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比较植入式电极导线和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临时心脏起搏(TCP)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行TCP的患者33例分为研究组(n=19)和对照组(n=14)。研究组采用植入式电极导线外接永久起搏器行TCP;对照组采用传统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比较两种导线行TCP的阈值、脱位率及总费用。结果研究组10例使用主动电极导线,9例使用翼状被动电极导线,未发生脱位,对照组使用电极导线为(BARD0071539,6F型),脱位4例,均经重新定位。两组TCP 24h后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TCP术后住CCU病房的时间少于对照组[(0.6±0.4)d vs(3.2±1.3)d](P<0.05),总费用少于对照组[(4 587±398)元vs(7 636±567)元](P<0.05)。结论应用植入式电极导线比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更安全、实用、经济。  相似文献   

2.
起搏器通过电极导线发放起搏脉冲进而起搏心脏,引起心房/心室除极,成为起搏器的基本起搏功能.起搏器发放的起搏脉冲在心电图中表现为时限极短的钉样信号,其为起搏器的工作标志,精准确认起搏脉冲信号是分析起搏心电图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为发生在起搏器术后6周内的早期脱位,心房电极和双室同步起搏的冠状窦电极的脱位率较高。诊断电极脱位最简便、有效的检查是心电图和X线片,对疑诊患者,应进行起搏器程控。典型的电极导线脱位表现为起搏阈值升高和/或电极导线阻抗降低,严重脱位尚可引起感知不良。根据起搏器置入的时间、患者临床表现、脱位的电极导线情况以及起搏器功能障碍的程度不同,处理方法亦不同,而积极预防是最好的防治电极导线脱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齐强 《起搏与心脏》2003,17(2):158-158
患者女性,6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末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72岁,因"病窦综合征"行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第4天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心房感知不良,反复出现心房起搏脉冲后宽大QRS波及相隔110ms起搏脉冲,胸片检查提示心房电极导线脱落至心室内,心房起搏脉冲起搏心室,宽大QRS波落在交叉感知窗内触发反复心室安全起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电极放射影像定位与心电图特点,为确定起搏导线的植入位置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过去5年间植入DDD永久起搏器的缓慢性窦房结功能失调或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起搏。根据室间隔起搏的部位不同分为高位、中位,低位组。评价不同部位起搏的术中12导联心电图特征,包括QRS波形态、时限及振幅。结果:符合入选标准且完成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共计98例,中间隔起搏QRS波时限最短(139±21ms),较之高地位间隔起搏有差异。间隔部起搏位置升高,胸前导联R/S移行越靠前。下壁导联R波振幅与间隔部起搏位置存在相关。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术中心电图分析对室间隔起搏电极定位有实用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心室主动电极导线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的疗效和实用性。方法选取合并心动过缓的拟外科手术患者或预计植入后需观察时间较长,需行临时起搏的患者共53例,分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5)。观察组经锁骨下静脉植入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头端固定于右心室间隔或心尖部,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心脏起搏;对照组行传统的心脏临时起搏电极植入。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临时起搏过程。观察组无电极脱位、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3例电极脱位,1例血栓形成,2例继发肺部感染。结论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可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应用,不增加患者的风险,增加患者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3例患者 ,男 2例、女 1例 ,均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同时置入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临时起搏或备用紧急起搏。术后均出现寒战、高热。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血培养均为克雷白杆菌生长。后证实为起搏电极导线污染所致。教训 :在加强规范化操作及无菌观念的同时 ,电极导线应采用环氧乙烷正规消毒 ,不宜采用熏蒸或浸泡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1958年人工心脏起搏器应用临床以来,一直需要经静脉置人起搏器的电极导线用以起搏心脏,电极导线需要在X线影像的指导下置人,经过50年的发展,电极导线技术有了多种改进,如:激素电极问世、单极发展为双极、螺旋电极应用,但依然存在着电极导线置人带来的血气胸、电极导线脱位、血栓栓塞、穿孔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给部分患者增加了不应承受的痛苦,为此,人们一直梦想与期盼着无导线起搏技术的问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根据三维超声心动图精确定位的起搏心电图特点来评价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位置.方法 40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植入术中经二维X线影像定位示心室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植入术后行心脏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价心室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精确位置,并分析起搏电极导线位于不同部位的体表起搏心电图特点.结果 三维超声心动图示起搏电极导线位于高位间隔者23例(57.5%),低位间隔者6例(15.0%),游离壁者11例(27.5%).与游离壁相比,起搏电极导线位于高位间隔时,其下壁导联起搏心电图的R波振幅高[(1.28±0.18)mV vs(0.88±0.18)mV,P<0.001]、QRS时限短[(132.5±8.3)ms vs(155.3±6.9)ms,P<0.001]、顿挫少(21.7% vs 90.9%,P<0.001),胸前导联R/S移行早(大于V4,24%vs 81%,P<0.05);起搏电极导线位于低位间隔时,其R波振幅也较高[(1.43±0.13)mV vs(0.88±0.18)mV,P<0.001]、时限也较短[(143.5±4.3)ms vs(155.3±6.9)ms,P=0.004],胸前导联R/S移行早(大于V4,24%vs 81%,P<0.05).而高位间隔与低位间隔相比,高位间隔QRS波时限更短[(132.5±8.3)ms vs(143.5±4.3)瑚,P=0.003].另外,当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后间隔时,Ⅰ导联上的QRS波以正向波为主,位于前间隔时则以负向波为主.结论 三维超声心动图有利于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在右心室流出道的精确定位;不同部位起搏的心电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植入术中起搏电极导线在右心室流出道的定位,当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后间隔时,其起搏心电图Ⅰ导联为正向波,前间隔时为负向波.  相似文献   

11.
