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进展 ,在X线下进行导管诊断、治疗 ,已成为中晚期肿瘤疾病诊疗的一个重要手段。护理工作作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就其因工作的性质、环境和接触范围的特殊性 ,对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作一探讨。1 X线的防护1.1 暴露特点 介入放射手术不同于一般的X线检查 ,操作时 ,术者及护理人员必须置身于机房内 ,不可避免地直接暴露在X线的照射区域内。由于护士在术中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变化 ,随时配合术者的手术进展 ,故在机房内时间长、流动性大。特别是当病人出现反应时 ,护理人员在病人的头侧离射线源最近 ,会给护士造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保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身体健康,对日照市从事介入放射诊疗的放射防护现状进行调查。方法调查从事介入放射学的人员结构,剂量水平及防护管理措施。结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各测试点辐射剂量率明显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且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缺乏放射防护知识,对放射防护重视不够。结论应严格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对介入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降低受照剂量,保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1987年底,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筹集资金700多万元,引进一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1988年初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开始了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的研究。该医院介入放射中心以及其它临床科室如肿瘤科、心脏内科等,依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和介入放射诊断治疗技术,取得了综合诊断治疗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介入诊疗技术的放射防护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介入放射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它是通过X射线影像导视来完成诊断、治疗工作。介入用于临床至今只有二十多年,其发展非常迅速,应用遍布全身各系统。但在介入过程中医生和病人受照剂量都比较高,因此介入防护应给予足够重视,本文就有关问题谈谈看法。1介入诊疗时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5.
6.
心血管介入诊疗中医护人员的放射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文广 《职业与健康》2008,24(18):1884-1885
心血管介入操作因其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心内科临床。它是在X射线的介导下,采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心脏介入具有曝光量大、时间长、需要多角度投照、施术医师需要近台操作等特点,直接在X射线下进行此项操作的心内科医生所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要高于放射科人员数倍至数10倍,因而给心脏介入人员的防护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这方面的防护,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介入工作的开展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在该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赵琰 《职业与健康》2009,25(5):462-464
目的了解邢台市医疗单位介入放射工作的防护状况,为保障介入放射工作者的健康和规范发展介入放射学,制定相应的防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模拟介入放射手术条件,测定介入放射操作者的受照剂量。结果共测定11家医院,13台X射线机,介入放射手术操作人员左手和胸部受照剂量最高为980和735.3μGy/h,并且床上球管X射线机操作者操作各测试点受照剂量明显高于床下球管X射线机。结论应加强对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增强防护意识,降低受照剂量,实现放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8.
介入放射学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同时,也对病人的皮肤等正常器官和组织造成一定的危害和影响。尽管介入放射诊治的辐射危险度与病人从介入诊治中所获得的医疗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于介入放射学操作中,病人的受照剂量比普通X线诊断中所受照剂量大得多,随着接受介入放射诊治的病人不断增多,每次诊治接受剂量较大,这种危险性就愈大。如果重视病人的防护,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就会预防或减少由介入放射诊治给病人及其后代造成的潜在性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现状及影响防护水平的有关因素。方法 选取上海市某三级医院94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工作量、个人防护用品及辅助防护设施使用、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影响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因素等信息。结果 2017年心血管、肿瘤、神经介入诊疗工作量较大;个人防护用品中铅围裙使用率最高为100%,其次为铅围脖97%,铅防护眼镜、铅橡胶帽、铅橡胶手套、铅内裤的使用率较低,分别为52%、23%、10%、3%;铅悬挂防护屏(帘)、床侧防护屏(帘)及可移动铅屏风的使用率分别为84%、62%、69%;每次介入诊疗过程中均会佩戴个人剂量计人数占78%,铅衣内外均佩戴个人剂量计人数占49%;职业健康检查率为100%;六类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肿瘤介入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及辅助防护设施综合使用率、个人剂量计佩戴率均最高。防护用品配置不平衡及对防护重视程度不同是导致不同介入诊疗放射工作人员间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 医疗机构应加强辐射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普及铅围脖及辅助防护设施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军区介入诊疗工作中存在的放射防护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方法在总结全区介入放射防护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需着重在4个方面下功夫:(1)加强放射防护相关法规标准的宣贯和教育培训。(2)加强放射防护监督监测力度。(3)加大介入放射项目的设备投入。(4)提高介入放射人员的诊疗和防护技术水平。结论对介入放射工作现状的分析探讨以及针对性的建议对于改进全区介入放射防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加,改善了医疗条件,方便了广大群众,但在放射诊断服务中放射防护管理工作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各类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介入放射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崭新的学科,是在X线下利用导管、穿刺等技术,对某些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应用和发展,介入放射学的放射防护也成为了诊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实践角度探讨了介入放射学操作时的放射防护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介入技术放射防护现状及改进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减少介入工作者及受检者的受照剂量。方法 根据各种放射防护的标准与资料及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介入技术的放射防护现状及改进措施。结果 归纳了改善介入技术放射防护的措施。结论 介入技术放射防护工作严重滞后,需采取综合措施,尽可能降低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安阳市放射诊断工作人员X线影像诊断过程中的相关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操作者、受检者、陪检者、公众的防护意识提供依据,为今后的放射卫生防护知识培训提供方向。方法选取安阳市市县乡及其他医疗机构的放射诊断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放射诊断过程中的KAP(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总分及格率51.1%,相关知识及格率52.1%,态度及格率76.6%,行为及格率5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知识得分与调查对象职务、工龄有关;态度得分与医院类别、知识得分有关;行为得分与医院类别和职称有关;KAP总分与医院类别有关。结论本次调查显示放射诊断过程中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对受检者、陪检者的防护知识不足,对机房动力排风的认识不足;放射诊断过程中的防护行为分布极度不均衡,特别是对受检者、陪检者的防护不足;放射诊断过程中的防护知信行存在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介入放射诊疗是在X射线影像引导监视下进行插管或穿刺的诊疗技术。这类操作包括插入导管进行重建管腔、引流、排石、堵塞或扩张小血管及灌注药物等。由于它具有创伤小、疗效高、费用低、痛苦少等优点而易被患者接受。但由于X射线照射时间过长、操作技术不熟练、防护设施差,致使工作人员与患者受到高强度的X射线照射。对介入放射工作者与患者受到的X射线照射剂量进行调查,并就如何采取防护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介入放射学床边防护屏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介入放射诊疗技术发展迅速,在医学领域已逐渐发展成为临床放射学的一大分支[1]。  相似文献   

18.
介入放射工作者受照剂量及其防护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介入放射学将单纯的放射诊断技术与影像方法引导下的导管治疗技术于一体,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开拓了新的途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但因介入放射工作时间长,身体各部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剂量照射,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促进介入放射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充分重视介入放射的辐射防护,为此我们对省内部份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状况开展了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9.
医学影像设备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产生辐射,对有关医务人员造成一定的身体损害,是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历来最为重视的职业缺陷之一,也是医院内医学影像专业人才流失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减少介入操作中的辐射危害。方法根据摄影理论和日常操作经验优化防护措施,来做好辐射防护。结果操作者和被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减少。结论通过优化防护措施来加强防护可以在不增加额外投资的情况下得到最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