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移民建镇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为制订该类地区血吸虫病控制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退人不退耕的单退点和退人又退耕的双退点各 2个 ,采用常规方法调查各试点钉螺分布、人畜感染以及滩地野粪污染情况。 结果 移民建镇试区钉螺分布广 ,单退点感染螺密度较双退点高 ,两个单退点钉螺感染率分别为 0 .69%、1.88% ,两个双退点钉螺感染率分别为 0 .3 9%、0 .2 9% ;滩地野粪污染仍较严重 ,尤其以单退点为甚 ;人、畜血吸虫感染在单退点相当严重 ,居民血吸虫抗体阳性率 (IHA)高达 2 0 %以上 ,耕牛粪检阳性率最高达 3 4.48%。 结论 移民建镇地区依然存在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单退点血吸虫病流行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马鞍山市移民建镇试区血吸虫病疫情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移民建镇地区环境改变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为制定该类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马鞍山市退人又退耕的小黄洲村为观察对象,自2002-2005年,采用常规方法调查钉螺分布、人畜感染和滩地野粪污染情况,并观察环境变化情况,分析移民建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2002~2005年试区活螺密度呈下降趋势,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2002年分别下降了74.28%和37.93%;试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IHA法)呈下降趋势;2002年和2003年试区野粪虫卵阳性率分别为2.70%和36.54%,2003年以后未查见阳性野粪;移民建镇后试区滩地开发力度加大。结论移民建镇对控制血吸虫病疫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移民建镇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采取现场调查方法,纵向观察移民建镇后钉螺分布、人畜血吸虫感染、滩地污染及环境变化情况。结果移民建镇后感染螺密度逐年下降,2005年较2002年下降了45.61%;滩地野粪阳性率有所下降,2005年较2002年下降了37.97%,但野粪密度和阳性份数未见减少,野粪污染仍相当严重;居民粪检阳性率波动不大,2005年较2002年仅下降1.86%。各年份已搬迁与未搬迁居民粪检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较2002年下降了49.4%;移民建镇后滩地开发力度加大。结论移民建镇单退地区短期内血吸虫病疫情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单退型(退人不退耕)和双退型(退人退耕)移民建镇项目实施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在两个已实施了单退型和双退型移民建镇项目的血吸虫病流行村,于2002~2005年进行螺情、滩地污染、人畜血吸虫感染等连续4年的纵向观察。结果单退点江心村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逐年下降;野粪阳性率和牛感染率分别由2002年的11.86%、14.29%降至2005年的8.17%、7.23%,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村4年的人群感染率在3.05%~4.83%间波动。双退点江洲村滩地除2005年外,前3年均检获阳性螺;人群粪检阳性率2003年(1.54%)较2002年(3.11%)下降了50.50%(P<0.05),其后2年徘徊在1%左右。两村人群粪检阳性率2002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江心村4.83%,江洲村3.11%,P>0.05),其后3年江洲村均低于江心村(P均<0.05)。结论双退点血吸虫病疫情近期有所下降,而单退点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移民建镇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方法 2002-2005年在安徽省选择将居民迁往新建居住地但仍回原地耕种的单退点, 以及居民彻底放弃原耕地、 迁往新居的双退点各2个, 采用常规查螺、 查病和访谈调查, 比较移民建镇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 结果 移民建镇后, 单退点陈桥洲和清节洲2005年感染螺密度分别较2002年下降79.10%和45.18%, 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75.46%和84.88% (P<0.01); 双退点江洲村和小黄洲2005年感染螺密度分别较2002年下降100%和74.87%, 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100%和40.0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野粪密度和阳性率均以单退点为高, 双退点野粪密度及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5年未发现阳性野粪。单退点居民感染率在2002-2005年间波动不大, 双退点居民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单退点耕牛感染率较高, 双退点耕牛逐步减少, 至2005年已淘汰全部耕牛。 结论 单退点血吸虫病流行因素未发生明显改变。