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酸甘化阴法生津止泻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甘化阴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则治法,属中医"补法"中的养阴范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古今医家对酸甘化阴法的生津止泻作用论述较少。本文从理论认识、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3个方面探讨在小儿腹泻病治疗中酸甘化阴法的生津止泻作用,初步阐明酸甘化阴法具有确切的生津止泻作用疗效。拓展了中医酸甘化阴法的应用范围,体现了小儿腹泻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酸甘化阴法亟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以揭示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酸甘化阴法是药味合化反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中医学重要的治则治法,该法不拘泥一病一证,因而临床应用广泛.本文从酸甘化阴法的源流、常用方药的临床应用分别阐述酸甘化阴法的作用以及在具体病证中的应用.总结出酸甘药物配伍在临床各科疾病中能发挥养阴生津、舒筋缓急止痛、收敛固摄、益精补血等作用,进而解决各种疾病,如肺系疾病之哮喘、肺炎缓解期,心系疾病之失眠、胸痹,脾胃系疾病之便秘、泄泻、胃痛等,为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克强 《广西中医药》1990,13(1):22-22,8
<正> 酸甘化阴法是养阴法的一种,它是应用酸涩与甘缓二类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以达到养阴生津之功的方法。此法最早当推仲景芍药甘草汤,尔后孙思邈之生脉散,钱仲阳之六味地黄丸,张景岳之左归丸均为酸甘化阴法的发展。至清代随着温病学派的形成,酸甘化阴法成为治疗温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具有养阴不滋腻,生津而又不碍胃作用,因此,此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令就酸甘化阴法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4.
酸甘化阴法是中医学传统特色治则治法,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酸甘化阴法理论的临床运用颇具特色,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吴氏创立三焦辨证,根据温病上、中、下三焦病邪初、中、后期阴伤程度不同,将顾护津液视为温病治疗第一要义,其使用贯穿温病治疗始终。吴氏以性味配伍理论为指导,选取生脉散、麦冬麻仁汤、人参乌梅汤等酸甘化阴分治上、中、下三焦病证,同时以灵活多样的酸甘化阴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酸苦泄热、酸甘化阴辛淡为阳等酸甘化阴复法,适应温病三焦实际存在的寒热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灵活展现了酸甘化阴法及其复法的临床运用,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作为五味配伍法之一的酸甘化阴法已在临床中广泛运用,医圣张仲景的诸多方剂都寓有酸甘化阴之意。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314首方剂,将张仲景酸甘化阴法的具体作用归纳为8个方面,即柔筋止痉、缓急止痛、和营调卫、调和肝脾、滋养五脏、调补冲任、固肠止利、收涩止泻,进一步完善酸甘化阴法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6.
酸甘化阴法的辨证运用王钧,杨春林(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人民医院246002)酸甘化阴法,是以酸味和甘味药组成的配方,有益阴敛阴之效。酸味药味酸性寒能敛能涩,有敛阴生津养精的功效。甘味药味甘性平,能益五脏之阴。酸甘配伍,一敛一滋,两济其阴,相互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7.
酸甘化阴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其代表方为芍药甘草汤。该文基于“肝常有余”“肝主筋膜”理论,阐述小儿抽动障碍的病机,芍药甘草汤具有养血滋阴、敛肝柔肝、缓急舒筋之功,符合小儿抽动障碍病机。该文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探讨酸甘化阴法在小儿抽动障碍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酸甘化阴配伍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为例,分析了酸甘化阴配伍法的含义,并举多位医家对酸甘化阴法的运用加以分析,总结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酸甘化阴是补阴法中一种特殊的方式 ,以酸味和甘味药联合应用 ,从而产生相辅相承的综合作用。酸甘化阴法的代表方剂首见于《伤寒论》记载的芍药甘草汤 ,芍甘相伍 ,酸以收之 ,甘以缓之 ,酸甘相合 ,以补阴血。后世医学以此方为鉴 ,继承创新 ,对其内涵加以引申发展 ,把具有敛阴补阴、生津作用的酸味药 (乌梅、五味子、山萸肉、五倍子 )与具有滋阴、益精、补血功能的甘味药 (甘草、大枣、麦冬、地黄、枸杞子 )等配伍应用 ,以化生阴血、滋润脏腑、收敛浮阳、以缓急迫 ,产生酸甘化阴的临床作用 ,使酸甘化阴法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升华 ,拓宽了补阴法的…  相似文献   

