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颖  马琳  韩林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9):1137-1140
目的 分析辖区食源性疾病常见病原微生物监测结果和变化趋势,为本区域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和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方法 收集大兴区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病例流行病学、临床资料,采集便标本,检测常见8种食源性致病菌和2种肠道病毒,对检出病原分析。 结果 2015—2019年监测病例1 941例,检出致病菌5种254株,阳性率13.09%,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阳性率分别为5.20%、4.64%、2.78%、0.41%,空肠弯曲菌1株。沙门氏菌中肠炎沙门氏菌45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中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EAEC)49株,副溶血性弧菌中O3∶K6血清型45株,志贺氏菌均为宋内志贺氏菌。1 941例中600例开展肠道病毒检测,检出2种70株,阳性率11.67%,其中诺如病毒检出67株。 结论 本区域食源性疾病常见致病菌种类未发生明显变化,分布发生变化,副溶血性弧菌占比上升,志贺氏菌明显下降,各致病菌血清型发生变化。肠道病毒中诺如病毒占优势。预计本区域食源性疾病常见病原微生物种类将趋于复杂。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食源性疾病暴发检出的主要致病菌分布,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海淀区2010—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样本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海淀区2010—2019年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有66起检出致病菌(46.2%),共检出272株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占30.1%(82株)、变形杆菌占25.7%(7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9.9%(54株)、蜡样芽胞杆菌占12.1%(33株)、致泻大肠埃希菌占7.4%(20株)、沙门菌占4.8%(13株);各样本致病菌检出率以患者肛拭子居多(31.4%,152/484,χ2=274.35,P<0.01);第3季度致病菌检出率最高(20.1%,148/737,χ2=117.01,P<0.01)。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北京市海淀区2010—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菌;第3季度是高发期;采集到有意义的样本(特别是患者肛拭子)和正确诊断,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检测及病因判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2015-2019年海南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为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9年海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点报告的所有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海南省共监测病例35 588例,男性18 228例,女性17 360例;第3季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北京市门头沟区食源性腹泻患者标本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致泻性病菌的流行特征,为腹泻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调查2016年4月-10月门头沟区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腹泻患者,开展粪便标本病原学检测,分析致病菌流行特征。
结果 共检测177例食源性腹泻患者,28件样品检出致病性细菌,检出率15.82%,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14件,检出率7.91%;沙门氏菌6件,检出率3.39%;副溶血性弧菌6件,检出率3.39%;变形杆菌1件,检出率0.56%;铜绿假单胞菌1件,检出率0.56%;未检出志贺氏菌。致病菌检出高峰月份为7-8月。家庭是主要进食场所(41.81%),食物来源主要为禽肉类(30.51%)。
结论 该区2016年主要致病菌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应加强居民饮食习惯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对北京市海淀区2013年6月-2014年12月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了解海淀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方法 对2013年6月-2014年12月在两家哨点医院就诊的542例食源性疾病患者肛拭子,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五种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以及副溶血性弧菌病原学检测。结果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生主要集中在5-9月,全区肠道门诊就诊病例数和哨点医院肠道门诊就诊量峰值均出现在7、8月份,2013年检出阳性率最高在8月,为52.5%,2014年检出阳性率最高在9月,为46.2%;542例采集标本患者中,食源性疾病患者主要集中在21~30岁年龄组,占总采集件数的43.2%,总采样标本中,男女性别比为0.97∶1,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菌株107株,检出率为19.8%(107/54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株数最多为52株,检出率为9.6%(52/542);检出沙门氏菌以肠炎沙门氏菌为主。结论 食源性疾病发生主要集中在5-9月,7、8月为发病高峰,感染患者集中在21~30岁年龄组,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天津市某区食源性疾病发病特征及流行特点,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辖区哨点医院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及病人粪便或肛拭标本病原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5年共对274例食源性疾病病例标本进行检测,检出病原体24株,总检出率8.76%,诺如病毒检出率14.85%,高于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阪崎肠杆菌。5岁以下年龄组病原体检出率14.73%,高于其他年龄组。第四季度病原体检出率为32.00%,明显高于前三季度。