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意外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是常见、多发的内科急症之一,死亡率较高.笔者近十年来应用下法配合治疗该病颇有体会,兹简要介绍如下.1 早期应用,促进神志转清 脑血管意外多发生于形体壮实或素有痰湿阳亢之人,突然遇到强烈刺激,肝阳暴张,肝风内动,气血逆乱所致.痰火上扰,邪热内炽,易致大便秘结.反之,腑气不通,邪热不得下泄,阳明实热上壅,往往又会使痰火更盛.加重病人气血逆乱、气机升降失常之病理机转,从而延续正常功能的恢复,使病情加重.笔者在对本病的观察和治疗过程中,发现多数患者病初伴有不同程度的阳明热结证候.主要表现为在出现昏迷或半身不遂后数小时,大多在24小时左右,即出现腹满痞闷,便秘溲赤、舌红苔燥,脉弦滑实.有时在左下腹可触及结节状干硬包块(系燥结之粪块).每遇此情况,即予以急下泄热,使其腑气通利,血气条达,则血脉复常,神志转清.临证时,笔者多在大承气汤基础上加胆南星、石菖蒲、郁金、竹沥等化痰开窍之品.上涌之风痰则随气而化,随火而降,使热结痰火消其大半;尔后,再辨其气血虚实及痰阻血瘀之轻重治之,其效甚捷.  相似文献   

2.
浅析大柴胡汤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柴胡汤证的古今歧见 ,认为大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 ,通脏泻热 ,其主治证候应是少阳热结胆腑 ,腑气壅滞不通的少阳腑实证。又因其亦具攻下燥结之效 ,故也可用治少阳与阳明腑实同病的证候 ,但临证时要具体辨证 ,合理化裁  相似文献   

3.
急重症活用攻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进军 《四川中医》2001,19(1):21-22
攻下法不仅用于热性病的阳明腑实证,某些急重杂症用之,亦有立竿见影之效。本文报道用攻下法治疗腑气不通、痰火郁滞的顿咳、惊厥,阳明腑实、阳盛格阴的暑湿重症,中焦热极、疫毒发黄症,痰热腑实、内闭清窍之中风阳闭证,肠腑积滞、胃火上炎的呃逆重症,可资同道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即太阳表证已罢,邪人阳明,人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之证。余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此方应用于临床各科,用于治疗实热积滞壅于肠中,腑气不通之证。往往获效。此方为治标之方,应用以腑气通为准,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伤正。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阳明腑实证下法代表方,主治阳明里热燥结实证。临床应用本方能治疗实热内结所致多种病证,虽所治病证表现千变万化,但只要切中病机,明了方义,随证加减,定能获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6.
对《灵枢.经脉》"足阳明脉病"所记述之精神症状做了探析。文章指出,"足阳明脉病"之"病至"精神症状,非足阳明脉病,乃心气虚挟痰之悲忧荒谬症;"甚则"之精神症状系极度兴奋狂乱之阳明腑实热结证。文章还指出,心气虚挟痰之悲忧荒谬属临床较为常见之癫、狂交作病;心气虚挟痰为症自己后,转心气实挟痰之狂乐而乱,狂乐而乱久不愈,"甚则"火热燔极而灼津炼痰化燥成实结于胃腑而成腑实热结证;古人未能深察,误将心气虚挟痰之症指为阳明腑病前段之脉病。还就《素问》对"足阳明脉病"之不妥阐释予以了纠正。  相似文献   

7.
系统梳理《伤寒论》三承气汤证条文,分析各证候、病机,认为用痞、满、燥、实、坚区分三承气汤证有一定局限性。三承气汤证反映了阳明腑实证病机演变的三个阶段:调胃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初期,燥热初结,胃气不和证;小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中期,小热小实证;大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极期,大热大实证。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为泻胃中无形之结热,用芒硝的目的不是软化大便,而是解胃中无形热结。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阳明病以胃肠燥热实为特点,即所谓“胃家实”。原文185条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说明阳明病是由胃家实所形成的。胃家、非单指是阳明胃、亦包括了手阳明大肠、泛指整个胃肠道、实是指邪气盛则实、亦非单指肠中有形实滞。胃家实概括地说明了病邪深入阳明、胃肠燥热亢盛、病变以里热实证为特征。其燥热之邪充斥于全身、未与燥屎搏结者、称为阳明经证,燥热之邪与燥屎搏结、阻塞肠道、影响脏气通降者、称为阳明腑证,二者均属于胃家实。正如章虚各所云:“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实者受邪之谓”。六经病提纲,其余均以脉证为提纲,独阳明  相似文献   

