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1989年10月至1997年2月共置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71例,其中以锁骨下静脉为入径者18例,外鞘管误入动脉1例,幸及时发现、抢救,未发生严重后果,兹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69岁。反复头晕伴短阵黑蒙2年入院。经检查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决定安装水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因患者体到肥胖,水中采取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置入心脏起搏电极。穿刺时,见穿刺针内有淡红色血液涌出而置入软头导引钢丝,尔后,沿导引钢丝将F10的外鞘管和扩张管一并置入。拔出内芯扩张管和钢丝后,见鲜红色血液自外鞘管中喷出。当即确认为外鞘管误入动脉…  相似文献   

2.
陈欣  张遵城 《山东医药》2010,50(20):60-61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70%)成功置入支架,9例闭塞锁骨下动脉中8例成功置入支架。46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8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13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发现5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12个月再狭窄,后再置入5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62岁。因反复头晕、黑目蒙 2月余入院。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率 38次 /min。行DDD型永久心脏起搏器安装术 ,穿剌左锁骨下静脉 ,将F1 1 撕开血管鞘置入血管 ,从鞘内同时置入心房和心室起搏电极各 1根 ,分别放在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房心耳部。在调整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时 ,不慎将心房电极根部脱落入锁骨下静脉内。立即行X线胸透 ,见心房电极尖端达下腔静脉 ,尾端在左锁骨下静脉内。用血管钳试图从左锁骨下静脉穿剌端拔除未成功。再穿剌右股静脉。置入F8动脉长鞘 ( 2 3cm ) ,将消毒后的PENTAXKW 2 4 1 5S…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窦电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2012年5月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641例患者,分为2组:锁骨下静脉组(321例)穿刺锁骨下静脉放置固定弯十极冠状窦电极;股静脉组(320例)穿刺股静脉放置可调弯十极冠状窦电极。比较两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骨下静脉组中穿刺成功317例(穿刺成功率98.8%),其中3例术后检查出现气胸,1例因误置入6F鞘管到锁骨下动脉停止手术,气胸患者中1例因面积>30%行闭式引流,另2例未行特殊处理自行吸收,4例患者均未留下后遗症,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该组置入鞘管的320例患者中307例成功放置固定弯冠状窦电极,置入电极成功率为95.9%。13例(4.1%)不成功者改经股静脉途径12例成功置入电极。股静脉组333例(锁骨下静脉组电极置入不成功者也改用股静脉途径,该组实际人数:320+13=333)均穿刺成功,其穿刺成功率为100%,3例未能成功置入冠状静脉电极,置入电极成功率为99.1%。此3例未能置入患者行逆行冠状静脉造影后经股静脉成功置入电极。股静脉组电极置入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99.1%vs.95.9%,P<0.01)。锁骨下静脉组并发症稍多于股静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穿刺成功率和曝光时间[(77±40)s vs.(75±46)s],无显著差异。股静脉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99.1%vs.94.7%,P<0.01]。结论:两种途径放置冠状窦电极成功率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股静脉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成功置入支架,术后锁骨下动脉残余狭窄小于20%,盗血现象消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发现再狭窄。结论重视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仔细了解右侧锁骨下动脉结构特点,做好手术预案是取得介入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许丽华  毛涌馨  焦力群 《山东医药》2011,51(21):109-109
锁骨下动脉闭塞是一种常见的阻塞性颅外段脑血管病,病因主要为动脉硬化闭塞、大动脉炎等。近年来,应用介入放射学经皮腔内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方法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技术日臻成熟。近3年来,我们应用此技术对15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成功进行了再通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60岁。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停搏,阿-斯综合征置入永久起搏器。穿刺锁骨下静脉时误穿锁骨下动脉,造成危及生命的大出血且并发术后电极移位,经全力抢救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4例CCU住院患者行锁骨下深静脉穿刺并置管后发现误入锁骨下动脉,立即将患者送至导管室造影明确静脉鞘管已误入锁骨下动脉.使用AngioGseal血管封堵器处理穿刺血管,处理成功.术后行床旁血管超声探查,未发现血管破口,动脉血肿,血常规和胸片均为发现异常.结论:血管封堵器处理中心静脉导管误入锁骨下动脉是安全、有效、可推广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18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在相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自膨式支架,两枚支架成T形。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近段,用0.014微导丝,通过椎动脉狭窄段,到达椎动脉远段;同时将0.018导丝通过锁骨下动脉狭窄处;然后沿着0.018导丝将球囊送到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预扩张,沿着0.014导丝,将球囊扩张支架送至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后小心释放;再沿着0.018导丝将自膨式支架送达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术后3~12个月行TCD复查16例。结果14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通畅,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速度增快,考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再狭窄。