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腺相关病毒载体(AAV)是目前最重要的病毒工具,已在基因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体积小、无包膜、无致病性等特点,故而是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ND4基因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以及Rab伴随蛋白-1基因治疗无脉络膜症的临床试验均发现约一半的患者视力改善。针对AAV基因治疗Leber先天性黑矇、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全色盲以及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而关于Stargardt病、Usher综合征、真性小眼球的AAV基因治疗尚在动物实验或理论阶段。目前AAV基因治疗主要用于隐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对于显性遗传性视网膜疾病需采用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技术等来干预。对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这将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共同参与和研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有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各种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医疗手段的提高,精准医学要求我们将研究细化到分子水平。基因治疗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遗传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视网膜由于其特有的优势一直处在基因治疗研究的最前沿,已在体外实验和疾病模型中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已有部分转化为临床成果。本文重点综述视网膜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现状,分析其研究成果、突变位点和疾病模型,希望对后续疾病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手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们还列出了目前常用的基因治疗载体,以供相关研究者选择和改进。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视网膜疾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大量视网膜疾病的动物模型的建立 ,基因治疗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之中。本文对基因治疗的概念、策略、基因表达调控、基因转移的方法及其在常见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薛黎平  康凤英 《眼科》2004,13(2):121-124
基因治疗是指利用DNA重组和基因转移技术在基因水平对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类方法,基因治疗在眼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和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常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本文就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基因治疗的途径、方法、目前进行的实验研究、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临床上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眼科遗传性致盲疾病.我国拥有丰富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人群资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相关遗传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我国对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水平明显提高,部分成果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新基因的发现及功能研究,有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正在从"不治之症"逐渐过渡到"可治之症"等.但就整体水平而言,不论是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水平相比均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我们应当抓住目前基因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的机遇,集中全国眼科优势力量,创造和提供条件让更多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者尽早得到基因诊断,为早日在我国尝试进行多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这期ARCHIVES是纪念Watson和Crick关于DNA结构的经典著作发表40周年。在1953年.基因治疗仅在科学幻想领域内被提到。现在,仅仅40年姒后,基因治疗已成为现实。一批临床验证已正在进行,提出验证方案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验证所涉及到的疾病从严重混合性免疫缺陷,癌症直至囊性纤维症,多种多样。虽然,目前为止这些验证段有一个涉及到眼,但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改变(从某种意义上,眼基因治疗已成为现实,鼠的视网膜变性[rd]和视网膜变性延缓[rds]突变已可应用基因转换的小鼠技术将其“拯救”。可是,基因转换涉及到微生物的转化,并且没有直接地应用于人类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各种视网膜变性和功能不良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疾病治疗的探索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试验型活体基因治疗将是未来最有希望挽救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治疗手段,因而建立相应的疾病动物模型,有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作用,从遗传学、转基因技术及有道德动物模型三方面对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作进一步综述。(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54-57)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由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所引起的致盲性、遗传性眼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关治疗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基因治疗、药物治疗、移植治疗、人工视网膜假体等。基因治疗RP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修复致病基因、核酸治疗、RNA干扰技术等。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人工视网膜假体治疗RP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治疗该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RP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Leber先天性黑蒙(LCA)是导致婴幼儿先天性盲的严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近年发现,数种与LCA相关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GUCY2D、RPE65、CRX、AIPL1、RPGRIP1和CRB1,其功能涉及视网膜光电信号的传导、维生素A在视网膜的代谢、光感受器细胞的分化和形态发育、蛋白的转运和分布等。针对RPE65的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将是未来LCA临床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本就当前LCA的致病基因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基因治疗是通过向靶细胞或组织中引入外源基因片段来纠正疾病状态。基因治疗依赖所采用的载体系统使外源基因编码的蛋白在靶组织中高效、稳定的表达。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中较为常用的载体是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等病毒类载体。