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挖掘现代中医文献中采用中药治疗阳虚水泛证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近20年来的临床研究文献,收集并筛选其方药。采用Excel 2016统计其用药频次和类别,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对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23首,涉及中药91味;使用频次≥8次的高频药物共有28味,用药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为附子、茯苓、白术、葶苈子、黄芪、白芍、桂枝、泽泻、丹参、生姜。药物功效分类以补气药、利水药、温阳药为主。挖掘得到核心药物的关联规则72个,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6个药物组合。【结论】治疗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药物为主,以化痰、滋阴药物为辅,挖掘所得的用药组合及方剂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临床用药规律,分析糖尿病黄斑水肿中药辨证施治特点。方法全面收集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的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文献,使用Excel 2007建立药物数据库,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基础数据分析、频数统计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建立关联分析模型,进行中药处方的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DME核心药物、核心药对、核心用药组合,探索中药处方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篇文献,540频次药物使用,99种药物。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的单味药物为茯苓、泽泻、黄芪、当归、川芎、猪苓、生地黄、白术、丹参、车前子。共19种证候,分三大类:痰瘀阻滞类、脾虚水停类、气血阴阳亏虚类。2项关联规则前4位为黄芪→茯苓,泽泻→茯苓,当归→川芎,当归→茯苓;3项关联规则前3位为川芎、当归→茯苓,当归、茯苓→泽泻,泽泻、黄芪→茯苓;4项关联规则前3位为川芎、当归、茯苓→泽泻,当归、黄芪、茯苓→川芎,当归、黄芪、茯苓→泽泻。结论分析得出以补气利水为主,活血补血为辅的核心药物使用特征;DME中医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以致水湿内停,日久痰瘀互结,阻滞目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韦贵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药组方和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国医大师韦贵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组方规律。【结果】纳入中药处方40首,涉及中药76味。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药物共有18味,用药频次居前10位的中药为两面针、白芍、三七、丹参、降香、煅龙骨、甘草、千斤拔、茯苓、山茱萸。所用中药以性平温及味甘辛为主,入肝、肾、脾经居多。提取得到2味药组成的药物组合15个,衍化得到的新处方3首。【结论】国医大师韦贵康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药上常用性平温、味甘辛、归肝肾脾经的药物,治疗原则以行气活血止痛、补肝肾强筋骨为主,兼以健脾益气祛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钟广玲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近5年钟广玲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病例的门诊处方,对纳入的处方中药的用药频数、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并对其高频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64首,使用中药达168味。用药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牛膝、川芎、地龙、炙甘草、秦艽、当归、熟地黄、桃仁、香附、红花。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平药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主要归肝、肾、脾经。药物功效归类主要为补虚药、祛湿通络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到10组药对,聚类分析得到6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钟广玲教授采用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补虚扶正为主,从肝、肾、脾入手,滋养肝肾,调理脾胃;注重活血化瘀,同时辨证配伍祛湿通络、清热等祛邪之药,寓攻于补,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老年肾病综合征的一般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2年6月22日有关中医治疗老年肾病综合征的全部病案,分别采用Excel 2019、SPSS 21.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用药频次、药物归经、常用药物等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共得到28篇文献,37则病案,41首方剂,113味中药,根据频次统计结果,将使用频次≥8次的药物确定为高频药物,共计16味,药物性味以苦、甘,寒、温为主,多入肝、脾、肾经。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16味高频药物分为7组,主要包括补益脾肾组、利水渗湿组、活血化瘀组等。箱型图显示核心药物为黄芪,依患者实际症状与体征,可酌情灵活增减的药物为茯苓、丹参。根据关联规则分析出的高频药对有黄芪-丹参,黄芪-茯苓-山药,黄芪-丹参-白术,黄芪-白术-茯苓等。