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介绍1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患者男性,26岁,因反复右上腹部疼痛不适3月,发现肝占位2周入院,术前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怀疑肝癌。遂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右肝后叶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PEComa。结果患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月余无明显不适,无复发。结论PEComa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一种少见肿瘤,由特征性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PEC)组成。肝脏PEComa罕见,仅有文献个案报道。肝PEComa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特点和体征,CT及MRI表现不典型,临床较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积极手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罕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诊疗水平.方法 采用文献检索收集1989 ~ 2013年间报道的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例在内资料齐全的原发性肝脏PEComa患者41例,总结其病例资料,对原发性肝脏PEComa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脏PEComa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不易识别,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确诊.手术是目前公认的主要治疗方法.41例患者中34例为良性,7例为恶性,恶性者预后较差.结论 原发性肝脏PEComa是一种肝脏罕见肿瘤,应提高对其认识和诊疗水平,术后应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临床特点、诊治原则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肝脏PEComa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肝脏PEComa的临床特点、诊断情况、治疗及预后。结果23例患者中女16例,男7例,中位年龄为50岁;肿瘤直径4.6(1.0~22.5)cm,以单发为主(87.0%),8例位于左半肝,11例位于右半肝,1例包含左、右半肝,1例位于尾状叶,1例肝、肾多发,1例肝、腹膜后多发,术前仅4例诊断为PEComa。Melan-A、HMB-45和SMA阳性率分别为92.9%(13/14)、85.7%(12/14)和76.9%(10/13)。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后出院,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肝脏PEComa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肝脏肿瘤,多为良性,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依赖于术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术前能够确诊的良性PEComa可定期复查或保守治疗,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是一种少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由于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影像特征,容易误诊为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影响临床治疗。为探索肝脏PEComa的疾病特点及诊治方法,本研究通过总结我院既往收治的肝脏PEComa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诊疗和预后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2010年7月—2021年6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8例肝脏PECom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并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女性28例(73.7%),男性10例(26.3%),中位年龄46 (21~66)岁。38例患者共发现40个肝脏结节,结节的大小1.0~20.0 cm,平均(6.02±4.84) cm,其中位于右肝21个(52.5%),位于左肝17个(42.5%),位于尾状叶2个(5%)。10例患者有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和腹痛或寒战和发热。35例患者行术前肝脏彩超检查,病灶表现为高回声(18例)、混合回声(12例)或低回声(5例)肿块。23例患者术前行增强CT检查,增强后动脉期均出现明显增强,19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疾病特点和诊治方案。方法收集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2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策略、病理特点、预后。结果 2例肝脏PEComa患者均为女性,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AFP、CEA、CA-199等肿瘤指标均为阴性,B超、上腹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考虑为肝癌,治疗上采取腹腔镜肝肿物切除术,术后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征象。结论肝脏PEcoma是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以良性为主,术前诊断误诊率高,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学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方法。主要治疗措施是手术切除及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对肝脏PEComa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结果、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8例病人中肝脏单发肿瘤4例,多发3例,肝肾多发1例。其中4例行肝右叶肿瘤切除术,3例行肝左叶肿瘤切除术,1例行双侧肝叶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180~310分钟,平均(255.0±15.7)分钟,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258.8±32.6)ml。8例均经病理证实为PEComa。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肝脏PEComa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肝脏肿瘤,以良性为主,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学检查。主要治疗措施是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肝脏恶性上皮样血管周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carcinoma,PEComa)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探讨PEComa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例肝脏恶性PEComa患者临床资料,均在腹部B超、上腹部增强CT检查之后行肝脏肿瘤切除术,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并密切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女5例,男1例,多因上腹部疼痛就诊,且血清学检查基本正常。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肝脏单发性肿瘤,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晰;CT平扫期表现为低密度影或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明显,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减轻。