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循环膜肺支持疗法(附一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体外循环的开展,人们对其要求越来越高,使用越来越普遍。近来体外循环膜肺支持疗法(ECMO)在一些急性呼吸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有报道ECMO治疗长达20天之久,成功率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SCAI)休克分级与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 ECMO)支持难治性心源性休克(refractory cardiogenic shock,RCS)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北京安贞医院VA ECMO支持的RCS患者,根据心源性休克工作组(cardiogenic shock working group,CSWG)共识制定的SCAI休克分级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就患者的基本信息、ECMO前基线条件和临床结局比较组间差异。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出院死亡率,次要终点为ECMO撤除率和30d死亡率。结果:395例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年龄62(54,67)岁,男性占71.9%。在VA ECMO辅助前,处在SCIA休克分级B级的患者有49例(12.4%),C级78例(19.7%),D级65例(16.5...  相似文献   

3.
众多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体外肺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or,ECMO)作为新型体外循环支持技术的代表,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伴心脏泵衰竭、心源性休克治疗之中。它通过人工血泵有效地替代患者的心脏功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肌缺氧,促进心肌更好的修复,稳定血流动力学,增加重要脏器灌注,为AMI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在内各种再灌注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及提供稳定的内环境,明显减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治疗大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所致的内环境紊乱及药物毒副作用,使心脏获得充分休息,增加能量储备,减少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保护心肌,保护生命。ECMO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治疗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成为新一代既安全又高效的全新的体外循环支持技术代表,广泛应用于循环,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治疗当中,使更多的患者看到生命的曙光。  相似文献   

4.
《内科》2017,(2)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心源性休克(PCCS)病死率超过60%,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治疗PCCS的有力措施,如何用好ECMO对于降低PCCS的死亡率非常重要。本文就ECMO应用时机、置管方法、全身抗凝、对药物的影响、股动脉途径ECMO的特有问题、机器之间的联合应用、撤机时机和策略以及ECMO支持后的最终结局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在心脏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救治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因药物治疗和/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无效而行ECMO辅助的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ECMO辅助的主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4例(57.1%),暴发性心肌炎1例(14.3%),心脏骤停2例(28.6%)。结果:7例患者ECMO平均辅助时间(4.7±3.2)d(范围:1~9 d),6例(85.7%)顺利撤除ECMO,3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2例(28.6%),肢体缺血1例(14.3%),急性肾衰竭1例(14.3%),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28.6%)。1例在ECMO辅助情况下放弃治疗死亡,2例在成功撤除ECMO后死亡。其中,1例死于严重出血,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4例(57.1%)好转存活出院。结论:ECMO能暂时性为心肺功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有利于稳定心脏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为心功能的恢复创造机会,减少ECMO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会改善心脏危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重症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CU住院的临床转因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1110例患者中52例(47.28%)出现ICU内死亡;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房颤、室速/室颤、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肺部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而行PCI、行IABP和行ECMO则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保护因素(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行PCI、行IABP和行ECMO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当前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技术日趋成熟规范,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IABP)逐渐普及,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对此,包括Impella、TendemHeart和ECMO在内的经皮机械循环支持设备可通过提供较之IABP更强的血流动力学支持而有望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尽管现有临床证据较少,仍不足以充分证明应用经皮机械循环支持设备救治的临床获益,同时应用后血管和全身并发症不容忽视,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应用经验的日益增加,经皮机械循环支持设备有望成为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正>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一种持续体外生命支持手段,因其能有效维持机体心肺功能,亦称为体外生命支持系统(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ECLS),主要用于严重呼吸功能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呼吸和循环支持治疗。现将我院应用ECMO成功救治室间隔修补术后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相似文献   

9.
陈欣怡  黄曼 《心电与循环》2021,(2):122-126,155
心力衰竭仍是困扰世界的一个难题,全世界约有2600万心力衰竭患者,因心力衰竭住院和死亡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中,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成人患者的救治中,它是其他治疗方法失效时的一个重要挽救手段.心力衰竭患者中使用ECMO的指征主要包括心源性休克、心脏停搏、难治性心室心律失常、大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输血治疗与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及死亡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2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接受ECMO治疗的成年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治疗,患者如在ECMO治疗过程中发生大量失血(出血量>20ml/kg),则进行输血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进行输血治疗,将其分为输血组(n=45)和未输血组(n=3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接受ECMO治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输血组心源性休克发生率、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者占比、ECMO治疗前进行心肺复苏者占比和ECMO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及院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高于未输血组,ECMO治疗前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和ECMO治疗后Hb、RBC、PLT、纤维蛋白原(FIB)、白蛋白低于未输血组(P<0.05...  相似文献   