术后患者的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15例,2例自觉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24h突然出现眩晕、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患侧有Horner征,面部疼痛、温觉减退,患侧共济失调。结论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通过同时置入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恢复正常血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减少血胸、气胸和血气胸的发生。方法选择100例行射频消融的患者,应用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穿刺的患者做为观察组;100例应用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X线正位透视下距锁骨和第一肋的交界处外下方约1个穿刺针的距离进针,与皮肤成15~30度夹角。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97例,成功率97%,其中3例透视下穿刺未成功,经股静脉送指引导丝至腋静脉,导丝指引下穿刺成功,成功穿刺部位在X线正位透视下锁骨和第一肋交界处第一肋上缘以下、第二肋上缘以上约2~3cm2的范围内;3例穿刺未成功;3例曾误穿锁骨下动脉,手法压迫后无出血;1例误穿刺锁骨下动脉并置入5F鞘管,保留导丝拔除鞘管后压迫5min无出血,随后拔除导丝。对照组穿刺成功98例,成功率98%,2例改经透视下穿刺腋静脉成功;误穿锁骨下动脉6例,1例发生血气胸,其余5例手法压迫后无出血;气胸2例。观察组患者血胸、气胸或血气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vs 3%,P0.01)。结论改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一种安全的穿刺方法,无血胸、气胸和血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应用支架"象鼻"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Ⅰ型内漏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Ⅰ型内漏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2±6.2)岁,平均身高(171.92±4.98)cm,平均体质量(77.50±8.43)kg,所有患者均无相关家族遗传病史,均有高血压病史,与第一次TEVAR术间隔时间平均34.4个月。支架"象鼻"术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如漏口暴露清楚,可缝闭漏口;如置入支架裸区妨碍象鼻支架缝合,可剪除部分裸露部分金属支架或将置入支架取出;如漏口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可将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缝闭,截断左锁骨下动脉,其远端与左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建立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或8mm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至左腋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转流。于之前置入的支架内置入26~30mm Microport术中支架血管,覆盖内漏破口。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6.53个月。结果:12例支架"象鼻"术均为择期手术,其中7例患者漏口位置累及左锁骨下动脉,4例剪除置入支架金属裸区;1例将置入支架取出;3例术中支架血管近端吻合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8例吻合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4例同期行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2例行升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2例行升主动脉-左腋动脉转流术;1例患者因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患者同期行升主动脉-右腋动脉转流术。1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平均(5.92±1.14)小时,平均住院时间为(21.92±9.14)天,2例患者术后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胸骨哆开,行再次胸骨固定痊愈;1例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经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本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所有患者术后内漏均消失,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6.53个月,均无复发。在术后随访期间,3例患者支架远端病变需再次处理,1例患者术后7个月出现支架感染、咯血、死亡。结论:应用支架"象鼻"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Ⅰ型内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人心脏起搏电极导线是临床常用的方法。我院自1989年10月至1997年2月共植人永乎久性心脏起搏器71例,其中以锁骨下静脉穿刺而送人电极导线者18例。外鞘管误人动脉1例,幸及时发现,积极抢救,未发生严重后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国内已推广应用。本文报告 1例经髂外动脉切口 ,施行腔内人工血管置入获手术成功者。1 病例介绍患者 ,女性 ,5 2岁 ,高血压 1 0年伴后背部疼痛 1年 ,螺旋 CT检查示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下方 3 cm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图 1 ) ,Debakey a型 ,远端已撕裂至肾动脉水平 ,于 2 0 0 1年 1月行腔内人工血管置入。因术前彩超示两侧股动脉均 <6.8mm,而左侧髂外动脉直径 8.1 mm能通过 2 4F导送器 ,故改用经髂外动脉切口。术中首先经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 ,并以此导管作为左锁骨下动脉标志 ,注射造影剂确定假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置入单枚自膨式支架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技术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单枚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70%)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狭窄率≥50%)的患者21例。术中将1枚自膨式开环支架的头端放置于椎动脉V1段的中远端,尾端放置于锁骨下动脉的近端。