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存在临床并不少见。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及时更新,而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抗栓治疗指南或共识。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等,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近年来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恶性肿瘤合并房颤患者, 抗凝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相关指南鲜有评价恶性肿瘤合并房颤的脑卒中及出血风险的推荐意见, 更无指导这类患者如何抗凝治疗。本文重点介绍恶性肿瘤合并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的评价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与慢性肾脏病密切相关,二者并存时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有长期抗凝治疗禁忌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方法,并能明显降低出血风险,但在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尤其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现就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最常合并的一种心律失常,合并房颤的HCM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而血栓栓塞也是导致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缺乏关于HCM合并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的预测模型或评分系统。在血栓栓塞防治方面,抗凝药物治疗是目前认为唯一的可有效降低HCM合并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心房颤动(房颤)和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X代谢综合征、肥胖、高尿酸血症等均是二者相同的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房颤患病率明显增高,房颤促进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房颤与慢性肾脏病关系密切,且常常合并存在,使脑卒中、血栓栓塞风险以及抗凝治疗出血风险明显增加。我们就房颤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年内抗栓治疗的现状和依从性以及抗凝治疗对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纳入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全国6家三级医院的房颤合并ACS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抗栓治疗情况, 分为抗凝治疗组和非抗凝治疗组。随访出院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 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3型出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房颤合并ACS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进行1∶1匹配, 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Kaplan-Meier曲线评价抗凝治疗和非抗凝治疗对1年预后的影响。根据出院及随访时抗凝情况分组, 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64例房颤合并ACS患者, 273例(41.1%)患者接受抗凝治疗, 其中84例(30.8%)患者接受三联抗栓治疗, 91例(33.3%)患者接受双联抗栓治疗(单一抗血小板联合抗凝药物), 98例(35.9%)患者为单一抗凝治疗。共有391例(58.9%)患者仅行抗血小板治疗, 其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真实世界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人群的抗栓策略变迁及其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7—201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房颤合并ACS患者, 根据抗栓策略分为抗凝治疗组与未抗凝治疗组, 根据就诊时间将研究人群分为2017年组、2018年组、2019年组。对所有患者开展1年随访, 主要终点为心源性卒中, 次要研究终点为随访1年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 定义为全因死亡、心源性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的体循环栓塞、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结果共入选1?333例房颤合并ACS患者, 其中男922例, 年龄(68.3±9.7)岁。其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534例(抗凝治疗组), 未接受抗凝治疗患者799例(未抗凝治疗组)。与未抗凝治疗组相比, 抗凝治疗组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更高[(3.7±1.9)分对(4.3±1.8)分, P<0.001]。2017—2019年, 接受抗凝治疗(P<0.001, P for trend<0.001)、口服抗凝药(OAC)+...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治疗可明显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与华法林相比,NOAC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特殊群体中。导管消融围术期推荐不间断抗凝治疗,术后是否继续长期抗凝尚有一定的争议性。当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等疾病时,应根据血栓风险、出血风险、神经功能个体化调整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一般情况、疾病特征、合并疾病及抗凝治疗等,并对患者进行CHA_2DS_2-VAS_C风险评分,评估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并对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入选的499例房颤人群中,有77例(15.4%)接受华法林治疗,其中慢性心力衰竭史、永久性房颤、缺血性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CHA_2DS_2-VAS_C风险评分高者更多使用华法林治疗,合并冠心病的房颤患者更多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冠心病、心力衰竭病史都是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因素。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严重不足,未能严格按照CHA_2DS_2-VAS_C风险评分进行正规抗凝。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冠心病病情的多变性、复杂性以及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加之心房颤动(房颤)的卒中风险、患者的出血风险均因人而异,冠心痛合并房颤的抗凝策略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细化为各种不同的临床情况予以分别对待,可能涉及一至多重抗凝方案.本文结合两项最新发布的房颤治疗指南(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指南及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房颤指南)、一项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房颤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及新近的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分别阐述各种冠心病情况合并房颤时的抗凝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是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指南推荐口服抗凝药(OACs)可应用于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如合并房颤或既往血栓栓塞事件。但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应常规进行抗凝治疗,仍处于争议中。迄今为止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证据有限。本综述在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总结当前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讨论此类患者抗凝治疗的现有研究结论。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增加,临床治疗中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抗凝获益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新发脑卒中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现状和影响抗凝药物使用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参加中国房颤注册研究且在随访过程中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随访日期截止到2019年12月。根据患者脑卒中后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 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合并疾病、用药史等基础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与卒中后抗凝药使用有关的因素的优势比(OR)分析房颤合并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人群抗凝药物治疗的应用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57例在随访过程中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卒中后3个月内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 OAC)治疗率39.4%(377/957)。多因素分析表明较高医保报销比例(OR:1.91, 95%CI:1.28~2.86, P=0.002)、围卒中期房颤复发(OR:3.34, 95%CI:2.34~4.76, P<0.001)、合并用药种类(1~2种OR:2.10, 95%CI:1.36~3.23, P=0....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房颤治疗领域涌现出大量研究,在房颤抗凝治疗、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基石,但我国房颤抗凝治疗仍需进一步规范化。同时,左心耳封堵技术发展迅速,可作为优化药物抗凝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减少房颤复发,但其对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仍有待高质量证据的进一步论证。房颤综合管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房颤相关危险因素对提升房颤预防和管理现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老年心房纤颤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老年人颤发病率增高,由房颤所栓塞性卒中的发病率随之增高。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卒中的发病率,但同时可以合并严重了血等并发症,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如何对老年房颤患者进行有效抗凝治疗并最大限度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5.
肌肉减少症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者发现, 合并肌少症时肝硬化患者病死率提升。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可能与其肠道环境改变所引起的炎症状态和代谢异常相关, 但目前此类研究相对缺乏。现就肝硬化患者肠道环境的改变与肌少症的相关性及诊疗加以阐述,以期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正老年人既是心房颤动(房颤)的好发人群,也是房颤发生的特殊人群,由于老年人老化、复杂的基础疾病和多重药物治疗,存在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殊性,在血栓风险增高的同时,出血风险也显著增加,抗凝预防血栓治疗的收益与增加出血风险间的平衡,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目前,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疾病基础、不同脆弱程度和应用不同抗凝药物的老年房颤患者,评价血栓、出血风险,确定抗凝治疗的获益多少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也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重要策略。然而,合并慢性肾脏病的心房颤动患者,面临着更高的卒中、系统性栓塞风险,同时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也增高。如何平衡临床抗凝治疗的风险、获益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挑战。现对心房颤动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抗凝治疗的策略及风险与获益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房颤)显著增加卒中风险,抗凝治疗是房颤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比例仍然很低,尤其是高龄老年人。该文在新近发表文献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包括超高龄在内的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净获益;同时强调了与相对年轻的房颤患者相比,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在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中同样具有优势;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肝硬化患者处于明显肝功能受损状态,机体蛋白合成能力、凝血因子合成速度均明显变化,凝血功能严重异常,呈现一种获得性高凝状态,血栓形成风险较高。本研究对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骨关节炎合并肝硬化患者抗凝治疗中出血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本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16例骨关节炎合并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伐沙班组与华法林组,各58例。两组患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显著增加患者卒中的风险,并且与非房颤相关的卒中相比,房颤相关的卒中更致残和致命。由于口服抗凝药物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因此制定合理的抗凝策略是预防卒中、实现房颤综合管理的关键。文章围绕房颤抗凝治疗的这一临床问题,对房颤抗凝的适宜人群、抗凝药物的选择以及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为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提供一定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