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已近10年.从1998年拉米夫定到2003年阿德福韦酯,再到2006年恩替卡韦和2007年替比夫定,乃至不久后的替诺福韦、克拉夫定、恩曲他滨等药物的引入和广泛应用业已证明,口服核苷(酸)类药物已使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获得巨大进展.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有效性"、"可行性"、"安全性"已获得临床的广泛认同,其耐药性的产生也引起高度重视.单一或联合核苷(酸)类似物的使用,可使临床上90%以上的患者达到持续抑制HBV复制这一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HCC)发生的风险。在一线抗病毒药物中,更多的研究显示富马酸替诺福韦酯降低HCC风险的作用可能优于恩替卡韦,尤其在亚裔患者当中;极有限的研究表明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酯降HCC风险的作用可能优于富马酸替诺福韦酯;IFN降HCC风险的效果优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现有可及的药物中,IFN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或是HCC高风险患者降低HCC风险的最佳选择。但上述不同药物降HCC风险作用的比较,循证证据级别偏弱,均有赖于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阐明。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形、基础情况,权衡患者HCC发生风险、对药物的耐受性和经济的可承受性,制订个体化的抗病毒策略。  相似文献   

3.
梁尘格等通过观察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的疗效, 目的是为此类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结果显示,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影响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的病毒学应答及生物化学应答(梁尘格等, 第113~117页)。刘丽萍等通过观察恩替卡韦经治后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或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发现序贯或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恩替卡韦经治后发生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完全病毒学应答率, 且可以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和减轻纤维化程度。48周后续用恩替卡韦和48周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是低病毒血症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的预测因素(刘丽萍等, 第118~125页)。尚梦月等分析了慢性乙型肝炎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并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代谢紊乱易发生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HBV病毒因素、肝脏纤维化程度与肝脏组织脂肪变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尚梦月等, 第126~132页)。柯若曼等研究结果显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可溶性...  相似文献   

4.
<正>【据《Gastroenterology》2014年1月报道】题: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治疗ALT水平正常、HBV DNA高载量的HBeAg阳性HBV感染者(作者Chan HL等)对ALT水平正常、HBV DNA高载量的HBeAg阳性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来自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的Chan HL等做了一项研究,以评价免疫耐受期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单药及联合治疗的疗效。本研究为双盲设计,ALT水平正常、HBV DNA高载量且HbeAg阳性的核苷类似物初治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  相似文献   

5.
邓芮  孙剑 《肝脏》2019,24(12)
<正>由于口服核苷(酸)类似物能有效抑制HBV DNA并降低肝脏终点事件包括肝细胞癌(HCC)的风险,当前国内外指南均建议具有抗病毒指征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其中具有较高耐药屏障和安全性的一线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和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尽管长期口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已大大减少CHB患者肝脏终点事件的发生,但并未完全消除HCC的发生风险。近年来多篇相关研究就一线抗  相似文献   

6.
目前,所有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在长期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耐药。随着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耐药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HBeAg阳性且HBV DNA高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治疗并随访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为对象, 回顾性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治疗前和治疗1年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并根据患者服药种类不同分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夫酯片(TDF)治疗组和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组, 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定量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 其中TDF组16例, TAF组22例;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基线HBV DNA水平和HBsAg定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1年的抗病毒治疗, 60.5%(23/38)的患者获得了病毒学应答。尽管TAF组较TDF组可以实现更高的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68.2%(15/22)比50.0%(8/16), P=0.258]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18.2%(4/22)比6.3%(1/16), P=0.374], 但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DF和TAF治疗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  相似文献   

8.
强效低耐药口服抗病毒治疗可使HBV复制受到强力抑制,但部分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艾米替诺福韦治疗48周及以上仍存在低病毒血症(LLV)。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后LLV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展、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生风险以及长期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因此,本文聚焦有关一线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LLV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和临床危害以及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期为今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LLV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所有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在长期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耐药.随着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耐药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主要因素.HBV发生耐药变异之后,其生物学特性,包括复制能力、分泌能力、包装能力和抗原性都可发生相应变化.本文就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耐药变异对HB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一线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不完全应答的临床难点问题, 前瞻性探索NAs经治不完全应答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 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CHB患者应用一线NAs治疗, 包括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48周及以上, 若HBV DNA仍阳性, 更换为艾米替诺福韦(TMF)或TAF治疗, 分别为TMF组及TAF组。评价2组患者治疗24周及48周的HBV DNA阴转率、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TMF组、TAF组分别有30例、26例患者完成24周随访, 18例、12例患者完成48周随访。2组患者在更换为TMF/TAF治疗前的基线HBV DNA(t = 0.390, P = 0.698)、HBsAg(t = 1.492, P = 0.142)和HBeAg(t = 0.555, P = 0.58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 TMF组有19例(19/30, 63.33%)H...  相似文献   

11.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其中替诺福韦酯作为一种新型药物,以其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及低耐药性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替诺福韦酯的体内外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替比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尤龙  窦乐功  魏海 《山东医药》2009,49(25):108-109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最根本的治疗方法,目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核苷(酸)类似物是近年来抗乙肝病毒(HBV)研究的热点,目前该类药物在国内有拉米夫定(LⅢ)、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和替比夫定(MT)投入临床使用。现结合近几年相关文献,对LdT抗HBV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相关肝病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核苷(酸)类似物是抗病毒治疗的一线用药,但其长期服用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近期亚太肝病学会(APASL)会议报道长期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中伴发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谨慎评价这种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血脂异常,探讨其对终末期肝病发生风险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核苷(酸)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苷(酸)类似物由于其口服方便、不良反应较轻、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效果明显、可选择的种类逐渐增多而成为继干扰素α之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之一。现根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对已批准上市的抗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应用做一介绍。一、抗HBV的主要核苷(酸)类似物 1.拉米夫定(lamivudine):最早应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  相似文献   

15.
核苷(酸)类似物已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其中替诺福韦酯(TDF)具有安全性高和耐药率低的特点,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初治、经治患者,甚至是肝硬化肝功失代偿期患者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成为经治耐药患者补救治疗的最佳选择。本文综述了TDF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无效或其他核苷(酸)类药物耐药患者中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6.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治疗措施。抗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核苷(酸)类药物(NAs)由于其抑制病毒复制能力强,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目前在我国正式上市的抗HBV核苷(酸)类似物共有4种: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和替比夫定(LdT),还有即将上市的替诺福韦酯(TDF)等。  相似文献   

17.
胡侠  周岳进  卢成鸿  潘华将  王开鉴 《肝脏》2021,26(6):614-616
目的 探讨对恩替卡韦应答不佳和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采用替诺福韦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在联勤保障部队906医院温州医疗区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对恩替卡韦治疗应答不佳患者(A组)36例,对恩替卡韦耐药(B组)44例,均换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单独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12、24、48周的HBV DNA转...  相似文献   

18.
正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虽然已经进入了抗病毒治疗时代,但干扰素α和核苷(酸)类似物单用在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抗病毒的应用中均存在局限性。核苷(酸)类似物对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影响甚微,治疗期间能够维持病毒检测阴性,要获得  相似文献   

19.
核苷(酸)类药物耐药机制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其药物可以分为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两大类.目前在我国正式上市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共有4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及替比夫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于干扰素治疗无效、核苷类似物耐药后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探讨其停药的后果及再联合应用核苷类似物长期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先后用干扰素α-2b、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均无效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自动停用抗病毒药物一段时间后,再联用拉米夫定(100 mg/d)(或替比夫定600 mg/d、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