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郧阳医学院学报》2019,(3)
目的:运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穴位埋线结合任务导向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任务导向性训练组、穴位埋线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组,每组各2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基础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穴位埋线组每周接受埋线1次,任务导向性训练组每周训练6 d,穴位埋线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组则是将两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三组疗程均为8周。三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应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测试,采集时空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在下肢时空参数及运动学参数方面都有改善。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三组患者的步频、步幅、步速显著升高,步长偏差和患侧支撑相均缩短,患侧摆动相延长。患侧髋膝关节的最大伸展度及最大屈曲度受限改善(P<0.001),髋膝关节屈伸运动的平均角速度提高(P<0.001),患者步行能力明显提高。穴位埋线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结果更优于单种治疗方案(P<0.01),且采用有目的性的任务导向性训练结果亦优于穴位埋线治疗(P<0.01)。结论:无论是任务导向性训练或穴位埋线治疗,都能有效缓解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异常步态模式,而将两种治疗方案相结合则是一种疗效显著的创新性中西医结合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镜像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南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诊的304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系统随机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2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任务导向性训练进行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镜像疗法,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和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ecific protein, S100β)水平)]、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评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评分和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 iEMG)]、三维步态时空与时相参数、生活质量[美国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Stroke Scal...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观察任务导向性双侧上肢训练对脑瘫痉挛型偏瘫型患儿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7例36岁的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 (n=13) 和治疗组 (n=14) 进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任务导向性双侧上肢训练.治疗持续10周.治疗前后均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 (PDMS-2) 及Upper Limb Physician’s Rating Scale, ULPR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2组患儿经过治疗后,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的抓握功能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 (P<0.05) , 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评分增加程度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儿治疗后ULPRS评分均有提高 (P<0.05) , 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评分增加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任务导向性双侧上肢训练能够促进偏瘫型脑瘫患儿偏瘫侧上肢及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急性和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1位病程少于1年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以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康复组(46例)和常规训练的康复对照组(45例),进行每次60分钟,每周3次,共6周的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6m步行试验(6M-WT)、舒适的步行速度( CWS)、最大步行速度( MW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 TUGT)、Berg平衡量表分数( BBS)评定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2组6M-WT、CWS、MWS、BBS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 TUG所用时间明显降低(均P<0.05);2组间比较,第2组各项指标改变值明显高于第1组(均P<0.05)。结论:以任务为导向的步行训练对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脑卒中患者更有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8.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遵医行为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6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遵医行为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遵医行为率96. 23%(51/53)比对照组的81. 13%(43/5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对照组Barthel指数、Harris评分均比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临床遵医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门诊脑科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干预,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NS)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CNS评分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CNS评分为(12.05±2.8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15±3.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24.34±5.07)分]比对照组[(20.22±4.83)分]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促进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上肢机器人虚拟情景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合并认知障碍的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2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合并认知障碍的偏瘫患者64例,按照掷硬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及研究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上肢机器人虚拟情景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患者均干预6周。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的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干预前两组MMSE、MoCA、FMA-UE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MMSE、MoCA、FMA-UE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所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评分更高(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虚拟情景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合并认知障碍的偏瘫患者,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改善偏瘫患者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痉挛的改善作用。方法6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照组仅做康复训练,评定方法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表。结果经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上、下肢Ashworth评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康复训练相结合能更有效地降低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促进偏瘫患者的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医学创新》2020,(4):97-99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干预结合系统护理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遵医行为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本院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认知行为干预结合系统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两组干预后眼压均较干预前降低,视力、前房角深度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遵医行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GSES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结合系统护理可提高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遵医行为,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以住院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组146例,按照入组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采用抑郁症常规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防御方式问卷(DSQ)评估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改变和防御方式变化.结果研究组掩饰型因子分、积极应对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研究组和对照组间掩饰型因子分、积极应对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2组HAMD、HA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HAMD分与积极应对因子分成负相关(P<0.05),与掩饰型防御方式成正相关(P<0.05),HAMA分与掩饰型防御方式成正相关(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其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椎针通络循经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椎针通络循经疗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吞咽功能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水平、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水平、洼田饮水试验以及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对照组治疗前(32.98±4.11)分,治疗后(26.26±3.04)分,试验组治疗前(32.38±3.19)分,治疗后(22.55±2.73)分,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口摄食量表分级比较,对照组治疗前(2.42±0.58)级,治疗后(3.41±0.31)级,试验组治疗前(2.45±0.66)级,治疗后(4.62±0.44)级,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对照组治疗前(2.22±0.65)级,治疗后(3.11±0.49)级,试验组治疗前(2.17±0.73)级,治疗后(4.12±0.58)级,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有效率85.0%,对照组有效率65.0%,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针通络循经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及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步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如何尽早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尤为重要,而临床鲜见通过镜像疗法(MT)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相关报道。目的 观察MT联合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40)、减重组(n=40)和联合组(n=40)。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减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BWSTT,联合组患者在减重组基础上增加MT;每周训练6 d,共持续4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中的下肢部分(FMA-LE)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H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6 min步行测试(6MWT)结果。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重组、联合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均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结果优于减重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和6MWT结果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MT联合BWSTT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运用方便抽样原则选择福建省三所省级综合性医院2005年4-6月康复出院的脑卒中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由专业护士实施3个月护理干预;运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作为评估和评价工具;使用两因素两水平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患者的情绪、移动能力、参与有显著促进作用;对患者的力气、交流、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ADL/IADL)、手功能、总体生存质量方面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强,其中力气、ADL/IADL、总体生存质量在干预3个月后能显示出干预效果,而交流、手功能方面需要随访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干预效果;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患者的记忆与思维方面尚未出现明显效果. 结论 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