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危重症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为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110例患儿家长进行心理评估及分析,针对其心理问题给予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心理症状结果。结果危重症患儿家长存在焦虑、抑郁、敌对等诸多心理问题,护理干预后心理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危重症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2.
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加强对重症手足口病的观察及护理,总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总结我院2009年1~11月收治的623例重症、危重症患儿在治疗期间,病情观察与护理经验。结果:由于能够早期发现重症、危重症患儿并及时转至PICU,给予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结论:加强临床观察,早期识别危重病例,使之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陈华 《当代护士》2016,(8):167-168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把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240例危重症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12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评估患儿家长满意度、护理质量、护理风险事件以及患儿救治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救治成功率为95.00%,护理质量为(94.7±7.7)分,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7.5±8.6)分,均高于对照组,未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能防范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护理质量及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患儿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期间会经历频繁的疼痛刺激, 疼痛会给患儿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但现阶段危重患儿疼痛管理开展较少, 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情况不佳。本文对危重症患儿疼痛管理临床实践现状、危重症患儿疼痛管理方法和应对策略进行综述, 并提出建议和展望, 以期为重症患儿疼痛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丽平  朱国强  苏丹 《护理研究》2023,(10):1853-1856
目的:探讨以临床决策支持技术为基础的疼痛管理系统在儿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12月我院儿科住院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5月—12月我院儿科住院患儿88例作为疼痛管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疼痛护理干预模式对疼痛患儿进行干预,疼痛管理组采用以临床决策支持技术为基础构建的疼痛管理系统对疼痛患儿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疼痛评估及时性及医嘱处理及时性、临床护士体验感及护士落实镇痛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率。结果:疼痛管理组患儿疼痛评估不及时率为2.65%,医嘱处理不及时率为1.05%,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疼痛评估不及时率为7.92%,医嘱处理不及时率为4.52%);疼痛管理组临床护士的体验感总分及患儿信息完整性、系统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个人价值感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管理组护士落实镇痛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率为96.84%,高于对照组(84.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临床决策支持技术为基础构建的儿科疼痛管理系统可有效降低患儿疼痛评估不及时及医嘱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发生率,保证镇痛药物使用安全性,提升护士体验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儿童危重症的疗效、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我院2003—2009年收治危重症患儿33例并接受血浆置换治疗,对治疗中的护理对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危重症患儿,共进行98例次血浆置换,经治疗中的严密观察与积极的护理,治疗均顺利完成,未见明显并发症。治疗后好转20例,3例放弃治疗并失访,4例因原发病死亡。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儿童危重症疗效可靠,严密观察、积极护理是血浆置换治疗儿童危重症患儿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基于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评分的护理管理在危重症患儿疾病恶化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旨在及时发现危重症患儿病情变化,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9月收治的C、D型患儿53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改良版PEWS系统的分级护理管理并设为研究组,选取2016年1—6月收治的C、D型患儿49例初始应用PEWS进行护理和评估,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突然转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比率、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率、危急重及时处理率。结果研究组患儿突然转入ICU的比率、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率、危急重及时处理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危重症患儿实施基于改良版PEWS的分级护理管理,可及时发现患儿疾病恶化情况,减少家庭经济负担,有利于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出现疼痛症状的新生儿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4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80例出现疼痛症状的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接受重症监护室常规新生儿护理干预,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新生儿疼痛针对护理。结果接受疼痛护理后,治疗组新生儿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且相对于对照组新生儿,治疗组所需的疼痛控制时间以及患儿需要重症监护的时间明显下降。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疼痛护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耐受力,增强对新生儿疼痛的控制,保证后续治疗与监护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鱼鳞病患儿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23例重症鱼鳞病患儿进行了全身皮肤护理及心理辅导,并对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进行详细观察,针对不同患儿的临床症状采用个体化护理的方式,侧重提高患儿的治疗信心与治疗的顺应性。结果全部患儿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19例达到临床痊愈,3例显效,1例无效,临床显效率达95.5%。结论重症鱼鳞病患儿除需要临床护理外,尚需要进行心理指导,在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生长及发育,以防止毒副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方法 56 例本院 2021 年 3 月至 2021 年 12 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接受治疗疼痛症状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28 例)接受常规重症监护室护理,试验组(28 例)在对照组 护理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重症监护时间、疼痛控制时间、疼痛控制效果以及相关指标比较。结果 试验组重症监护时间和疼痛控制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疼痛率(32.15%)低于对照组(64.29%)(P<0.05)。 