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体积与心房颤动发病的相关性,及EAT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心房颤动患者90例(心房颤动组),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6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28例,另选择非心房颤动患者50例(非心房颤动组),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测量EAT;心房颤动组患者中有65例首次接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术后对该65例患者随访(16±4)个月,根据术后空白期内复发情况,分为空白期复发组21例和空白期无复发组41例。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总EAT体积及左心房周EAT体积均是心房颤动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空白期复发组较空白期无复发组总EAT和左心房周EAT高[(119.15±28.66)cm3 vs(95.49±28.60)cm3,P=0.003;(29.91±8.46)cm3 vs(23.52±7.28)cm3,P=0.00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EAT和左心房周EAT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复发独立预测因素,空白期复发组患者较空白无复发组更易出现远期复发(42.9%vs 14.6%,χ2=6.031,P=0.014)。结论总EAT和(或)左心房周EAT较大的患者,有着更高的心房颤动发病率,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也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螺内酯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60例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螺内酯组、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房颤复发率及左房大小的变化。结果三组分别有1、2、7例房颤复发,其中螺内酯组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5%vs35%,P0.05)。螺内酯组的左房容积减小幅度较对照组大[(14.1±12.5)ml vs(3.2±8.9)ml,P0.05]。缬沙坦组无类似结果。结论螺内酯可降低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率,明显减小左房容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率、复发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收治的323例AVRT患者的临床资料、首次射频消融术资料、随访结果和复发患者二次射频消融术资料。结果 323例患者中男性196(60.9%)例,年龄(40.2±14.3)岁,术中即刻成功率99.7%,随访(20.0±12.7)个月,复发21(6.5%)例。复发患者的旁道分布:左侧游离壁10例、右侧游离壁7例、前间隔2例、后间隔2例。术中使用三维标测的复发率低于传统标测复发率(2.8%vs 9.5%,P=0.015),与复发组相比未复发组V/A融合时限短[(74.3±3.6)ms vs (80.7±3.1)ms,P0.05],逆传A波更提前[(24.2±2.8)ms vs (17.3±3.9)ms,P0.05],靶点心室电位提前QRS波时间更长[(25.4±2.3)ms vs (22.2±1.4)ms,P0.05],消融反应时间更短[(4.4±1.8)s vs (8.9±3.5)s,P0.05]。左侧旁道患者术中采用主动脉逆行途径的复发率低于穿间隔途径(1.8%vs 7.1%,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中是否使用三维标测、消融反应时间、逆传A波提前程度是复发的影响因素。复发患者中有20例接受了二次消融手术均消融成功,随访(12.2±8.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导管消融术治疗AVRT成功率高,复发率较低。术中是否使用三维标测、消融反应时间、逆传A波提前程度是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154例。依据随访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房颤病程时间、射血分数、左房内径、白细胞及NLR等指标。结果复发组的术前NLR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3.3±3.7vs 1.8±0.7,P<0.01],复发组左房内径亦高于未复发组[(43.0±5.9)mm vs(37.9±6.1)mm]。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房颤消融术前患者的NLR水平可独立预测术后复发(OR=3.24,95%CI:1.82~5.77,P<0.01)。结论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其术前NLR水平与术后房颤复发密切相关,且高NLR水平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导管射频消融术对特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07年10月至2009年1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行射频消融术后未复发的特发性AF患者28例。包括持续性AF组(SAF)13例,阵发性AF组(PAF)15例。于术前、术后1个月、半年、1年时随访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左心房射血力(LAEF)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行生存质量问卷调查。结果射频消融术成功治疗AF后,3例SAF组患者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未出现,其余A峰流速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半年PAF组患者LAEF基本恢复正常(P<0.05),术后1年SAF组患者LAEF有所升高,但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SAF组(55.79±8.96)%对(48.13±5.18)%,P<0.05;PAF组(64.59±7.41)%对(51.09±5.63)%,P<0.01];各组总生存质量评分显著改善(P<0.05);PAF患者左心功能较SAF组恢复更为明显(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后PAF患者左心功能恢复较SAF更加显著及迅速,预后更好,提示S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须长期随访及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消融导管压力变异性与心房颤动(房颤)首次射频消融复发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首次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在CARTO3系统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并恢复窦性心律,术中对消融压力-时间曲线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是否复发,根据术后随访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对压力数据进行两组比较,探讨消融导管压力变异性与房颤首次射频消融复发的相关性。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房颤复发18例,未复发51例。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左房前后径:[(45 ± 7) vs.