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介绍戴恩来教授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痤疮的经验。痤疮的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戴恩来教授根据"肺主皮毛"理论,从肺论治痤疮,认为痤疮病位在肺、胃,病性多属郁热,治宜透散、化瘀、通腑,临床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附典型病案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痤疮的病位在皮,肠腑损伤,腑病及肺,肺主皮毛,故肠道菌群失调会参与或加重痤疮的发病。皮生痤疮,内合于肺,肺病及肠,又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二者紧密联系,存在相关。本文基于 “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痤疮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肠道菌群在中医中药干预痤疮治疗中的作用,为痤疮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痤疮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痤疮的病因病机及近5年来治疗痤疮的方法等几个方面予以综述。内治法主要分为风热袭肺,肺胃蕴热,肺胃湿热及肝经郁热5个证型;外治法包括单纯药物外用,中药面膜倒膜,针灸,拔罐,自由,放血疗法以及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阐释火针针刺腧穴“肠病方”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senile functional constipation,SFC)的诊疗经验及理论依据,以期为针灸治疗SFC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围绕SFC的病因病机,详述火针针刺腧穴“肠病方”治疗SFC的选穴、配伍、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主要从调节“三焦、脾胃、肝肺”的气机升降,扶阳益气,增水行舟以及现代解剖学理论四个方面,对火针针刺腧穴“肠病方”治疗SFC的思路及依据进行剖析,并结合验案进行佐证。[结果] 火针疗法治疗SFC,主穴为腧穴“肠病方”(即中脘、天枢、上巨虚);配穴为至阳、肝俞、脾俞、大肠俞、支沟、照海;采用募合、俞募配伍,选穴精当、配伍合理;同时结合了火针的“温通”作用,操作简便,疗效独特。所举案例中患者诊断为便秘,辨证为阳虚型,治疗选取主穴为腧穴“肠病方”,配至阳、肝俞、大肠俞,调畅气机,升清降浊、通腑导滞;配照海、支沟以增水行舟,整体通调,效果良好。[结论] 火针针刺腧穴“肠病方”治疗SFC,见效快、疗程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成都中医药大学艾儒棣教授治疗痤疮的经验,认为肺胃热盛是痤疮发生的主要病机.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痤疮,均有肺胃热盛的病理基础,因而在治疗上宜采用清肺胃热的方法.虽然引起痤疮的原发因素不同,但仍然需遵循标本缓急治则,对于肺热偏盛者,采用本法为治本之法,而对于肺经热盛为标,肝郁血热、气血亏虚、冲任不调或肝郁脾虚为本等所致者,宜采用标本同治的方法.待标病缓解,可转向以治本为主.临床上常用枇杷清肺饮随证或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张德英教授从痰证角度治疗痤疮的特色及经验。[方法] 通过跟随张教授门诊临证学习,整理张教授治疗痤疮的病案,选取三则典型验案,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分析、总结张教授对痰证理论的独到见解及临床经验。[结果] 张教授从当今人们的体质状况及痤疮发病特点出发,指出痤疮的病因病机为痰热或痰火上犯头面胸等处,局部肉腐而发病。根据痰浊生于中焦脾胃,为土家实邪,在治疗上可以通过泻土降浊、繁木制土、化土生金的方法达到化痰的目的,再加以清热药物,从而清化上焦痰热之邪,使痤疮得以治愈。同时需注意到五行相互关系,痰浊太盛则易克伐肾水而致肾虚,在治疗上祛痰降浊为先,痰浊去除后再补益肾水方可有效,甚或有些患者不需补肾,而肾自慢慢恢复。[结论] 张教授对痰证理论认识独特,指出痤疮病机多为痰火或痰热郁于肌表,肉腐而成。治疗当以清化痰热为主。痰为土家之邪,化痰之法除泻土之外,根据五行理论,还有繁木制土、生金消土之法,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科常见疾病,属中医“哮病”范畴。古代文献多认为本病的核心病机为宿痰伏肺。何明教授在临床中发现,痰饮伏肺虽为哮病之“夙根”,但“风邪”和“脏腑虚损”是哮病重要的发病因素,更是难治性哮喘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据此总结出“三因”致哮的理论,提出了以“风、痰、虚”为核心的哮病辨证治疗新思路,在治疗重症、难治性哮喘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肺放线菌病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报告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呼吸科收治的1例肺放线菌病血培养阳性病例,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肺放线菌病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57岁。发热24 d,胸部CT均示右中叶肺炎,2次厌氧血培养放线菌阳性。经大剂量青霉素和多西环素治疗患者体温正常,病情稳定。结合本例并复习国内外文献报道肺放线菌病资料,结果显示本病男性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老年多见;口腔卫生不良是主要发病诱因;咳嗽、咳痰、胸痛、咯血为常见症状。CT增强扫描外周延迟强化和实性部分逐渐强化为其特点;PET显示病灶18F-FDG摄取值增高,与肺癌难以鉴别。肺活检/手术病理为主要确诊方式。大剂量青霉素为首选用药方案;药物治疗反应不佳、反复咯血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肺放线菌病是一种少见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临床疗效及预后佳。本病例为首次血培养阳性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9.
