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对传统虹膜周边切除术进行改良,避免或减少术后散光形成。方法 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前期、先兆期眼共92例(92眼)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传统术式,改良组行巩膜瓣下虹膜周迫切除,测量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裸眼视力及眼压。结果 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裸眼视力:术后3个月改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平均眼压术前与术后3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改良虹膜周迫切除术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角膜散光形成,有利于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对108例临床前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施行了预防性虹膜周边切除术,术后2-10年,手术成功率为90%,前房角镜检查发现,可见2-4个睫状这估病人眼压控制良好,可见1个状突或膜状组织的病人眼压控制欠佳,虹膜周边切除后切口膜闭或闭锁的眼压较高,效果较差。提示预防性虹膜周边切除术,只有切在虹膜根部,才能达到预防急性闭角型青餐眼发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小梁切除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眼压以及视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在眼压以及视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相似文献   

4.
何颜清 《中原医刊》2005,32(9):16-17
目的探讨周边虹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角开放超过2/3.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随诊4~10年,统计眼压升高及进行性视野损害情况。结果本组2986例2996眼中,均行周边虹膜切除术,随诊4~10年,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者2086只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234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852眼;眼压高于30.39mmHg,有进行性视神经损害者610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56眼。结论以往我们对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及类型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掌握周边虹膜切除术的适应证,今后我们对闭角型青光眼要多做检查,特别是超声生物显微镜,以确定类型和发病机制,正确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失败病例分析考华婷雷宁玉(附属医院眼科,滨州市256603)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周边虹膜切除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闭青)早期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周切术)可获得良好效果。根据我们的观察,仍有小部分患眼术后眼压不能满意控制,视功能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周边虹膜切除术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房角粘连大于180°小于200°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48例(48眼)房角粘连大于180°小于200°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后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1.1年。48例(48眼)获得满意疗效,随访期间未发生高眼压,眼压由(38.0±5.2)mmHg降至(16.7±2.3)mmHg。周边前房加深,房角增宽,有效防止房角进一步粘连。结论周边虹膜切除术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是房角粘连大于180°小于200°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有效的降低眼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13例(15眼)进行小梁切除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出院时、出院后3、6、12个月多次进行眼压检查,分别为(1.16±0.54)kPa、(1.86±1.52)kPa、(2.25±1.17)kPa和(2.45±1.43)kPa;分别与入院时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出院后3个月前房恢复4例(26.7%),视力提高6例(40.0%),不变8例(53.3%),下降1例(6.7%)。患眼术后仅1眼出现前房出血,无术后白内障、创伤性虹膜睫状体炎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观察组所有患眼中Ⅱ型滤过泡有14眼,占93.3%。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马琳丽  张洪燕 《河北医学》2016,(9):1529-1530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周边虹膜切除手术前后中央角膜厚度、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变化。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行周边虹膜切除手术治疗。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采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测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采用眼部A型超声测量系统(A超)检测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1周与手术前比较,中央前房深度变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央角膜厚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后1个月与手术前比较,各检测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央角膜厚度、玻璃体腔长度与眼轴呈正相关( r=0.721、0.901,P<0.05)。结论:周边虹膜切除术不能改变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中央角膜厚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安全有效的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方法 对56例76眼行小梁切除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36眼行单纯周边虹膜切除术,均在充分的术前准备下进行.结果 本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发生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虹膜嵌顿、前房严重色素膜反应及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及轻柔操作前提下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手术周边虹膜切除(SPI)前后眼前段结构的改变.[方法]连续性收集周边虹膜粘连<6个钟点的、性别年龄匹配的APACG发作期患者37例(37眼)及CPACG患者25例(25眼),于SPI术前及术后1月行AS-OCT检查.比较术前及术后的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网虹膜间面积(TISA)、房角隐窝面积(ARA)、前房宽度(ACW)、前房容积(ACV)和晶状体矢高(CLR)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APACG眼术后较术前AOD(0.096±0.063 vs 0.052±0.065,mm)、TISA(0.054±0.024 vs 0.030±0.029,mm2)、ARA(0.095±0.042 vs 0.059±0.057,mm2)和ACV(90±17 vs 73±17,mm3)增加(P< 0.001-0.032),而ACD、ACW及CLR无明显变化(P=0.102 ~ 0.609);CPACG眼术后较术前ARA (0.078±0.036 vs 0.065±0.024,mm2)及ACV(91±22 vs 83±22,mm3)明显增加(P=0.042和<0.001),而AOD、TISA、ACD、ACW和CLR无明显变化(P=0.102-0.774).[结论]周边虹膜切除术可使APACG的房角开放和前房容积增加,使CPACG的前房容积增加,但不能改变APACG和CPACG眼的中央前房深度和晶状体的相对位置和CPACG眼的房角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评价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在该院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切除术治疗,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OCT和眼科A 超观察患眼眼压及眼前节生物参数。