(39 ± 7)] mm, P<0.05,首次发现房颤至手术时间 [24(8,60)月 vs. 7(1,24)月, P<0.01)],消融导管压力变异性(5.64 ± 0.59) vs. (5.06 ± 0.46), P<0.01,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消融导管压力变异性和左房前后径可做为房颤患者首次射频消融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OR值、95%置信区间、P值分别为(9.489, 2.080~43.280,P<0.01)和(1.152,1.019~1.302, P<0.05)。 结论 压力变异性及左房前后径可做为心房颤动患者首次行射频消融后房颤复发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延迟钆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LGE-cMRI)检查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环肺静脉疤痕形成情况,探讨环肺静脉及各肺静脉疤痕占比与术后复发的关系,并比较冷冻球囊消融术和射频消融术的术后效果。方法:纳入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2014-07至2016-12期间住院并接受导管消融术的5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27例行射频消融术,29例行冷冻球囊消融术。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接受LGE-cMRI检查。术后6个月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方式(患者主诉、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进行监测,如心电图记录到房颤、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且持续时间≥30 s,视为复发。结果:13例(23.21%)患者复发。LGE-cMRI检查显示,复发患者中环肺静脉疤痕占比低于未复发患者[(63.23±5.86)%vs (79.95±7.47)%,P0.001]。所有患者中各肺静脉疤痕占比比较,右下肺静脉[(66.13±13.44)%]明显低于其他三支肺静脉[左上肺静脉(76.80±11.60)%,左下肺静脉(78.90±10.64)%,右上肺静脉(83.35±9.44)%],左上肺静脉的疤痕占比明显低于右上肺静脉,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发患者四支肺静脉疤痕占比均低于未复发患者,其中以左上肺静脉[(61.19±4.89)%vs (81.52±8.43)%]及右下肺静脉[(52.47±7.62)%vs(70.26±12.03)%]差异最为显著(P均0.001)。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患者与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中复发率、环肺静脉疤痕占比、复发患者中环肺静脉疤痕占比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房颤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的环肺静脉疤痕占比越低,术后复发率越高。各肺静脉中,右下肺静脉与左上肺静脉疤痕占比较低。冷冻球囊消融和射频消融术后环肺静脉疤痕占比相当,提示两种术式的肺静脉电隔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的有效性,并分析其术后AF复发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内科行AF冷冻消融术的老年患者165例,术前收集受试者基线资料,平均随访(8.90±5.62)个月,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AF复发分为复发组40例和非复发组125例,对比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复发组阵发性AF比例明显低于非复发组,早期复发比例明显高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早期复发(HR=10.098,95%CI:3.627~28.111,P=0.000)和右心房上下径(HR=1.130,95%CI:1.025~1.247,P=0.014)为老年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冷冻球囊消融术可作为老年AF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3个月内早期复发和右心房上下径为老年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A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PAF)患者环肺静脉消融术前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动态改变及其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左房环肺静脉电隔离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患者108例,根据术后3d和3个月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为房颤早期复发组(10例)、晚期复发组(21例)和无复发组(77例)。随访并比较各组患者HRV的变化。结果:与射频术前比较,射频术后3d未复发组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h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低频(LF)、高频(HF)均显著降低;早期复发组术后平均心率显著增加,SDNN、LF、LF/HF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未复发组比较,早期复发组平均心率[(69.3±11.2)次/min比(75.4±14.0)次/min]、SDANN[(66.9±25.7)ms比(137.5±92.3)ms]、rMSSD[(22.1±10.6)ms比(46.2±19.2)ms]、LF[(233.1±31.4)ms比(251.7±17.3)]、HF[(228.0±82.4)ms^2比(508.0±13.5)ms^2]显著增加,LF/HF[(1.13±0.53)ms^2比(0.41±0.13)ms^2]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与未复发组比较,晚期复发组rMSSD[(23.9±11.10)ms^2比(52.0±28.7)ms^2]和HF[(344.4±103.2)ms^2比(482.1±100.6)ms^2]明显升高,LF/HF[(1.16±0.41)比(0.85±0.43)]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可能会减少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消融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R-FLASH评分和左房心外膜脂肪(Left Atrium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LA-EAT)体积的相关性及二者联合预测非瓣膜性房颤左房低电压区域(Low Voltage Zone,LVZ)的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首次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24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肺静脉CTA扫描测量LA-EAT体积。根据患者入院情况计算DR-FLASH评分。在术中窦性心律下,进行左房高密度电压标测,根据有无低电压(双极电压<0.5mV)将患者分为LVZ组和无LVZ组。 结果 最终纳入246名患者平均年龄为60.8±10.6岁,其中 56例(22.8%)患者出现至少1个LVZ。相关性分析显示DR-FLASH评分与LA-EAT体积呈正相关(r=0.439,P<0.001)。采用多因素分析显示DR-FLASH评分(OR=1.824,95%CI:1.390-2.394;P<0.001)和LA-EAT体积(OR=1.048,95% CI:1.013-1.085;P=0.007)是左房LVZ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ROC曲线,LA-EAT体积、DR-FLASH评分、LA-EAT与DR-FLASH评分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2、0.750、0.796。 