[结论]中医治疗老年肾病综合征,“本虚”“标实”两手抓,寒温并用,补泻共施,常用药物以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属性偏序原理探讨糖尿病合并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收录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经验及个案报道类文献,将筛选出的医案作为对象集合,药物为属性,构建属性偏序结构图,分析糖尿病合并失眠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得到医案121个,涉及证型52种,获得中药236味。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常用中药包括酸枣仁、黄连、甘草、丹参、生地黄、茯苓、黄芪、知母、枸杞子;常用药对为酸枣仁-黄连、酸枣仁-甘草、酸枣仁-丹参、酸枣仁-生地黄、黄连-甘草、黄连-丹参、甘草-生地黄、丹参-生地黄;最常用的药物组合为酸枣仁-黄连-甘草。【结论】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的用药常补泻并用,气阴兼治,且重视活血,多用丹参等入心经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挖掘国内主要数据库中收载的有关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文献中的复方,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全文数据(VIP)中有关中药治疗儿童厌食症的文献,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复方690首,含单味药265味.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高频药物有山楂、白术、麦芽、茯苓、陈皮、鸡内金、神曲、甘草、山药、党参等;频次居前7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消食药、补气药、理气药、化湿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等,累积频率占90.17%;药性以温、平为主,其次为寒;药物归经涉及十二经脉,主要归经为脾经、心经,其次为肝经、肺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白术为治疗厌食的核心药物,白术-党参、白术-甘草-茯苓、白术-党参-陈皮、山楂-麦芽-神曲为常用药物组合.[结论]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常用治法为消食、补气、理气、化湿之法,药物的性味以温平为主,用药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进行加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宋爱莉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宋教授门诊及住院诊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服用的中药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其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及用药规律。结果 筛选出中药处方145首,共涉及中药161味,用药频次居于前6味的是补骨脂、三七、枸杞子、黄芪、党参、莪术,药物类别以补肾、活血类药使用频率最高,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关联规则网络分析发现补骨脂、枸杞子、三七、白花蛇舌草、莪术、黄芪、党参、甘草、茯苓、当归10味药为宋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核心处方,基于熵聚类药物核心组合挖掘出潜在新方3个。结论 宋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以“补肾活血,益气养血”为核心治法,辅以化痰祛湿、理气、解毒抗癌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阴虚型糖尿病的组方规律。方法 于2016-07-20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与中医药治疗阴虚型糖尿病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79-01-01至2016-07-20。参照《中药学》对纳入文献的中药名称主题词进行规范化处理。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组方规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统计软件对使用频次≥10次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2001—2016年发表的合格文献79篇,涉及中药121味,累计使用频次830次,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高频中药)24味,6味为六味地黄丸的组成。高频中药中2~7味药物联合使用分别有14、101、86、32、7、1组,关联强度居于首位的分别为山药+茯苓、茯苓+山药+熟地黄、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枸杞。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将其聚类为2~5类,均有1类为六味地黄丸组成。结论 阴虚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即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为主,可随证配伍滋阴、清热、凉血活血、补气等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对陈霞波教授"治未病"为中心思想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用药规律进行整理,为中医药防治DN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陈霞波教授中药防治DN并符合纳入标准病例中的处方162首进行统计,运用SPSS 19 for Windows和clementine 12两款软件对中药的频数、频率、归经、聚类规则和关联法则进行分析。结果:(1)选取符合统计要求的中药219味,共使用中药1998次,其中黄芪、丹参、茯苓、山药、生地等28味中药为高频用药。(2)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为常用中药类别。(3)高频药物的归经分别为肝经(15次)、心经(14次)、肾经(12次)、肺经(10次)、脾经(10次)、胃经(10次)。(4)常用的药对有:茯苓与泽泻;黄芪与白术;黄芪与山萸肉;茯苓与山药;山药与茯苓;山萸肉与泽泻、山药;黄芪与白术、丹参;山药与山萸肉、茯苓;黄芪与泽兰、车前子;麦冬与熟地、玄参等。(5)除以中药防治DN外,在发病的不同时期还可用"调胃润肠功"、"润肺生津功"、"养肾止消功"等气功疗法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进一步加重。