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128例AMI患者,系发病12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初发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溶栓+PCI组[系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直接PCI组(未经溶栓直接进行PCI)。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前到达导管室时IRA已达TIMI3级血流者共32例,其中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组24例(37.5%)显著高于直接PCI组的8例(12.5%),P〈0.05。术后溶栓+PCI组IRA达TIMI3级血流者明显多于直接PCI组(75.0%比50%),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刘胜强  娄闯  袁博  任晖 《心脏杂志》2015,27(4):437-439
目的 比较急诊与限期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率变异性(HRV)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收集随访资料完整的120例AMI患者,包括行急诊PCI治疗42例和行限期PCI治疗38例;而未行任何冠脉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或PCI术)40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3组患者AMI后1个月、6个月随访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的HRV资料及心脏超声检查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MI后1、6个月时,与未行任何冠脉再灌注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较,PCI治疗组患者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及LVEF均显著提高,而且急诊PCI治疗组患者较限期PCI治疗组患者进一步提高,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急诊与限期PCI都可以改善提高AMI患者的HRV及心功能,尤以急诊PCI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近期疗效。方法109例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PCI组),并与178例同期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的STEMI患者(UK组)进行住院期间疗效比较。结果与同期溶栓治疗相比,急诊PCI胸痛缓解迅速,120min ST段回落明显,再灌注成功率高(P〈0.01);住院期间梗死后心绞痛(P〈0.01)、再梗死及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急诊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再灌注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左心室重构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分为直接PCI 组(n=40),溶栓组(n=23),择期PCI 组(n=25)和对照组(n=18).均于入院即刻、24h、入院后7d、l4d及28d测定血浆BNP 浓度;测定入院后7 d和28d 的LVEF;观察半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以死亡为终点.结果 各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浆BNP 水平无明显差异.直接PCI组入院后各时间点BNP浓度均明显低于溶栓组和择期PCI 组(P<0.01).直接PCI组入院后7d、28d LVEF 均高于溶栓组和择期PCI 组(P<0.01).择期PCI组入院后28d LVEF较溶栓组高(P<0.05).直接PCI组总心血管事件和死亡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溶栓组和择期PCI 组心血管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三种再灌注治疗均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 水平,提高LVEF值,减少心血管事件,其中以直接PCI疗效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发病12h以内或12~24h仍有心肌缺血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分为PCI组和溶栓组,分别给予直接急诊PCI和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发病2周时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溶栓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62·5%,PCI组再通率为93·3%;PCI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均达到TIMIⅢ级血流;溶栓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PCI组(P<0·001)。溶栓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大于PCI组患者(P<0·01)。溶栓组患者AMI发作2周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PCI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可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缩短住院时间,有效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的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及其与左室功能,心室重构的关系,探讨BNP在急诊PCI治疗AMI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入选2008-06-2009-02,发病后12 h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120例,入院即时及出院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BNP水平,出院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并根据PCI治疗后7 d的BNP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100 ng/L,B组为100~400 ng/L,C组>400 ng/L.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变化评估左室功能及心室重构.结果:BNP水平与AMI病变范围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CI治疗后不同心肌梗死部位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3组患者PCI治疗后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比较,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B组、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可反映AMI的严重程度;BNP增加的程度与梗死的范围呈正相关;AMI患者急诊PCI后BNP水平有显著下降趋势;BNP水平可能可以作为患者左室功能及心室重构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徐爱国  齐向前 《山东医药》2009,49(28):73-74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及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室重构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5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急诊PCI组、延迟PCIA组(12h-2周)和延迟PCIB组(2周以上)。分别在心肌梗死术前和术后3、6个月测量心脏功能(LVEF)和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急诊PCI组及延迟PCIA组术后3、6个月LVEF明显改善(P〈0.05);急诊PCI组、延迟PCIA组术前和术后3、6个月LVEDD均较延迟PCIB组小(P均〈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急诊及延迟(12h~2周)开通均能改善左室重构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PCI对AMI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自强 《山东医药》2008,48(20):34-35
对10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采用静脉溶栓组治疗(溶栓组)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并随访12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均降低(P<0.01),PCI组降低较溶栓组明显(P<0.01),PCI组再发心肌梗死率、心衰发生或恶化率低于溶栓组(P<0.05).认为BNP升高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CI治疗可降低AMI患者血浆BNP水平,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65例≥60岁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31例接受急诊PCI治疗,3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近期效果。结果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为58.8%,直接PCI组IRA再通率为96.8%;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溶栓组为(40.2±6.3)%,直接PCI组为(53.8±6.7)%。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溶栓组明显高于直接PCI组。溶栓组平均住院时间为8.5d,PCI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8.5d。结论对老年AMI患者,急诊PCI治疗更能尽快、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左心室重构(LVRM)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次AMI住院患者112例,均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69例(开通组)、未开通43例(未开通组).入院时检测心肌损伤指标[CK、CK-MB、肌钙蛋白I(cTnI)],入院第7天超声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测定入院时、AMI后24 h、入院第7天血浆BNP(记为BNP1、BNP2、BNP3);术后随访2 a,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入院时血清CK、CK-MB、cTnI、TG、LDL-C比较,P均>0.05;入院后第7天,开通组较未开通组LVEF升高(P<0.05);两组BNP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NP2明显高于BNP1、BNP3(P均<0.05),未开通组BNP2、BNP3较开通组明显升高(P均<0.01).AMI患者3个时点血浆BNP与LVEDVI、CK、CK-MB、cTnI均呈正相关(P均<0.01),与LVEF呈负相关(P均<0.01).开通组2 a内发生MACE 10例,未开通组16例,P<0.01;BNP2预测AMI急诊PCI患者2 a内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P<0.05;其分界值为332 ng/L时,预测MACE的敏感性为76.9%、特异性为73.3%.