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对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PC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了解NOAC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是否优于华法林。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中发表的NOAC相比于华法林对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研究,采用软件RevMan 5.2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研究,纳入病例5723例,其中实验组3553例,对照组2170例。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再发心肌梗死风险、卒中风险、死亡风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1.39,95%CI:0.80~2.41,P=0.24,I2=0;OR=1.07,95%CI:0.78~1.46,P=0.69,I2=28.1;OR=1.11,95%CI:0.70~1.76,P=0.66,I2=0;OR=1.02,95%CI:0.76~1.36,P=0.91,I2=0);在主要出血风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7,95%CI:0.45~0.71,P0.00001,I2=0%)。结论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患者在联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中,NOAC相比于华法林而言可明显降低主要出血风险,同时不增加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发心肌梗死、卒中、死亡的风险;由此可见,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临床疗效方面并不亚于华法林,且在安全性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房颤)患者口服新型抗凝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二临床中心诊断为非瓣膜病房颤,并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高龄老年(年龄≥80岁)728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73例,女性355例,年龄80~98岁;治疗1年后随访,参考Mofisky-Green(MG)测评表进行依从性评判,分为依从性好(476例)和依从性差(252例)2组。结果高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依从性在冠心病史、房颤类型、心力衰竭(NYHA≥Ⅲ级)、恶性肿瘤、CHA_2DS_2-VASc≥5分、药物≥5种、脑卒中、出血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冠心病(OR=405.98,95%CI:64.797~2526.332)、出血(OR=0.07,95%CI:0.021~0.27)、阵发性房颤(OR=0.11,95%CI:0.033~0.389)、脑卒中(OR=19.38,95%CI:3.705~101.393)、CHA_2DS_2-VASc≥5分(OR=0.05,95%CI:0.016~0.138)、恶性肿瘤(OR0.01,95%CI:0.000~0.004)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高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差者影响因素较多,需针对相关因素实施干预,改善抗凝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新发脑卒中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现状和影响抗凝药物使用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参加中国房颤注册研究且在随访过程中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随访日期截止到2019年12月。根据患者脑卒中后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 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合并疾病、用药史等基础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与卒中后抗凝药使用有关的因素的优势比(OR)分析房颤合并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人群抗凝药物治疗的应用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57例在随访过程中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卒中后3个月内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 OAC)治疗率39.4%(377/957)。多因素分析表明较高医保报销比例(OR:1.91, 95%CI:1.28~2.86, P=0.002)、围卒中期房颤复发(OR:3.34, 95%CI:2.34~4.76, P<0.001)、合并用药种类(1~2种OR:2.10, 95%CI:1.36~3.23, P=0....  相似文献   

4.
目的 针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用于中国人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作一荟萃分析。方法 计算机检索英文及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22年6月。纳入有关中国人群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根据科考兰5.0.2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RevMan 5.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最终纳入19个临床研究(共包括2729例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组1355例,华法林组1374例)。相对于华法林组,中国人群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卒中发生率(OR=0.56,95%CI 0.39~0.79)降低,血栓栓塞事件(非神经系统)发生率(OR=0.64,95%CI 0.43~0.94)降低,非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OR=0.47,95%CI0.33~0.66)降低,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OR=0.43,95%CI 0.23~0.80),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华法林组无统计学差异(MD=1.03,95%CI-2.20~4.25;MD=-1.57,95%CI-12.28~9.15),凝血酶时间高于华法林组(MD=4.51,95%CI 4.06~4.95),纤维蛋白原数值低于华法林组(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491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根据消融围术期抗凝方案分为华法林组278例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213例。并根据NLR中位数,分别将两组患者分为低NLR和高NLR亚组,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围术期出血事件24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围术期出血事件16例。两组中高NLR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高于低NLR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在华法林组(OR=2.41,95%CI:1.32~4.43,P0.05)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OR=2.37,95%CI:1.03~5.42,P0.05)均可独立预测出血事件的发生。NLR预测华法林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5%CI:0.59~0.83,P0.05,临界点2.31)和0.73(95%CI:0.59~0.87,P0.05,临界点1.88)。