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性,54岁。1989年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右侧头静脉入路植入VVI型起搏器。1994年因电极漏电经左侧锁骨下静脉入路更换VVI型起搏器。2000年6月因电池提前耗竭和头颈部肿胀、紫绀半年入院,应用原左侧锁骨下静脉的电极再次更换VVI型起搏器并同台行静脉造影诊断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先后行上腔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术后一直服用华法令。2008年4月再次出现电池提前耗竭入院,行静脉造影见上腔静脉依然完全梗阻,遂行心外膜起搏器植入术,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2.
一名70岁女性患者,因发作性头晕、黑矇伴有窦性停搏4.5s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与上腔静脉之间无交通支。心室电极经左房侧壁反折后再进入右室,心房电极将钢丝塑形成J形后固定在房间隔。成功植入了心室和心房电极。术后随访2年电极无移位,测试参数良好。  相似文献   

3.
正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静脉畸形,随着心律植入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应用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PLSVC在术中被意外发现。尤其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即孤立性PLSVC,为手术增加了难度。本例报道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孤立性PLSVC患者成功经左上腔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  相似文献   

4.
1例双结病变患者安装双腔起搏器,造影显示左上腔静脉连接粗大冠状窦至右房,双上腔静脉间交通支较细不能同时容纳两根电极,心室电极由左腋静脉-交通支-右上腔静脉-右室间隔部,心房电极钢丝塑型后由左腋静脉-左上腔静脉-冠状窦-右房。术后随访6个月,起搏器感知和起搏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16岁,因先天性心脏病,行第二次手术而入院。行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加肺动脉瓣缝闭加右室(解剖左室)—肺动脉连接术。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周后经左上腔静脉植入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87岁。因突发心悸、胸闷入院。诊断病窦综合征,拟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前胸部CT提示左上腔静脉可能,双侧肘静脉造影证实永存左上腔静脉及冠状静脉窦扩张。经股静脉径路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电极螺旋固定于右室间隔部。术后随访1个月,无心力衰竭及起搏器综合征症状,各项起搏参数良好。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81岁。因“呼吸困难,胸闷20余天”入院。心电图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3次/分;动态心电图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选择经静脉途径安置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术中经左侧股静脉放置临时起搏电极行临时保护性起搏;经右侧股静脉途径放置Micra AV于右室间隔部,测试起搏阈值0.25 V/0.24ms,感知9.8 mV,阻抗1 120Ω。术后起搏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72岁,因病窦综合征拟植入DDD型永久起搏器。术中发现左上腔静脉永存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左锁骨下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置入主动固定电极,电极固定于房间隔时起搏阈值过高,故最终植入VVI型起搏器。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36岁。半年前因起搏器电池耗竭在外院更换新起搏导线时发现上腔静脉入口处几近阻塞而放弃手术。笔者尝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后在鞘管内送入超滑亲水导丝并顺利经过上腔静脉狭窄处进入右心系统,撤出普通的鞘管及扩张管并换用左室递送系统沿导丝成功穿过上腔静脉狭窄处,撤出扩张鞘,自鞘管内送入心室电极导线至右室心尖部固定及起搏参数均满意的部位。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提示应用超滑钢丝结合长鞘通过狭窄的静脉送入心室电极导线,在临床上需要时是可以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76岁。因胸闷、晕厥而入院。心电图提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术中发现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成功于左锁骨下静脉置入起搏电极于右室间隔处。术后随访患者胸闷缓解,未再发晕厥。  相似文献   

11.
1例男性75岁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永久起搏器治疗,术中发现永存左上腔静脉,尝试经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器电极,心室电极经右房游离壁反折后跨过三尖瓣环固定于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塑形后固定右心耳,完成手术,术后药物控制心房颤动,3个月随访症状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50岁,因间断黑矇1个月入院,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均提示间断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心脏CT及心脏MRI均提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入院后成功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解剖学左室内,术后各项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63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房、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术后随访3个月,起搏参数正常。  相似文献   

14.
随着心脏永久起搏器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偶可碰到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现将我院遇到的1例右上腔静脉缺如合并左上腔静脉(left superior vena cana,LSVC)成功植人永久起搏器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65岁,因心悸伴头晕、乏力、黑矇2个月入院。20年前因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金属瓣置换,心房颤动病史20年。动态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最慢心室率为32次/分。胸片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右位心。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右旋心,经右侧股静脉行上腔静脉造影及右室造影,明确右房、右室入路。左前斜20°透视下送入Micra输送系统入高位右房,对照右室造影影像反复尝试寻求合适的角度与张力送入变异的右室,右前斜30°调整方向,调整轴向靠近右室低位间隔,给适量“鹅颈弯”,最终于左前斜透视下释放。术中测试阈值、阻抗、感知良好。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79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急诊入院后择期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术中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静脉造影显示上腔静脉闭塞。遂行左髂外静脉途径安置永久起搏器,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86岁,反复胸闷、胸痛20余年,常规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心电图发现胸闷、胸痛与心房颤动发生有关,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全闭,并可见右冠向左前降支及左旋支较好的侧支循环。遂行房室结改良并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继续药物治疗并强化控制心室率。随访3年,胸痛发作明显减少,程度减轻,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61岁,需行起搏器治疗入院。既往病史: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及放化疗术后。予左腋前线第三肋间作一切口为中继切口,左腋中线第六肋间水平作一切口制作囊袋,将电极导线通过皮下隧道经过中继切口到达囊袋部位,于左腋下成功植入起搏器。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76岁,因“起搏器植入术后30年,发现皮肤破溃入院”。患者2010年7月17日发现左前胸局部起搏器植入处表面皮肤破溃,起搏器显露,于我院就诊。体检发现左前胸起搏器植入处皮肤约3cm×2cm红肿,伴lcm×1cm皮肤破溃,起搏器显露,胸、腹壁静脉较为明显。诊断为:起搏器囊袋感染、三度房室阻滞,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性,3岁,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单心房,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肺动脉高压"行单心房纠治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房间隔活瓣术后1年,反复晕厥半年。心电监护示房性心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成功植入VDD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工作良好,随访3个月晕厥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