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赵霞  董淑云  张连元 《微循环学杂志》2010,20(1):32-34,F0004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进行实验:非缺血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4h组(I组)、再灌注20min组(IR20组)、再灌注60min组(IR60组)、再灌注120min组(IR120组)、再灌注200min组(IR200组),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和记录各组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并分别测定各组血浆前列环素I2(PGI2)、血栓烷A2(TXA2)水平,计算PGI2/TXA2比值。结果:⑴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管径变化:与Control组比较,I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IR20组、IR60组明显缩小(P0.01或P0.05),IR120组、IR200组显著扩大(P0.01或P0.05);⑵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血流速度变化:与Control组比较,I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IR20组、IR60组、IR120组、IR200组依次减慢(P0.01);⑶再灌注后期,出现较严重白细胞黏附、聚集和白微栓的动物数量增加,甚至有微血管出血;⑷血浆PGI2、TXA2含量均于再灌注期先升高后降低,PGI2/TXA2比值于再灌注期降低。结论:大鼠肢体IR损伤时存在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其发生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损害、PGI2/TXA2水平失衡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I2(PGI2)对兔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钳夹肾动脉的方法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sham)组、单纯缺血再灌注(IR)组和PGI2+IR(PGI2)组。运用微循环显微镜自动摄像分析系统,于肾缺血6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时动态观察肠系膜微循环和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①缺血期和再灌注期IR组的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减小,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白细胞粘附聚集、白微栓及管周出血增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②5-40 ng·kg-1·min-1PGI2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其中在10 ng·kg-1·min-1PGI2组,微血管管径和流速、白细胞粘附、白微栓、管周出血及上述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IR组比较显著差异(P<0.01或P<0.05),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微血管管径明显增大(P<0.01),而其余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肾IR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异常,PGI2对其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以10 ng·kg-1·min-1PGI2为最佳有效预防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进行观察,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在肢体缺血前(Control组),缺血4h(Ⅰ组),再灌注20min(IP,.20组),再灌注60min(IR60组),再灌注120min(IR120组),再灌注200min(IR200组)时观察和记录肠系膜微循环改变,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于上述各时间点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水平、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水平、前列环素/血栓素A2比值(PG12/TXA2)。结果①与Control组比较,IR20组、IR60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管径缩小(P〈0.01或P〈0.05);IR120组、IR200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管径扩大(P〈0.01或P〈0.05);Ⅰ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与Control组比较,IR20组、IR60组、IR120组、IR200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血流速度依次减慢(P〈0.01);Ⅰ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再灌注期,白细胞黏附聚集、白微栓及管周出血增多;血浆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1s^-1)、全血高切还原黏度(200s^-1)、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刚性指数等指标增高,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血浆中PGI2、TXA2含量均于再灌注期先升高后降低,但PGI2/TXA2比值减小。结论大鼠肢体IR损伤时存在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性异常,其发生可能与血管内皮的功能受损,PGI2/TXA2水平的平衡失调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在体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细胞膜钙转运通道蛋白的mRNA变化对钙超载的作用。方法 1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IR组和对照组。IR组通过结扎(缺血20 min)后松解(再灌注60 min)前降支造成心肌IR,对照组则免除结扎松解前降支。应用生理记录仪连续监测两组大鼠缺血开始前及再灌注60 min后心率、平均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缺血前及再灌注60 min后两组大鼠血钙及肌钙蛋白T(cTnT)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再灌注60 min后两组大鼠左心室缺血区和右心室心肌细胞膜钙转运通道蛋白即心肌细胞膜钠钙交换器1(NCX1),L型钙通道(LVDCC)α-1C和胞膜钙转运ATP酶1(PMCA1 )mRNA的表达。