结论 DR-FLASH评分与LA-EAT体积呈正相关,DR-FLASH评分、LA-EAT是非瓣膜性房颤左房LVZ的独立预测因子。二者联合可提高对非瓣膜性房颤左房LVZ的发生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房容积(LAV)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104例房颤患者。术前应用64排容积CT扫描,在advantage workstation4.2图像工作站中重建左房,测量LAV,术中通过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行射频消融术,术后3个月评定治疗效果,并随访6个月。结果随访6个月结束,104例中有20例(19%)房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平均LAV比未复发组的大[117.6±28.9cm3,95%可信区间(CI)104.1~131.1cm3vs97.1±16.8cm3,95%CI93.5~100.8cm3,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LAV是独立的预测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指标(P(0.05,相对风险度=1.044,95%CI1.018~1.071)。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与LAV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该研究旨在揭示血清标志物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基础血清Gal-3水平预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共152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10例(72.4%),持续性心房颤动组42例(27.6%)。入院后手术前经深静脉采集血液样本冻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基础血清Gal-3水平,同时采集基线临床、实验室资料,建立样本库。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随访,判断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并记录。结果:基础血清Gal-3水平在阵发性/持续性心房颤动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1(9.06, 41.60)vs. 8.88(3.14, 53.12)μg/L,P=0.582]。随访时间为(340.9±145.8)d,心房颤动复发共42例(27.8%),其中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3例(31.0%),阵发性心房颤动组29例(26.6%)。心房颤动复发组血清Gal-3水平高于维持窦律者[38.52(3.65, 220.73)vs. 4.00(0.22, 13.69)μg/L,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al-3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1.009,95%CI:1.005~1.014,P0.001)。结论:心房颤动复发组血清Gal-3水平高于维持窦律者,可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帮助临床医生筛选更适合接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并使其从手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128例房颤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随访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根据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根据术后PR间期分为PR间期延长(PPR)组和PR间期正常(NPR)组。比较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性别,年龄,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充血性心衰,是否使用肺静脉电隔离,房颤类型及持续时间,PR间期,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NPR组与PPR组房颤复发情况。结果随访(43.6±24.3)个月,53例患者出现房颤复发,复发率为41.4%。与非复发组相比,复发组高血压、糖尿病、PPR患者偏多,LAD大,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高,PR间期长(P<0.05或0.01)。PPR组、NPR组房颤复发率分别为59.5%(25/42)、32.6%(28/86),两组比较,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R间期延长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2.879,95%CI:1.262~6.566,P=0.012)。结论 PR间期延长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维持窦性心律(窦律)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左心房和左心室结构的影响。方法入选38例慢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的超声心动图指标为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估房颤有无复发对左心房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结果 31例慢性房颤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3.45±1.46)个月,将其按消融效果分为复发组(15例)和非复发组(16例)。随访结果如下:(1)消融术前复发组与非复发组超声指标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复发组术后12个月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非复发组消融术后12个月左心房前后径较术前减小[(38.73±3.77)mmvs.(41.86±4.73)mm,P0.01],左心房上下径较术前减小[(58.03±4.31)mmvs.(61.70±3.80)mm,P0.01],左心房左右径较术前减小[(43.93±6.06)mmvs.(46.08±6.62)mm,P0.01],左心房最大容积较术前减小[(75.78±22.27)mLvs.(83.18±24.29)mL,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减小[(45.85±4.98)mmvs.(48.26±5.36)mm,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较术前减小[(28.74±4.27)mmvs.(31.44±5.32)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68.03%±4.58%vs.62.75%±7.2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窦律能使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的慢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室逆向重构,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预激伴房颤患者的危险因素,阐明射频消融房室旁道旁道对预激伴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639例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治疗预激综合征患者。