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方式及射频消融终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阵发性室上速的50%。而房室结双径路(DAVNP)被认为是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基础。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房室结传导曲线(AVNFC)呈“跳跃”状态,然而,近年发现在AVNFC呈非跳跃性的患者也可发生AVNRT。可见房室结结构及其电生理特性极其复杂,本文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同的发作方式及房室结传导曲线本质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终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房室结双径路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罗瑞萍综述于世龙审校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房室结双径路(AVNDP)被认为是发生AVNRT的基础。近年,随着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  相似文献   

3.
房室结双径路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经外科手术标测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选择性消融慢径路或快径路治疗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进一步证实房室结双径路不仅是功能性的,且有解剖学基础.双径路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和房室传导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正日益引起临床关注,现作简述如下.一、房室结双径路与室上性心动过速1.双径路与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4.
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常见类型。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现报告我们采用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和体会。1对象和方法我院2006年6月~2009年12月经过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房室结双径路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对27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表现为9种心电图特征: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无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及反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伴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隐匿性逆传快径路连续发生蝉联现象,貌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或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下部共同通道阻滞不中止折返环;窦性P波分别经快、慢径路传导致心室双反应(即房室结双径路的1∶2传导现象);经慢径路或慢快径路交替顺传、旁道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动态心电图上P-R间期呈跳跃现象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三磷酸腺苷对窦房结及房室传导的电生理作用,在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隐匿性预激征8例、显性预激征及房室结双径路各6例)窦性心律时经右股静脉弹丸式注射三磷酸腺苷20mg.结果注射后窦性频率出现先减慢、继而窦性心动过速的双相反应;16例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保护性心室起搏时8例1:1室房传导(均为隐匿性预激征),8例出现室房传导阻滞(其中6例为房室结双径路,2例为右侧显性预激综合征).提示三磷酸腺苷对窦房结、房室结传导及少数旁道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9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PSVT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42例、房室旁道所致房折返性心动过速50例,房室结双径路合并房室旁道5例。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42例,其中慢-快型41例,快-慢型1例;房室旁道50例,其中左侧旁道34例,右侧旁道10例,双旁道4例,多旁道1例;房室结双径路合并房室旁道5例,共计107条。成功率95.6%,复发率3.3%,并发症2.2%。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掌握消副放电时间及能量,减少复发率。操作要规范,细心,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194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漫径的射频消融居室结改良术。8例术中出现一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组),另186例则无房室传导阻滞出现(B组)。两组间射频能量无差异。随访期间(4~58个月)无一例有晚发的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提示术中一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不能预测晚发的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例1 患者女性,42岁。因反复心悸3月入院。临床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动态心电图(图1)见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同时出现。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均由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发作时心室率不齐,R-R、P^--R间期长短不一,第1个P^--R间期均短而同定,为340ms R-R  相似文献   

10.
陈志云和左萍大夫在《实用心电学杂志》2002年第5期上报道了预激综合征(WPW)并房室结双径路所致双重机制交替折返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1例,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也提出了诊断尚有矛盾之处。笔者从网上下载并认真复习了陈氏等报道的患者心电图表现,认为用房室旁路与房室结双径路并存导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并交替性室内差异性传导(AVC)来解释该心电图改变可能更为合理。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和比较应用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老年人和青年人房室结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仅患有慢 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分为两组 ,老年组 (≥ 6 0岁 ) 36例和青年组(14~ 4 5岁 ) 4 0例 ,均为行慢径消融术成功病例 ,对比消融前后和两组间的房室结功能参数 ,分析和比较这两组患者在射频消融前后房室结电生理特点的异同。结果 所有病例均消融成功。两组病例消融后较消融前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及最长A2 H2 间期均缩短 ,而老年组的心动过速周长、消融前后窦性心率周长及消融后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均较青年组延长。结论 老年人的房室结前传电生理特性较青年人为差 ,而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慢径有效消融后 ,房室结电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不受年龄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房室阻滞是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动过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3%,主要发生在房室结双径路和间隔旁路的消融治疗;我院完成此类射频消融术1025例,无一例永久性房室阻滞发生,兹总结避免此类并发症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房室旁道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的窄QRS波群心动过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类型为房室旁道参与折返形成的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室结双径路折返引起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两者均为窄QRS波群,心动过速频率又比较接近,有时较难鉴别。尤其隐匿性房室旁道合并存在房室结双径路者,因窦性心律时无心室预激表现,  相似文献   

14.
报道2例特殊类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为慢-慢型AVNRT伴起始部多径路逆传;1例为两种不同电生理特性的慢径交替前传、快径逆传构成的AVNRT。电生理检查均提示房室结三径路。2例病人均于冠状静脉窦口上方消融慢径改良房室结成功,心动过速不再被诱发。随访2个月心动过速均无复发。提示房室结多径路形成的特殊类型AVNRT,需详细的电生理检查并仔细鉴别方能予以诊断。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同典型AVN-RT,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完全性房室(室房)传导阻滞者合并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实属罕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其折返环主要在房室结和/或周围组织,心房、心室并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因此,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偶尔可发现室房2:1传导,甚至房室2:1传导,这也证明了心房、心室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本例患者心脏电生理检查显示:房室结折返时经His束下传到心室,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由于房室结-心房阻滞,所以才伴房室(室房)分离,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鉴于该患者既有心动过缓又有心动过速,治疗上需综合考虑。在植入起搏器之前,先行房室结改良术,然后再植入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16.
回顾分析22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结果,3例消融未成功,占1.3%。其中1例消融房室结造成Ⅲ度房室阻滞后仍有心动过速发作,提示房室结双径路下部共同通道的存在。消融不成功的原因可能为慢径不是一组纤维,且在解剖上快、慢径极为邻近,易同时受损。提示在遇到消融极为困难的病例,应酌情放弃消融,考虑更恰当的治疗方式,以避免因刻意追求消融成功而导致永久性房室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目前认为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是AVNRT发生的机制,但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解剖定位至今尚未阐明.近年来,射频消融术治疗AVNRT的成功率可高达95%.分子蛋...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射频消融43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成功率97.2%。其中房室结双径路103例。慢径消融98例,快径消融5例,全部获得成功。房室旁路327例,共计347条旁路,315例(96.3%)患者的333条旁路(96.0%)被阻断。平均随访6±4个月,10例房室旁路复发,其中3例合并心动过速者成功地进行了第2次消融。未见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叶玲娣  陈瑶 《心电学杂志》1998,17(3):142-144
为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复极改变与临床分型的关系,对28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和22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电图、食管调搏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时R-R间期差异并无显著意义(332.1±39.4ms对350±38ms,P>0.05),但在QRS波群电交替、ST-T改变方向差异均有显著意义(54%对14%,61%对27%,P<0.05)。并发现ST-T改变的导联与旁道位置有一定关系。提示分析阵发性室上性今动过速时的复极改变可作为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和旁道位置的一种新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房室阻滞的心脏电生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房室阻滞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食管法电生理检查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房室阻滞18例患者的资料。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房室阻滞主要表现为2:1房室阻滞,多在诱发开始时出现数秒至数分钟,也可呈持久性存在,2:1传导转为1:1传导时多经过一过性3:2文氏传导并伴一过性束支阻滞。结论P波极向及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特点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阻滞的诊断依据。以此排除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并注意与房速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