双退点流行因素发生明显改变, 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根据江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分别实施“人畜化疗+健康教育”及“江滩综合治理+人畜化疗+健康教育”策略,结果表明各试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80%以上,感染度下降了90%以上,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70%以上,滩地野粪阳性率显著下降,滩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而实施一般防治对策的对照试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年间变化幅度不大,耕牛感染率仍较高,滩地污染相当严重,血吸虫病流行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根据江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分别实施了“人畜化疗+健康教育”及“江滩综合治理+人畜化疗+健康教育”策略,结果表明各试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80%以上,感染度下降了90%以上,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70%以上,滩地野粪阳性率显著下降,滩地污染得有效控制,而实施一般防治对策的对照试式区人群吸虫感染率间变化幅度不大,耕牛感染率仍较高,滩地污染相当严重,血吸虫病流行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移民建镇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法,对移民建镇前后的3个研究试点:单退垸的西官垸、双退垸的青山垸及双退后自行返回废垸的集成垸的居民进行调查,并调查移民建镇前后的螺情和病情变化。结果集成垸、西官垸和青山垸移民建镇前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4. 86%、4.89%、15. 77%,移民建镇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6. 29%、5. 56%、11. 85%,移民建镇前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5.00%、10. 71%、7.50%,移民建镇后分别为60. 00%、40. 00%、7.14%。移民建镇前集成垸、青山垸和西官垸的垸内钉螺面积、钉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分别为21. 67、32. 80、14. 43 hm2,0. 019 8、0.200 0、0.0111 0只10.1 m2.0.002 7、O、O只/0.1 1112;移民建镇后分别为22. 73、17. 80、O hrr12(西官垸自2001年垸内无螺),0. 023 6、0.024 8、O只10.1rrr2,0. 000 3、0.000 8、O只/0.1 1112。结论双退垸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略有下降,单退垸和双退后自行返回废垸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应加强对返回原地从事劳作人群的管理及血吸虫病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地区人、畜血吸虫感染的变化,探讨其防治效果。方法:选择4个县、市、区的6个村为试区,采用IHA筛查,粪便孵化法定性,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定量检查确诊评价和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查耕牛感染的方法,连续3年观察,分析人、畜血吸虫感染变化,并对洲滩螺情及人、畜粪便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1999-2001年试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20%-4.69%、0.43%-3.82%和0.26%-2.87%,人群EPG为0.12-4.31,病人EPG为5.90-51.00。血吸虫病人,农民占70.97%-87.72%,学生占12.28%-29.03%,15岁-60岁人群占74.19%-92.50%。耕牛感染率,除江夏区沿江村、黄州区王岭村呈上升外,其它村呈逐年下降;洲滩钉螺面积,除江夏区三角洲下降外,其它试区无明显增减。滩地野粪污染密度为1.22-12.00份/hm^2,牛粪占90.83%,血吸虫卵阳性率为12.52%(1.35%-37.21%)。结论:实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地区,老年、儿童血吸虫感染人数减少,但务农青壮年人群其感染率下降不明显。耕牛感染率在不同试点村则有升有降,试区洲滩野粪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安徽泾县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指导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法 选择4个野外环境,其中2个有感染性钉螺分布,2个无感染性钉螺分布.调查野粪污染情况,同时调查附近人、家畜及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查病;家畜和野鼠采取粪便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 现场检获牛、狗、兔及不明野生动物阳性野粪,阳性率分别为14.3%、14.8%、8.9%、25.0%;野鼠、牛和人群IHA阳性率分别为,6.9%、15.1%和3.9%.除不明野生动物的野粪外,在有感染螺分布环境的野粪及宿主血吸虫阳性率均高于无感染螺分布的环境.结论 当地血吸虫病流行可能与牛、野鼠、狗、兔、人及其它野生动物有关,各种传染源在传播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飞龙、严沟两个村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方法 4-65岁村民均采用粪孵法和EIA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及ELISA检测血吸虫抗体三种方法检查,在两个村的钉螺易孳生场所进行了钉螺调查。结果 粪孵共计1312人,阳性率8.92%,飞龙感染率15.45%明显高于严沟。EIA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共计1526人,阳性率37.09%,ELISA检测共计1523人,阳性率39.66%。压检17416只钉螺,未查到阳性钉螺。结论 该地区血吸虫人群感染率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安徽枞阳县内陆地区实施“改水改厕、以机代牛”血防项目后,当地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情况.方法 通过对仪山内陆地区2002~2008年钉螺调查结果分析,对试区人群进行查病,了解人群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了解试区有螺环境野粪污染及野生动物感染情况.