结论:陈霞波教授以"治未病"为核心思想防治DN用药中体现以"补益脏腑,肺脾肾主之"并辅以"清热与滋阴并重,活血与祛瘀并重,利湿与化浊并重"的标本兼治治则及以气功疗法防治DN的发生或加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的用药规律。方法文献检索自1995年~2017年中国知网等3个数据平台,制定统一的检索式,采集糖尿病性腹泻中医治疗的相关文献,按照统一标准处理后录入,以SPSS24. 0对数据进行单味药频次、中药类别、中药性味归经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3篇,方剂91首,涉及药物90味。通过频数分析高频次药包括白术、党参、茯苓。治疗糖尿病性腹泻常用药物为补益药类,利水渗湿药类,解表药类。最常使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分别为温、甘味,归脾经、胃经。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腹泻应以补益药为主,配合利水渗湿药及解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明清时期医家治疗崩漏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37部女科典籍为检索源,将符合标准的方剂纳入,提取方剂组成信息,并采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文件,进行频数分析;借助SPSS Statistic22.0、SPSS Modeler 14.1分别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结果】共得到治疗崩漏的方剂117首,包含中药119味,药物使用总频次为936。所用中药可归为17类,补虚药中的补血药、补气药用药频率较高,祛邪药中的清热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用药频率较高。单味高频药物有当归、甘草、川芎、熟地黄、白芍、白术、人参、黄芩等。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的结果得到6个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熟地黄—川芎、白术—黄芪、生地黄—黄芩、柴胡—山药、蒲黄—侧柏叶、茯苓—棕榈炭。【结论】明清医家治疗崩漏补虚时以补血、补气类别为主,祛邪时以清热、化瘀、止血为主,数据挖掘结果与传统理论相吻合,可为临床治疗崩漏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T2DM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自建库以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T2DM的临床研究文献,将筛选出的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对中医证型、中医治法、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中医药治疗T2DM的中药处方792首,涉及中药328味。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证,最常见的中医治法为益气养阴。黄芪是用药频次最高的药物,其次为丹参、茯苓、生地黄、山药、黄连、甘草、葛根、白术、麦冬等。药性以平性、温性、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归经以肺经、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丹参 黄芪、山药 黄芪、生地黄 黄芪、葛根 黄芪、茯苓 黄芪5个核心药对。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方。结论 治疗T2DM用药丰富,以补益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多性平、温、寒,味甘、苦、辛,入肺、脾经,功擅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石志超教授应用中药治疗结肠癌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收集石志超教授应用中药治疗结肠癌的医案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所有处方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0首,涉及中药32味,其中用药频次≥10的中药有15味,其中排名前5的中药分别为白术、山药、茯苓、炙甘草、蜈蚣。药物分类中,补虚药使用最多,频率高达43.48%;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等。四气分布中,温性药使用最多,频率高达31.18%;其次为平性药、寒性药等。五味分布中,甘味药使用最多,频率高达39.72%;其次为苦味药、辛味药等。归经分布中,前5位分别为脾、胃、肝、肾、肺经,共占全部药物归经的78.20%。将支持度个数设为10,得到使用频数≥15的药物组合62组,排名前5位的药物组合分别为白术-山药、白术-茯苓、山药-茯苓、白术-山药-茯苓、炙甘草-白术。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演化出3味药的核心组合26个,4味药的核心组合共5个,同时得出“丹参、白芍、薏苡仁、半边莲、砂仁、半夏”“党参、蒲公英、白芍、炮姜”“白花蛇舌草、半边莲、黄连、半夏”“蜈蚣、白芍、薏苡仁、黄芪”“丹参、五味子、黄芩、地榆、淫羊藿”等5个新方组合。结论石志超教授临床治疗结肠癌恪守扶正祛邪之大原则,善于从络病角度采用补益脾胃而温养肠络、化瘀散结而祛邪通络之中药,同时尤为重视清热解毒药和虫类药的灵活应用,以增强全方祛邪之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李曰庆教授治疗男性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用药特点与规律。方法收集李曰庆教授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病案,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的关联规则及熵聚类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35首,涉及药物103种;使用频次在60次以上的药物共20种,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种药物分别是丹参、水蛭、牛膝、党参、熟地黄、葛根、茯苓、山药、山萸肉、白术;挖掘出高频药对组合12个,新处方6个。