对其诸多可能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旁道部位、旁道数目、房颤病史、房颤发作时心电图上最短RR间期、左房内径等)进行研究,从而确定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消融房室旁道后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在639例预激综合征患者中,其中有82例经病史和心电图证实伴有心房颤动,其余557例不伴有心房颤动。比较两组后发现,预激伴房颤组男性更多(64/82 vs 332/557,P<0.01),高龄者更多(45.6±14.3岁vs 35.8±15.5岁,P<0.001),双旁路或多旁路者更多(14/82 vs 48/557,0.01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27例。房颤复发定义为消融术3个月后,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持续时间≥30 s。根据患者术前的血常规结果计算NLR值。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0.9±3.2)个月,期间共38(29.9%)例患者术后复发。复发组患者的NLR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3.57±0.71)vs.(2.61±0.3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房颤消融术前患者的NLR水平可独立预测术后复发(OR=2.35,95%CI:1.70~3.28,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9~0.93,P0.01),其最佳预测截点3.42预测房颤复发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86%。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NLR水平与术后房颤复发密切相关,且高NLR水平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与心房颤动(AF)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术后复发的关系及机制。方法:收集首次行导管RFCA的AF患者318例,随访12个月,其中阵发性AF患者207例(65.1%),持续性AF患者111例(34.9%),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非复发组252例,分析可能对AF消融术后复发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RFC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压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舒张压(DBP)、AF类型、AF病程、左房内径(LAD)、高密度脂蛋白(HDL-C)、术后他汀类用药史、术后早期复发史、房颤抗凝(CHA2DS2-VAS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BP越高,病程越长,HDL-C越高,LAD越长,CHA2DS2-VASc越高,有持续性AF,术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早期出现复发,AF术后复发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P、AF类型、AF病程、术后他汀类药使用史、术后早期复发史是AF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2,95%CI:1.004~...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评价左心耳解剖结构与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83例首次进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60.36±10.11)岁,男性49例(59.04%)。所有患者术前均行256层螺旋CT检查,测量左心房体积、左心耳体积、左心耳开口周长、短径、长径、深径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83例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9(4~24)个月,27例(32.53%)患者复发。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n=27例)和未复发组(n=56例)。结果:对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复发组持续性房颤患者及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较未复发组比例更高,CHA2DS2-VASc评分更高(P均<0.05);对左心耳解剖结构分析,左心房体积、左心耳体积、左心耳开口周长、短径、长径、深径,复发组均大于未复发组(P均<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较大的左心耳体积是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HR=1.160,95%CI:1.095~1.229,P<0.001);左心耳体积>9.25 ml对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敏感度85.2%、特异度67.9%、AUC 0.82,房颤复发率较高(P<0.00l)。结论:房颤会造成心脏结构重构,左心耳各解剖径线明显增大可能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原因,并且发现左心耳体积增大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ESSEN和SPI-Ⅱ评分量表预测脑卒中长期复发风险的效力。方法选择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209例,用电话随访结合电子病历查询方法,分为单发组119例和复发组90例,分别用ESSEN和SPI-Ⅱ量表进行评分,计算2种量表ROC曲线下面积(AUC)。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与单发组比较,复发组ESSEN评分[(2.54±1.15)分vs(1.89±1.09)分]和SPI-Ⅱ评分[(7.78±1.81)分vs(6.82±1.69)分]明显升高(P=0.000)。ESSEN评分的AUC为0.656,SPI-Ⅱ评分的AUC为0.652。ESSEN评分低危组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危组升高(65.6%vs 43.8%,P=0.002),SPI-Ⅱ评分低危组患者较中危组和高危组5年生存率明显升高(72.4%vs 43.8%和42.9%,P=0.000,0.030)。结论 ESSEN和SPI-Ⅱ评分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5年的脑卒中复发有相似预测效力,应用2个量表预测中国人脑卒中的5年复发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持续正压通气联合导管消融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2例OSAS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给予导管消融术,而观察组给予导管消融术联合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术后12个月观察患者的房颤复发、抗心律失常药使用情况、左房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房颤复发率明显减少(15.38%vs 46.15%)、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率降低(11.54%vs 42.13%);术后12个月左房内径明显缩小(33.96±2.55 vs 37.31±2.48)mm、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61.27±3.54 vs 54.04±3.22)%(均P0.05)。结论:持续正压通气联合导管消融术可明显降低OSAS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房颤复发和抗心律失常药使用量,同时改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