试验组护理前经皮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以及心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经皮血氧饱和 度、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以及心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采取针对性疼痛护理干预可缩短重症监护 时间,控制疼痛程度,降低应激反应,改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PICU患儿身体约束现状,为制定危重症患儿身体约束规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在本院PICU接受治疗及护理的210名约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约束相关特征。结果本院PICU患儿身体约束率为16.69%,约束时间为(24.34±13.82)h,有173名(82.38%)患儿约束双上肢,198名(94.29%)患儿采用约束带进行约束。结论本研究PICU患儿约束率低于其他研究,目前,有关PICU患儿身体约束的相关规范不明确,评估工具尚为缺乏,因此,急需建立危重症患儿身体约束标准及评估工具,进一步规范危重患儿身体约束的执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重症征象的早期识别及护理方法。方法:对59例有重症征象的手足口病患儿在常规抗炎、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早期识别重症征象,及时采取措施,加强临床护理。结果:本组59例患儿,经积极救治与护理,56例治愈出院,3例因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死亡,治愈率为94.9%。结论:早期识别手足口病患儿的重症征象,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手足口病患儿高危风险评估方法,以助于判断手足口疾病轻重程度及病情进展.方法:将5718例在门诊输液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2798)和实验组(n=2920),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对病情进行评估预测及护理;实验组应用手足口病患儿高危风险评估方法,根据评估表上项目,逐项打分,按分数划分病情轻重和预测疾病发展趋势,并前瞻性施以干预措施,并比较二组患儿向危重症方向的转归率及死亡率.结果:二种方法划分得出的轻型和重型数和向危重症方向的转归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高危风险评估方法有助于判断疾病轻重程度和预测疾病发展趋势,能提醒医护人员及早施以干预措施,对阻遏疾病向危重症方向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减轻危重症病人疼痛。方法:将80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将疼痛评估程序应用于试验组危重症病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经验法对疼痛进行护理,即病人在术后主诉疼痛难忍和要求药物镇痛时才被动地给予镇痛治疗,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镇痛治疗效果及两组病人镇痛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病人接受镇痛治疗态度、疼痛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疼痛评估管理增强了病人镇痛治疗的依从性,减轻了病人术后疼痛,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在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患儿非计划拔管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2月28日入住我院NICU置管的患儿765例为试验组,采用集束化管理措施包括:充分循证,制定预防非计划拔管的集束化管理策略,运用3 T安抚镇静,使用安全护理评估表评估管道危险因素,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培训所有护士,经考核合格后参与实施集束化护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置管的患儿598例为对照组,采用各种管道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儿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置管共1167例次,非计划拔管发生66例次(5.66%);对照组置管共940例次,非计划拔管发生164例次(17.45%),两组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5.65,P<0.01)。结论实施集束化管理可有效预防NICU患儿非计划拔管率,保证了患儿治疗效果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PICU重症患儿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疼痛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综述了疼痛的定义,介绍了疼痛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方法,为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疼痛护理提供依据,以提高疼痛的护理水平和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发生失禁性皮炎(IAD)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进行治疗的300例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调查其一般资料、皮肤、营养、用药及失禁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300例患儿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临床危重症患儿,主要针对不能交流的患儿的疼痛行为学评估现状及挑战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疼痛相关背景、危重症患儿疼痛管理的挑战、危重患儿疼痛行为学评估方法和行为观察法在疼痛评估中应用等,以期为临床疼痛评估和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危重症患儿脑功能监测中价值及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GM1)早期治疗危重症患儿脑损伤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症患儿60例,根据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分为危重组(PCIS≤80分)和非危重组(PCIS80分)两组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入院后24、72 h和7 d血清NSE蛋白含量。后将前述脑功能监测研究中危重组30例作为常规治疗组,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PCIS≤80分的危重症患儿16例作为GM1治疗组。GM1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M1,常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检测比较两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血清NSE蛋白含量,并分析GM1治疗对危重症患儿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和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入院后24、72 h及7 d血清NSE蛋白含量均高于正常参考值。危重组入院后24、72 h及7 d血清NSE蛋白含量均较非危重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血清NSE蛋白含量GM1治疗组较入院时降低,常规治疗组较入院时升高,GM1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M1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ICU住院天数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E有助于早期评估危重症患儿脑损伤程度,在危重症患儿脑功能监测中有重要价值。危重症患儿早期应用GM1对减轻脑损伤、促进脑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作用,但对减少ICU住院天数及降低病死率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患儿48例,予以优质护理方案;对照组患儿48例,予以常规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家长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实验组患儿的退热时间为(2.2±0.3)d、住院时间为(6.1±1.6)d,均短于对照组患儿的(4.0±0.2)d、(9.0±2.1)d;实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实验组家长满意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临床效果差异较大,予以优质护理能明显加快病情转归,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及家长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