术后6~12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和(或)DSA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全部支架成功置入,椎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7.1±5.7)%降至(7.4±6.4)%(中位数5%,范围0%~20%),锁骨下动脉狭窄率由(61.9±8.4)%降至(4.5±5.7)%(中位数0%,范围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中发现1例(4.8%)患者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约50%),但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4.8%)术后6个月再发眩晕,复查CTA和DSA,显示支架压缩合并椎动脉闭塞。结论单枚自膨式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技术可行且安全,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压缩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一期覆膜支架置入合并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4年8月,因降主动脉病变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在我院行一期杂交手术(右腋动脉-左腋动脉转流+降主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封堵术)共有20例(男性17例,女性3例)患者,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6年10月,随访时间26~87个月,平均(51.0±18.1)个月。评估30d内病死率,内漏发生率,转流血管远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在杂交手术室完成,围手术期无死亡,2例因近端内漏行开胸手术,1例因远端新发破口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结论: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近期效果良好,但不适合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大弯侧紧邻左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这类患者容易发生近端内漏,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塞子的置入有效构成了转流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有利于转流血管的通畅。远期效果还需要大样本量的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安置起搏器手术时出现严重并发症三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1男性、82岁,因正度房室阻滞伴阿一斯综合征入院安置心脏起搏器。选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过程不顺利,最后于石锁骨中点前中1/3处穿刺成功,回抽出暗红色血液,进入钢丝。X线下证实抵达右心房上方,沿钢丝进行静脉扩张后,送入穿刺扩张套管及血管鞘,拔出扩张套管后见鲜红色血液从鞘管内喷射而出,估计导管鞘误入锁骨下动脉。立即撤回扩张套管及导引钢丝,仍见搏动性出血,立即沿穿刺口处迅速扩大切口约4cm,分离皮下组织直达第一肋骨处,估计用手指可压迫穿刺点后,迅速拨除所有穿刺管套。用手指直接加压30min后,轻放手观察没见再…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60岁。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停搏,阿-斯综合征置入永久起搏器。穿刺锁骨下静脉时误穿锁骨下动脉,造成危及生命的大出血且并发术后电极移位,经全力抢救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三分支支架血管进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对3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需全主动脉弓重建的患者实施术中直视下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当鼻咽温度降至23℃时,停止下半身灌注,于无名动脉近端横断升主动脉,经此切口将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真腔内,并将其分支支架血管依次置入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将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无名动脉近端的升主动脉切口重建后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结果3例患者术中顺利地置入三分支支架血管。术后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术后电子束CT检查结果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其分支支架血管通畅,三分支支架血管均无扭曲,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部位的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结论应用三分支支架血管直视置入进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全主动脉弓重建是可行的。这种方法避免于常规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的主动脉弓三分支血管吻合和左锁骨下动脉远端较深部位的远端人造血管一降主动脉的吻合,从而简化了全主动脉弓的重建,并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2005年4月-2008年2月,我们共收治左锁骨下动脉淤血症患者5例,均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用PTCA球囊替代栓子保护装置,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左锁骨下动脉淤血症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42-55岁。造影显示病变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下段,狭窄程度90%以上,椎动脉位于病变以远,椎动脉开口未受累,  相似文献   

20.
少见血管穿刺并发症三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入治疗一般血管穿刺并发症多见 ,我们曾遇到 3例比较特殊的血管并发症 ,报告如下。例 1 女 ,13岁 ,因反复发作心慌、胸闷 2年余入院。心慌发作时心电图提示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择期行射频消融术 ,经左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置入电极导管分别至冠状窦与高位右心房 ,电生理检查示右侧隐匿性旁路。遂准备于右股静脉再置入一根 7F鞘管 ,股静脉穿刺成功 (其间有一定阻力感 ) ,顺利放入钢丝 ,沿钢丝放置 7F鞘管时 ,感阻力极大不能前进 ,而且可见此前置入的 6F鞘管一同运动。沿 6F鞘管放入短钢丝 ,准备拔出此鞘管 ,而此时 7F鞘管仍在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