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随着NLR增高而增加,NLR可成为预测非瓣膜病房颤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相比华法林应用于心房颤动合并肿瘤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并追踪以获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月。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总计200546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华法林,心房颤动合并肿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剂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发生率显著降低(OR=0.63,95%CI:0.40~0.98,P=0.04),静脉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1,95%CI:0.33~2.52,P=0.86),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8,95%CI:0.41~1.14,P=0.15),大出血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1,95%CI:0.39~0.94,P=0.02)。结论:心房颤动合并肿瘤患者抗凝治疗方面,新型口服抗凝剂相比于华法林,有更低的栓塞、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有关数据库,纳入加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4月30日。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5项RCT纳入分析,包括72 762例患者。试验组使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和达比加群。肾功能评价公式为Cockcroft-Gault。Meta分析结果如下:有效性终点指标包括卒中和系统性栓塞或非中枢性系统性栓塞。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组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华法林存在显著性差异(OR=0.82,95%CI:0.74~0.92,P=0.0004)。安全性终点指标为大出血,另有两项研究对全因死亡进行了分析。大出血事件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组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华法林存在显著性差异(OR=0.74,95%CI:0.61~0.90,P=0.002)。结论根据现有相关研究,在减少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的卒中、(非中枢性)系统性栓塞及大出血事件上,新型口服抗凝药总体优于华法林;在全因死亡上,新型口服抗凝药总体不劣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无创正压通气对比, 评价高流量氧疗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低氧血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检索从2000年1月到2023年3月的文献资料, 包括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orchrane图书馆及二次资源。结果共纳入11项试验, 共计2 1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 高流量氧疗组较无创正压通气组在再插管率(OR=0.37, 95%CI:0.25~0.53)方面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5, P<0.01), 2组间的病死率(OR=1.08, 95%CI:0.68~1.74), 治疗失败率(OR=0.96, 95%CI:0.73~1.28)以及ICU住院时间(OR=0.08, 95%CI:-0.04~0.2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33、0.25、1.28, 均P>0.05)。结论高流量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相比, 在再插管率上高流量氧疗具有一定优势;在病死率、治疗失败及住院时间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推测心脏外科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使用高流量吸氧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NKI、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5年5月24日。同时手动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采用Cochranc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共3篇,总样本量为15867例。Meta分析示,与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明显降低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OR=0.71,95%CI(0.55,0.91),P=0.007]、颅内出血率[OR=0.63,95%CI(0.45,0.87),P=0.004]、致死性出血事件发生率[OR=0.51,95%CI(0.33,0.79),P=0.003]、主要有效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系统栓塞)[OR=0.75,95%CI(0.62,0.90),P=0.002]、次要有效终点事件1发生率(卒中、系统栓塞、血管性死亡)[OR=0.83,95%CI(0.72,0.95),P=0.008]、次要有效终点事件2发生率(卒中、系统栓塞、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OR=0.82,95%CI(0.72,0.93),P=0.003];而少量出血事件发生率[OR=1.04,95%CI(0.95,1.13),P=0.43]、上消化道出血率[OR=1.35,95%CI(0.47,3.82),P=0.58]无明显差异。结论 利伐沙班对房颤的抗凝治疗效果优于华法林,且在危险终点事件上更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不同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22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TAVR治疗且存在抗凝指征的患者, 根据口服抗凝药的种类分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和华法林两组, 随访时间为30 d。终点事件包括主要终点及其组分。主要终点为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瓣膜血栓、心腔内血栓和大出血的复合终点。比较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共入选80例患者, 年龄(74.4±7.1)岁, 男性43例(53.8%)。其中, NOAC组49例(61.3%), 华法林组31例。抗凝指征为心房颤动的患者76例(95.0%)。NOAC组和华法林组相比, 校正后的主要终点发生风险(OR=0.23, 95%CI 0.06~0.94, P=0.040)更低, 主要归因于大出血的风险(OR=0.19, 95%CI 0.04~0.92, P=0.039)更低。结论 TAVR术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NOAC的短期结局可能优于华法林, 但研究结论尚需大样本随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的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不同科室住院的75岁以上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82例,其中心血管内科217例分布最多,根据出院时抗凝方案不同分为抗凝组260例及未抗凝组122例。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并记录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老年房颤患者是否抗凝的相关因素。结果 抗凝组吸烟、饮酒、冠心病、出血史、肿瘤、抗血小板药物比例及HAS-BLED评分明显低于未抗凝组(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史(OR=0.320,95%CI:0.120~0.853,P=0.023)、肿瘤(OR=0.348,95%CI:0.139~0.869,P=0.024)、既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OR=0.095,95%CI:0.049~0.185,P=0.000)是影响老年房颤患者抗凝药物选择的相关因素。