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内膜导线相关的三尖瓣返流的发生率为11%-39%。 其发生机制第一,导线的机械作用:包括淤导线嵌顿于瓣叶之前;于导线与瓣叶粘连;盂导线与腱索缠结;榆瓣叶穿孔或撕裂;虞瓣环扩张;第二,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心脏的收缩顺序。 轻中度三尖瓣返流多无明显症状,重度返流常表现为右心衰竭。 治疗有针对症状的药物治疗,以及病因的导线拔除,外科瓣膜成形与置换。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胸闷气短10年,再发伴头晕3个月,咳嗽3天"入院,根据心电图及彩超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窦性停搏、结性逸搏、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3级;肺部感染。于第4天行起搏器植入术。术中由于右房巨大并三尖瓣重度返流,改用美敦力公司的SelectSecure3830电极导线方成功定位于右室低位间隔部并植入。对于右房巨大并三尖瓣重度返流的患者3830电极不失为一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基础心功能正常患者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入选更换起搏器的住院患者和门诊复诊的起搏器患者;所有入选患者于起搏器植入前和植入后均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植入前后三尖瓣返流程度的变化,并根据患者起搏器植入年限(≤6月、6个月至3年、≥3年)和心室起搏百分比(≤35%、≥85%)分别进行亚组分析比较各亚组的三尖瓣返流程度。结果共入选69例,两次超声心动图评估相隔时间6.5±4.6年。结果植入后三尖瓣轻微返流明显增加(P<0.01),而有临床意义(中、重度)的三尖瓣返流的发生虽有增加趋势但无差异(P>0.05);起搏器植入年限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各亚组之间新发或加重的三尖瓣返流无差异(P>0.05)。结论基础左心功能正常的患者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引起三尖瓣的轻微返流,有临床意义或加重恶化的三尖瓣返流很少发生,且与起搏器植入年限、心室起搏百分比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安置VVI起搏器致三尖瓣返流原因分析(摘要)胡静泠张明旭杜修海陈宗肃安置VVI起搏器术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三尖瓣听诊区轻度收缩期杂音,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有三尖瓣返流。为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笔者进行了随访观察。对象为1982~1994年在我...  相似文献   

5.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相似文献   

6.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高龄心房颤动伴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42例高龄心房颤动伴三尖瓣反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跟踪随访1年,分析入组和随访1年后相关指标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高龄心房颤动伴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及预测因子。结果:与入组时相比,随访1年后数据显示三尖瓣反流量明显增加,平均值为(7.1±0.5)m L,范围波动在0~40mL,且肌酐、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三尖瓣反流、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右心房左右径、右心房上下径、LVEDD、LVESD、右心室内径及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尖瓣反流组和非反流组在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HCY、NT-proBNP、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右心房左右径、右心房上下径、右心室内径、LVEF、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高龄心房颤动伴三尖瓣反流可能受右心房左右径(P=0.028)、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P=0....  相似文献   