肿瘤位于左肝4例、右肝2例,大小为(7.1 cm×6.3 cm×5.7 cm)~(21.0 cm×18.0 cm×11.9 cm)。6例均行肝部分切除术,R0切除,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检查示,病灶由不同比例的血管、上皮样细胞及巨核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显示SMA、CD34、HMB45、Vimentin表达阳性。本组6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8个月(6~52个月),存活2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肿瘤复发、转移及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肝脏恶性PEC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肝脏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增强CT检查有利于肝脏恶性PECom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行根治性肝脏肿瘤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诊断应尽早手术,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且部分潜在恶性。临床上患者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也有少数患者出现腹部疼痛或不适、发热乏力或消瘦等症状。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所以临床上较易发生误诊并影响治疗。本研究通过总结既往病例的诊疗经验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旨在进一步认知并掌握肝脏PEComa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肝脏PEComa病例数据,包括术前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术中资料、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围术期治疗情况、术后随访数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病理结果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共纳入患者17例,其中6例为男性,11例为女性;年龄25~68岁,平均(45.7±13.7)岁。3例主诉右上腹不适,4例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甲胎蛋白(AFP)均未见明显异常;所有患者均经过术前影像学诊断,但准确率仅为5.9%(1/17);1例行术前穿刺活检。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行腹腔镜手术,10例行开放手术;8例行解剖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9例行局部切除术。手术时间50.0~250.0 min,平均(133.6±52.8) min;术中出血量50~400 mL,平均(138.2±116.6)mL;住院期间无二次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3~11 d,平均(6.1±2.4)d。17例患者均为肝脏单发肿瘤,肿瘤直径1.5~9.0 cm,平均(4.0±2.4)cm,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为肝脏PEComa,其中15例患者完成免疫组化,Melan A阳性率90.0%(9/10),黑色素瘤抗体HMB-45阳性率93.3%(14/15),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率92.9%(13/14),S-100蛋白阳性率35.7%(5/14),CD34阳性率57.1%(8/14),Ki-67指数2%~12%。所有病例Clavien-Dindo术后并发症分级均为I级,出院后行规律随访随访时间1.0~91.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6.0±28.1)个月,1例已完成随访,1例失访,其余患者目前均未出现复发。结论 肝脏PEComa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肝脏间叶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恶性罕见。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较低,易与其他肝脏肿瘤混淆,其确诊依赖术后病理学检查。首选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潜在恶性病例需行长期规律随访,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患者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4例患者均为体检发现,无乙肝病史。3例患者病变密度/信号均匀,1例病变密度/信号混杂,内见脂肪密度/信号。4例患者病变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包膜样延迟强化,3例强化特点呈快进快出。肝脏PEComa动脉期均为明显强...  相似文献   

10.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是由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形成的间充质肿瘤,它们对平滑肌和黑素细胞标志物均具有免疫反应性。PEComa包括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淋巴管肌瘤病、肺透明细胞“糖”瘤,以及一组罕见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相似的病变,起源于各种内脏和软组织部位,其特征是肌肉和黑色素生成标记物的共表达。PEComa通常最多出现在内脏(尤其是胃肠道和子宫)、腹膜后和腹盆腔部位,一个子集出现在躯体软组织和皮肤中。几乎所有PEComa都显示出对两者的免疫反应性黑色素细胞(HMB-45或Melan-A)且光滑肌肉(肌动蛋白或结蛋白)标记物。在泌尿生殖道中,PEComa可见于肾脏、膀胱、前列腺、睾丸和尿道。PEComa肿瘤多呈良性,以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为常见,肾脏恶性PEComa少见,现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近期收治的1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d cell tumor,PEComa)的病例特点,总结该疾病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成功收治的1例肝脏原发PEComa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既往文献报道,总结和复习该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处理方法。结果肝脏PEComa较为罕见,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多依赖病理学检查证实,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结论提高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术前肿瘤性质的判断,本病预后较好,但术后仍需要长期密切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患者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永嘉县人民医院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肝脏恶性PEComa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2例, 女性7例, 年龄47(43, 56)岁。记录患者的CT表现, 观察肿瘤大小、形态、界限、密度及增强后强化等情况。结果 CT平扫结果显示9例肿瘤患者均为单发病灶, 其中位于右肝5例, 左肝3例, 尾叶1例;中位肿瘤最大径为5.7 cm, 范围3.3~16.0 cm。9例患者中:肿瘤形状呈圆形3例, 类圆形4例, 不规则形2例;界限清楚8例, 不清楚1例;密度不均匀、低于肝脏9例;肿瘤有假包膜4例, 瘤内含脂肪组织1例, 坏死囊变6例。CT增强扫描结果显示9例患者于动脉期中度强化2例, 显著强化7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均明显下降, 呈"快进快出"表现4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仍持续强化, 呈"快进慢出"表现4例;增强于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均未见强化, 病灶内见条状强化血管影1例;病灶周边可见明显增粗血管影5例。结论 PEComa的CT...  相似文献   

13.