11.
急性暴发性心肌炎(AM)是心肌炎的一种类型,急性发病,在短期内可出现左心室功能障碍导致心源性休克,有很高的病死率,早期的机械循环辅助可以使这些患者心肌功能完全恢复而避免心脏移植。对于AM的机械辅助治疗目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机械辅助主要包括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及心室辅助装置(VAD),本文就VAD在AM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进行支持治疗的结果。方法:2009年8月到2013年3月,我院对5例AMI合并CS的患者进行了ECMO辅助支持治疗。回顾分析这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情况,辅助原因,辅助时间及预后。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平均辅助时间(121.2±40.6)h,全部脱机,4例存活出院。结论:ECMO可以为AMI合并CS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3.
心源性休克的现代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源性休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常见原因。急性心梗患者30天死亡率中,58%由心源性休克引起。因此,必须重视对心源性休克的认识、评估和治疗。本文就目前外对心源性休克的防治新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已经有了多种药物治疗、综合的监护管理以及先进的器械辅助,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死亡率。多项研究表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治疗措施。因此尽早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该文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心脏术后心源性休克行体外膜肺氧合辅助(ECMO)植入术后患者发生血液相容性不良事件(HRAEs)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阜外医院行心脏手术后发生心源性休克接受ECMO植入的280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HRAEs分为HRAEs组(n=27)与对照组(n=253)。以血液相容性评分来确定HRAEs,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用COX回归分析对ECMO植入术后患者HRAEs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RAEs组患者的年龄、平均住院天数、体质量指数、术前高血压状态的患者比例、术前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平均动脉压较低(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MO植入术前存在缺血性疾病(HR=5.303, 95%CI:1.622~17.339,P=0.006)和心房颤动(房颤)(HR=3.911, 95%CI:1.168~13.103,P=0.027)是HRAE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较高(HR=0.427, 95%CI:0.332~0.549,P0.001),是HRAEs的保护因素。ECMO植入术前存在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血液相容性评分Ⅰ级和ⅢA级的分值更高(P=0.012,0.022);植入术前有房颤的患者血液相容性评分Ⅰ级和ⅢB级的分值更高(P=0.010,P0.001)。结论:ECMO植入术前存在缺血性疾病、房颤是心脏术后心源性休克行ECMO辅助的成人患者发生HRAE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报告1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患儿心脏术后休克(PCS)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成功的案例及文献复习。方法 对2017年上海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1例诊断为ALCAPA并行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矫治术及ECMO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文献回顾及前景展望。结果 4个月大男孩,因“生长发育迟缓4个月,咳嗽4天”入院,入院后予以强心,利尿,控制肺部炎症等治疗,完善心脏超声及CTA,确诊为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在体外循环下行“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矫治术”,术后出现反复室颤,心脏衰竭,休克,无法撤离体外循环,遂行ECMO治疗(左心耳及右心耳插管引流;升主动脉插管灌注)。生命体征平稳后逐渐下调ECMO流量,于术后第8天撤离ECMO (LVEF 37%),术后第29天出院(LVEF 50%)。结论 尽早发现并及时手术处理对ALCAPA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ECMO用于治疗儿童心脏术后休克呈增加趋势,ECMO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早期实施,小儿多学科协作的ECMO管控模式有助于总体成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均取得诸多进展。文章将 从心源性休克的现代概念、临床评估方法、现代治疗及休克中心的建设4个方面将心源性休克做一系统述评。  相似文献   

18.
文摘     
文摘022用大剂量硝酸甘油治疗心源性休克[Гуzлинамэ.клuнмeд,1997,75(6):27(俄文)]作者回顾性地分析了静脉用大剂量硝酸甘油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效果,认为用大剂量硝酸甘油治疗心源性休克,比常规治疗——主要用升压药辅以血管扩张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心源性休克病人存活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2018年3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心源性休克病人7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辅助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呼吸支持治疗,辅助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IABP和ECMO辅助支持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CVP)、心率、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血浆脑钠肽(BNP)、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尿量,记录两组病人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升高,CVP、心率、PCWP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升高,CVP、心率、PCWP较对照组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CI、尿量较治疗前增加(P0.05),BNP、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辅助组疗后LVEF、CI、尿量较治对照组增加(P0.05);BNP、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辅助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压迫、出血、感染、下肢缺血发生率及存活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MO联合IABP辅助治疗可以改善心源性休克病人心功能,提高病人存活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顽固性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源性休克 (cardiogenicshock)是指因心脏功能严重受损而引起的休克综合征。而顽固性心源性休克则是指心源性休克经抗休克治疗后短期内仍无明显逆转征象的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心源性休克在整个心血管疾病发病构成比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但一旦发生 ,多难以逆转 ,病死率极高。因此 ,充分认识及时处理顽固性心源性休克是世界性棘手的临床课题。1 早期处理原发疾病顽固性心源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取决于对引起休克发生的原发疾病足够的认识。基础病因的及时处理常可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 ,如心脏压塞后的心源性休克经心包穿刺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