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了解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者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以及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自伤情况问卷、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和美国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第4版病人版(DSM-Ⅳ)轴Ⅰ障碍临床定式检查为调查和诊断工具,对在沈阳市4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室同一时段内诊治的自杀未遂者进行调查,并通过对239例完整的调查资料进行Logistic分析筛查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意念终生发生率是69.46%(95%CI:60.25%~79.25%),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杀意念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为近1周有绝望感(OR=2.88)、有现患精神障碍(OR=2.78)、为解脱痛苦(OR=2.29)。结论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者有较高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应及时对其识别并评估他们仍存在的自杀意念风险因素,同时需要对他们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防止其再次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邓建平 《广西医学》2001,23(6):1348-1350
目的 :探讨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家庭环境的关系 ,为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百色市 2所中学的 32 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2 7 1%的初中学生有自杀意念 ,其中女性高于男性 (χ2 =6 5 4,P <0 0 1) ,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χ2 =4 86 ,P <0 0 5 ) ;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因子呈负相关 ,与家庭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结论 :自杀意念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 ,应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应对方式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分布情况,为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对随机抽取的1 421名中学生使用自编危害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进行横断面现场调查,回收问卷1 393份. 结果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检出率分别为23.55%、8.11%、2.58%,女性均高于男性(P<0.01);吸烟、饮酒中学生分别为14.00%及51.61%,且男性高于女性(P<0.01);有药物成瘾史者2.23%;攻击及违纪行为中,骂人、打架、在家里偷东西、在外面偷东西行为检出率分别为52.26%、14.93%、7.32%、3.88%,且男性高于女性(P<0.05);离家出走8.97%,逃学或旷课14.86%;频率较高的可疑精神症状有:喜欢咬指甲(9.19%)、头脑中有荒诞想法(6.03%)、希望自己成为异性(4.74%). 结论危害健康行为在中学生中有较高检出率,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并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心理社会学因素间的差异.方法 以在5家医院急诊室诊治的232例自杀未遂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有精神障碍组(105例)和无精神障碍组(127例),比较两组间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应付方式和行为的冲动攻击性等.结果 有精神障碍组平均年龄大于无精神障碍组[(37.9±l4.5)岁,(32.9±13.3)岁,t=2.710,P=0.007];女性所占比例较低(65.7%,81.1%,x2=7.099,P=0.008);自杀意向强度较高[(7.1±2.8)分,(4.8±2.3)分,t=6.498,P=0.000].有精神障碍组健康状况、抑郁、焦虑评分高于无精神障碍组,健康量表、冲动性及各因子的评分高于无精神障碍组,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付方式因子评分低于无精神障碍组,自责的应付方式因子评分高于无精神障碍组(均P<0.05).结论 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具有不同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心理社会学特征,精神疾病在自杀行为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更大,自杀强度更强.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压力普遍加大,自杀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公共问题和卫生问题.在我国自杀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1].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排列在第1位[2~3].自杀行为包括3个方面:即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从预防角度来讲,自杀意念是干预自杀行为的关键点,是预防自杀行为的起始阶段[4].作者调查了城市及农村居民对自杀的态度、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心理健康状况,为自杀干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分布情况 ,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随机抽取的 14 2 1名中学生使用自编危害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进行横断面现场调查 ,回收问卷 13 93份。结果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检出率分别为 2 3 .5 5 %、8.11%、2 .5 8% ,女性均高于男性 (P <0 .0 1) ;吸烟、饮酒中学生分别为 14 .0 0 %及 5 1.61% ,且男性高于女性 (P <0 .0 1) ;有药物成瘾史者 2 .2 3 % ;攻击及违纪行为中 ,骂人、打架、在家里偷东西、在外面偷东西行为检出率分别为 5 2 .2 6%、14 .93 %、7.3 2 %、3 .88% ,且男性高于女性 (P <0 .0 5 ) ;离家出走 8.97% ,逃学或旷课 14 .86% ;频率较高的可疑精神症状有 :喜欢咬指甲(9 .19% )、头脑中有荒诞想法 (6.0 3 % )、希望自己成为异性 (4 .74% )。结论危害健康行为在中学生中有较高检出率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并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自杀意念、心理复原力的关系,为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杀意念问卷及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对芜湖市两所高校54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5%。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在负性生活事件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复原力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呈正相关(r_s=0.438,P<0.05),心理复原力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呈负相关(r_s=-0.507,P<0.05);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心理复原力是影响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负性生活事件、心理复原力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提高心理复原力水平可以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自杀未遂者有无自杀意念特点,为自杀未遂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S)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病人版(DSM-Ⅳ)轴I障碍临床定式检查为调查和诊断工具,对同一时段内在沈阳市4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室诊治的自杀未遂者进行调查。结果①有无自杀意念两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在这次最早出现伤害自己的想法到自伤所间隔时间、自伤最主要的目的、自杀当时想死程度、对这次自杀态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有无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5):493-496
目的:分析不同家庭因素(父母职业、学历、家庭收入、主要照顾者)对大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芜湖地区8所高校458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结果:共调查4160人,其中男生1970人(47.4%),女生2190人(52.6%),328人(7.9%)出现自杀意念,92人(2.2%)有自杀计划和自杀实施行为发生。大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率受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影响,高学历且职业相对稳定者的子女易发生自杀行为;家庭年收入高于10万的大学生自杀实施的发生率较高(χ~2=23.065,P<0.01);家庭主要照顾者为继父母或其他的大学生自杀计划发生率较高(χ~2=6.948,P<0.05)。结论:大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容易受家庭因素影响,应针对性地改善家庭环境,加强情感表达,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结。  相似文献   

10.
