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不同入路创伤,疗效,愈后以及临床指导。方法 对4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左腋下小切口;4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鲁三联症患者行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36例瓣膜置换,法鲁四联症,心脏粘液瘤等患者行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36例及胸骨正中切口43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左腋下小切口与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相比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创伤、痛疼程度、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2.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组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组相比:创伤、体外循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疤痕等,有不同程度差异。3.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创伤、出血量、住院天数、胸廓畸形、疤痕程度也有差异。结论1.左腋下小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具有切口小、不去肋骨、出血少、不输血、创伤轻、不放胸腔引流管、痛疼轻、恢复快、刀口隐蔽、美观等优点。2.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切口小、无骨损伤、体外循环时间短、出血少、心脏不停跳、心肌损伤轻、恢复快、切口隐蔽、美观等优点。3.胸骨下段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出血少、胸廓稳定、恢复快、切口隐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右腋下竖直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心脏疾病的经验。方法在2006年4月-2008年4月共完成1139例经右腋下竖直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手术均经右腋下竖直切口进入胸腔,经胸腔暴露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建立体外循环,在心脏停搏状态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结果全组无死亡,均痊愈出院。结论经右腋下竖直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行,美观,恢复快,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法络四联症一期手术根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一期手术根治的146例婴幼儿法络四联症患儿的临床资料。146例婴幼儿法络四联症患儿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室缺大小,主动脉骑跨和肺动脉狭窄程度。常规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矫治手术。术后常规监护>48 h,辅助呼吸10 h~3 d,出院时复查胸片、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结果术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死亡5例,灌注肺死亡3例,右心衰竭死亡1例,术后并发严重心律紊乱死亡1例,余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6~48个月,无远期死亡,心功能达Ⅰ~Ⅱ级,生长发育良好。结论一期根治术是治疗婴幼儿法络四联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室间隔缺损患者4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对照组采用心脏停跳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成功完成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无死亡,均痊愈出院;对照组患者术后有1例患者死亡,余均痊愈出院。治疗组术后患者低心排综合征及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死亡、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术后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的微创治疗经验。方法 自1999年10月至2002年12月,我们采用微创右腋下小切口,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21例,室间隔缺损12例,法乐氏三联症2例。结果全组无1例死亡,均治愈。结论微创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暴露好,手术失血少,时间短,损伤轻。术后病人痛苦小,恢复快,切口隐蔽,美观。  相似文献   

6.
右腋下直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613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介绍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本组 6 13例患者中 ,进行室间隔缺损修复 4 15例 ,单纯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修复 15 3例 ,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修复 7例 ,部分型房室管畸形修复 3例 ,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修复 2 3例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2例 ,合并永存左位上腔静脉 10例。结果 :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时间 2 5min~ 12 9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11min~ 6 9min ,术后 6d~ 12d出院。结论 :右腋下直小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能达到疗效与美学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应用微创小切口开展心脏手术34例,其中室缺修补术19例,房缺修补术9例,二尖瓣成形术2例,二尖瓣直视分离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2例,心脏停跳手术25例,心脏不停跳手术9例,手术死亡率2.9%,本文讨论手术切口,右腋下及右腋前外小切口优点,手术适应症及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空搏下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8.
