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V 3.0),挖掘分析田麒教授治疗郁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田麒教授治疗郁证的门诊处方共计109首,将所得资料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方药的四气、五味、归经,以及药物功效、药物频次、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组方规律等,对其治疗郁证用药经验进行总结。结果:通过挖掘分析,得出其处方以寒性药物为主、温性药次之,归经以心、肺、肝、脾、肾经最多,功效以补虚类为主,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是白芍、北柴胡、茯苓,常用的药物组合有白芍—北柴胡、白芍—茯苓、北柴胡—茯苓,关联规则为逍遥散加减,聚类分析可得出3个核心组合。结论:挖掘田麒教授治疗郁证的组方用药经验,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广泛收集整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处方,在构建处方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和熵聚类方法,确定处方中各药物和药物组合的使用频次、药物间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黄芪、茯苓、地黄、山药、丹参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丹参、黄芪","黄芪、地黄","茯苓、黄芪"等;置信度大于0.85的关联规则包括"山茱萸,牡丹皮,茯苓-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山药","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等。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多用益气养阴、补脾益肾、清热生津、活血化瘀之品,配伍精巧合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武汉市中医医院王建华教授中医治疗肾结石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王建华教授治疗肾结石的病例,经筛选后纳入有效处方,建立中药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统计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分析组方规律、核心药物组合并挖掘新方。结果:本研究共统计有效处方74首。其中,高频用药16味,包括利尿通淋药(海金沙、金钱草、冬葵子、茯苓、石韦、滑石)、活血化瘀药(白茅根、延胡索、王不留行、莪术)、理气药(枳壳、柴胡)、消食药(鸡内金)、补虚药(白术、白芍)。高频药物组合25组,前三组药物组合是“鸡内金-金钱草”“金钱草-枳壳”“冬葵子-金钱草”。通过熵聚类方法分析得到10个新处方,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为莲子心、半夏、熟地黄。在所用142味中药中,四气五味与归经分析显示:药性偏寒居多,其次为平和温;五味以甘为主,再次以苦、辛味多见;归经多归为肝、脾、膀胱和胃经。结论:王建华教授认为肾结石多以肾虚为本,夹杂湿热、气滞、瘀血等病理因素;在治疗肾结石时擅长运用甘味药和寒性药物;遣方以清热利湿、利尿通淋药物为主,辅以理气开郁、扶正补虚、活血化瘀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系统,整理总结张建平主任辨治颈动脉斑块的方药规律及特点,以期为临床中医辨治提供更多思路。方法 依照纳排标准对相关处方筛选整理,收集张建平主任治疗颈动脉斑块的门诊首诊处方200首,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V3.0),分析其核心用药和组方规律。结果 200首处方涉及中药187味,总使用频次2430次;四气以温性药最多,寒性药次之;五味以辛味药最多,甘味药次之;归经以入肝、心经为主;药物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其次为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高频药物组合23对;基于k均值聚类算法及回归模型,同时结合张师临床经验,提取到核心组合3组。结论 张建平主任辨治颈动脉斑块以瘀血阻络为首要病机,以瘀结、血热、气虚为基本病因,确立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治疗原则,兼以清热、解表、补虚等法,标本同治,虚实兼顾,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含佛手临床处方中挖掘佛手中医用药规律,为佛手现代临床应用、保健产品开发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收集含佛手的临床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分析软件(IBM SPSS V20.)和Excel(Microsoft Office 2016)建立基础数据库,对组方用药(或配伍用药)与治疗病证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处方筛选,收集含佛手临床处方共458首,涉及中药388味,用药总频数达6 199次,其中佛手核心配伍药材(>130次)为茯苓(222次)、白术(217次)、白芍(196次)、柴胡(159次)、陈皮(142次)5味;选取与佛手配伍频数>49次的药材进行分类统计,其中包括药材34味,累计出现频数为3 131次,占总频数的50.51%,以补气药、行气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消食药、活血止痛药为主;佛手配伍药材药性主要为温、寒、平,药味主要以苦、甘、辛味居多,主要归脾、肝、胃、肺经。含佛手临床处方配伍药材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物组合有14组,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佛手、白术-佛手、白芍-佛手、柴胡-佛手、白术-茯苓-佛手、陈皮-佛手。含佛手临床处方主治病证共52种,可分至11类中医病证类型,筛选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脾胃系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妇科病证”3类高频主治中医病证类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在治疗脾胃系病证时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茯苓、白芍、柴胡、陈皮、半夏,得到常用配伍药物组合共有25种,包括2联药物组合16种、3联药物组合9种;在治疗气血津液病证时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白芍、白术、黄芪、麦芽、柴胡,得到常用配伍药物组合共有23种,包括2联药物组合17种、3联药物组合5种、4联药物组合1种;在治疗妇科病证时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白芍、当归、黄芪、香附、茯苓,得到常用配伍药物组合共有25种,包括2联药物组合15种、3联药物组合10种。