临床经筋病的研究已经涉及累及性病变,此类疾病的主要机理是筋脉结聚的病灶点对机体产生恶性刺激,使局部产生异常压迫,使局部筋肉收缩均衡失调,导致了经络气血循环发生阻滞而发病。该文探讨了筋性疲劳综合征、筋性压迫性眩晕、筋性类冠心病、筋性梅核气等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针刺治疗方法,希望能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45例汪慧珠,徐力(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453003;郑州市第一按摩医院)主题词乳腺纤维性囊肿病/针灸方法;内关穴;太冲穴1992年4月至1995年6月,我们采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45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45例均为门...  相似文献   

11.
中药联合针刺拔罐治疗痤疮5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痤疮又称"暗疮"、"粉刺",俗称"青春痘",当痤疮发生时,皮肤各部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产生黑头,并形成斑点,一般与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增生,皮脂腺导管角化栓塞有关,杆菌、真菌、毛囊虫、螨虫感染及内分泌失调,雄性激素分泌增多为主要发病机制.中医则称之为"肺风粉刺",一般与冲任失调、肺经血热、脾虚湿热有关.2006年2月-2008年8月期间我们采用中药联合针刺拔罐治疗面部痤疮5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为祛痰剂,由二陈汤加减而来,化痰、调气是温胆汤的主要作用机理,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诸因生痰,痰所留之处皆可致病。肺为储痰之器,痰浊、痰火亦可蒙蔽心脑而发病。李敬林教授基于"异病同治"理论在临床中应用温胆汤治疗痰浊内扰引起的心、脑、肺等系统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中西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对痤疮的发病机理进行评述,来更全面地认识和提高痤疮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提供思路。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与外感风邪、肺经蕴热;湿热蕴结、痰湿互结;毒热互结,肝肾阴虚;冲任失调有关。西医认为,痤疮发病与机体免疫失衡、痤疮丙酸杆菌作用、炎性因子作用、雄激素作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和遗传相关。中医多采用辨证分型方法医治痤疮,疗效显著却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难以达成共识;西医治疗痤疮内服类维生素A,外用抗生素联合激素软膏治疗,停药易复发。痤疮治疗应中西医相互结合,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魏品康治疗痤疮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痤疮是青春期多发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魏品康教授是上海市名老中医,临证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痤疮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中医称“痤”、“面疮”、“肺风粉刺”、“粉疵”等,笔近2a来,采用针刺治疗痤疮37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痤疮,俗称粉刺,是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发生于青年,给患者精神上带来极大的痛苦。笔者近两年来,采用针刺拔罐放血治疗面部痤疮患者10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面部痤疮患者100例,男78例,女2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22岁。多因肺经风热及脾胃蕴湿积热,风热之邪上炎面部,薰蒸肌肤;或冲任失调,皮肤疏泄功能失畅而致病。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选择脊柱两侧的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穴,作常规皮肤消毒,使用一次性刺耳针,针尖对准穴位,用点刺法迅速刺入皮肤,以刺破毛细血管为度…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总结柯友辉教授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为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科研及临床提供参考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1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柯友辉教授门诊就诊且符合诊断标准的200例痤疮患者的首诊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数据挖掘,对常用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对其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柯友辉教授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及新处方。结果:共计纳入首诊处方200首,涉及药物133味,柯教授治疗痤疮的常用药为柴胡、香附、蒲公英、连翘、川芎等;四气以寒为主,五味以苦居多;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20条高频药物组合,18条关联规则。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核心组合20个;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新处方4首。结论:柯友辉教授在治疗痤疮时,总体用药以苦寒为主,主归肝、心经,集中体了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疏肝解郁、祛风解毒等治法。  相似文献   

18.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回顾性文献研究方法,对中医药防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其中医命名、病因病机及致病特点。结果表明,SARS中医命名比较混乱,命名为“肺疫”比较合适:SARS的致病原因为“疫毒”,具有“湿热”的特点;其病机特点主要为“湿、热、毒、瘀、虚”5种;发病与季节、年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41例白塞病回顾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加强对自塞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41例自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自塞病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1.16;最常见症状依次是口腔溃疡(95.12%)、皮肤损害(70.73%)、生殖器溃疡(48.78%),其余症状相对较少;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无特异性。皮肤针刺反应阳性(56.10%)是较特异的检查指标。诊断分型完全型13例(31.71%),不全型28例(68.29%)。结论自塞病以女性青壮年多见。临床表现以口腔、皮肤、生殖器受累常见。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皮肤针刺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自塞病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法,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能很好地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瘟疫”的范畴,根据“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中医可以将其定名为“肺毒疫”。肺毒疫的病因为“疫疠肆虐”、“正气不足”;病理因素有:疫疠、热毒、湿浊、瘀血、正气虚等;病机演变由肺卫表证→肺及半表半里→肺及脾胃→疫毒闭肺→肺及营血→逆传心包→肺气阴两虚等。根据本病的临床证候,适时辨证,制定防治原则。l、控制传染源;2、减少易感人群;3;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4、重视“辨证”与“辨质”相结合;5、抓住主要病变部位:6、寻找传变规律;7、掌握变化,注重轻重;8、重视恢复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