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CT对腰椎滑脱诊断的价值(附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滑脱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分为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舰两种,真性滑脱系腰椎峡部不连引起,假性滑脱因小关节退变引起。通常以真性滑脱多见。腰椎滑脱平片检查即可诊断(图1),而CT检查能显示椎间盘及其对硬膜囊、神经根的影响(图2),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24例腰椎滑脱病例的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31例腰椎退变性滑脱X线平片,以提高对退变性滑脱的认识。方法31例腰椎退变性滑脱全部病例常规摄片,并进行测量与统计分析。结果单个椎体滑脱28例(90.32%),阶梯状滑脱2例(6.45%),错位状滑脱1例(3.23%),发生退变性滑脱的腰椎共34个。椎体向前移位22个,向后移位7个,向左移位3个,向右移位3个(其中有1个椎体属向前向右移位)。下腰椎向前移位多,上腰椎向后及向左右移位多,移位程度3.5~20mm(平均7.8mm),L3向前移位多见。结论X线平片对腰椎滑脱移位的程度,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腰椎滑脱症CT诊断价值——附1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CT表现,研究腰椎滑脱的CT特征,探讨其病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116例121个滑椎CT资料回顾性分析,包括滑脱部位、程度、硬脊膜囊受压程度及小关节面倾钭角进行测定。结果 CT扫描显示(1)腰椎峡部裂。(2)椎小关节退变。(3)椎管前后径延长或椎管狭窄。(4)相邻椎体终板后缘呈双边影。(5)小关节间隙倾钭角变小,占75%以上,(6)椎间盘、脊柱周围肌肉及韧带退变也是重要因素。结论 腰椎滑脱CT具有特征性表现,对其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腰椎退变性滴脱症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CT诊断依据和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前滑脱35例,后滑脱6例)的CT表现。结果 椎间盘相对性相反方向膨出相邻椎体边缘,椎间小关节半脱位及下位椎体上缘层面椎管矢状径的改变具有CT表现的特征性,是CT诊断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主要依据。结论 CT不仅能诊断腰椎退变性滑脱症,而且能与腰椎椎弓崩裂并滑脱相鉴别,从面能显示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迫的原  相似文献   

5.
背景:腰椎滑脱直接导致滑脱椎体与下位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减少,滑脱椎体间接触面积是决定椎间应力和腰椎退变的重要因素。腰椎椎体截面是不规则的肾形,没有成熟的数学公式可以直接计算出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目的:观察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 25 套 L4椎体下表面和 L5椎体上表面的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均分为 14 步模拟腰椎滑脱过程,Image-ProPlus 软件计算每一滑脱点(n)椎体间重叠面积 Sn,取平均值后再换算成百分面积,Sn%=Sn/S×100%,观察 0~100%滑移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根据此规律提出新的腰椎滑脱临床分期,并应用其指导治疗 56 例腰椎滑脱患者。结果与结论:腰椎滑脱过程中,Sn%的变化是一个双曲线:滑脱率 0~23%阶段,Sn%降低较缓慢;23%~44%阶段,Sn%的变化明显加快;44%~100%阶段,Sn%的变化再次变缓,拐点分别出现在一维滑脱率的(23±2)%和(44±2)%处。48例腰椎滑脱患者获得随访,临床疗效按 Staufee 标准优良率达 90%左右。提示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有助于腰椎稳定性评估并指导腰椎滑脱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腰椎滑脱是指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的滑移,其原因很多,可分为发育不良型、峡部病变型、退变型、创伤型及病理型5类。其中退变型是临床最常见的腰椎滑脱。以L5椎体Ⅰ度滑脱为多见。根据梅尔丁法,将S1椎体上缘纵分为4等份,根据L5后下缘在骶椎上的位置分别称为Ⅰ-Ⅳ度滑脱。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2003-10/2007-10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取得了满意疗效,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12例,年龄43~71(平均59)岁。滑脱部位:L5椎体滑脱13例,L4椎体滑脱8例。所有病例均摄腰椎正侧伸曲位及左右斜位X线片,按Newman分型均为退变性腰椎滑脱;按Meyerding分度标准为Ⅰ度滑脱6例,Ⅱ度滑脱15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腰椎不稳和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8.
椎小关节变性与腰椎滑脱-CT表现和联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椎小关节变性不稳定变与腰椎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5例腰椎滑脱而未见椎弓峡部断裂患者的腰椎CT,主要观察滑脱椎体小关节的情况。结果:椎小关节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表现有关节突增生硬化、肥大及碎裂。椎小关节面毛糙、间隙狭窄消失,小关节半脱位等。结论:部分腰椎滑脱仅与椎小关节变性不稳定变有关,CT可以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作者分析473例腰椎假性滑脱的病例,旨在了解其发病年龄与性别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腰腿痛患者的X线检查共5424例。结果:发现腰椎假性滑脱473例,其中男107例,女366例,51 ̄70岁330例,结论:在40岁以上人群中,腰椎假性滑脱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而高龄患者腰椎假性滑脱发生率的性别2差异有所缩小,不随的增长而扩大。  相似文献   