9.
阳明腑证     
胡××,男,79岁,农民。1970年1月8日初诊。其子代诉:二十多天未大便.腹胀甚,胃腹气逆,时吐粘沫,心下痞塞。诊见:苔黄白厚干,腹硬满拒按,脉沉实。诊为大承气汤证。病为实、热、燥相结,阳明腑气不通之属,拟用调中扶正,泻下燥实之法治之,方宗调胃承气汤:大  相似文献   

10.
探讨《伤寒论》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的异同,指导临床辨证及治疗。通过查阅相关中医古籍及文献,从病位、证候特点、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进行辨析,探讨二者的异同。结胸证的病位更加广泛,可上达胸、旁及两胁、连贯膈、下延至腹,基本病机是"热入"和"水结在胸胁",证候特点是以胸脘硬满胀痛拒按为主,治法则以泻热逐水为要;阳明腑实证病位以中焦胃、肠为主;基本病机是阳明津亏及邪热入里,热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证候特点是以痞、满、燥、实、坚为主;治法则以通腑泄热为重。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有较多相似之处,但病位、病机、证候特点及治法却有不同,临床当详审病机、谨慎辨别,区别用之。  相似文献   

11.
2阳明病 阳明主里,主燥热之化。阳明以胃家实为提纲。治疗之法:阳明气分热盛者,清之;阳明腑实燥结者,下之。如“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条)此条名曰三阳合病,实是阳明气分大热独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大柴胡汤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有关大柴胡汤证三条,历代医家多认为大柴胡汤证乃少阳经证阳明腑证之合病,然其间疑点颇多。《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后人在研究过程中将太阳、阳明二经之病分为经腑二证,此点从理论及临床来说,均有一定价值,并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所接受。所谓腑证,其病变部位必然在腑,其证候除通过经脉而有全身反映外,并有所在腑之局部反映,如阳明腑证,实为燥屎阻结于肠,除潮热谵语,然汗出外,尚有腹满疼痛,绕脐痛之局部证候,有时甚至可于腹部扪得燥屎之形迹,大便数日不行,更为阳明腑气不通之确据。故笔者认为大柴胡汤证非为少阳阳明合病,而是…  相似文献   

13.
从阳明腑结论治糖尿病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帅 《四川中医》2012,(6):31-32
糖尿病发病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机就是"二阳结",参照《伤寒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之意,阳明之腑胃肠中邪热与气、血、痰、水、食、糟粕等病理产物互结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故临床可从阳明腑结的角度来论治糖尿病,在泻热通腑总的治疗原则前提下根据临证实际情况随证治疗。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近年来中医运用通腑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研究颇多,兹就相关文献作一综述.1气血逆乱、腑气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出血性中风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多在肝肾阴虚、气血亏损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失宜等诱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脑脉闭阻,脑神失用,无以统摄全身,则脾胃升降失常,痰饮、宿食、燥屎内结,以致腑气不通[1];或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不疏,木横土衰,导致中州运化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腑气不通[2];或素体阳盛,嗜食肥甘,聚湿生痰,痰热互结,火热内炽,消烁津液,导致胃肠燥结,腑气不通[2].因此,气血逆乱、腑气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腑气不通,邪热不得下泄,胃肠燥结,阳明实热上冲,又会使火热更甚,烁液成痰,助阳化风[3];痰热实邪阻滞中焦,影响气血运行布达,加重血瘀[4];风、火、痰、瘀互为因果,使病情不断恶化[5].  相似文献   