结论 AMI急诊PCI术后血浆BNP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IRA开通情况;AMI后24 h血浆BNP水平可预测患者MACE,有助于更早了解LVRM情况,以阻止或减缓AMI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组和直接PCI治疗组,比较血管再通率、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梗死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问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联合PCI治疗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治疗组多;溶栓联合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周时溶栓联合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急诊PCI术2种不同再灌注治疗方式再通前、后血清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24例STEMI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61例)和急诊PCI治疗组(63例),ELISA法测定2组患者血管再通前、后血清BNP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STEMI组再灌注治疗前血清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治疗和急诊PCI治疗组血管再通后血清BN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急诊PCI治疗组血清BNP水平明显低于溶栓治疗组(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与溶栓治疗均可明显降低STEMI患者血清BNP水平,急诊PCI治疗组BNP水平下降程度优于溶栓治疗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AMI患者76例,分为急诊PCI组42例,未再灌注治疗组34例。同时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1、7、28d血浆BNP浓度进行比较。结果入院即刻两组患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d、7d和28d急诊PCI组BN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诊PCI治疗能降低AMI患者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血B型尿钠肽水平(BNP)是否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影响,及其对患者远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录入心脏病监护病房住院的230例AMI患者,对比急诊PCI与未行急诊PCI治疗组血BNP水平的差别;对该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38.1±8.5)个月,随访率86.1%;记录AMI后3年发生的心源性死亡情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无心源性死亡生存率分析,并采用LogRank法对比不同BNP水平患者生存率的差别。结果经急诊PCI治疗患者在AMI急性期LnBNP显著低于未行急诊PCI治疗组(5.0±1.2vs5.8±1.3,P〈0.001),3年期随访心源性死亡患者LnBNP显著高于存活组(6.6±1.1vs5.3±1.3,P〈0.001);经急诊PCI治疗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后者(93.4%vs77.5%,P〈0.01)。通过绘制ROC曲线,BNP=316.5ng/L被确定为分界点把患者分成高BNP水平组和低BNP水平组。经Kaplan-Meier曲线分析提示,两组生存曲线显著分离。经Log Rank分析提示,低BNP水平组生存率显著高于高BNP水平组(95.1%vs66.4%,P〈0.001)。结论急诊PCI治疗可显著降低AMI急性期血BNP水平。BNP是AMI远期预后的优良血清标记物,与患者远期死亡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化极化液(GI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治疗中对细胞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97例,随机分为GIK组(50例)和常规组(47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AMI患者给予急诊PCI治疗,其中GIK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GIK(10%葡糖糖溶液500 m L中加入门冬氨酸钾镁20 m L和胰岛素10 U),采用ELISA法在入院即刻、24 h、3 d、7 d、10 d检测血清s-FAS、BNP、hs-CRP水平。结果 AMI患者入院即刻血清BNP、hs-CRP、s-FAS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均〈0.01)。GIK组入院即刻血清s-FAS、BNP、hs-CRP水平较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24 h血清s-FAS水平较入院即刻明显降低,3~7 d有上升趋势,10 d时GIK组较常规组sFAS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血清BNP水平24 h与入院即刻比较开始升高,3 d后均明显下降,7 d时GIK组较常规组BNP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血清hs-CRP水平24 h与入院即刻比较逐渐上升,3 d时达到高峰,7 d后明显下降,且GIK组较常规组hs-CRP水平降低明显(P均〈0.05)。结论 GIK可使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血清s-FAS、BNP、hs-CRP水平降低,其可能通过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现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室功能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首次AMI患者128例,发病时间均在12h以内。36例接受溶栓+PCI治疗,92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并于PCI术后1w行平衡法核素心血池显像,测定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了解二者对AMI患者心室功能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后即刻PCI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组增多;溶栓后即刻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w时溶栓后即刻PCI组心室功能明显优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AMI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无复流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的患者分成无复流组和血流正常组,于术后24h、术后4周测定血浆脑利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4周行6min步行试验,评估无复流现象对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血流正常组在术后24h及4周BNP值较无复流组显著降低(P0.05),LVEF、6min步行距离较无复流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无复流患者左室功能低下,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直接PCI)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首次发生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62例,其中30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直接PCI组),32例患者接受UK静脉溶栓治疗(UK)组),两组均于发病6h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疗效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两组院内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PCI组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率高于UK组(96.7%:62.5%),P〈0.05。临床疗效:直接PCI组再发梗塞、发生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比率明显低于UK组,(13.3%:34.4%),P〈0.05。二周后超声心动图显示,直接PC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UK组(64.9±7.6)%:(49.1±7.3)%,P〈0.05,也明显高于UK组中溶栓成功组(64.9±7.6)%:(53.4±8.5)%,P〈0.05。结论:直接PCI是AMI早期再灌注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提高IRA再通率,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尽早恢复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灌注是治疗中的首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分别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溶栓治疗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109例65岁以上老年STEMI患者,59例行直接PCI治疗,50例行溶栓治疗。比较2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左室功能指标、病死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PCI组IRA开通率明显高于溶栓治疗组,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组,左室功能指标明显优于溶栓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更高、左室舒张末径较小、室壁运动障碍率较低。随访期间比较,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和心血管病死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组。结论老年A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能够显著提高IRA再灌注成功率,保护心功能,减少再次血运重建,并且在降低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上也总体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3月荆州市监利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MI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急诊PCI。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1年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再梗死)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VESD、LVE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ESD、LVEDD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急诊PCI治疗AMI的临床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