10.
腰椎假性滑脱的影像特征(附1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假性滑脱的影像及病理、生理特点。材料与方法:选择126例腰椎3假性滑脱病人进行X线平片及其中50例进行CT检查。结果:腰椎假性滑脱都不超过Meperdin氏4度法的1度。结论:腰椎假性滑脱是退行性关节炎及退行性椎管狭窄的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1.
CT在真性腰椎滑脱和假性腰椎滑脱鉴别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真性、假性腰椎滑脱时的影像学表现有许多不同之处,CT能显示小关节的形态学变化,具有普通X射线平片没有的优势。目的:通过观察和测量腰椎滑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的特点,推测小关节改变与滑脱之间的关系,评价CT在诊断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脱中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7/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临床实验室完成。参试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3-01/2004-06收治156例住院的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真性滑脱48例,假性滑脱108例。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Prospeed AⅡ型CT机进行常规轴面扫描,计算机X射线成像或数字放射成像拍腰椎正侧位及双斜位片。主要观察指标:两种腰椎滑脱椎小关节面的角度,椎小关节在影像学上的病理改变。结果:假性滑脱腰椎小关节面角呈较明显的矢状方向改变。椎小关节的病理变化包括:关节间隙狭窄不平、骨赘形成、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关节真空、关节囊钙化等,这些病理变化在假性滑脱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真性滑脱。结论:CT不但能显示椎体滑脱椎弓峡部的缺损情况,而且可显示椎管内的改变及小关节的改变情况,是确诊真、假性滑脱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退变的CT征象 ,提高CT诊断率。方法 回顾分析 10 0例腰椎间盘退变中以椎间盘膨出为主的CT征象与病例资料。结果  93例患者皆有不同程度对硬膜囊推压 ,脂肪间隙消失 ,左右侧隐窝变窄或消失 ;7例患者 ,虽有层面显示椎间盘轻度膨出于椎体边缘外 ,但膨出的间盘不大于相邻椎体最大层面 (即假性椎间盘膨出 ) ,且无腰椎退变并存征象和明显临床症状 ,列为误诊。结论 CT诊断腰椎间盘退变时 ,应注意轻度间盘膨出的假象 ,结合临床、全面综合分析CT征象 ,减小误诊。  相似文献   

13.
关节突关节形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方法。方法 首先对41例60岁以下(平均年龄55岁)有L4-5退变性滑脱的患者和32例(平均年龄53岁)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用CT轴向扫描关节突关节,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的角度,关节横向,关节面的深度和观察关节面形态。第二部分研究分别测量40例40岁以下和40例60岁以肯要痛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度,观察其关节。结果 退变笥滑脱患者与对照组相比,L4-5节段关节角度方向明显偏向矢状面,关节角度不对称和关节面深度比也有显著差异。第二部分2组下腰痛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60岁以下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存在着关节突关节形态异常,L4-5节段关节或矢状排列和/或同时伴有关节角不对称是腰椎早期滑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骨盆兜布悬吊牵引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老年腰椎假性滑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以骨盆兜布牵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以针灸推拿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滑脱椎体治疗前后位移改变情况及治疗期间动态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椎体移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盆兜布悬吊牵引治疗老年腰椎假性滑脱早期缓解患者腰腿痛,改善腰部活动功能,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脊柱-骨盆参数的异常与腰椎椎体滑脱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内固定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行腰椎椎体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60例,测量分析所有患者内固定前后X射线平片的腰椎前凸、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矢状面平衡、椎体滑脱度、椎体滑脱角和椎间盘高度。将上述参数植入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植入前后滑脱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及矢状面平衡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椎间盘高度的恢复与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滑脱度及滑脱角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腰椎前凸的变化与滑脱角、滑脱度、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说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能够显著地改善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的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平衡;运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必须考虑不同骨盆投射角下的骨盆代偿模式,个体化地重建椎间盘高度。  相似文献   

17.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伴邻近节段结构变化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了244例腰椎滑脱及邻近节段结构变化的CT表现。结果:腰椎滑脱282个,最多见于第4腰椎;邻近椎间隙狭窄174个;椎体骨质增生328个;邻近椎间盘变化472个;邻近椎管狭窄46个、黄韧带肥厚26个、侧隐窝狭窄68个;邻近椎小关节退变619对。结论:越靠近滑椎的邻近节段变化越明显;滑椎以下节段的变化较以上节段的多。变化突出的首先是椎小关节和椎间盘,其次是椎间隙和骨质增生。全面认识腰椎滑脱及邻近节段的变化,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RF椎弓根钉系统加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RF椎弓根钉系统加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共45例。其中退行性滑脱31例,椎弓根峡部不连滑脱14例;Ⅱ度滑脱34例,Ⅲ度滑脱11例。结果:经3个月~6年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均缓解,未发现断钉,椎体间融合好。结论:RF椎弓根钉系统加椎体间植骨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