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冻融胚胎移植中应用彩色超声监测子宫内膜负向蠕动波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到本院就诊的不孕症患者为80例,其中女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时期到我院健康体检备孕女性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入院后均使用彩色超声监测子宫内膜负向蠕动波.比较两组子宫内膜血流分型、子宫内...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子宫内膜存在类似胃肠道壁蠕动样的运动 ,并称之为“子宫内膜蠕动征”。本研究初步讨论此现象的发生情况、表现形式等特点及可能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经超声检查和妇科检查 ,临床无阳性诊断的 486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 8~ 75岁 ,平均 3 6.1岁。幼年期和青春期 11例 ,性成熟期 3 4 7例 ,绝经后期 12 8例。采用Acuson12 8XP/1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3 .5MHz。膀胱适度充盈后经腹部扫查 ,子宫内膜观察时间不少于 10min ,于子宫长轴切面完整显示子宫内膜 ,局部放大后详细观察。结  果1.子宫内膜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腔内理疗联合养膜汤治疗肾气虚型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荣成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肾气虚型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其中治疗组予以腔内理疗联合中药养膜汤+口服芬吗通(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对照组单纯口服芬吗通.连续用药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型,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含量,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临床妊娠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及A型子宫内膜所占比例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中E2、P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还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妊娠率高于为对照组(67.74% VS 2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理疗联合中药养膜汤可明显改善肾气虚型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不孕患者血清中E2、P激素含量和增加子宫内膜厚度,继而增加子宫内膜容受性,最终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超声宫腔造影技术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方法采用超声宫腔造影检查,对32例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进行观察,取得不同切面进行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8例(占25%),子宫内膜息肉14例(占43.8%),子宫粘膜下肌瘤9例(占28.1%),子宫内膜癌1例(占3.1%)。经临床及宫腔镜证实,仅1例内膜息肉误诊为粘膜下肌瘤(其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刮宫后出血、凝集导致周边显像不清所致),准确率达96.9%。结论 经阴道宫腔造影操作简便、易行、准确率高,是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现代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子宫内膜异位症致不孕的中医证候要素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致不孕的相关文献,提取证型、证候要素、方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用SPSS22.0对证型、证素及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884篇,依据文献筛选原则最终纳入65篇.共提取病例3937例,涉及证型19个,最常见的是肾虚血瘀证(40.59%)和气滞血瘀证(20.22%);出现病性要素10个,最常见的是血瘀(52.07%)、气滞(15.86%)和肾虚(10.29%);病位要素5个,以肾(96.29%)最为常见.共涉及中药110种,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有菟丝子(54.20%)、丹参(54.13%)、当归(42.24%);对出现频次较高的25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6个药物组合.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临床常见证型是肾虚血瘀证,血瘀、肾分别是最常见的病性要素和病位要素,治疗内异症不孕临床常用补肾活血中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诊疗价值.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患者381例,其中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19例,分析其诊疗结果,包括输卵管阻塞粘连分解伞端成形、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清除电凝、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术后妊娠等情况.结果 因不孕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或腹腔镜检查示输卵管阻塞(多为双侧)至少一侧位于远端(伞端)381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远端阻塞不伴子宫内膜异位症262例中临床妊娠82例,妊娠率31.3%;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症119例,占31.2%,妊娠29例,妊娠率24.4%,其中,输卵管粘连分级Ⅰ、Ⅱ级,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Ⅰ、Ⅱ期组(A组)42例,临床妊娠16例,占38.1%;输卵管粘连分级Ⅰ、Ⅱ级,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Ⅲ、Ⅳ期组(B组)26例,临床妊娠7例,占26.9%,输卵管粘连分级Ⅲ、Ⅳ级,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Ⅰ、Ⅱ期组(C组)28例,临床妊娠4例,占14.3%;输卵管粘连分级Ⅲ、Ⅳ级,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Ⅲ、Ⅳ期组(D组)23例,临床妊娠2例,占8.7%,A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B、C、D组,D组的临床妊娠率最低.结论 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有效方法,不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输卵管阻塞患者术后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输卵管粘连轻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轻的患者术后临床妊娠率优于重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周期疗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3月在我院妇科就诊的133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7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中医周期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临床妊娠率为67.12%,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最大子宫内膜厚度、A型内膜所占比率、宫颈黏液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子宫内膜血流PI、R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采取中医周期疗法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妊娠率,对于改善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整体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术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失败2次及以上、且子宫内膜相对薄弱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在患者月经黄体中、后期采用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血流参数、内膜分型,采用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PDI)观察血流分型,采用宫腔镜观察患者子宫内膜形态学分型,采用电镜观察患者胞饮突情况。结果患者术后1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和搏动指数(PI)较术前显著升高,阻力指数(RI)显著降低(P0.05)。手术后患者子宫内膜分型以高回声型和三线型为主。手术后患者PDI血流分型主要为Ⅱ型和Ⅲ型。手术后患者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形态学分型为佳型者占80%,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子宫内膜胞饮突数目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采用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手术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术后子宫内膜容受性,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益宫养胞汤治疗肾虚血瘀证子宫内膜薄型不孕症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4例肾虚血瘀证子宫内膜薄型不孕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3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益宫养胞汤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及子宫内膜形态。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孕酮(P)和雌二醇(E2)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S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和E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EMT)显著高于治疗前,子宫内膜血流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MT显著高于对照组,RI和P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型子宫内膜占比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60例,根据随机原则采用数字表法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0例,常规西药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人工替代周期内膜准备方案,中西医结合组在常规方案基础上于进周后开始服用增膜助孕汤,内膜转化后改为口服益肾安胎方,两组均在移植后常规静脉滴注间苯三酚针3d,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移植日的内膜厚度、容积、内膜血流灌注情况、异常内膜蠕动波以及临床妊娠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经过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移植日子宫内膜、容积上优于常规西药组(P<0.05),负向子宫内膜蠕动波次数明显少于常规西药组(P<0.05),而子宫内膜血流灌注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常规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的生化妊娠率以及临床妊娠率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中医药在改善RIF患者的妊娠结局具有显著的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容积,也可能通过减少负向子宫内膜蠕动波次数,可以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