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老龄及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目前认为脑组织缺血引起的微循环障碍、白质疏松、神经元损伤或丢失等在VCI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表现为执行功能、皮质下功能障碍突出,记忆和言语功能损害相对较轻。VCI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治疗主要包括对血管危险因素治疗,预防脑卒中和提高认知水平的药物治疗。给予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提供适合病人能力的舒适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VCI患者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90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2∶1),将其中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取 rTMS的治疗方法,按照磁刺激量的大小将观察组患者随机分为05. Hz rTMS组、5 Hz rTMS组各30例;另外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不给予rTMS治疗。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05.、5 Hz rTMS组治疗后MMSE、Mo‐CA、HAMD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治疗后 MMSE、MoCA、HAMD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组患者的潜伏期以及波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治疗前 Han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经过治疗后三组患者的 ET‐1和 VEGF的含量显著的增加,并且随着磁刺激的加大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也逐渐的增加( P <00.5)。【结论】rTMS可以显著地改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诱导电位P300和神经心理学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际定向疗法对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将70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根据病情,按常规进行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连续3个月的实际定向疗法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MMSE和MBI均明显提高,但以实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际定向疗法能提高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残存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歇低流量吸氧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116 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治疗组(n=58)和对照组(n=58)。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间歇低流量吸氧治疗。治疗前、治疗后8 周和16 周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8 周,治疗组MMSE 和ADL 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6 周,治疗组MMSE 和ADL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低流量吸氧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组织脂联素(APN)水平变化及其与脑微血管新生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APN组,各15只。模型组采用手术永久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VD模型,APN组在造模后将携带APN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注入大鼠尾静脉。干预后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脑组织APN、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CD3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百分比缩短,脑组织APN表达水平下降,VEGF及CD31表达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APN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降低,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大鼠脑组织APN、VEGF及CD31表达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N干预有利于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可能与增加脑白质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和轻度认知损害(MCI)的关系。方法收集AD、VD及MCI患者外周血检测ApoE基因型,进行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中ε3/ε3基因型所占比例最大,未检测到ε2/ε2及ε4/ε4基因型。AD组ε3/ε4基因型(P=0.001)及ε4基因(P=0.013)高于MCI组。VD组ε4基因高于MCI组(P=0.044)。结论ApoE ε4基因与AD的关系最为密切,是AD的危险因素。但其与VD和MCI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治疗(TES)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乙酰胆碱酯酶(ACh E)及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TES低、中、高电压组,各15只。后4组采用"2血管阻断+硝普钠降压"法制作VD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电压为500V、1 000V、1 500V的TES治疗,3次/日,14 d/疗程,共2个疗程。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海马CA1区Ach E及NR2B蛋白表达。结果:造模结束后7 d,造模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正常组、假手术组(P0.01)。治疗后,模型组,TES低、中、高电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少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5或0.01),平均逃避潜伏期长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5或0.01);TES低、中、高电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多于模型组(P0.05),TES中、高电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短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TES低、中、高电压组Ach E及NR2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TES中、高电压组Ach E及NR2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TES治疗可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海马区ACh E及NR2B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认知障碍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特点,探讨各代谢指标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将认知障碍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n=41)和非代谢综合征组(n=122),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测评,并测量其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水平。结果代谢综合征组的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抽象概括、记忆、语言评分明显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定向力、注意及命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代谢综合征组分数与MoCA的得分有一定的相关性(r=-0.13,P=0.0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舒张压与MoCA评分无相关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其余指标与MoC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空腹血糖、收缩压是影响MoCA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受教育年限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是认知功能受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老年认知障碍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其认知障碍具有一定的选择特异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常伴有代谢指标的异常,而且代谢异常指标的数量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的性别差异。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55例纳入病例组,与其匹配的健康对照者55例纳入对照组,使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简明成套测评量表(BACS)来评估2组的认知功能,探讨病例组神经认知功能的性别差异。结果:病例组的BACS 6项分测试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中的男性亚组在言语流畅性任务的得分显著低于女性亚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显著的认知功能损害,且男性患者的言语流畅性认知损害较女性患者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频交变电磁疗法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发病14 d的急性脑梗死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21例,分为对照组59例和磁疗组62例,均给予抗凝、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同时口服尼莫地平片4 mg,每日3次。磁疗组增加交变电磁场治疗,每日1次。治疗前后均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结果:经过平均20 d的治疗,磁疗组MMSE及MoCA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ADL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磁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交变电磁疗法辅助治疗能显著改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水平,延缓痴呆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