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调查输血前给药是否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铜城人民医院329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在输血前使用药物预防的162例输血患者设为药物预防组;输血前不使用药物预防的167例输血患者设为对照组。根据病历记载对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 1329例输血患者共输血1400次,共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27次,其中发热反应22次、过敏反应5次,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药物预防组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为1.51%(10/661),对照组为1.62%(12/739),两组发热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预防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0%(2/661),对照组为0.41%(3/739),过敏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发生输血反应5次,发生率为1.89%,输血前肌内注射异丙嗪发生输血反应6次,发生率为1.76%;输血前未用任何药物(对照组)发生输血反应15次,发生率为2.03%,三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输血前后的体温、脉搏、血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给药无益于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输血前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对肝硬化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泌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9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需输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输血前注射苯海拉明,观察组输血前注射葡萄糖酸钙。比较两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药物安全性。结果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钙症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血前给予肝病患者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可有效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药物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陈婉屏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111-112
目的调查分析造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并寻找其应对措施。方法通过调查本中心血站供应的血制品的临床输血2354例次,分析其中导致NHTR的比例和原因,并从分析结果中寻找其应对措施。结果 2354例次临床输血中共发生NHTR 256例次,NHTR发生率为10.88%。NHTR中发热反应158例次,占NHTR的61.72%,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为6.71%;过敏反应98例次,占NHTR的38.28%,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4.16%。受血者性别、体质、输血次数、血液制品的品种等是影响NHTR的因素(P0.05或P0.01)。结论应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对血制品进行必要的处理,严格规范输血操作,预防和及时处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3):92-95
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结构及其特点,探讨导致临床输血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到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输血且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87例为研究组,分析临床输血反应结构及其特点,随机选择同期到该院输血但未发生输血反应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就两组对应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7例输血不良反应结构为:过敏反应占比50.57%;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比48.27%,输血后紫癜占比1.15%;输注成分以血浆/红细胞搭配输注、血浆、血小板、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列前四位。研究组既往输血史、既往过敏史、IgE含量及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平均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职业结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输血史,既往过敏史、患者血液存在不规则抗体、免疫球蛋白IgE的过表达是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搭配血浆/红细胞、单纯血浆输注及血小板输注是临床输血反应的主要构成;提高对免疫球蛋白IgE的高表达、反复多次输血、免疫性疾病史的患者输血过程的密切监控,或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输血不良反应与患者自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及职业结构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筛查对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输血前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未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其中女性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输血次数低于3次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输血次数超过3次的患者;有妊娠史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妊娠史的患者,比较各值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溶血性输血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输血前对输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有效的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不良输血的安全性,临床意义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成份输血临床输血的不良反应因素。方法本院输血科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所发放的成份血对其中的2283人份成分血和造成的43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对出现不良反应的进行统计,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283人份成分血中,根据临床反馈资料共有43人份出现43例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其中包括21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以及22例过敏反应,分别占48.84%、51.16%;未见有溶血性输血反应出现。在血液制品中,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远高于其余血液制品,紧随其后的则为单采血小板及血浆,亦同样高于余下血液制品,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多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要高于输血次数少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人员应当提高对于血液制品与输血适应证的认识,以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2月29843例输血患者的"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卡"出现的不良反应1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比例进行分析.结果 输血反应发生率约0.63%,均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或变态反应,无输血所致相关传染病及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 输全血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与其他成分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和发热为主.结论 临床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用血,严格遵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注重有多次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以及老年男性患者输血过程的观察,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120例急性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及其预防、处理方式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减少输血反应、有效处理输血反应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各类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情况;比较输血前常规用药是否能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并通过对120例输血反应的处理进行分析,总结较为安全有效的处理方式.结果 总的输血反应率为2.0%,各类血液成分输血反应率有一定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4,P<0.05);输血前用药组与非用药组比较,其输血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X=0.096,0.11,0.015,0.342,P>0.5);地塞米松、冰敷、口服百服宁等对治疗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FNHTR)有效,非那根对治疗FNHTR无效,地塞米松、非那根及扑尔敏等抗组胺药对过敏反应有效.结论 输血前用药预防输血反应的作用不明显;非那根等抗组胺药对治疗FNHTR无效.明确输血反应的种类并对症治疗,是处理输血反应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输血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n=20例)与对照组(n=20例),采用去红细胞悬液输血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输血,采用三洗红细胞输血方式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方式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输血有效率。结果观察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7.78%,总有效次97.78%;对照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71.11%,总有效次数66.67%;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2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洗红细胞输血方式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方式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130-133