结果 试区2002~2008年均查到感染性钉螺,2007年和2008年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为0.0568只/0.11m2和0.0112只/0.11m2;2008年试区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0.24%,野粪调查狗粪阳性率6.89%,野鼠血吸虫感染率14.28%.结论 枞阳县仪山内陆地区在实施“改水改厕、以机代牛”血防项目后,消除了人及耕牛血吸虫病传染源,但其它传染源依然存在,其主要传染源可能是狗和野鼠,提示实施“三改”尚不能完全阻断血吸虫病流行,在内陆地区应力争消灭钉螺,同时也要减少其它传染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滩地野粪污染程度及家畜活动频度对感染性钉螺分布影响,并观察了以建立安全放牧场、封滩为主的滩地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结果表明,感染性钉螺的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与滩地野粪污染程度及家百活动频度之间的回归关系有显著意义;通过建立安全放牧场和综合治理滩地,两年后滩地感染性钉螺的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以及附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得到明显控制,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云南鹤庆部分坝区血吸虫病流行状况,探讨其流行因素,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鹤庆坝区孝廉、康福村,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对有螺环境及可疑环境进行调查;用间接血凝(IHA)和粪检调查人群感染,顶管孵化法调查家畜感染,捕捉野鼠调查野生动物感染,在感染螺环境内调查野粪分布和污染情况;调查感染螺环境中的流动人口,调查放牧方式、耕作方式和施肥习惯;测定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结果2000—2005年孝廉村钉螺面积由7465m^2上升到107824m^2,感染螺面积由1275m^2上升到81002m^2,康福村钉螺面积由15471m^2上升到105042m^2,感染螺面积由6303m^2上升到62275m^2,2006年各项钉螺和感染螺指标有所下降。2000—2006年两村人群感染率为0.00%~O.64%;耕牛、马、猪和野鼠未发现感染,而羊群的血吸虫感染率为2.76%~21.43%,野羊粪阳性率达7.14%。小自鼠血吸虫现场感染率为10.71%。结论鹤庆坝区存在高钉螺感染和低人群感染的现象,野外放牧的羊群是造成当地血吸虫病传染源扩散和导致感染性钉螺面积扩大和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三峡建坝后水位的变化,对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家畜及钉螺血吸虫感染的影响。方法根据大通水文站及南京水文站建坝前后各典型年特征水位的变化值,以及江洲滩家畜上滩活动、家畜感染情况、滩地野粪污染、江洲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现况调查,推测三峡建坝后水位变化对家畜活动和感染以及滩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建坝后4、5月份,耕牛活动带高程将上移0.5m左右,秋季耕牛上滩活动时间将提前半个月至1个月,耕牛年上滩时间将延长,血吸虫感染率将有所上升;滩地钉螺感染率及感染螺密度也将有所上升。结论三峡建坝后水位的变化将对江滩地区的血吸虫病流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效果与评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评估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与现场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计2004-2006年居民粪检阳性率、家畜粪检阳性率、急性血吸虫病发病人数、实有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变化情况;2007年采用Kato-Katz法(1粪3检)和粪便毛蚴孵化法调查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并现场抽查核对防治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结果2004-2006年全省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9%、0.07%、0.02%,家畜感染率分别为0.19%、0.06%、0.02%;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人数分别为38、11、3例;钉螺面积分别为7882、5357、4067hm^2;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2131、1185、703hm^2。2007年在12个县(市、区)共调查193个村,检查居民42227人,查出粪检阳性14人,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03%。其中有10个村查到了粪检阳性病人,病人最多的村查出阳性3例,感染率为1.42%;调查各种家畜4292头(只),其中牛906头,羊3386只,未查到粪检阳性家畜;现场走访140户427人,其中送粪查病231人,查病登记结果和走访情况完全一致。结论2004年以来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逐年稳定下降,各项血吸虫病疫情指标已达到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嘉鱼县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在平垸行洪的洲垸中选择3个洲垸,对不同地貌钉螺分布情况,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不同环境野粪污染情况,居民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社会、卫生、经济状况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居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均有所下降,血防知识知晓率提高,但移民原居住地洲垸活螺密度、阳性钉螺密度均有上升趋势,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不大.