周宁  陈曼华  罗洪波  王琳 《心脏杂志》2008,20(1):80-82,86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射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博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结果有效起搏时心尖部和间隔部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显著差异。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尖部为(203±127)s,间隔部为(581±124)s(P<0.01)。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心尖部起搏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间隔部起搏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术后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同样安全、有效,而且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观察螺旋电极导线Koch三角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的价值。15例Koch三角起搏的患者,术中测定心功能、右房压力,并与右心耳起搏比较,术前及术后6月、2年各查24h动态心电图,术中、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以及2年观察起搏参数。结果:Koch三角起搏与右心耳起搏相比,心脏功能和右房压力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中及随访期间各起搏参数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大部分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得到控制。结论:螺旋电极导线Koch三角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方法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人工心脏起搏引起额外杂音6例,其中4例出现起搏摩擦音,1例呈现起搏摩擦音伴起搏音,另1例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起搏杂音难以在手术时立即发现,起搏摩擦音常在术后24小时后发生。起搏杂音产生后,有1例出现短暂心绞痛。我们体会摩擦音的发生可能是起搏电极导线与心内腱索相互摩擦所致;起搏音的发生支持骨骼肌收缩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处接触不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6 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未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 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 ,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 ,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 ,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 :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 ,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起搏脉冲引导普通电极行床旁临时起搏,观察其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并总结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我院床旁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共82例。结果82例中有80例(97.5%)起搏成功,6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低钾患者出现心室颤动。15例28次出现电极微脱位,均经处理后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血栓形成,无栓塞、血气胸及心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起搏脉冲引导普通电极进行床旁临时起搏简便、快速、有效、安全,适用于危重急症的抢救及外科手术前的保护性起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方法。结果62例均床旁成功完成带囊临时起搏电极右心室起搏,从穿刺到起搏的时间为10~20min,中位时间15min,除外1例出现起搏导线打结外,所有患者均无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局部血肿、气胸、栓塞、心脏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右心室临时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起搏心电图引导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以seldinger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鞘管,从鞘管推送电极至心电监护出现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然后连接临时心脏起搏器,并设置起搏频率超过患者自主心率20次/min,输出电压为3~5 V,感知灵敏度为2 mV.起搏器完全起搏后,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根据Ⅱ、Ⅲ、aVF导联起搏ORS图形调整电极位置,直至Ⅱ、Ⅲ、aVF导联起搏QRS主波向下,V1-V6导联起搏QRS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结果 8例患者获良好的起搏效果,全部一次插管成功,操作时间5~10 min,插管深25~30 cm.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由起搏心电图引导,经左锁骨下静脉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双心室起搏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行永久性双心室起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 0例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和左束支阻滞患者 ,常规植入右心室起搏导线的同时植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于左室侧静脉、心大或心中静脉 ,行双心室同步起搏 (其中 2例为四腔起搏 )。通过临床观察、超声心动图测定及 6分钟平地行走评定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植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行双心室起搏 ,产生较窄 QRS波 ,临床心功能从 ~ 级提高至 ~ 级 ( NYHA) ,同时使二尖瓣返流减少 ,射血分数提高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 ,6分钟平地行走距离比术前明显提高。结论 双心室起搏对难治性心力衰竭可能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间隔部位起搏的体表心电图特征.方法 观察31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间隔起搏患者体表心电图特征,使用64排双源CT精确定位起搏导线在间隔部的具体位置,比较不同位置间隔起搏的心电图参数变化.结果 ①仅根据X线植入的起搏导线,起搏导线误置于前壁的占12.9%.②前壁起搏的QRS间期(148±19)ms,宽于高位间隔起搏QRS间期(118±24)ms(P<0.05).③中位间隔起搏QRS波群移行6.00±0.76,晚于高位间隔(4.13±1.56)和低位间隔(3.75±2.99)(均P<0.05).④高位间隔起搏RIII(1.11±0.70)mV,大于低位间隔起搏RⅢ(0.038±0.075)mV(P<0.05).⑤高位间隔起搏(46.7%)及中位间隔起搏(37.3%)I出现q波或QS的比例有多于前壁起搏的趋势.结论经CT定位不同部位间隔起搏的体表心电图存在明显不同,一些参数有助于判断导线位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通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普通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患者共34例,其中经右颈内静脉途径22例,左锁骨下静脉途径12例。根据体表起搏心电图形态及起搏阈值判断右室心内膜起搏是否成功。结果全组34例患者右心室心内膜起搏均获成功。2例患者术后24h发生电极移位。无气胸、血胸、心脏穿孔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右颈内静脉及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应用普通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