10.
酸甘化阴法是养阴法中的一法。它运用酸敛与甘缓两类不同性味药物的配伍以达养阴生津之功效。此法最早当推仲景的芍药甘草汤,其后如孙思邈之生脉散、钱仲阳之六味丸,均为酸甘化阴的发展。至清代温病学说形成,酸甘化阴法成为治疗温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由于它养阴而不滋腻,生津而不碍胃,因此在临床上不论外感内伤,只要辨证贴切,配伍恰当,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梁华 《中医药学报》1997,25(1):9-10
酸甘化阴法是以补虚为主的一种药物配伍法则,也就是运用酸涩与甘补两类不同性味药的配伍以达到养阴益气的功效。因为许多酸味药,如五味子、山英肉、白芍、木瓜、乌梅、金樱子等有不同程度的养阴收敛作用。许多甘味药如麦冬、地黄、石解、沙参、构相等有不同程度的补虚缓急、甘润增液作用,而人参、山药、黄茂、白术等则有甘温益气的作用。合而用之,可以化生阴液、益气生津、儒润脏腑。收敛精气。此法的形成当首推仲景,其后如孙思逸、钱仲阳、朱丹溪、赵献可等,均发展了酸甘化阴法的运用。至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酸甘化阴法又成为治疗温…  相似文献   

12.
酸甘化阴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甘化阴是某些酸味药和甘味药配伍后产生临床效应的概括,此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阴不足致小儿厌食症者当以养阴益胃为主。而酸甘化阴法时其具有独特的疗效。多住医者在养阴中重视“酸甘化阴”理论及其药物的运用,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周仲瑛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撷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仲瑛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撷英周少林江苏省盐城卫生学校(盐城224001)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酸甘化阴法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病证。中医辨证多属于胃阴亏损。周仲瑛教授认为,“酸甘化阴”是治疗本病的大法,并且根据不同的临床证候,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4.
酸甘化阴法治疗胃阴虚89例李振华(保定地区医院071000)胃阴虚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温热病伤阴及药物的副作用耗伤胃阴,以胃院隐痛,或院痞不舒,饥不欲食,口干咽燥,或胃院嘈杂,干呕呢逆,舌红少津,脉细数为特征。笔者运用酸甘化阴法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次研究目的主要是针对失眠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操作,观察并分析探讨酸甘化阴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研究需要,在本院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88例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患者,采用随机数将患者均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酸甘化阴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失眠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患者失眠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84.1%,2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对失眠患者采用酸甘化阴法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36-2138
目的:研究酸甘化阴法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血糖的影响,从调节胰岛素抵抗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饮食、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芪贞降糖方和安慰剂,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评定所有入组患者服用芪贞降糖方3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疗效,探讨芪贞降糖方酸甘化阴法对胰岛素抵抗(IR)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改善FBG、Hb A1c、HOMA-IR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2 h PG、FINS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BMI值均较前下降(P<0.05),但两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贞降糖方酸甘化阴法可显著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临床证候,降低FPG、Hb A1C、HOMA-IR,证实酸甘化阴法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7.
酸甘化阴法主要就是将酸味药与甘寒药复合配伍,以达到加强养阴生津的目的。这一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温病及内伤疾病表现为阴虚的证候,功能滋助五脏之阴,而尤以养胃  相似文献   

18.
总结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痢经验,有辛开苦降法、酸苦泄热法、清热解毒法、酸甘化阴法、温补法五法,对这五法逐一进行探讨。以期对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及放射性结肠炎这些现代疾病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9.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一类由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以精神或神经感觉异常为特征的疾病.临床检查多未见器质性病变.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明显升高,且表现多样化.笔者采用酸甘化阴法治疗阴血不足为主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萎缩性胃炎阴虚证27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道祥 《四川中医》2003,21(4):30-32
目的:观察酸甘化阴法配伍清热、补气、开郁等类药物治疗萎缩性胃炎阴虚证的疗效。方法:以北沙参、麦冬、石斛、当归、川楝子、白芍、炙甘草的添左金丸、黄芩、党参、黄芪、佛手、绿萼梅等,治疗本病273例。结果:总有效率97.44%。结论:该法治疗本病具有养脾胃津液、补肝阴和滋助他脏之阴,解除错综病理变化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