结论应重点加强5岁以下人群及高发季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并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016-2018年句容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常见食源性病原体的分布特征和发病规律,为食源性疾病的早期识别、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句容市各哨点医院在国家食源性监测网络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并对采集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共监测1 543例食源性疾病信息,病患男性(55.22%)稍高于女性(44.78%);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21.78%)和21~30岁(18.86%);职业主要是农民(53.53%);发病相对集中在第二、三季度;可疑进食场所大多为家庭(73.4%);食品暴露最多的是肉及肉制品(31.6%)。共检测464份粪便标本,检出诺如病毒36株;沙门氏菌21株;副溶血性弧菌15株;志贺氏菌1株。结论句容市食源性病原体主要是诺如病毒GⅡ型,其次是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应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监测网络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对2012年广东省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在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开展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及在监测医院收集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疑似食源性就诊个案和病例粪便/肛拭标本病原菌监测的所有监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96起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共计发病1 037例,死亡6例,病死率5.8‰。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以第三季度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总起数的35.4%(34/96)和中毒总人数的37.1%(385/1 037);发生场所以宾馆饭店最多,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31.3%(30/96)及32.9%(341/1 037),其次为家庭(19起115例)和单位食堂(17起260例);发病年龄以16~60岁组为主,占77.0%(798/1 037);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事件共发生49起600例,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17起193例)和沙门菌(11起155例)为主;引发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的前3位食品分别是肉与肉制品(23.8%,19/80)、豆类及其制品(13.8%,11/80)、海产品(10.0%,8/80)及毒蕈(10.0%,8/80)。全省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均无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2012年全省共收集到2 192例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病例主要集中在5—8月(60.9%,1 334/2 192),主要症状为腹泻(55.2%,1 211/2 192)、发热(28.5%,625/2 192)和呕吐(16.4%,360/2 192)。从主动监测医院上送的21 358份粪便/肛拭标本中共分离到790株沙门菌、9株志贺菌以及32株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主要血清型包括鼠伤寒沙门菌(26.1%,206/790)、鼠伤寒沙门菌变种(I 4,5,12:i:-)(15.6%,123/790)、肠炎沙门菌(14.7%,116/790)及斯坦利沙门菌(10.6%,84/790);沙门菌对磺胺甲二唑、四环素、氨苄西林、萘啶酸、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2.4%、59.5%、58.4%、57.5%、50.8%,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8.9%、86.3%、79.7%、65.9%。广东省全年共发现9起疑似食源性病例聚集事件,经调查核实1起沙门菌感染,其余8起未能明确感染原因。结论 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呈季节性波动,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目前的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较客观地达到预期的监测目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与较大的改进空间,高效的综合监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泰州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及病原体分布。方法 对采集的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样本,依照国标进行病原体分离及鉴定。结果 2015年泰州市共采集464份粪便样本,食源性病原体的总检出率为21.12%,其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1.21%,病毒的检出率为9.91%。不同年龄、季度食源性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泰州市食源性疾病致病菌主要以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为主,婴幼儿患者以病毒感染为主,今后应重视食源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和高发季节,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宁河区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流行特征、感染及分布情况,为制订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8年哨点医院宁河区医院消化科、儿科、急诊科、肠道门诊等科室,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符合食源性疾病的病例为监测对象。采集患者粪便标本或肛拭子标本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结果检测食源性疾病标本共515份,检出致病菌128株,总检出率为24.85%。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志贺菌检出率分别为10.49%、9.13%、4.27%、0.97%。4~10月发病率最高为71.30%。0~7岁发病率最高为23.50%。急诊科、儿科、肠道门诊和消化科阳性率分别为29.24%、26.82%、19.49%、14.89%。结论为预防和阻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需持续加强监测及健康宣传力度,同时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从而确保广大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郭学斌 《现代预防医学》2016,(22):4192-4195