通过将外源目的基因与促进子包装于病毒衣壳后制成病毒载体,再将载体注射入眼内。但最终将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应用于临床尚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如基因表达产物的调控、基因转移靶向性的控制、合适基因载体的选择、载体及导入物质引起的免疫反应等。随着对视网膜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了解的不断深入及新技术和载体的发展,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必将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Leber先天性黑蒙(LCA)是导致婴幼儿先天性盲的严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近年发现数种与LCA相关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GUCY2D、RPE6 5、CRX、AIPL1、RPGRIP1和CRB1,其功能涉及视网膜光电信号的传导、维生素A在视网膜的代谢、光感受器细胞的分化和形态发育、蛋白的转运和分布等。针对RPE6 5的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将是未来LCA临床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就当前LCA的致病基因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且危害最严重的眼科遗传性致盲疾病,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Leber先天性黑朦、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Stargardt病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相关遗传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延伸芯片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突变筛查的进度,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46个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和2497个突变位点.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基因治疗,而进行基因治疗的前提是首先要筛查到致病基因.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以供眼科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Leber先天性黑矇(LCA)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具有遗传异质性与表型多样性的特点。近年来的遗传学研究相继发现多个致病基因与LCA发病相关,并对这些致病基因的发病机制作了进一步研究。LCA基因治疗已经从临床前期动物研究阶段进入Ⅰ期临床试验阶段,尤其是在LCAⅡ型患者中进行的RPE65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因治疗是目前遗传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和研究方向,其中视网膜基因治疗已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超过40个视网膜基因治疗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治疗策略、载体、免疫反应程度等都可能会影响基因治疗的效果,给药方式也成为关键因素。局部给药包括视网膜下注射、玻璃体腔注射和脉络膜上腔注射,是目前视网膜基因治疗主要的三种给药方式,不同注射方式的操作、转导效率和给药后的免疫反应均有所不同,最终达到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根据视网膜病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将有助于提高基因治疗效果,本文将对视网膜基因治疗领域三种给药方式的特点、优势、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晚期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其发生与血糖控制状况、病程长短等因素有关。但近来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并不严格与血糖控制成正比,某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还有家庭聚集现象,这些都表明除外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很多基因的突变导致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高度易感性,这些基因的发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基因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就一些已经发现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有关的基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移植术已形成多个方法体系,前房内视网膜移植、玻璃体腔内视网膜移植、视网膜内及下膜视网膜移植及中枢神经系统视网膜移植等,以其各自特点为不同的实验需要所采用。单一成分的视网膜移植术及视网膜移植配合基因治疗为人类治疗视网膜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李根林 《眼科》1995,4(1):52-55,64
人类基因治疗的成功给眼科工作者带来了希望,从人类基因治疗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眼科遗传病基因治疗的美好前景,基因治疗的总体思想和策略的目趋成熟推动着眼科基因治疗的发展,从首次发现外源性RB1基因导入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可改变其致癌特性到近期人类用转基因技术治疗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慢性变性均展示了实施眼科基因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AAV载体介导的视网膜基因转移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以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作为标记基因,观察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介导视网膜基因转移作用,为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制备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gfp;将纯化的rAAV-gfp病毒10μL(10×1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离视紫红质基因启动子,构建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的视网膜特异表达载体,为今后视网膜细胞特异的靶向基因转移,特别是为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T具。方法 根据小鼠视紫红质基因5’端DNA顺序合成引物,通过PCR技术从小鼠基因组DNA中扩增524bp DNA片段,然后插入质粒pEGFP-1GFP编码基因上游的多克隆位点处,构建表达载体pmRho-EGFP。采用脂质体包裹pmRho-EGFP,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及其他来源的细胞;注射到SD大鼠视网膜下或玻璃体腔内;或通过电穿孔直接转移到RCS大鼠腓肠肌内。GFP表达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pmRho-EGFP在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织来源的细胞;体内转染实验证明pmRho-EGFP可在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中表达,但在大鼠腓肠肌中不表达。结论 小鼠视紫红质基因5’端524hp片段具有基本的启动子活性,能够调控基因在视网膜神经细胞及色素上皮细胞中表达,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细胞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视神经疾病的基因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神经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轴索组成,因其周围无Schwann细胞,故损伤后不能再生。对于大多数可导致RGC发生不可逆损伤的视神经疾病,即使给予对因治疗,其视功能预后也较差;而对于遗传性视神经疾病,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相关的基因治疗研究便逐步受到重视和得以广泛开展,并有望成为某些视神经疾病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