结论实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不仅解决垸外居民每年遭受水患之忧,而且减轻了血吸虫病对人畜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下游地区感染性钉螺滩地血吸虫病传染源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长江下游地区感染性钉螺滩地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为加大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力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2009年江苏省扬中市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并选择沿江3个易感区域为研究观察区,分别于2009年5-11月在观察区内开展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现况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和Kato-Katz法调查观察区内当地常住居民和渔船民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顶管孵化法检查观察区内散养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观察区内野鼠等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哨鼠法测定观察区内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结果 2007-2009年扬中市分别检查当地居民45300、17400人和16800人,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37%、0.48%和0.44%,未发现粪检阳性者。2009年共检查易感地带居民2124人,血检阳性率为0.6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检查当地渔船民220人,血检阳性率为3.1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对观察区内散养的798只羊进行检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观察区内易感滩地每年均能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曾高达1.49%。共捕获7只野鼠,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共投放300只哨鼠测定水体感染性,哨鼠总感染率为0.33%。结论本次调查未发现当地人畜及野生动物血吸虫病传染源,当地感染性钉螺的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滩地野粪污染程度及家畜活动频度对感染性钉螺分布的影响,并观察了滩地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结果表明,阳性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与滩地畜粪污染程度及家畜活动频度之间存在回归关系,通过滩地综合治理,滩地阳性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及附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得到明显控制,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高山峡谷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及其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 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在云南省南涧县选择2个典型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村, 采用系统抽样结 合环境抽查法调查螺情,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结合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调查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 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 法调查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 应用夜笼法和夜夹法捕捉居民区及周围农耕区有螺环境中的野生小动物, 采用解剖法结合 粪孵法检查野生小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 在居民区周围或家畜活动频繁的有螺环境调查野粪分布和污染, 采用孵化法检 查野粪血吸虫阳性情况, 计算野粪污染指数。结果 结果 2个村共调查533.56 hm2 , 查出钉螺面积16.52 hm2 , 有螺框出现率为 1.03%, 钉螺密度为0.07只/0.1 m2 , 未查出感染性钉螺; 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61%, 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 牛血吸虫感染率为 0.90%, 马属动物感染率为0.62%, 其他家畜未检出阳性; 共捕获以鼠类为主的野生小动物57只, 未检出血吸虫感染阳性小 动物。共检获6种野粪, 分别为人粪、 牛粪、 马属动物粪、 羊粪、 猪粪和犬粪, 密度以牛粪、 马属动物粪和犬粪相对较高, 分别 为7.2、 4.3堆/hm2 和2.1堆/hm2 。查出阳性野粪6份, 其中牛粪3份, 阳性率为2.27% (3/132); 马属动物粪2份, 阳性率为 2.63% (2/76); 犬粪1份, 阳性率为3.70% (1/27), 牛、 马属动物和犬粪相对污染指数分别为80.68%、 15.89%和3.43%。结 结 论 论 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 云南省高山峡谷型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仍然存在, 牛仍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马属动物和犬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今后应进一步加大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和监测力度, 采取有针对性 的防治和管理措施, 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