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胸降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的经验并评价其近、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3年3月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20例。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评价术后1、3年死亡及并发症情况,包括内漏、脑血管事件、新发主动脉夹层、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等。结果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操作成功率为100%。6例患者于术后死亡,对314例出院患者进行随访,1年随访率73.0%(229/314)。术后1年死亡12例(5.2%),其中,主动脉源性死亡6例,心源性死亡1例,脑源性死亡2例,肿瘤源性死亡2例,其他源性死亡1例。1年发生内漏3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3例,新发主动脉夹层1例,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3例。3年随访率为69.4%(218/314)。术后3年死亡21例(9.6%),其中,主动脉源性死亡9例,心源性死亡2例,脑源性死亡5例,肿瘤源性死亡3例,其他源性死亡2例。3年发生内漏5例,脑梗死3例,脑出血6例,新发主动脉夹层5例,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5例。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技术可行,安全性高,并发症少,1年、3年随访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主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术前对1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主动脉全程薄层增强CT扫描及血管成像,以获得主动脉夹层病变解剖学特征。在局麻下行主动脉造影,并与CT结果比较,选取支架血管型号。全麻下切开左股动脉或右股动脉,置入支架血管,封堵原发破口,重复造影检查有无内漏。术后1周及1年行CT随访,观察有无内漏、支架移位和假腔变化。结果:15例均获临床成功。1例见少量近端内漏,未发生其他并发症。CT随访,5例主动脉夹层消失,余者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旋转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 DSA)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25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其中5例患者CTA以及常规DSA均不能显示破口位置,我们对其采用了3D DSA检查.结果 通过3D DSA清楚显示破口,成功实施支架置入术.结论 3D...  相似文献   

4.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附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5例(年龄42~72岁;男23例,女2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并进行临床分析和随访,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与真假腔的变化。结果 在全麻下25例均成功进行了胸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隔绝术,其中1例为Standford A型,共使用Talent带膜血管支架28个,术中造影证实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显著减少,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25例随访2~20个月,临床效果良好,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 应用带膜血管内支架行腔内隔绝术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动脉夹层是具有潜在危险性 ,甚至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 ,根据不同易患因素的研究 ,估计年发病率在 5~ 30 百万人口之间 ,男性高于女性[1] 。若急性夹层发生后不进行治疗 ,4 8h内病死率约 36 %~72 % ,1周内死亡率达到 6 2 %~ 91% ;即使在院内治疗 ,其平均病死率也高达 2 7.4 % ;夹层若累及重要血管分支引起脏器缺血 ,其病死率将会更高[2 ] 。一、病因主动脉夹层的病因仍不太清楚 ,多数合并有高血压 ,其他一些致病因素包括Marfan综合征、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二瓣型主动脉瓣、Ehler Danlos综合征、吸嗜可卡因、妊娠、医源性等[3 ] 。二、分型经典的主动脉夹层血液通过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 ,导致血管壁分层 ,形成由内膜片分隔的真假“双腔”主动脉。原发内膜撕裂口在升主动脉多位于距离主动脉瓣数厘米处 ,在降主动脉多位于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几厘米的峡部[4] ;其方位在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分别主要位于主动脉的右侧和后侧 ,右侧和上侧和主动脉的左侧[5] 。根据夹层解剖学的形态结构 ,有下列分型 :(1)DeBakey分型。根据原发内破口起源与夹层累及范...  相似文献   

6.
近来我院收治 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 ,并成功地对其进行了人造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疗效满意。患者男 ,5 0岁 ,3个月前因车祸后出现剧烈胸痛 ,经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近日无任何诱因出现顽固性胸痛、胸闷 ,伴有心慌、气短。体检 :血压 15 0 / 98mmHg ,心率 80次 /min ,心界不大 ,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 ,肝脾不大。经CT和磁共振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 (StanfordB型 ) ,主动脉假腔起于降主动脉起始部 ,向下延伸至腹主动脉 ,假腔内已有部分血栓形成 ,内膜破裂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 (主动脉峡部 ) ,大小约 7.2mm× 3.5mm…  相似文献   