肾血管周围上皮样肿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周围上皮样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较为罕见,常被认为是低级别的肉瘤,多见于子宫,我院收治肾脏PEComa 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报告2009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诊治的位于盆腔的原发性腹膜后PEComa1例病人的症状、影像、病理、治疗及随访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无特异临床症状,为查体发现。术前容易通过影像学手段发现但难以确诊。最终诊断依靠病理学表现和免疫组化。文献报道的原发性腹膜后PEComa非常罕见。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PEC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依靠病理学方法诊断。其生物学行为不明确,建议术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例肾PECom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标本均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术后随访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相结合。结果 10例患者中,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0例患者最终病理诊断均为肾PEComa,8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示HMB45阳性,8例Melan-A阳性,8例Actin灶性阳性,6例Vimentin阳性,2例Desmin阳性,1例CD34阳性,1例S-100阳性,Ki-67呈不同程度表达(1%~5%)考虑为阴性。10例患者随访时间16~78个月,除1例患者不明原因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未见转移或复发。结论肾PEComa临床上少见,特征不明显,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病理为诊断金标准,行手术切除后大多数均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肝脏炎性假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病变,自1953年Pack首例报道肝脏炎性假瘤以来,世界文献中已陆续报道35例。肝脏炎性假瘤是以一个包块的形式发生在一个局限的肝段或肝叶内,基本病理特征为一炎性增生肿块。在临床和影象上很难与肝癌相鉴别,术前多误诊为肝癌。从35例文献报道中术前均误诊为肝癌,我院自1986年至1994年发现10例肝脏炎性假瘤,其中前5例术前误诊为肝癌,由于加强了对这类病变的认识,后5例术前诊断为肝脏炎性假瘤(附表)。  相似文献   

17.
肝尾状叶血管瘤一例丁福全王在国刘光中肝脏血管瘤较多见,但发生于尾状叶的肝血管瘤较少见,现报告一例。患者,男性,44岁,工人。一般情况可,既往无肝病史,肝功能检查正常。B超检查见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尾叶5.9cm×5.7cm×3.8cm大小低密度占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提高肝脏少见的良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 1990~ 1999年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少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 11例 (肝腺瘤 8例 ,肝炎性假性瘤 1例 ,肝脂肪瘤 1例 ,肝纤维瘤 1例 ) ,结合文献对该类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进行探讨。结果 肝脏少见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术前易误漏诊。本组 11例病理检查前均误诊为肝癌。结论 B超引导下多径路肝穿刺活检和剖腹探查可确诊肝脏少见良性肿瘤 ,手术是治疗肝脏原发性良性肿瘤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膀胱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罕见肿瘤的认识。方法 对5例膀胱PEComa进行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检测,并结合文献报道的病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组新报道5例膀胱PEComa,结合检索文献获得的36例进行总结分析显示:41例患者年龄16~78岁,平均(40±14)岁;男性15例,女性26例,男女比例为1∶1.7;肿瘤最大径0.6~14cm,平均(4.2±2.3)cm。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类似于膀胱癌,可表现为血尿或腹部不适、腹胀、腹痛等。尽管膀胱PEComa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但由于罕见,对其认识不足,术前膀胱镜活检诊断困难。目前该肿瘤的治疗方案多样,包括部分膀胱及肿瘤切除术(19/38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0/38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明确诊断后再行部分膀胱切除术(4/38例)以及膀胱全切除术(3/38例)等。31例患者具有随访结果,随访时间3~266个月,复发率、转移率、死亡率分别为9.7%、9.7%、6.5%。结论 膀胱PEComa非常罕见,其临床表现与膀胱癌相似,术前诊断困难;加强对该肿瘤的认识有助于避免漏诊或误诊。膀胱PEComa的生物学行为尚有不确定性,对局限性病变建议行部分膀胱及肿瘤切除术,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0.
肝脏的罕见肿瘤——肝脏错构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错构瘤(liver hamartoma)是肝脏少见的良性肿瘤,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下小儿,85%以上的病例发病年龄在2岁以内,国外文献累积报道约200余例,国内报道最多一组只有12例,且多为个案报道,由于发病隐匿,无特异性,误诊率比较高,故对其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