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方法及校勘内容的系统考察分析,发现宋臣校理各书普遍应用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4种方法。宋校医书存在部分误校之处,推测可能与参考资料繁杂、未能进行统一整理有关,也可能与北宋校正医书局中医古籍整理的理念及主校者中医学术水平的局限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宋嘉祐年间林亿等人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校勘整理。他以唐·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叙而考正,“伏念旬岁”而成。“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本文仅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新校正”为例,浅析林亿校勘法之运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林亿出校注十一则,运用了对校、他校、理校三法。  相似文献   

3.
贵刊1985年第4期刊登郑邦本同志《内经内证校勘举隅》(以下简称《举隅》)一文,介绍了根据文字形声、语法音韵、行文体例、医理逻辑校订经文讹误的内证方法,阅后颇有启迪。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本文就《举隅》涉及的内证法和理校的运用、校注用语等方面,提出不同看法,以一起探讨如何运用校勘学知识阅读古籍的问题。一、内证法应包括本校和理校校勘方法可分两类,一是分外证与内证;二是分为本校、对校、他校、理校。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举隅》云:“所谓内证(又称本证),就是求证于本书以正谬真。……《内经》的内证校勘,就是从本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宋代林亿等人勘《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分析,介绍其运用对校、他校、本校、理校及综合运用等多种方法校勘《素问》的实例。  相似文献   

5.
校勘与版本是一对挛生兄弟。好的版本赖于精审校勘,而校勘又离不开版本。下面简略谈一下校勘古典医籍的几个问题。一、校勘的概念及意义校勘是什么?校者,较也;勘者,刊也,通过比较以订正谬误谓之较勘。俗语说:“书经三写,乌焉成鸟。”特别是在手写时代,由于抄写所致的误抄,脱落相当严重,雕版书问世以后也仍然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又有错简,倒文,多字等情况,一字之差,义谬千里,学者理解古籍原义就发生了困难。例如,马王堆出土古医书之一的《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篇的前身,其中言足少阴脉病候中有“面黯(暗)若(炭也)色”之句,按《说文》解释,“(炭也)”字  相似文献   

6.
<正> 古人之书,今人读之不易理解是普遍的现象。进言之,若读之不懂,要付诸应用,无疑是不可能的事,这就需要组织人员对古典医著作整理工作。笔者仅结合具体工作,就整理古典医著的有关问题,提点看法,供同道参考。一、校勘:对恢复古典文献的本来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勘时,必须取精刊本作为底本,而把不同时代的不同刊本,作为同校版本,亦可根据其它有关文献进行它校,还可根据文章类例、字体声形、医理逻辑,作为理校。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校勘的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克服主观主义的态度,反对凭主观判断改易古书。如我们在校勘《千金方》的过程中,亦主张不轻易改窜其文,而是将不同异文并列出来,以资参考,象《千金要方·序例·大医习业》有“五行休王”一句。其“休”字显系误写,依理较当改为“休”,为了保持原书的本来面目,我们不作径改,而是保持原字不变。记得刘衡如先生在校勘《针灸甲乙经》时曾提到,轻易改窜文字,使诸本归于一致,既抹杀了历史,又去消了不同版本的差异,我认为他的话应引以为戒。二、注解:注解,古人称这项工作为“训诂”,称其书为“传”、为“注”。当两汉博士之学盛行的  相似文献   

7.
宋本《伤寒论》,在伤寒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前辈学者在底本探究、校者稽考、版本辨伪、同刻考异、翻刻重印、校注诠释等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今后研究,应是对现存各藏本进行甄别真伪,明其源流,汇刻校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金匱要略》最后两篇“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实莱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研究者向少涉及。作者以明·赵开美校刻的《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方论》为底本进行校勘,使费解之处晓畅明白,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本文举改错14条以示入。  相似文献   

9.
《灵枢·骨度》新校勘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注解《灵枢》者,颇不乏人。探幽索隐,阐明原文义理,便于学者研习,厥功甚伟。然于校勘方面,所作不多,因而遇有本属衍脱讹误而致原文义理难解者,则随文敷衍,甚或曲为之说,使学者之惑滋甚。不明其本义,何能融会而贯通,故校勘工作实为整理中医古籍之首务,而校勘学之重要性亦于此可见。今人对《灵枢》之校勘工作日趋重视,整理者均列“校勘”为编写体例之首项,出版部门更有校勘专著——《灵枢经(校勘本)》之印行。不过,正如刘衡如在该书《校者的话》中所云“《灵枢》一书的校勘,前人做  相似文献   

