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血透导管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血透导管的效果。方法应用Seldinger技术行导管置入,观察导管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行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插入术22例,成功21例,失败1例;21例患者的透析后尿素下降率为46%~78%,平均69%,19例患者的KT/V达到1.3,其余2例为0.9、1.1;主要并发症为血流不畅和导管感染。结论维持性血透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血透导管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PICC置入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常遇到各种困难,影响导管置入。2004年7月-2006年12月,我们对212例患者置入PICC,其中PICC置入困难22例。现对其置入困难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的安全性及手术成功率.方法 46例患者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术,分为A组(经撕脱鞘方法置管)、B组(经颈外静脉入路置管)和C组(非撕脱鞘方式置管).观察3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透析中血流量、静脉压指标,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B、C两组与经典撕脱鞘方法置管相对比.结果 经典撕脱鞘置管患者均一次性成功,但术中出血量多于另外两组.术后3组均表现为皮下隧道渗血.3组患者透析中静脉压、血流量及Kt/V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撕脱鞘方式置入导管寿命低于经撕脱鞘置管(P<0.05).B、C两组患者手术总失败率(24.14%)高于经典撕脱鞘方式置管患者(P<0.05).结论 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推荐首选经典撕脱鞘置管,该方法安全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常规盲穿及超声引导下长期透析导管置管失败患者64例。采用DSA技术,通过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标定体表标识指导穿刺血管,必要时立即进行溶栓、球囊扩张等辅助手段协助长期透析导管植入,确保导管达到满意的位置,满足透析需要。并对置管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4例在DSA可视下置管,全部成功,首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5%(61例)。所有患者术后透析时导管血流量均在200~280 mL/min,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等。结论:DSA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可作为传统盲穿法及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SA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常规盲穿及超声引导下长期透析导管置管失败患者64例。采用DSA技术,通过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标定体表标识指导穿刺血管,必要时当即进行溶栓、球囊扩张等辅助手段协助长期透析导管植入,确保导管达到满意的位置,满足透析需要。并对置管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常规盲穿及超声引导下置管失败的64例病人,在DSA可视下置管,全部成功,首次穿刺成功率亦高达95%(61例)。所有患者术后透析时导管血流量均在200-280ml/min,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等。结论:DSA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并能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可作为传统盲穿法及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困难病人的补救措施,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颈内静脉长期导管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经皮颈内静脉长期置管的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置管术后情况、导管的使用情况、常见并发症的防治、透析充分性评价等。结果(1)实施颈内静脉长期置管18例次,其中3例为重新置管,置管成功率100%。(2)导管相关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置管处局部渗血;1例出现导管出口感染,2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患者出现导管血栓形成;2例诊断导管纤维鞘形成;1例因人为损坏出现导管破裂。经过相应处理后均使问题得到解决。(3)导管使用期限:本组患者长期导管使用时间为4~41个月,除1例死亡(原因为脑出血),3例为重新置管,余患者仍继续使用。(4)透析充分性评价:15例患者平均尿素下降率为72%,平均尿素清除指数达1.54。结论对于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老年血透患者,使用颈内静脉长期导管行血液透析可以达到充分透析;提高置管及导管护理技术、加强健康宣教,能延长导管使用年限,减少导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郑晖  郑淑萍 《传染病信息》1999,12(3):144-144,F003
严重肝病患者常伴凝血机制障碍,病程长,病情重,长期静脉输液,外周表浅静脉质量差且破坏严重,穿刺后易形成局部紫斑和渗漏、导致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选择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解决了外周静脉质量差,长期输液困难的问题,提高了治疗效果,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定期尿激酶治疗对改善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功能和提高透析充分性的作用。方法颈内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小于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例,导管留置时间大于3个月者13例。记录透析血流速,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和溶质清除指数(SRI)。每2周重复尿激酶封管,3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颈内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超过3个月者,透析血流速下降,Kt/V、SRI分别为1.12±0.22和57.2%±9.1%,较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者降低(P<0.05、P<0.01);经过定期尿激酶治疗,透析血流速、Kt/V和SRI与近期插管透析者比较无差异。结论定期尿激酶治疗,可以有效保持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功能,提高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9.