结论 出血史、肿瘤及既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史可影响房颤患者出院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C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状动脉(冠脉)小血管病变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截止至2019年5月1日正式发表的文献。纳入比较冠脉小血管病变患者使用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差异的研究。运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包括203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12个月,结果表明,与DES相比,DCB可显著降低术后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OR=0.58,95%CI:0.35~0.97,P=0.04),且在术后管腔狭窄百分比中,DCB也优于DES(MD=6.96,95%CI:3.59~10.32,P0.0001)。而在靶病变血运重建(OR=1.02,95%CI:0.65~1.59,P=0.93)、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1.01,95%CI:0.72~1.41,P=0.94)、全因死亡(OR=0.56,95%CI:0.25~1.23,P=0.15)、心源性死亡(OR=2.01,95%CI:0.87~4.65,P=0.10)、靶血管血运重建(OR=0.91,95%CI:0.56~1.47,P=0.70)的发生方面,两种策略无显著差异。结论 DCB在治疗冠脉小血管病变中不劣于DES,在再发心肌梗死及术后管腔狭窄程度方面优于D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不同抗血栓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搜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与抗血小板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与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的非随机对照实验,并分析其术后出血、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的发生率。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9篇文献纳入此次研究。与抗血小板治疗比较,抗凝药的出血发生率增高(26.3%比20.3%;OR=1.20,95%CI:1.04~1.39,P=0.01),然而,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凝药组内,维生素K拮抗剂的全因死亡率低于非维生素K拮抗剂(9.8%比12.9%;OR=0.73,95%CI:0.55~0.97,P=0.03),然而脑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比较,抗凝药患者出血发生率高;在抗凝药组内,与非维生素K拮抗剂比较,维生素K拮抗剂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AVF)患者中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6月~2018年6月武警新疆总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已知或新发NVAF患者168例,根据随机化数字表分为3组:A组(抗凝启用时间3d)、B组(抗凝启用时间3~14d)、C组(抗凝启用时间14d),每组56例。记录并比较90d内3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A组比较,B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vs 12.5%,P0.05;1.8%vs 8.9%,P0.01)。与B组比较,C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vs 5.4%,5.4%vs 1.8%,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大梗死、静脉溶栓和抗凝启用时机(3~14d)是发生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83,95%CI:1.010~1.172,P=0.044;OR=1.091,95%CI:1.017~1.253,P=0.036;OR=1.356,95%CI:1.077~1.719,P=0.010;OR=1.288,95%CI:1.056~1.537,P=0.027)。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NVAF患者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启用抗凝最佳时机为3~14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附壁血栓(LVT)患者体循环栓塞发生情况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及传统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优劣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最佳时间的选择。方法:选取2012~2017年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所有确诊心肌梗死后LVT形成的145例患者作为LVT组,随机抽取同时间段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但未形成LVT的238例患者作为非LVT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新发体循环栓塞事件,次要终点为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最终LVT组有136例,非LVT组有216例患者参与了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3.8个月。新发体循环栓塞在LVT组共有23例(16.9%),非LVT组共有11例(5.1%),LVT组发生风险更高(HR=5.8,95%CI:1.51~8.98,P0.001);LVT组口服华法林患者70例,口服利伐沙班56例,口服华法林患者中12例(17.1%)出现新发体循环栓塞,口服利伐沙班患者中有2例(3.6%)出现新发体循环栓塞,两者在栓塞事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1%vs 3.6%,HR=2.138, 95%CI:1.086~3.974,P=0.029),口服华法林患者中共11例(15.7%)出血,口服利法沙班患者中5例(8.9%)出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4, 95%CI:0.832~1.245,P=0.32)。口服抗凝药物5个月,5~11个月,12~14个月、15~18个月发生栓塞事件分别为7例,4例,2例,1例(P=0.021)。结论:LVT是体循环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NOACs与维生素K受体拮抗剂相比可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基础上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且抗凝时间越长,发生栓塞事件的概率越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雷诺嗪对心房颤动治疗或预防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Embase、ScienceDirect、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中心资料数据库(文献年份不限),收集比较雷诺嗪与其他药物治疗或预防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的随机对照研究或非随机对照研究。