目的 对2013 - 2015年青海省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掌握该省食源性疾病发病本底资料,为食源性疾病及食源性疾病的暴发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要求,选择该省二级甲等以上10家哨点医院,收集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就诊病例,并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 2013 - 2015年10家哨点医院共监测腹泻病例3 298例,采集病例生物标本2 846份,检出沙门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共114株,总检出率为4.01%,其中沙门菌46株,志贺氏菌65株,副溶血性弧菌2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株。8 - 11月为发病高峰,5岁以下年龄组,60岁以上年龄组为高发病人群;可疑食品以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水果类及其制品、粮食类及其制品;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其次为路边摊点。结论 沙门菌、志贺氏菌是目前青海省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需进一步加强青海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对人群特别是儿童、老年人食源性疾病的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可疑食品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淮南市2019-2020年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2019-2020年淮南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检测结果,了解其病原学特征,为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参考《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手册》,采集淮南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相关标本,进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和志贺氏菌的分离培养,对诺如病毒进行核酸检测,同时对沙门氏菌和部分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阳性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2019-2020年共采集检测粪便标本240份,检出病原体111份,检出率46.25%,2019年与2020年分别检出阳性标本64份与47份,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44,P=0.028).其中混合感染9份,检出率3.75%.检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44株、诺如病毒核酸阳性36份、沙门氏菌26株、副溶血弧菌11株,未检出志贺氏菌.3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26株沙门氏菌中有54株存在不同程度耐药,部分菌株出现多重耐药.结论 2019-2020年淮南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以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诺如病毒为主,存在混合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目前的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收集全省1 786家医疗机构报告的相关信息,并在99家哨点医院采集粪便或肛拭样本,开展相关病原学检测。结果 2021年浙江省共报告(疑似)食源性病例63 539例,病例集中在5月~10月,占总病例的61.04%;病例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可疑食物中以肉与肉制品占比最大,其次为水产及其制品;26岁~35岁和16岁~25岁年龄组病例最多,≤5岁年龄组病例亦多见。采集食源性样本39 396份,检出阳性病原体6 458株,分别为沙门菌2 530株、副溶血性弧菌1 679株、诺如病毒1 611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35株和志贺菌3株,以诺如病毒(9.89%)和沙门菌(6.62%)检出率较高,并在6月(沙门菌)、9月(副溶血性弧菌)、12月(诺如病毒)有检出高峰,≤5岁年龄组沙门菌检出率(20.88%)最高。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O10K4取代O3K6成为主要血清型。结论 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报告和病原微生物检出具有年龄、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析2017-2019年武汉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方法资料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武汉市2017-2019年50家哨点医院报告的数据,按要求采集粪便/肛拭样本做病原学检测。结果武汉市2017-2019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 884例,采集样本1 025例,采样率为54.41%,阳性检出108例,检出率为10.54%。不同年份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3.90%),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3.51%)和沙门氏菌(2.44%),不同病原菌检出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884例监测病例中男女性别比1∶1.03,不同年龄分布中,≥60岁病例数占比最高(34.08%),其次为20~29岁(17.99%)和30~39岁(17.57%);5~8月病例报告最多,6~7月达高峰,8月以后病例报告数逐渐减少;不同职业人群分布中,离退休人员占比最高(38.75%),其次为干部职员(21.92%)和工人(9.13%);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为主,消化系统症状主要为腹泻1 872例(99.36%)、腹痛912例(48.41%)、恶心415例(22.03%),全身症状主要为发热167例(8.86%)和口渴113例(6.00%);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25.21%),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9.80%)和未知食品(16.99%),可疑暴露食品的主要场所为家庭(71.97%),其次为快餐店或街头大排档(8.01%)和宾馆饭店(6.00%)。