目前自杀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将近25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四分之一的人口,其中女性的自杀率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另外,每年还有200万的自杀未遂者。有自杀意念者约5%的人会付诸行动,其中约10%会自杀致死,多数自杀未遂。自杀动机不强烈、自杀行为不果断者,往往造成自杀未遂。药物自杀位于自杀原因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东莞市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及产生的相关因素,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东莞市3所中学的2474名在校中学生,以不记名方式进行最近1年内关于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近1年有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4.4%;自杀计划行为的检出率为9.5%;因自杀而接受医疗救治的检出率为1.3%;其中女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行为高于男生(P<0.01),不同学校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检查率不同(P<0.01),有自杀计划行为的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201.12±64.74)分]较无自杀计划行为者各因子分和总分[(147.82±43.46)分]高(P<0.01);中学生自杀计划行为与家庭和睦、家庭类型、父母教养方式等;是否独生子女、自评学习成绩等;学校因素:在校与老师的关系、在校受威胁、被偷盗有关.有吸烟、饮酒、参加赌博活动、接受黄色宣传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自杀计划行为检出率较高.结论 中学生各种自杀行为不容忽视,应加强预防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并对其影响因素予以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2.
酒精依赖伴有自杀意念患者认知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侨  柴萌  王爱伟  孔永彪  张津津 《医学综述》2013,19(18):3447-3449
目的 探讨伴有自杀意念的酒精依赖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天津市安宁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55例伴自杀意念的酒精依赖患者和同期68例不伴自杀意念的酒精依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HAMA-14)及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①伴或不伴有杀意念酒精的依赖患者间年龄、教育程度、HAMD-17评分及HAMA-1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自杀意念者与不伴有自杀意念者的婚姻状况不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13,P<0.05);②伴自杀意念酒精依赖患者患者视觉广度、注意因子、延时记忆因子分值及RBANS总分均显著低于不伴自杀意念酒精依赖患者组(t=3.567、4.903、6.007、3.103,P<0.05);③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视觉广度、注意因子是酒精依赖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伴自杀意念酒精依赖患者存在注意等认知功能损害,视觉广度、注意因子分值低的酒精依赖患者存在自杀意念的危险性可能更高,对有自杀意念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版对韶关市两所中学的32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27.1%的初中学生有自杀意念.女性、独生子女自杀意念的出现频率显高于男性、非独生子女;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因子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结论:自杀意念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应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应对方式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心理因素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的影响,为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自杀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和临床医学三个专业的23个班级共568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下发调查问卷568份,回收有效问卷541份;医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1.83%;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教育方式间比较,医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别(P〈0.01);有自杀意念的医学生与无自杀意念的医学生之间,在抑郁、焦虑、恐怖等十个因子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杀意念在医学生中有一定的发生率,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医学生的自杀企图、自杀态度状况及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自编的自杀企图调查题目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昆明医科大学567名本科生和130名研究生进行测查,对不同群体进行比较.结果14.46%的医学生有自杀意念,4.23%的医学生有过自杀行为的尝试,男、女生无显著差异(P〉0.05);医学生总体自杀态度为矛盾、中立态度,自杀态度在性别、学历、年级、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医学生虽然对采取自杀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认可,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及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尊重和追求;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医学生自杀态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吴玲  王小丹  田冶 《海南医学》2013,24(21):3249-3251
目的 了解海南医学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其自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11个专业共696名海南医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调查表和自杀意念调查表(SIOSS)进行调查.结果 ①海南医学院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5.4%,自杀意念率男性高于女性(=7.161,P=0.006).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口所在地在农村和高抑郁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而积极应对方式、较高的客观支持和高自尊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结论 自杀意念在海南医学院学生中的发生率较高,且自杀意念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采取措施,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防止自杀意念转变为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医学院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7级8个专业的675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所学专业、生源)和卡特尔16种个性特征量表(16PF)的人格测定,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有自杀意念者的主要人格特征.结果 9名(1.33%)医学院新生有自杀意念,666名新生无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者与无自杀意念者的性别、专业、生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自杀意念者的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有成就个性因素5个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型4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聪慧性和稳定性人格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β=-0.46,P=0.04;β=-0.23,P=0.02);怀疑性人格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β=0.30,P=0.02).结论 怀疑性人格是医学院新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而聪慧性和稳定性人格是预防其自杀意念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