结果两组大鼠缺血前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再灌注60 min后,而两组间缺血前和再灌注60 min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浆Ca2+浓度在缺血前与再灌注60 min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两组之间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前IR组与对照组血浆cTnT浓度水平相近,缺血60 min后IR组血浆cTnT浓度较对照组升高[(4.29±2.22) μg/L比(1.62±0.60)μg/L,P=0.031];两组血浆cTnT浓度在缺血前与再灌注60 min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CX1,LVDCCα-1C和PMCA1的mRNA表达在再灌注60 min后同心室两组间和同组内左右心室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CX1:对照组左心室为50±4,右心室为47±9;IR组左心室为55±6,右心室为53±11;LVDCCα-1C:对照组左心室为33±7,右心室为30±7;IR组左心室为28±3,右心室为37±5;PMCA1,对照组左心室为70±10,右心室为53±11;IR组左心室为66±12,右心室为78±8;均P>0.05)。结论 大鼠在体心肌缺血20 min再灌注60 min后,NCX1、LVDCCα-1C和PMCA1的mRNA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改变,提示钙超载并非由细胞膜钙转运通道蛋白数量改变引起。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肺损伤(IIRI)模型,观察急性肺损伤(ALI)时大鼠肺组织中具有CCCH锌指结构域的蛋白12D(Zc3h12d)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1)、缺血再灌注30 min组(IR30 min)、缺血再灌注60 min组(IR60 min)和缺血再灌注120 min组(IR120 min),每组10只。对照组(contro1)行假手术,4个缺血再灌注组缺血60 min后分别再灌注30、60、120 min,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获取血清及肺组织。术后各样本行肺湿干质量比(W/D)检测、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变,ELISA检测血清及肺匀浆中TNF-α及IL-1β含量,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肺组织Zc3h12d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Zc3h12d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再灌注损伤组病理切片可见肺泡壁增宽,肺泡腔内出血,肺湿干质量比值(W/D)显著增大(P0.05),q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显示再灌注损伤组肺组织Zc3h12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再灌注120 min时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肠缺血再灌注肺损伤时肺组织中Zc3h12d基因表达下调,提示在肺损伤时Zc3h12d蛋白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的富含L-精氨酸、亚硒酸钠、牛磺酸的复合脂质体对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前给药组和再灌时给药组。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60min造成缺血,松夹即为再灌注,再灌注2h后分别测定各组肠组织丙二醛(MDA)含量、T-SOD活性及Ca2+-Mg2+-ATP酶活性,并观察各组肠组织超微结构及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前给药组和再灌时给药组MDA含量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T-SOD和Ca2+-Mg2+-ATPase活性均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bcl-2蛋白在正常组适当表达,在缺血再灌注组不表达,而缺血前给药组和再灌时给药组均表达强阳性(P<0.01),且两用药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合脂质体可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稳定内环境、诱导bcl-2蛋白的高表达以阻止肠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等机制对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时家兔心功能的变化及川芎嗪注射液对家兔心功能的保护影响。方法 :健康家兔2 2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SC ,n =6 )、单纯缺血再灌注组 (IR ,n =8)、缺血再灌注 +川芎嗪治疗组 (IR +LGT ,n =8)。通过四道生理记录仪连续观察缺血前、缺血后 1h内和再灌注后 1h内 1min、15min、30min、4 5min、6 0min不同时间点心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SC组比较 ,IR组家兔缺血后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 (LV +dp/dtmas)、左心室内压力峰值 (LVSP)、平均动脉压 (MAP)和心率 (HR)均下降 ,左心室舒张末期压 (LVE…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对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及银杏叶提取物的干预作用。方法:复制家兔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显微电视和微机图像处理系统对家兔球结膜微循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用药组在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等时相,与对照组比较,其微动/静脉口径(3、4级)、微静脉流速/流量、毛细血管条数均增加(P<0.05),红细胞聚集、白色微小血栓等均减少(P<0.05)。结论:家兔缺血再灌注存在明显微循环障碍,银杏叶提取物有保护微循环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扩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内皮素1在肢体缺血预处理保护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变化和意义,有助于从肝脏微循环角度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内皮素1在肢体缺血预处理保护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变化和意义。