赵永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77-178
目的:在基层医院中开展经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会,并对比右胸小切口与正中切口的预后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者13例,行右经胸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其中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鸡胸采用右经胸直视手术1例,正中切口手术患者未选择,仅选择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合并胸部畸形正中劈开胸骨术后对比。13例手术均采用右侧腋下第3肋间进胸,行房室间隔缺损直视下修补手术。结果:术后引流量少,术后胸廓畸形无加重,无心脏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右侧腋下经胸小切口,行简单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切口小、隐蔽性强,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此方法在基层心胸外科医生中逐步推广,但要注意提高手术技巧及患者的选择。此方法不适合较复杂的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4月-2008年2月期间经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30例,手术均经右腋下小切口进入胸腔,在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全组平均转机(35.6&#177;17,9)min。无明显并发症,术后3个月心功能评价Ⅰ级6例、Ⅱ级11例、Ⅲ级8例、Ⅳ级5例。结论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安全有效,心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右腋下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斌  李俊杰 《河北医药》2011,33(10):1490-1491
目的探讨右腋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效果。方法 2006年4月至2009年12月对46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采用了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其中继发型房间隔缺损20例,室间隔缺损26例。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阻断时间15~35 min,体外循环时间25~55 min,术后辅助呼吸6~10 h,胸液引流量35~120 ml。术后随访2~12个月,均恢复理想,复查彩色超声未见残余漏发生。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剖胸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创伤小、不破坏胸廓的完整性、切口隐蔽美观、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美观、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1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右胸小切口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手术经验。方法对婴幼儿和低龄儿童室间隔缺损152例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补片或直接缝闭修补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患儿均痊愈出院。并发症有皮下气肿、活动性出血、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右胸腔积液等。结论右胸小切口对于室间隔缺损是一个良好的手术途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疤痕小而平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胸腋下小切口微创直视手术治疗儿童房、室间隔缺损的优点。方法:应用右胸腋下小切口微创直视方法对本院21例儿童房、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进行治疗,总结各阶段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21例儿童均手术顺利,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41.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8.6min,无手术意外和死亡,术后无二次开胸止血。1例出现局限性包裹气胸,重置引流管后肺膨胀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创口均甲级愈合。结论:右胸腋下小切口微创直视手术方法治疗儿童房、室间隔缺损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开胸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均为我院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行右腋下小切口开胸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5±5.5)min,均顺利完成,胸引流总量在术后2d为(77.5±2.6)mL。引流管于第3d拔除。血浆在术中平均应用(62.4±1.4)mL。无死亡事件发生,手术结束后行心脏彩超检查无残余分流,无胸壁畸形加重。结论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开胸心内直视术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微创,美观效果良好,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并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的应用效果,在并行循环下对88例先心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经腋下小切口行心内修复术74例,其他手术14例。结果表明除1例单心室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因心律失常死亡外,全组病人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较好,随访2~24月情况良好。结论: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行心脏手术。可避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良好;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防止了低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腋下小切口达到了微创外科的要求,对重症病人亦有利于手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会。方法经右外侧第4或第3肋间入胸,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152例。修补房间隔缺损78例,室间隔缺损74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1例,为肋间动脉出血;切口感染1例;气胸1例;肺膨胀不全3例;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入路可安全有效地行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该入路创伤小,恢复快,美观效果增强,提高了患儿将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9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取右外侧第4肋间人胸,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不停跳下修补房间隔缺损50例,室间隔缺损48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时间21—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35min,6—12d出院。结论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心脏停跳或不停跳下右腋小切口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既使先天性心脏疾病得到根治,又可达到损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美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进行临床治疗,以此分析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患者共计80例,选择时间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所有患者均予以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进行治疗,分析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80例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不存在手术死亡病例,只有1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情况,且予以了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进行治疗;患者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分别为(65.55±15.55)min,(36.66±12.22)min、(86.67±23.33)m L;80例患者均没有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结论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具有十分可靠的临床应用安全性,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用血量,且患者的术后切口具有隐蔽和美观性。  相似文献   

18.
曹彬  王东进  陈宝俊 《江苏医药》2006,32(9):846-848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小切口心脏微创手术的操作规范和适应证。方法随机选掸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人200例,分为研究Ⅰ组(右腋下直小切口)150例和对照Ⅰ组(胸骨正中切口)50例。随机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200例,包括二尖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分为研究Ⅱ组100例和对照Ⅱ组100例。结果除对照Ⅱ组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5例外,无手术死亡。研究Ⅰ、Ⅱ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但术后胸腔引流血量和输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随访2个月~2年,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远期死亡。结论右腋下直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适应证为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二尖瓣置换术。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但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及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应慎用本术式。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1月~2005年5月,我们采用微创外科技术,经右胸腋下小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直视手术22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22例,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1.5~12岁。体重8~32kg,平均22.6kg。心、胸比例0.48~0.57,平均0.52。术前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房间隔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告一组心脏不停跳下修补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结果。方法  36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儿经右腋下小切口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了修补术 ,其中直接缝合 19例 ,自体心包片或Dacron片 ,4/0Pro lene线连续缝合修补 17例 ,2例合并PAPVC、1例合并小室缺 ,同期矫治 ,其中 18例有中度肺动脉高压。结果 手术经过及恢复顺利 ,全组无手术死亡 ,无脑气栓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1例出现右膈神经麻痹 ,于术后 1周恢复。术后 2天即可离床活动 ,6~ 10天出院。全部随诊 ,随诊时间 1月~ 1.5年 ,所有患儿心功能良好 ,心内畸形矫正满意。结论 ①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避免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缩短了体外循环时间。②只要操作合理 ,不会出现气栓等并发症。③由于右侧开胸微创手术限制了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范围 ,仅能用于切开右房能完成的部分手术 ,如应用正中切口则该方法可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④该方法存在着术野显露欠佳 ,回血多 ,吸引增加 ,血液成份破坏增加的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