结论武汉市2017-2019年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低,检出病原菌主要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主要集中在≥60岁和20~39岁年龄组,职业分布主要为离退休人员和干部职员,多伴消化系统症状,食源性疾病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场所为家庭和快餐店或街头大排档,今后应继续加强监测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东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2013—2015年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5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总体年均发病率为3.97/10万,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为第3季度(37.57%,4 803 / 12 785),年均发病率最高地市为珠海市(97.61/10万,4 727/ 1 614 200),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占61.35%,7843/2785)和20~34岁(占14.23%,1 819/12 785)为主,20~34岁发病人群中进食场所为餐饮服务业及集体食堂的比例占42.70%(231/541),食源性致病菌以沙门菌为主,总体阳性率16.10%(1 460/9 069),聚集性病例主要以家庭式小型暴发为主(占60.45%,81/134),主要的可疑致病食物是肉与肉制品及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占30.60%,41/134)。结论 广东省食源性疾病仍以细菌性感染为主、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建议监管部门重点关注20~34岁人群、肉与肉制品、水产动物及其制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9—2020年烟台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烟台市168家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对临床诊断、暴露食品及实验室检测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19—2020年烟台市168家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04 516例,6-9月份最为高发(58.69%),发病年龄最多为55~64岁(18.30%)年龄组,其次为65~74岁(15.79%),职业以农民(60.38%)为主,暴露食品主要为水果类及其制品(30.79%)及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8.09%),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89.62%)。采集生物样本427份,检出各类病毒及致病菌81株(18.97%)。其中沙门氏菌35株,副溶血性弧菌20株,诺如病毒13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2株。结论 烟台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实现县乡村覆盖,监测数据能够更准确的反应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应根据本地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以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997~2006年铜陵市51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谱,为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标本种类,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结果共检测各类标本970份,检出各类病原微生物149株(检出率15.36%),其中致病性弧菌90株(霍乱弧菌9株、麦氏弧菌4株、沙鱼弧菌3株、拟态弧菌6株、副溶血性弧菌43株、溶藻弧菌18株、河弧菌1株、类志贺邻单胞菌5株、温和气单胞菌1株),占60.40%;肠道致病菌32株(致泻大肠埃希菌4株、志贺菌5株、沙门菌8株、变形杆菌15株),占21.48%;蜡样芽胞杆菌13株,占8.72%;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占1.34%;轮状病毒阳性标本(酶联法检测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12份,占8.05%。结论致病性弧菌在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各类病原微生物中占首位,肠道致病菌位居第二。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了解引起禹州市居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暴露食品种类及暴露食品种类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状况、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哨点医疗机构在2015年—2021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按人群年龄、性别、职业及发生场所、发病时间、食品包装加工方式等因素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8 488例病例中,男性4 422例,女性4 026例,男女性别比为1.1:1;年龄分布以31岁~59岁病例占比最高(38.3%),职业人群中农民占比最高(64.5%),不同发病场所中家庭占比最高(75.4%),不同加工方式的食品中家庭自制食品占比最高(38.8%),主要暴露食品种类中粮食类及其制品占比最高(24.0%)。在采集的1 278份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89份,阳性率为14.8%,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2%、3.2%、1.3%、0.1%。结论 应重点关注农村居民家庭卫生饮食状况,加强对自制食品、散装食品、街头食品的监测和监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卫生知识,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掌握宝山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体感染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宝山区11 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宝山区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4 246例,采集样本2 557例,阳性检出343例,检出率13.41%,食源性致病菌中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最高(4.50%),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3.95%),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6.91%。7-9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32.29%),60岁及以上病例占比最高(33.70 %),其次为20-29岁和30-39岁年龄组(17.95 %、17.66 %),离退休人员(41.36 %)和干部职员(21.27 %)病例构成比较高,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25.21%)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9.33%),可疑食物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72.25%)和饭店/酒店(13.98%)。结论 食源性致病菌以肠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为主,夏季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感染患者集中在60岁及以上和20~39岁年龄组人群,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