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和肢体缺血预处理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以橡皮带预先阻断双后肢血流5 min,然后恢复血流灌注5 min,反复4次进行缺血预处理。然后肢体缺血再灌注组和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以橡皮带环绕结扎大鼠双后肢根部,阻断血流4 h后松解,恢复血流灌注4 h制备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再灌注前20 min于左侧颈外静脉插管滴注生理盐水。对照组双后肢松弛环绕橡皮带但不阻断血流,其后操作同肢体缺血再灌注组。 结果与结论: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内皮素1、透明质酸酶、丙二醛、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和肝组织内皮素1、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均明显升高(P < 0.05),肢体缺血预处理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 < 0.05)。光镜下可见肢体缺血再灌注组肝细胞肿胀,肝索排列不规则;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上述损伤表现减轻。结果可见大鼠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了内皮素1的缩血管作用从而改善肝脏的微循环有关,也可能与内皮素1含量的降低减少了白细胞过度聚集活化和减弱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罂粟碱对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期微循环影响的活体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期应用罂粟碱(PAP)对改善及保护肝微循环的效果,并探讨门静脉途径给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PAP3.18mg/kg,对照组NaCl4ml;按misra方法复制肝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模型,恢复再灌注后门静脉置管,分别给于PAP、NaCl.通过倒置显微镜活体观察两组用药前、后肝中央静脉管径、肝窦开放数及其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检测血清SOD、ALT、AST、LDH及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1、热缺血再灌注期肝中央静脉直径较复制模型前变窄(P<0.05)、血流速度减慢(P<0.05),肝窦开放数减少(P<0.01).2、热缺血再灌注期用药后较用药前肝中央静脉直径增宽(P<0.05)、血流速度加快(P<0.01).肝窦开放数增多(P<0.05).3、实验组SOD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ALT、AST、LD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4、光镜检查肝窦扩张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肝细胞浊肿变性及肝细胞坏死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1、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期存在有严重的微循环障碍和再灌注损伤;2、PAP能有效改善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期的微循环障碍,减轻肝组织再灌注损伤;3、活体再灌注期经门静脉途经给药对改善肝微循环效果确切、可行.  相似文献   

11.
中性粒细胞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造成肺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造成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组(I30’+R60'组),缺血60min再灌注60min组(I60’+R60’组),缺血90mib再灌注60min组(I90'+R60’组),缺血120min再灌注60min组(I120’+R60’组),测定各组血浆中肌酐(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含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NE的含量。结果肾脏缺血再灌注(I/R)导致肾脏、肺损伤,中性粒细胞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肾缺血时间延长,再灌注后肾功能严重损害,血浆Cr、BUN含量、肾系数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含量逐渐升高,炎症反应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ALF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破坏程度逐渐加重。病理观察结果显示,肾缺血再灌注(I/R)后,肾组织和肺组织有损伤性改变。结论肾脏I/R损伤可造成肺功能损伤,损伤机制与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引发的非特异性局部或全身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蜂胶水提液改善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蜂胶水提液(WEP)对小肠缺血-再灌注(I-R)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其减轻I-R损伤的机制。方法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I-R和WEP(50、100、200mg/kg)组,以无创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建立小肠I-R损伤模型,于再灌注2h时观测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分别采用Nackel氏分度法和测定小肠湿/干重比来判定肠道出血损伤和水肿情况,常规制备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病理学改变;试剂盒测定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与I—R组比较,WEP组小肠病理变化明显减轻,Nackel氏分度和小肠湿/干重比明显降低(P〈0.01);(2)WEP明显改善肠系膜微循环血流状态,呈剂量依赖性地减轻I—R所致的微静脉血流速度减慢(P〈0.05)和白细胞贴壁黏附(P〈0.01),并上调肠组织SOD活性(P〈0.05),抑制MDA生成(P〈0.05)。结论蜂胶水提液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小肠I—R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内囊出血后大鼠空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探讨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自体尾静脉血注入法建立大鼠急性内囊出血模型,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内囊出血后3、6、12、24h组,每组8只大鼠。