目的研究产科手术患者行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其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产科手术需输血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对照组(常规异体输血),每组各15例。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输血前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比容及FI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血前比较,两组输血24 h后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比容及FIB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后组间血液流变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两组PIt值均降低,APTT、PT及ACT时间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后组间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4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能维持产科手术需输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稳定性,与异体输血比较,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储存式自体血回输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储存自体血200 ~ 600 ml,分析采血前、后及输入自体血后患者血常规和血凝分析实验室数据变化情况,统计输血不良反应、节约血量等.结果 采血前后各项血液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回输血后各项指标与手术前比较除血小板、PT、APTT无明显变化(P>0.05),HB、HCT、RBC低于术前(P<0.01),但位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不会造成组织缺氧,避免输异体血率为47.37%(18/38);所有患者在回输血过程中无不良输血反应.结论 储存式自体血回输安全有效,可以部分解决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输血要求,减少异体血输血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输血安全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共3 215例输血患者为试验组,采用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法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以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期间我院3 113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统计输血反应不良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阳性率0.40%,女性阳性率(0.60%,10/1500)为男性(0.17%,3/1715)的3.5倍;女性阳性患者中,孕产妇阳性率(1.14%,8/701)是非孕产妇(0.25%,2/799)的4.5倍;肝胆外科、普外科、肾内科共10例(76.92%,10/13),其他科室3例(23.08%,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9例,发生率为0.93%,试验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3例,发生率为0.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9,P<0.05)。结论:具输血、妊娠病史患者为高危人群,肝胆外科、普外科、肾内科为高危科室,在严格执行不规则抗体检测过程后,临床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压、蛋白尿及肾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姜堰市太宇医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75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给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组],25例给予缬沙坦进行治疗[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组],25例给予贝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用药进行治疗(联合用药组)。对比分析1年内患者的血压、蛋白尿及肾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肾功能、血清钾及舒张压均有所改善,但是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1年后,三组患者的尿蛋白量及收缩压均显著下降(P〈0.05),且联合用药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ACEI组和ARB组(P〈0.01)。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用药相比,联合用药可显著降低收缩压及尿蛋白量,能更有效地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见该法是一种较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7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分组的依据为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其中Ⅰ组(n=31)、Ⅱ组(n=28)、Ⅲ组(n=20)的输血方法分别为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及输血前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及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1)与Ⅰ组及Ⅱ组比较,Ⅲ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的较高(P〈0.05);(2)三组间的输血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后三组患者的Hb、RBC均显著升高,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Ⅰ组比较.Ⅲ组的Hb、RBC、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改善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条件允许时选择红细胞制剂输注联合应用血液置换,能够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袁强 《中国现代医生》2012,(25):155-156
目的探讨献血年龄及环境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站1 141例献血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不同年龄段分组,18~25岁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26~40岁组和41~55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94%,献血屋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献血者年龄和献血环境密切相关,采血前采取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格列美脲治疗,对照组采用格列本脲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PG)、BIM、血脂、血压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50例采用格列美脲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0%(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FBG、2hPBG、BMI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但两组间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的血脂TC、TG、HDL-C、LDL-C指标及血压指标SBP、DBP均变化不明显,两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共计出现低血糖、头痛、腹痛、腹部不适2例,经对症处理后明显好转,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0%(2/50),对照组出现头晕、胃部不适等共8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6.0%(8/50),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或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可明显降低FBG、2hPBG,是一种值得临床推荐的安全、有效、理想的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预存式自体输血在择期手术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对北京某三甲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49例外科手术患者预存式自体血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监测患者采血前后某些指标的变化,并与输异体血患者做对比,分析自体输血的效果.结果 49例预存式自体输血患者采血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且维持在较满意的水平(P〉0.05),与输异体血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估计术中出血量不会太大的择期手术患者,预存式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既减少了输异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又节约了血液资源,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戎世琴 《右江医学》2013,(6):838-840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前采用不规则抗体筛查对安全输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1839例输血患者,以coombs卡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随后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39例患者血清标本中,共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17例(0.92%),其中,男性4例,女性13例;不规则抗体阴性1822例(99.08%),其中,男性1039例,女性783例.对不规则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进行性别比较发现,抗体阳性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χ2=7.698,P=0.006);不规则抗体检测,以Rh血型系统为最多,共检测出8例(47.06%),其次为MNS血型系统,共3例(17.65%);对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进行特异性鉴定发现,特异性抗体15例(88.23%),未确定特异性抗体2例(11.77%).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可防止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对临床输血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合并中重度贫血患者术前预处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子宫肌瘤合并中重度贫血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用药组(61例)和输血组(32例)。给予用药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 mg,每日1次,同时辅助以口服琥珀酸亚铁,待贫血纠正后住院手术治疗;输血组患者未用药,直接输血后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术后发热及切口渗液等情况。结果治疗后,用药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由(78.46±10.09)g/L上升到(104.23±19.7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的血清雌二醇、黄体酮以及促黄体激素水平显著低于输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病率明显高于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5.08%(58/61),显著高于输血组的81.25%(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乏力及眩晕,输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用药组为6.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结论术前短期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及口服补血药可以有效纠正子宫肌瘤合并中重度贫血者的贫血状态,降低医疗费用及手术对患者的损伤,同时节省血源以缓解用血紧张矛盾。  相似文献   

20.
杨鸿发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4):62-63,66
目的:探讨去氨加压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围术期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62例拟行单侧THA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l例。治疗组应用去氨加压素按照0.3μg/kg溶于100ml生理盐水配制,静脉滴注,术前30min应用1次,术后1次/d,连续用2d;对照组仅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失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r)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b、Hct、Pit及AP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术后14d两组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患者获1~3个月随访,仅2例表现为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结论:在THA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去氨加压素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