7.
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覆膜支架血管内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A)的初步经验。方法:本组4例Debakey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CT或MR增强检查确诊。经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术后随访采用彩超或增强CT检查。结果: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7个支架,1例术后支架远端出现内漏,6个月后内漏自行封闭;1例并发的腹主动脉瘤随访2个月无变化;随访2~18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结论:覆膜支架血管内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胸、腹主动脉病变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病变不同血管内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7例患者,其中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5例(4例行一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1例行内膜瓣开窗术);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外院外科人造血管置换术后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行一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肾动脉开口以下腹主动脉瘤1例(行分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5例一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均获成功,2例出现Ⅰ型内漏,1例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30 min后内漏减少,未处理;1例内膜瓣开窗术后患者双下肢缺血症状消失;1例分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后造影提示动脉瘤消失,无内漏发生。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移植物或内膜瓣开窗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病变安全有效,其中分体式支架的临床应用具有更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对2005-09~2010-02期间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行血管造影和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手术治疗,术后3、6、12个月行CTA检查,观察手术疗效以及有无狭窄、移位和扭曲等术后并发症。结果:无中转开胸手术。除1例再发Stanford A型夹层破裂死亡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结果满意,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患者主动脉CTA误诊夹层动脉瘤1例。患者男,50岁,因胸痛、胸闷3 d,意识不清1 h于嘉兴市第一医院就诊,在进行主动脉CTA扫描时出现了与主动脉夹层相似的充盈缺损,经主动脉造影后证实为伪影。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术中血管造影显示主动脉充盈良好,无夹层征象,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狭窄90%~95%,心内科医师成功将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患者的左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动脉夹层是最常见的侵及主动脉的致命疾病 ,其发生率是破裂性主动脉瘤的 2倍。主动脉夹层也可隐匿发生 ,发病高峰年龄在 60~ 70岁 ,男性更易罹患 ,高血压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多年来本病在临床上一直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国外有人报道应用介入治疗的方法 ,即主动脉夹层内膜瓣开窗术 (fenestrationofinti malflap ,FIF)及人造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 (endovascularstent graft,ESG)对其进行治疗 ,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 。笔者就其病因、分型、介入…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T造影(CTA)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能够清晰地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明确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腔内治疗适应证,确定支架植入的部位、形状、途径等,可作为AD支架介入治疗前的常规检查[1]。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aortic d issection,AD)是主动脉最常见的急诊性疾病,多由高血压或血流动力学变化促发,内膜撕裂,血液破入中膜,将主动脉壁沿长轴分为双层并形成壁间血肿[1]。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 I)这一新的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应用日渐增多。为进一步提高成像质量和临床应用价值,现将21例主动脉夹层病变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 CE MRA)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03—2005-06行3D CE MRA 38例,其中主动脉夹层2 1例(5 5.3%),胸、腹主动脉瘤6例(15.8%),肾动脉狭窄4例(10.5%),主动脉粥样硬化2例(5.…  相似文献   

14.
滕沁伶  罗晓辉  余元清 《西南军医》2009,11(6):1204-1206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o-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是目前心脏血管疾病,临床应用比较广泛而有效的机械辅助循环方法之一。1958年,Harken^[1]首次提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概念,1962年,Mouloupulos^[2]报道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1967年,Kantrowitz^[3]首先用于心源性休克的治疗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狭窄和(或)闭塞性病变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 对主动脉狭窄和(或)闭塞性病变(ASO)的综合介入治疗进行疗效观察与评价。方法 本组23例ASO(狭窄性病变14例,闭塞性病变9例)均分别应用经皮主动脉闭塞穿通术、经导管局部溶栓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血管内支架(ES)置入术及经皮主动脉夹层内膜瓣开窗术(FIF)等进行了综合介入治疗。结果 23例ASO的治疗成功率为96.7%。其中,14例主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治疗成功率为92.9%(1例主动脉破裂死亡)。9例腹主动脉完全闭塞的治疗成功率为100.0%。23例ASO中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11例(狭窄4例,闭塞7例),成功率为100.0%。1例主动脉夹层所致主-髂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用FIF获得成功。其余12例仅采用局部溶栓术和(或)PTA治疗,成功率为91.7%。术后除1例死亡外,其余22例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者18例,症状改善者4例。目前平均随访31.0个月(1~113个月),其中1例于随访48个月后失访;1例于治疗后2个月因出现主动脉再狭窄及右下肢缺血坏死而截肢;1例于治疗后18个月死于胸主动脉夹层破裂;19例随访至今,症状无复发。结论 综合应用多种血管介入技术治疗ASO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为凶险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创伤大,死亡率、并发症都较高。应用人造血管覆膜支架进行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为一种较新的治疗手段。我院于2003—09~2006—03,行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后早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58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随访资料和术前MSCT图像。测量和记录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百分比、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等CT参数。分析术前CT各参数与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关系。结果腔内修复术紧急干预88例,非紧急干预70例,术后30 d死亡率为9.5%(15/158)。术后30 d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紧急干预患者[13.6%(12/88)对4.3%(3/70),χ2=3.967,P=0.046];术后30 d死亡组患者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患者[93.3%(14/15)对0.7%(1/143),χ2=135.581,P<0.001]和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患者[66.7%(10/15)对32.9%(47/143),χ2=6.725,P=0.010]显著高于术后30 d生存组患者;两组患者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OR=1.31,95%CI=1.08~3.53,P=0.026)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OR=9.53,95%CI=3.69~12.47,P<0.001)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MSCT对预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患者早期死亡具有重要价值,紧急干预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是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新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经验,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我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应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无1例死亡,手术过程顺利,脑及右上肢停循环6~7 min,左上肢及降主动脉停循环29~40 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90~106 min,体外循环时间135~200 min。术后64排CTA显示2例左锁骨下动脉支架外左侧少量血流流向降主动脉,3个月时已经消失;二次开胸止血2例,与血管吻合无关。术后1周及3个月CTA显示支架血管位置满意,各头臂血管血流通畅。结论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术中置入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及主动脉夹层是可危及患者生命的血管病变,及时准确的诊断是决定临床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及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多层螺旋CT由于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层面薄以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本文对28例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angiography,MSCTA)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材料本文收集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1月28例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40~78岁,平均61·3岁。…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发病0~48h内病死率由360%升至75%。在急性期内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准确定位,及时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搜集我院自2005年3月至12月行急诊螺旋CT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 DCE SCTA)检查39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资料,探讨3D DCE SCTA对急性期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