由2名评价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独选择、提取资料,并交叉对比、评估质量方法学,使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7396例患者, (1)单用雷诺嗪或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预防房颤发生/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OR= 0.52 ,95%CI[0.41, 0.65],P<0.01);对于研究起点有房颤的患者,单用雷诺嗪或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预防房颤发生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OR=0.33 ,95%CI [0.22, 0.50],P<0.01);对于研究起点无房颤的患者,单用雷诺嗪或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预防房颤发生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OR=0.60 ,95%CI [0.39, 0.92] P<0.05); (2)致低血压率:与对照组相比,单用雷诺嗪或联用其他药物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增加(OR=1.77 +95%CI [1.13, 2.79] ,P<0.05);QTc间期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单用雷诺嗪或联用其他药物明显延长QTc间期(OR=3.57 ,95%CI [0.74, 6.40], P<0.05)。结论:雷诺嗪在治疗心房颤动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但不良反应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关于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所有文献,检索时间均从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7月。由两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检索以及提取数据,由第3名研究者进行数据核对。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提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65篇,最终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病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 585例。(1)在安全性方面,症状性颅内出血(OR=1.02,95%CI:0.57~1.82,P=0.96)、任何颅内出血(OR=1.20,95%CI:0.84~1.70,P=0.32)和死亡(OR=1.18,95%CI:0.81~1.71,P=0.40)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有效性方面,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溶栓24~48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至少8分或NIHSS评分为0~1分;OR=0.80,95%CI:0.65~0.98,P=0.03]和溶栓24 h后的再灌注率(24 h时闭塞血管完全、部分再通,或溶栓后初次血管造影评估时,血流恢复至原梗死区域的50%以上,或责任血管中无可回收血栓;OR=0.44,95%CI:0.26~0.72,P=0.001),0.25 mg/kg的替奈普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OR=0.62,95%CI:0.42~0.93,P=0.02)。结论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溶栓24 h后的再灌注率以及预后,并且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妊娠全程使用低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抗凝方案与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方案应用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妊娠期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2期)、Pub Med、EMbase、CBM、清华同方(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VIP)数据库,搜集妊娠全程使用低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的方案与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抗凝方案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06。由2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了12项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抗凝方案组相比,妊娠全程使用低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的抗凝方案组降低了瓣膜血栓发生率(OR=0.26,95%CI:0.13~0.54,P0.001)及自然流产率(OR=1.99,95%CI:1.21~3.26,P=0.006),增加了胎儿畸形发生率(OR=3.39,95%CI:1.11~10.37,P=0.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产妇死亡率(OR=0.79,95%CI:0.24~2.58,P=0.70)、围产期出血发生率(OR=0.56,95%CI:0.27~1.18,P=0.13)及死胎发生率(OR=1.80,95%CI:0.94~3.44,P=0.07)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对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孕妇的抗凝治疗,与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抗凝方案组相比,妊娠全程使用低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方案组明显降低了瓣膜血栓发生率和自然流产率,但是增加了胎儿畸形发生率,受纳入研究治疗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75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体循环栓塞(SE)的相关危险因素, 为临床中降低NVAF患者SE风险提供依据。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75岁NVAF患者, 根据NVAF后发生SE情况分为无SE组(1 127例)和SE组(433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NVAF患者SE相关因素及未抗凝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房颤病史≥5年的OR值为2.75(95%CI 1.98~3.82, P<0.01), 脂蛋白(a)>300 g/L的SE风险高于脂蛋白(a)≤300 g/L(OR=2.07, 95%CI 1.50~2.84, P<0.01), 载脂蛋白B>1.2 g/L的OR值为1.91(95%CI 1.25~2.93, P=0.003),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0%~49%的SE风险较高(OR=2.45, 95%CI 1.63~3.69, P<0.01), 左心房内径>40 mm的OR值为1.54(95%CI 1.16~2.07, P=0....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国人群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网、万方、CBM、Web of science 、PubMed等数据库关于我国人群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代谢综合征风险的相关文献, 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22年10月。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对文献数据独立提取和系统评估, 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包括71 470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 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可增加中国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OR=1.28, 95%CI 1.16~1.4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与未暴露组相比, 胎儿期饥荒暴露(OR=1.25, 95%CI 1.03~1.52)和儿童期饥荒暴露(OR=1.29, 95%CI 1.15~1.45)均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 仅在女性人群中发现这种显著相关性。结论生命早期经历饥荒暴露可能会增加中国人群成年后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这主要表现在女性群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