结论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究含佛手临床处方组方配伍用药及佛手高频中医病证类型规律,直观、科学地展示出了佛手的配伍规律。针对不同的中医病证,佛手均以补气药、行气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消食药、活血止痛药为主进行配伍治疗。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同时,加强补益活血、健脾化湿,增强其理气疗效。对指导佛手合理应用、保健食品开发、新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关注,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出诊处方中含有白芍的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白芍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白芍处方常用于治疗眩晕、胃痛、反酸等病证,高频次药物包括赤芍、陈皮、丹参、当归、茯苓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白芍,赤芍”“丹参,白芍”“白芍,陈皮”等,置信度≥1的关联规则包括“赤芍-白芍”“龙骨-牡蛎”“当归,赤芍-白芍”“赤芍,桑寄生-白芍”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含白芍处方所用药物多具补血活血、安神之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胡欣主任中医维持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2019年1月―2021年12月胡欣主任中医维持治疗乳腺癌患者的门诊处方102首,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系统(V3.0),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药物频次分析:102首处方共涉及中药133味。用药频次≥40的药物有18味,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依次是山药、槲寄生、夏枯草、党参、浙贝母、山慈菇、薏苡仁、红景天、甘草、茯苓。(2)药物性味归经:平性药物使用频数最多,达724次,占比42.12%;五味以甘、苦为主,占比分别为45.12%和30.76%;归经多归肺、脾二经,其次为胃、肝、心、肾经。(3)组方规律分析:药物组合67个,包含中药13味,组合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山药和槲寄生、山药和薏苡仁、山药和山慈菇、山药和夏枯草、夏枯草和浙贝母等;30条药物关联规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分别为薏苡仁、红景天-山药;槲寄生、薏苡仁-山药;夏枯草、薏苡仁-山药;竹茹-山药;浙贝母、薏苡仁-山药等。结论:胡欣主任中医维持治疗乳腺癌强调其“本虚标实”的病机,临床采用“补脾养胃益肺以固护其本,清热化痰散结以兼顾其标”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颜正华含陈皮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在收集处方的基础上,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进而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常用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研究显示,含陈皮处方常用于治疗胃痛、咳嗽等病证,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陈皮-茯苓”、“赤芍-陈皮”等,置信度为1的关联规则包括“甘草→陈皮”、“白芍-香附→陈皮”、“茯苓→陈皮”等,处方所用药物多具理气活血等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清代古籍中腹痛医案的用药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以分析清代医家治疗腹痛的组方用药规律,了解该时期的学术思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方法: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资料来源,检索清朝时期治疗腹痛的有效处方并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所包含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系统等数据挖掘方法,归纳出治疗腹痛处方的高频药物、药物组合规律及核心处方。结果:共筛选出196首有效处方,使用中药202味,其中频次大于10次的中药共有34味,以甘草、白芍、当归、白术、茯苓、陈皮使用频次较高,共总结了4组高频药物,常用关联药物组合22对,核心处方1个。结论:清代治疗腹痛多以补虚药、温里药、理气药等为主,药物以甘温为主,归经多入脾、胃经,以厚朴-陈皮,白术-茯苓,陈皮-白术,茯苓-陈皮,苍术-甘草,当归-白芍等药对相互配伍,运用温中补虚、理气健脾、清热解毒、燥湿祛痰、养血和血、柔肝缓急等方式,以聚类分析的“清”“和”“温”“补”为治疗大法,并从“脾胃虚寒证”“痰湿阻滞证”“气血失和证”三大证型出发,得到一个新处方,探讨了清代治疗腹痛的处方及用药特点,了解了该时期的思想特色,也为现代中医药治...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收集《新编国家中成药(第3版)》中治疗不寐的中成药,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成药上传至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依据计算平台的计算方法,分析药物的频次、药性、药味等。将符合的中成药处方纳入分析后,结果显示筛选出治疗不寐的中成药184个处方,采用中药325味,325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为1696次,其中,中药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五味子、茯苓、酸枣仁等。统计分析:其中核心药物组合共有27组,药物关联有11组,核心药组中两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为“茯苓配伍远志”,三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为“茯苓-酸枣仁-远志”。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多用甘苦,药物归经多以心肝肾经,补虚药在药物功效中使用最多。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治疗不寐的结构多为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两个中药方剂加减。  相似文献   

11.