10.
清末经学家和小学家胡澍把《素问》作为子书之一,博采众本,悉心校勘,以小学的方法进行专门研究,撰成《素问校义》,为研习《内经》不可不读之书。通过对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胡澍手校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考证,发现胡澍校勘所据底本一直被误作宋本,而实是明顾从德影宋刻本.校勘工作历时数年,手校本《素问》留有胡澍悉心对校后所做出的千余条校语,可惜草创未就,他便英年早逝。手校本这第一手资料,对研究胡澍的治学思想和《素问校义》的成书过程,学习和掌握知识,传承弘扬学术,都具有重女的文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整理古典医籍,纠正文字方面的衍脱讹误,少不了一个重要手段——校勘,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学习古典医籍,要扫除阅读方面的障碍,除了借助工具书和有关注释以外,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校读,却未引起大家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它稍加介绍。校读与校勘,在方式方法上是大体相同的,都需罗列相关相类的篇籍,罗列同书的不同版本,或同一内容的不同记载的文字,就其异文词例等等,进行对比研究;但是,二者直接的目的并不相同。校勘是为了恢复古籍的真实面目,给读者提供一个完善的、可据以学习的本子;校读则是在对比的研究中,求得对字、词、句、篇章的正确深入的理解。通过校读,初学者可以从活生生的语言材料中去巩固已经掌握的古汉语常用词,去分析那些不易懂得的句子,去解决语  相似文献   

12.
绮石,为明末人,姓氏和居里,均无从考。他鉴于当时“病虚劳者,委命于庸医,而轻者重,重者危”(赵宗田序),特校昔贤之书几千家,潜心伏读《素》、《灵》,而启悟门,得其要领,参订补注而成《理虚无鉴》一书。是书付梓刊行,流传广远,乃为论虚之第一部专著。明以前,虽有元·葛可久著《十药神书》治虚证,但仅列十方,未及论理。《理虚元鉴》理法方药俱  相似文献   

13.
“书非校不可读”,医书人命攸关而尤甚。《素问》一向被奉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故而致力者众。虽经历代几番校释,言称“舛文疑义,于是详明”,然而“校书如扫落叶”,其中错简的字、衍文脱句甚伙。最近重温《素问》,微有所得,令择录几则,以就正同道。  相似文献   

14.
医书丛考     
医书丛考原名中国历代医书丛考,凡三卷,考证历代医书一百四十余种,主要是考证这些医书与作者的关系,究竟这些医书是不是书端所题的作者所作。由于篇幅较多,所以现在只摘录一部分贡献于读者。凡文中说是伪讬的。意思是“不是书端所题的作者所作”。例如海上仙方的卷端,写着孙思邈著,实际不是孙思邈的真笔,所以称为伪讬。伪字的意义,如此而巳。书  相似文献   

15.
《素问·病能篇》:“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揆与求,群纽双声。度与处,鱼部叠韵。《灵枢·本神篇》:“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本段用“谓之”连续下了十个定义,其中有九个是声训。  相似文献   

16.
焦振廉 《陕西中医》2012,33(7):911-912
目的:探讨他校在古籍校勘中的意义,原因是本书与他书有采录及被采录之关系。方法:对宋代校正医书局所校订《备急千金要方》校记中的他校内容进行探析,内容包括字词、文句、方名、主治、组成、炮制、用量、用法、加减、穴名之不同,及综合性校记、注释性校记、扩展性校记等。结论:他校法可以列出本书与他书之差异中有明显意义的,既对读者阅读有所帮助,且可以显示学术之流变,因而有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提出以色泽、脉象、形态以及色脉与四时的顺逆,作为判断疾病预后好坏的依据。归纳四种易、难治的情况,“四易”是: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弱以滑,脉从四时;“四难”是: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笔者不揣浅陋,将这4种情况的粗浅认识,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8.
魂魄刍议     
祖国医学认为精神活动由心主宰,分属五脏,所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有“五神藏”之称。即以“神”“魄”“魂”“意”“志”等不同的精神活动与五脏生理病理联系起来,体现了祖国医学“形神合一”的唯物观。《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本文仅就魂魄生理病理及诊断学价值作初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追思录     
清代名医程国彭言其治学:“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悟则援笔而识之……殊觉此道精微。”(《医学心悟·自序》)这一深思精研的方法,对我启发很深,每效而行之,日久亦有所得,因以“追思录”名之。  相似文献   

20.
一、病、证、症的不同什么叫作病,什么叫作证,什么叫作症?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病症不同论》说“凡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必有数症……如疟,病也:往来寒热、呕吐、畏风、口苦,是症也,合之而成为疟”:又《医学源流论·知病必先知症论》说“凡一病必有数症,有病同症异者,有症同病异者,有症与病相因者,有症与病不相因者,盖合之则曰病,分之则曰症,同此一症,因不同,用药亦异,变化无穷,当每症究其缘由,详其情况,辨其异同,审其真伪,然后详求其治法”。这里所说的“症”,即是症状,而不是证候,所谓“辨其异同,审其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