15.
在热病急症中常因热郁化燥而致胃肠燥结,腑气不通,从而加重了病症的发展,热邪鸱张,伤津耗液,变证蜂起。此间若能合理运用清热通腑法(以下简称通腑法),常可收到“恶秽一去,邪毒从此而清,证脉从此而退”之效。一、毒随便解热病系感受温热病毒所致,其病理特点易化燥伤阴。阴伤则阳明热结,大便不下,以致邪热越加猖撅,故温热病祛邪撤热是其治疗关键。但热病祛毒撤热须腑气通畅,使邪有出路,方能毒随便解。清·吴又可在《温疫论》  相似文献   

16.
大柴胡汤为仲景名方之一,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功擅通肠利腑、攻下燥结,为治少阳病不解,又内兼阳明腑实之主方。通过详细分析《伤寒论》中大柴胡汤证相关原文及药物功效,认为大柴胡汤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效外,尚具有和解少阳、清泻腑热,和解少阳、消食导滞,和解少阳、破血祛瘀等效,并附验案三则,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17.
李莉 《河南中医》2005,25(5):12-12
大承气汤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主要作用为峻下热结,用于治疗阳明腑实,少阴病伤津便闭及阳明刚痉病证,历代诸家归纳其适应范围为“痞、满、燥、实”四字,吴鞠通言此方:“无坚不破,无微不入,真正实热蔽痼,气血俱结者不可用也”,然用之得法,往往效若桴鼓。笔者在小儿临床中,大胆运用大承气汤加减辨证治疗小儿急危重症及慢性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承气汤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承气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主要功效为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热结旁流证及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笔者临证用本方辨证治疗诸多疾病 ,均获良效 ,现举例如下。1 顽固性呃逆案赵某 ,男 ,45岁 ,于 1 997年 6月 5日初诊 ,主诉呃逆 7天。刻诊 :呃逆频作而致语不成句 ,语言断续 ,呃声洪亮有力 ,面部潮红 ,食欲可 ,夜寐欠安 ,近日来因过食辛辣之物致大便三四日一解 ,排便费力 ,腹微胀 ,小便短黄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劲有力。诊为呃逆。证属阳明腑实 ,胃气上逆 ,治以泻热通便 ,降逆止呃。方以大承气汤化裁 ,处方 :大黄 (后下 )、芒…  相似文献   

19.
1小承气汤使用的3个特点:一是以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二是以小承气汤测试转失气与否;三是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提示3个问题:一是小承气汤证不一定是燥屎内结,很可能是大承气汤证的前奏;二是小承气汤的攻下力量比大承气汤要弱得多;三是小承气汤不在于泻实而是偏重于行气。2调胃承气汤证多是误治后出现的一些变证,属于邪热在胃,并非有燥屎结滞在大肠。所以关于"燥、实、坚"的说法,"燥""实"尚可,"坚"则无从解释,绝不能因方中使用了芒硝,就断定证中有燥屎结滞。3关于承气汤的命名,"承气",即帮助阳明大肠承接阳明胃的下降之气,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4调胃承气汤证是邪热还在阳明胃之际,唯恐大肠不能承顺胃气而正常通降,尤须清除胃热以防邪热下传,所以方名叫"调胃承气汤"。"调胃"二字已经明确显示,病在阳明胃而非在阳明大肠,之所以"承气",仍是秉承既病防变,提前截断的治疗思想。5三承气汤证,是阳明胃家邪热亢盛到阳明大肠燥屎内结的一个系统过程。阳明邪热在胃,如不及时清除热邪,就会使邪热进一步加重而耗伤津液,而成阳明大肠燥结,所以尽快用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截断病情发展。阳明燥屎在肠,潮热、谵语、腹痛,甚则喘冒直视、循衣摸床,说明燥屎已成,所以可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而从阳明胃家邪热到阳明大肠燥屎过程中,虽见有潮热、谵语、腹满,但尚不能确定腑实燥屎的形成,所以用小承气汤进行试探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大承气汤了自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阳明腑实证,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有通腑泻热,荡涤肠胃、逐邪外出的作用。对于燥屎内结、停痰蓄饮、瘀血内蓄、寒实积滞等证均可用之。根据以上特点,且许多脑病常兼夹腑实之证,因此大承气汤在治疗脑病中的应用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