黄丹  黄曼欣  李楚  聂嘉瑶  段德鉴 《新中医》2023,55(11):15-21
目的:分析探讨清代名医治疗肿胀病用药组方规律。方法:对《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所记载的肿 胀相关医案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Microsoft Excel 2020 建立方药数据库并对处方数据按相关标准进行规范化处 理,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 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分布、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等分 析。结果:纳入15 位名医治疗肿胀的医案,共涉及处方100 首,包含药物208 味,总用药频次为1042 次。 高频药物(出现频数≥10) 25 种,使用频率最多的是茯苓(77 次);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五味则多为甘、 辛、苦,所用药物大部分归脾、肺、胃、肾经;药物功效分布最多的是补虚药;最常用的对药是“陈皮-茯 苓”;最常用的角药是“陈皮-茯苓-大腹皮”;高置信度关联规则有“泽泻→茯苓”;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 10 组核心药物组合,潜在新方5 首。结论:清代名医治疗肿胀病以利水渗湿为主,不离补虚行气。同时常根 据具体情况,兼以止咳平喘、宣肺解表、温阳化湿、化痰行气等治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张锡纯治疗急性外感热病的用药特色。方法 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取治疗急性外感热病的方药,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的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统计并分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挖掘常用药、对药、角药、核心组合。结果 共纳入处方92张,涉及中药88味,用药频次排名居前10位的中药是甘草、石膏、山药、白芍、党参、知母、玄参、连翘、生地黄、滑石;涉及药物中寒性药物最多,甘味药最多,归经以肺、胃、脾经为主;使用频次最高的对药为甘草-山药,使用频次最高的角药为甘草-山药-白芍。聚类分析:将k值设定为3时,在92张处方中最多的类方核心组合为石膏-甘草-山药-知母-连翘,相关方剂数为47个;将k值设定为5时,在92张处方中最多的类方核心组合为石膏-甘草-山药-党参-白芍-玄参,相关方剂数为27个。结论 张锡纯治疗急性外感热病寒温并重,注重培护正气,临证组方重视祛邪不伤正,重用石膏,擅用山药,为中医药治疗急性外感热病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整理宋代三部官修方书中主治虚劳的处方及虚劳疾病的症状表现,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探究宋代医家治疗虚劳的用药、组方规律,并由此管窥宋代医家治疗虚劳的学术思想。方法:依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及《圣济总录》三部宋代官修方书中所载治疗虚劳的文献条目,提取其中处方信息和主治症状等信息,利用Excel 2016将处方信息规范化整理成数据库,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处方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纳排标准筛选整理出97首方剂,201味中药;分析用药规律可知所用中药的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肺、肾三经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温里类、化痰止咳平喘类为主;在药物使用频次上,最高频使用的5味药物是肉桂、茯苓、人参、炙甘草、白术。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使用频次最高的对药为人参-炙甘草;使用频次最高的角药为茯苓-人参-炙甘草。通过K均值聚类算法可将处方分为3个聚类,并得出核心处方药物。结论:宋代医家治疗虚劳的处方具有鲜明的用药规律,治疗上以“温肾助阳、健脾益气、理气化痰、滋阴清热”为原则,用药上注重脾肾同调、寒温相配、气机升降、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探讨和分析朱鸿秋教授治疗不孕症的用药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出349首朱鸿秋教授治疗不孕症的中药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并利用该平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朱鸿秋教授治疗不孕症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茯苓,其后依次为菟丝子、首乌藤、紫河车、枸杞子、当归、熟地黄等;所用药物“四气”以“温”性为主,“平”性次之;“五味”以“甘”味为主,“苦”味次之;归经以归肝经、肾经为主;得到药物核心组合6个,新方组合3个。结论 朱鸿秋教授治疗不孕症用药以补肾益精、补血养血为主;擅用茯苓健脾利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医药治疗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用药规律。方法 在中国知网检索2016年1月—2022年6月中医药治疗OHSS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分析。结果 筛选出22个处方和69味中药,其中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为主;高频药物有陈皮、白术、茯苓、大腹皮、当归等;药性温平为主,药味甘、辛、苦居多,入脾经、肾经药物最多;常用药物组合为白术-茯苓、陈皮-白术、白术-大腹皮、陈皮-茯苓等,还有3个潜在新处方。