运用微循环显微摄像分析系统,计测各组肠系膜微静脉血流量、切变率、白微栓数,并对切变率和白微栓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计测微动脉内轴流和边流的宽度,并计算边流宽度与管径的比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急性内囊出血各时间点肠系膜微静脉血流量明显减少(P〈0.05),脑出血6、12、24h组切变率减小(P〈0.05),而白微栓数增加(P〈0.05),切变率与白微栓数呈明显负相关(r=-0.917,P〈0.05);脑出血6、12、24h组微动脉内边流宽度与管径的比值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小(P〈0.05)。结论急性内囊出血后大鼠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量减少,切变率降低,白微栓数增多,边流宽度与管径的比值减小,这些微循环障碍可进一步导致靶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正常足月妊娠产妇和同期羊水过少产妇胎盘组织及外周血中人类白细胞抗原-G5(HLA-G5)的不同表达,旨在研究该免疫因子在母婴循环中的意义。方法通过流式细胞学技术,选择20例羊水过少产妇及15例同期正常产妇,检测HLA-G5因子在胎盘和外周血组织中的数值的表达,分析其在羊水过少发生中的意义。结果实验组(羊水过少产妇)与对照组(正常产妇)胎盘组织中CD4+HLA-G5+T淋巴细胞分别为0.68±0.32,1.91±1.14(P<0.05),而CD8+HLA-G5+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67.52±15.99,67.52±15.99(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分别对照分析结果均为(P>0.05)。结论 HLA-G5+在胎盘中的低表达可能与羊水过少的发生有关,对母胎液体交换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诱导方法筛选出肥胖易感(OP)大鼠和和肥胖抵抗(OR)大鼠动物模型,分析肥胖大鼠心律失常易感性的发生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喂饲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12周后,筛选出肥胖易感(OP)大鼠,基础组大鼠和肥胖抵抗(OR)大鼠动物模型,各组分别为15只大鼠。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测量体脂肪含量,并收集血清,以检测血脂水平。采用酶法分离心肌细胞,Fluo-3/AM负载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强度([Ca^2+]i)。结果 OP大鼠睾周脂肪、肾周脂肪、网膜脂肪、体脂比[(20.15±3.38)、(8.74±1.66)、(9.23±0.94)、(7.71±0.74)mmol·L^-1]均显著高于基础组大鼠[(8.98±1.19)、(4.70±0.59)、(6.28±0.40)、(4.69±0.37)mmol·L^-1]和OR组大鼠[(6.83±1.05)、(3.35±0.48)、(6.16±0.30)、(4.08±0.22)mmol·L^-1],OP组与基础组和O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1.26±0.04)、(0.58±0.10)、(0.51±0.04)mmol·L^-1]显著高于基础组大鼠[(0.92±0.08)、(0.29±0.03)、(0.31±0.04)mmol·L^-1]和OR组大鼠[(0.81±0.05)、(0.21±0.03)、(0.29±0.02)mmol·L^-1],OP组与基础组和O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组大鼠心室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247.96±20.03)明显高于基础组大鼠(174.25±23.13)和OR组大鼠(145.12±19.11),OP组与基础组和O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大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变化可能是肥胖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观察及评价规律尿激酶封管法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双腔导管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将27倒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留置时间大于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尿激酶封管组、肝素封管组以及尿激酶肝素混合封管组,6个月后观察比较临床各项指标:透析血流量、导管通畅度以及三组单次抽吸导管不畅例次、动静脉反接发生例次及相关护理干预情况。结果:尿激酶封管组的导管通畅度、透析血流量与肝素组此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尿激酶封管组的导管通畅度、透析血流量与肝素尿激酶混合封管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尿激酶组因上机前发生单次抽吸导管不畅或动静脉反接事件时需护理干预例次较肝素组明显减少,较混合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规律性使用尿激酶封管可有效用于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留置患者。  相似文献   

17.
左卡尼汀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肾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左卡尼汀治疗组(n=24),组内再分为假手术组及再灌注1、6、12h组。检测大鼠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和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对照组的BUN、Scr再灌注6h后开始与假手术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和P〈0.01);治疗组再灌注12h的BUN和再灌注6、12h的Scr也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5和P〈0.01),但低于同时点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再灌注12h后SOD活力显著高于(P〈0.01),而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且病理损伤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左卡尼汀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强SOD活性,降低肾脏过氧化程度从而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