111例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通过分析111例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资料,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01年1月~2003年3月新留置长期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使用时间大于6个月的患者111例,导管留置总时间为1090个患者月,平均已留置时间为9.8个月。所有导管均选用Quinton Permcath带cuff长期留置透析导管,插管部位首选右颈内静脉,其次为左颈内静脉、髂外静脉。出现导管并发症(感染、血栓等)予对症处理。结果 局部血肿的发生率为8.1%。导管位置不良的发生率为4.5%。111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5.4%,2例为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有效;4例为真菌感染,1例治愈,3例拔管并重新置管。导管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8、9%,发生血栓时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36d;20例患者尿激酶溶栓后导管恢复通畅,成功率为95.2%,其中18例再次发生导管血栓,5例患者加服血小板抑制剂后能保持导管长期通畅,13例仍多次发生血栓,改服华法林后,9例有效,另4例改建内瘘或移植血管。溶栓及联合抗凝治疗使16例患者的导管使用寿命平均延长了6个月。结论 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留置和长期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导管血栓形成是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溶栓及联合抗凝治疗可显著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比较老年透析患者应用Permcath导管与肝素涂层Palindrome导管后透析充分性,导管凝血功能变化,分析Palindrome导管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45例老年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心静脉置管材料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例)均采用Palindrome导管置管,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Permcath导管,所有患者术后均保持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置管前与1 w后凝血功能的变化,置管1 w与12个月后透析期间血流速度、尿素清除指数(Kt/V)以及随访期间血栓相关性导管功能不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保持随访。随访期间观察组感染率为10.5%(2/19),与对照组无明显〔11.5%(3/26),P0.05〕差异。对照组6例出现导管不畅,观察组2例出现导管不畅病例。对照组导管不畅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置管1 w内未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12个月后的平均透析血流量、Kt/V较置管1 w时稍有降低,但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12个月后的平均透析血流量、Kt/V较置管1 w时明显降低(P0.05)。置管后,观察组平均透析血流量、Kt/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透析患者置入肝素涂层Palindrome导管在控制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维持透析充分性方面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血液透析中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相关并发症处理,本文对2006年8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放置长期颈内静脉双腔插管的血透患者32例进行观察,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前提,自体动静脉内瘘系国际推荐的血管通路金标准,但内瘘衰竭、动脉疾病、造瘘困难等因素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涤纶环的深静脉长期透析导管代替长期血管通路,但导管长期放置的并发症也较多…。就本组32例临床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用Fograty球囊导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取栓术的疗效.方法 用Fograty球囊导管行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取栓术58例.结果 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均被完全取出,开放血管后血流恢复.49例患者术后内瘘保持畅通至今.9例术后约1 a再次血栓形成,均再次取栓均成功,次日有5例再次形成,2例改行腹膜透析,3例行颈内静脉长期留置管.结论 Fograty球囊导管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取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老年男性患者,因治疗需行经外周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术,行左侧肘静脉插管术。插管过程中因遇阻力向外退管时导管折断。折断在静脉内的导管长32cm×1.3mm PICC(PRODIMED DIVISION PLASTIMED规格60cm×1.3mm),静脉导管断在血管内,并向近心端游走,急诊行经股腔静脉折断导管取出术。常规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6F鞘管,将260cm超滑导丝送入6F右冠导引导管制成尾端固定、  相似文献   

14.
置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静脉港,为一种埋于皮下组织中的置入式、可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输液装置,由供穿刺的输液座和导管两部分组成。静脉港在置入和留置使用时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导管堵塞为其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大于25%[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8年12月~2013年3月应用不同术式置入静脉港,共完成成人静脉港置入术2007例,其中41例发生静脉港导管堵塞。现就其发生堵塞原因及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真菌谱、治疗转归及其易感因素。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6年9月在我院行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的患者24例次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出现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将24例次患者分为真菌感染组和非真菌感染组2组。观察并分析真菌感染发生率、临床表现、真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治疗转归及其相关易感因素。结果(1)本组资料中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为20.83%,氟康唑导管内应用联合氟康唑封管治疗有效率为60%;(2)本组资料中感染真菌均为假丝酵母菌,治疗前对氟康唑敏感性最高;(3)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与近期抗生素的应用、导管置入时间小于1年有关。结论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是影响导管寿命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与近期抗生素的应用、导管置入时间小于1年有关,氟康唑导管内治疗部分有效。  相似文献   

16.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已广泛应用临床。PICC导管为硅胶材料制成,其柔软性和生物相容性好,可在血管内长期留置。这减轻了患者因每天注射所带来的痛苦,帮助临床护理人员解决了静脉穿刺困难的问题。现在关于PICC报道的文献非常多,大致包括置管前后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本文就PICC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临床上广泛用于需长期静脉输液、化疗、胃肠外营养(PN)、使用刺激外周静脉的药物、缺乏外周静脉通路、家庭病床、早产儿、中心静脉压测量等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TCDC)的置入及使用情况,为临床应用和维护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TCDC置入术或不带隧道的中心静脉临时导管(NCDC)更换TCDC术,并对导管的置入、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胸膜粘连剂治疗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发性气胸患者32例作为治疗组,行经皮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胸膜粘连剂治疗气胸;随机抽取既往采用常规粗硅胶管闭式引流粘连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30例(93.7%),无效2例(占6.3%);对照组有效28例(87.5%),无效4例(12.5%),2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胸痛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胸膜腔气体吸收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肺复张时间、复发率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经皮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胸膜粘连剂治疗气胸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包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结核性心包积液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心包腔引流心包积液。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引流心包积液,术后症状迅速缓解。结论心包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结核性心包积液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医疗费用少,是安全、方便、有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