结论李曰庆教授治疗男性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多以"活血通络,健脾养阴"为主,并根据兼症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胃溃疡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8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相关文献,建立胃溃疡中药文献数据库,对其用药特点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研究涉及治疗胃溃疡的中药共183味,总频次达3 489次,共有32味频次30次且构成比1%的中药,其总频次达2 626次,占中药总频次的75.27%,其中频次排在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甘草、白芍、延胡索、黄芪、白及;通过Apriori算法设定支持度10%,置信度1≥50%,置信度2≥50%,相关度1,且甘草除外的规则来挖掘各证型药对,其中脾胃阳虚证常见19对药对,以白芍-黄芪、桂枝-黄芪、白芍-桂枝为主;肝胃不和证常见17对药对,以白芍-柴胡、柴胡-香附、白芍-香附为主;气滞血瘀证常见17对药对,以白及-海螵蛸、海螵蛸-三七、白及-三七为主;脾胃气虚证常见16对药对,以白术-党参、白术-茯苓、党参-茯苓为主;胃阴虚证常见28对药对,以北沙参-麦冬、北沙参-石斛、白芍-北沙参为主。结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胃溃疡用药规律,选用有效的药物及药对,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冯玲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冯玲教授门诊有效的慢性心力衰竭病案,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处方进行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分析,挖掘用药规律。使用“处方聚类分析”模块,运用复杂系统熵层次聚类的方法挖掘核心处方。结果 共收集有效处方1 151首,涉及中药225味。用药频次≥467的中药有10味,其中黄芪、檀香、桑白皮的频次最高。四气中以寒、温为主,平次之;五味以甘、辛居多,苦次之。归经以入脾、肺、心经为主。药物功效分为理气、补虚、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等17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8个关联药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8个核心类方,核心方剂组成为黄芪、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猪苓、丹参、檀香、木香。结论 冯玲教授辨治慢性心衰以气虚血瘀水停为核心病机,治以健脾益气、活血祛瘀、利水消肿为法,“脾肺心”同治,甘辛苦合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医药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中医药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文献,纳入处方中药,建立数据库,对中药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次统计,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并挖掘高频中药组合。[结果] 共纳入186首处方,涉及中药256味,频次2 250次。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共24味,前3位为黄芪、茯苓、白术;中药药性主要为寒、温、平,药味主要为苦、甘、辛,归经主要为肝、肺、脾经,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对7个,核心药组43个;聚类分析得到5类处方。[结论] 中医药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以益气为主,有气虚、气血、气阴的偏重;祛邪治标类中药则偏重于清热化痰、理气活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FangNet平台,对全国名中医刘茂才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的有效病案的处方资料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的统计,并通过分析处方药物的权重等级、药物共现性与互斥性、药物-症状关联规则以及药物聚类,总结刘茂才教授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的用药规律。结果共得到105首处方,涉及95味中药。处方用药以性温、味甘、入肝经的药物为主。挖掘得到17味主药,分别为黄芪、天麻、山茱萸、党参、杜仲、牛膝、川芎、远志、姜黄、石菖蒲、麦冬、白术、丹参、茯苓、钩藤、法半夏、女贞子。药物共现性分析结果得到牛膝-杜仲等12对药对,药物-症状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天麻-头晕等9组药物-症状关联组合,聚类分析得到4个药物组合。分析结果提示刘茂才教授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用药温和,以扶正补虚的药物为主,常以黄芪、党参大补元气,山茱萸、牛膝、杜仲等补益肝肾,同时兼顾痰瘀同治,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国家专利数据库,挖掘干预肥胖症的中药复方专利的用药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家专利平台中治疗肥胖症的中药复方专利,利用Excel 2019软件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统计,依据药物类别绘制桑基图;运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核心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运用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核心药物复杂共现网络,并发掘潜在新方新药的关联性。[结果]共纳入278项中药复方专利,涉及药物453味,高频药物有茯苓、白术等,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主,多归肝、脾两经,常用对药有“白术-黄芪”等6项,常用角药有“白术-泽泻-黄芪”等16项。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组包括“川芎-当归-丹参-枳实”“荷叶-决明子-大腹皮”等4组,并挖掘出治疗肥胖症的核心新处方温阳祛痰方。[结论]国家专利中药复方干预肥胖症具有规律可循,常以清胃泄火、化痰利湿、补脾益气等为原则选方用药,本研究为临床遣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