结论 中医药治疗OHSS以健脾补肾为主,兼顾活血利水行气,可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伟  沈云博  刘枫 《辽宁中医杂志》2023,(1):139-142+225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系统,整理总结孙增涛教授辨治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方药规律及特点,以期为临床中医辨治IPF提供更多思路。方法 收集孙增涛教授治疗IPF的门诊首诊处方130首,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V3.0),分析其核心用药和组方规律。结果 130首处方涉及中药124味,总使用频次2181次;四气以温性药最多,寒性药次之;五味以苦味药最多,辛味药次之;归经以入肺、脾经为主;药物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其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高频药物组合96对;基于k均值聚类算法及回归模型,同时结合孙师临床经验,提取到核心组合4组。结论 孙增涛教授辨治IPF以肺气亏虚为首要病因,以气虚血瘀痰结为基本病机,确立益气活血、化痰散结的治疗原则,兼以清肺化痰、理气宣肺等法,标本同治,虚实兼顾,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深层次挖掘国医大师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全面搜集整理三届18位国医大师治疗糖尿病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确定63首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等。结果:高频药物包括山药、生地黄、黄芪、知母等。处方药物多为寒性、甘味,归经多属肺经、肾经、肝经、脾经、胃经。高频药物组合(药对)包括知母-天花粉;黄芪-山药;天花粉-生地黄等。新处方包括茯苓+熟地黄+玄参+丹参;生地黄+桃仁+红花+鬼箭羽+僵蚕等。结论:国医大师治疗糖尿病用药多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之品为主,遵循滋阴清热、益气生津的治疗法则,活血化瘀多贯穿于糖尿病治疗始终,符合中医标本兼治的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8.
《光明中医》2021,36(10)
目的对张涤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组方用药规律及经验进行挖掘分析。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对张涤教授门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处方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纳入处方200首治疗小儿厌食症处方,用药共81味,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分别是:甘草、茯苓、山楂、鸡内金、薏苡仁;药物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为主;药性以平性为主;药味以甘味居多;主要入脾、胃、肺经。常用药物组合为"甘草、茯苓""鸡内金、山楂""甘草、鸡内金、山楂""甘草、鸡内金""甘草、山楂",聚类分析得到5个核心类方。结论张涤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立足于脾胃,兼顾肺气,用药配伍以甘平补虚为主,注意平调脾胃阴阳,寒温并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大肠癌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筛选及纳入CNKI中中药治疗大肠癌的相关文献,并将其中组方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建立数据库,运用平台中关联规则分析、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大肠癌方剂组方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156首组方,279味中药进行分析,其中高频用药为补气类中药,如白术、甘草、黄芪、党参等;高频药对有白术-茯苓、茯苓-薏苡仁、黄芪-茯苓等;进一步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20个、新处方9个。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大肠癌的临床辨治特点以扶正为主,攻补兼施,合用抗癌中药,组方规律分析结果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其挖掘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可为临床治疗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特点与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收载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文献,经筛选后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药物功效分布及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2884篇,涉及中药495味,高频药物有黄芪、丹参、山药、茯苓、山萸肉、地黄等,按频次排序前50位主要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等11类,补虚药以补气药和补阴药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黄芪-丹参、黄芪-山药-丹参,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以补气滋阴、活血化瘀为主,可为临床辨治糖尿病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