9.
10.
风湿性心脏病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伴大量返流,交界性逸搏伴心室夺获,行起搏器植入术,术中见右房非常巨大,导丝无法跨过三尖瓣,改用多功能导管使用右心导管操作手法,成功将导管送入右室,交换导丝,将长J形导丝(2m)送入左下肺动脉避免操作中导丝脱出,在室间隔部植入3830电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交感神经阻滞对扩张型心肌病二、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2名,随机分为对照组(n=14)和治疗组(n=18)。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心区交感神经阻滞(胸15),5 g/L利多卡因每2h经胸段硬膜外导管推注一次(夜间睡眠除外)。于治疗前和1个月后进行常规经胸心脏彩超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D 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MRA)和三尖瓣(TRA)最大的返流面积,计算返流面积占各自心房面积的百分数(二尖瓣MRAP,三尖瓣TRAP)来衡量返流的严重程度。并测量三尖瓣返流速度,计算肺动脉压(PAP),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LAD s和LVEDD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LVEF和FS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治疗组MRA、TRA、MRAP和TRAP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MRA 13±4vs7±3 mm2,P<0.01;TRA 7.68±3.55vs1.75±0.21 mm2,P<0.01),PAP也明显降低(34±17vs15±7 mmHg,1 mmHg=0.133 kPa,P<0.01)。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心交感神经阻滞在明显缩小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腔大小,增强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基础上能显著减少二尖瓣和三尖瓣的返流,这为改善扩张型心肌病的预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早在三十年前,就有学者报告起搏器或ICD的电极导线能引起三尖瓣反流。近年来,随着起搏器、ICD、CRT等心律植入装置应用数量的剧增,该况才逐渐受到重视。毫无疑问,严重的三尖瓣反流常能损害心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有时还需外科干预治疗。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心律植入装置适应证的拓展,将会发生更多的电极导线介导的三尖瓣反流。此外,其属于医源性合并症,如给予充分重视将能减少或预防发生。因此,提高对该合并症的认识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30例三尖瓣返流患者同步进行了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应用计算机软件程序对三尖瓣返流频谱曲线进行微分处理。结果表明,两种技术测量的右室压惫最大上升速率、右室心肌最大生理缩短速度、右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以及右室心肌松驰时间常数均高度相关(r分别为0.93,0.86,0.94,0.95),表明三尖瓣返流压差法能够无创性估测右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应用计算机软件程序能够使测量方法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采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探测29例安量ⅤⅤⅠ起搏器患者的三尖瓣返流结果,阳性率为100%。其中24例为轻度返流,5例为中度返流。三尖瓣返流本身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右心室(RV)电极相关的三尖瓣反流(TR)是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主要为电极导线对三尖瓣的机械作用和右心室起搏改变了心脏的收缩顺序。电极种类及数量、植入时间、起搏位置及心房颤动等是其危险因素。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极复位、拔出及外科手术。本文对近年关于右心室电极相关三尖瓣反流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心脏起搏器囊袋相关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362例永久起搏器患者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结果:发生起搏器囊袋相关并发症共23例,发生率6.35%。其中≥60岁19例,发生率8.75%;<60岁4例,发生率3.15%。两年龄段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P<0.05),并发症包括囊袋出血/血肿13例(3.59%),囊袋感染4例(1.10%),切口裂开2例(0.55%),囊袋漏2例(0.55%),囊袋积液1例(0.28%),囊袋窦道1例(0.28%)。结论:起搏器囊袋相关并发症在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8.
郭春棉  陈伟  薛强 《心脏杂志》2023,35(1):25-28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成人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后能否改善其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方法 连续纳入自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导管封堵的ASD合并功能性TR患者,根据术前超声心动图评估TR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级,术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评估功能性TR的改善程度。结果 与合并轻度TR组相比,合并中/重度TR组患者年龄较大(P<0.01),ASD直径较大,RV直径较大(均P<0.05),与合并中度TR组相比,合并重度TR组患者年龄较大(P<0.01),RV直径较大(P<0.05)。封堵前,11例患者合并重度TR,18例患者合并中度TR, 71例患者合并轻度TR;封堵术后6个月,10例患者(91%)由重度TR降至轻度,12例患者(67%)由中度TR降至轻度。所有患者中无轻度TR患者的返流量增加至中度或重度。单变量分析显示,持续性TR与肺动脉直径、右房直径、右室直径、左房直径、左室直径及ASD大小相关。经过多变量分析,以上...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都需要跨过三尖瓣植入右室电极导线。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是指由于右室导线植入引起新发现或进行性加重的三尖瓣反流。其影响因素有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右室舒张末内径、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电极导线种类和数量、电极导线尖端位置等。该文介绍CIED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我院施行的带四个垫片的改良Devega术及佰仁思软成形环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112例患者术前和术后4~5年随访时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通过对功能性三尖瓣返流术后残余返流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及结合历年文献报道,得出引起三尖瓣术后出现残余返流的高发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减轻术后再次返流,提高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脏外科因功能性三尖瓣返流行三尖瓣成形术患者共112例,带四个垫片的改良Devega环缩术5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47.32±10.56岁(20~64岁)和使用佰仁思软成形环的5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50.36±6.35岁(32~65岁),对所有患者术前一周内,术后4~5年随访时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心功能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5年(中期疗效)三尖瓣返流程度变化并分析影响术后的三尖瓣残余返流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4~5年随访时两组患者三尖瓣返流面积均明显减少,心功能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以随访时三尖瓣中度及重度返流定义为三尖瓣术后残余返流(PRTR),两组患者共存在术后残余返流12例,其中改良Devega组7例,瓣环成形组5例,对随访出现残余返流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风湿性病变、术后左心射血分数低、术后右心房大、术后三尖瓣环径大、术后肺动脉高压为三尖瓣成形术后出现残余返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带四个垫片的改良Devega术及人工瓣环成形术都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有效方法;风湿性病因、术后左心射血分数低、术后肺动脉高压、术后三尖瓣环及术后右房大是术后三尖瓣出现残余返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