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6,(8):1085-1086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共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以及脑血肿量。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6%(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脑血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减少脑血肿量,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共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给予参照组常规治疗。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实验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实验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总有效率为91.9%,脑血肿量为(18.20±2.35)ml,均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脑出血昏迷6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脑出血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月121例脑出血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吸氧、化痰、止血、抗感染等对症支持处理,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等变化。对照组给予纳洛酮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静脉滴注。结果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评分、血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38.3%,观察组总有效率7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昏迷患者使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共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对照组30例采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其他常规治疗相同,比较两组平均催醒时间和酒后症状消失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意识转清醒时间(P≤0.05)和酒后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用纳洛酮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和盐酸纳洛酮注射液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能明显缩短患者催醒时间和酒后症状消失,提高抢救成功率,临床应用安全、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8例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63例的纳洛酮组(对照组)和65例的纳洛酮加醒脑静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先用0.8mg纳洛酮静注,以后每隔30~45min再静注0.4mg,直至患者清醒。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醒脑静20m1静点(已排除糖尿病),观察两组患者清醒时间,评价药物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平均清醒时间为(3.88±1.37)h,较对照组患者平均清醒时间(6.82±1.64)h明显缩短,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纳洛酮,抢救成功率高,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联合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DS)并作比较,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的GCS评分和ND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脑梗死效果优于单一用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另予醒脑静注射液。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肿体积、水肿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水肿体积小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血肿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状态,减轻脑水肿,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李增辉 《药物与人》2014,(7):115-115
目的:观察纳美芬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将10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进行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美芬。对比两组患者的意识清醒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结:B组意识清醒和症状消失时间均较A组短(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时可以采用纳美芬、醒脑静联合纳洛酮使用,患者意识清醒、临床症状消失快,值得急症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2010年9月-2012年11月诊治的200例中重度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纳洛酮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清醒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显效时间、症状减轻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n=54)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苷肌肽联合醒脑静,对照组(n=50)仅给予常规治疗,采用CT检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脑水肿体积的变化,同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系统及3个月后Glasgow颅脑损伤转归分级(GOS)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治疗至第7天,患者脑水肿达高峰期,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脑水肿体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14天后,治疗组患者脑水肿体积明显减少至(2.63±1.02)cm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意识转清醒率(46.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率(42.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残及死亡率(20.4%)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脑苷肌肽能减轻神经元的损害和脑水肿,改善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预后,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及重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联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44例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44例行吡拉西坦联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MoC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罗海龙  张忠敏  董妍 《现代医院》2011,11(12):28-29
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9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50)采用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n=45)采用醒脑静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0%,对照组总有效率7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反复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重度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度CO中毒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反复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7.50%),高于对照组(62.50%);观察组患者的Glascow昏迷评分与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死亡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5.00%;观察组患者72 h内苏醒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3个月内,观察组患者中发生迟发性脑病2例(6.25%),低于对照组的9例(28.13%),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CO中毒疗效确切,改善患者昏迷情况,缩短昏迷时间,降低死亡率及迟发性脑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精准立体定向术与保守治疗小量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效价和资源耗比。方法选择北京市顺义区医院自2015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基底节出血(15~30mL)患者共136例,采用随机﹑对照和盲评的临床研究方法,将其分成定向组(68例)和保守组(68例),根据动态CT﹑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其早期临床疗效,根据住院日及住院费评价其社会耗资的比较效应。结果保守组的血肿排空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GCS评分、治疗6周后mRs评分低于定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量基底节出血患者而言,精准立体定向术可明显改善其临床早期预后及资源耗比(如留院日数﹑耗费比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中医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中医序贯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传统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颅内血肿吸收情况,进而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变化明显,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肿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50例患者总有效率96%;对照组50例患者总有效率6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结论 中医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有很好的疗效,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采用内科保守方法进行治疗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我院神经外科采用外科方法治疗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起效时间、治疗效果、患者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费用.结果 2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压恢复至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长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肯定,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无手术禁忌的患者应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刘江海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881-1882
目的:观察苯巴比妥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吸氧、控制惊厥、减轻脑水肿、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苯巴比妥4.5μg/(kg.min),同时加用盐酸纳洛酮0.1 mg/(kg.d),输液泵维持24 h持续经脉滴注,连用7天。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肌肉张力的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30/34)、76.47%(26/34),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的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肌肉张力的恢复时间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苯巴比妥可以降低HIE的发生率,与纳洛酮联用对预防HIE发生颅内出血及降低惊厥具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微创置管吸引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时间段到本院就诊的7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共35例,采取显微手术治疗)和治疗组(共36例,采取微创置管吸引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血肿清除率(94.44%)明显高于参照组(74.29%),P<0.05;参照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5.71%,治疗组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治疗组数据明显更优,P<0.05。结论微创置管吸引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优势明显,不仅能更高效的清除脑血肿,同时降低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