结果术前眼压为(20.65±1.69)mmHg,术后1周眼压(17.36±2.56)mmHg,术后2个月眼压(16.95±1.32)mmHg,术后1周、2个月,患眼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角开放度:术后1周、2个月,患眼OA(19.88±4.98、20.75±4.23)均高于治疗前(16.25±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前节生物参数:在ACD、CCR方面:术后2个月(2.31±0.21、2.33±0.36)、术后1周(2.33±0.19、2.19±0.14)与术前(1.95±0.25、2.62±0.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疗效较好,采用OCT有助于量化分析该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虹膜周边切除术对预防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39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对临床前期眼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术后进行半年~5年随访.结果 随访期间发现1例急性发作,小梁切除后眼压控制正常,4例眼压升高至25~27 mm Hg,但没有急性发作,用药后眼压控制正常,目前仍在随访中,有效率占96.40%.另有2例患者发作眼行滤过手术,另一眼因其他原因没作预防性手术,在住院期间急性发作后行虹膜周边切除手术,手术后眼压平稳.结论 虹膜周边切除术对预防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发作有效,且并发症少,但术前房角、眼底、视野详细检查对手术成功很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内障并青光眼联合手术中虹膜周边切除术的必要性。方法分析该院2010年3月—2012年2月收治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实施虹膜周边切除术进行临床分组,对照组(未进行虹膜周边切除术)40例和观察组(联合手术中的虹膜周边切除术组)40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明显优于术前,术后眼压下降,前房加深,均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和前房渗出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并青光眼联合手术中的虹膜周边切除术和单纯白内障并青光眼联合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增加前房深度,是否行虹膜周边切除术对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LPI)后前房形态的改变。方法 30例(30只眼)PACG患者均行LPI,于行LPI前、后1周使用AS-OCT检查前房深度(ACD)、晶状体膨隆高度(CLR)、房角开放距离(AOD)、虹膜小梁空间面积(TISA)及瞳孔直径(PD),观察LPI前后前房形态的改变。结果手术前眼压为(15.923±2.028)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周为(14.523±1.650)mmHg,术后1周眼压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I前患者ACD、CLR、PD与手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PI后1周患者鼻侧AOD500、颞侧AOD500、鼻侧AOD750、颞侧AOD750、鼻侧TISA500、颞侧TISA500、鼻侧TISA750、颞侧TISA750及双侧平均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均显著大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PI可以显著改善PACG患者眼前房结构,AS-OCT可以客观准确地观察PACG患者的前房形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第一次急性发作时立即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5min、30min、1h、2h、24h测量眼压,并于治疗后2h检查房角开放情况。结果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后15min、30min、1h、2h患者眼压值明显低于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的眼压值。患者激光治疗后2h的房角开放情况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周边前房深度、屈光状态、眼轴长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国产YJZ-1A型Nd:YAG激光机对45例62眼患者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观察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周边前房深度、屈光状态、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45例62眼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的患者术前术后的视力(t=-11.72,P〈0.01)、眼压(t=16.90,P〈0.01)、周边前房深度,屈光状态都有显著差异(t=13.60,P〈0.01),眼轴长度没有变化(t=-0.92,P〉0.05)。结论:眼内压的变化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轴没有影响,前房深度的变化对屈光状态有明显的影响;激光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损伤小、并发症少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较有效的激光虹膜周边切方法。方法 先用氩激光在下方4-8点方位虹膜中部打4-6个点,不穿透虹膜,然后再用Nd:YAG激光在下方5.30-6.30虹膜中1/3处,将虹膜穿透。结果 36例经3-6个月随访,成功35例(97.2%),仅1例术后2月出现急性发作,后来改为手术治疗。结论 激光中部虹膜成形术后行周边虹膜光切术,是处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一种较好的激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评价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行预防性激光虹膜周切术(LPI)治疗后不同疗效的机制分析。方法:本研究搜集了2018.03-2021.10在上海长海医院临床检查确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行LPI术的共23位病人(5位男性,18位女性),35只眼睛。对所有受试者在LPI治疗前和治疗后一周进行标准眼科临床检查和UBM显像检查,检查包括基线评估(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房角镜检查、眼底照相、自动静态视野计及OCT等检查)及UBM(房角结构:ACD, AOD, TIA, TCPD, ICPD)。根据UBM图像及Svend Vedel Kessing和John Thygesen的分类方法,将房角关闭机制定义为单纯瞳孔阻滞型(PB)、高褶虹膜型(PI)和混合型。结果:在LPI前单纯瞳孔阻滞组(PB)占比达到85.7%,14.3%的患者属于高褶虹膜型(PI)。LPI后,PB组里有51.4%表现为单纯PB,34.2%表现为混合机制(PB和PI)。LPI后,PB型(13.6°±2.4°,p<0.01)和混合型(6.1°±1.7°,p<0.01)的房角开放度明显增加,而PI型(1.6°±0.8°,p>0.05)无明显变化。结论:根据UBM图像分析,单纯瞳孔阻滞型(PB)行LPI后房角开放效果较好,而高褶虹膜型(PI)患者行LPI术后的临床和UBM特征基本不变,显示PI在引起房角关闭的机制及程度上有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2):88-94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1215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治疗。其中有16例发生术后恶性青光眼,给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者激光治疗。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比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不同年龄段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率;比较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与未发生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术前中央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比较不同发病时间患者药物治疗第3天平均眼压;统计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女性的发病率较高,术后恶性青光眼患者年龄更大,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浅,眼轴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发病患者药物治疗第3天平均眼压(28.35±6.11)mmHg,术后1周后发病者药物治疗第3天平均眼压(50.10±13.3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女性、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浅、眼轴长度短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恶性青光眼,术后发病时间越晚药物治疗效果越差,临床上应积极给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时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