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关于登革病毒及其感染的研究迄今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reverse genetic8 approache8)对登革病毒进行研究是目前的热点.本文将就近年来反向遗传技术在登革病毒研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登革病毒感染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以了解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的发病机制。方法:用登革病毒Ⅱ型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于感染后6、12、24、48、72、96h,分别收集病毒感染的HUVEC,用RT-PCR检测细胞内前列环素合酶(PGIS) mRNA的水平;分别收集病毒感染的上清液,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PGI2的含量。结果:登革病毒感染可使PGIS mRNA的水平增高,导致HUVEC分泌PGI2的量明显升高。在病毒感染后48、72、96h,与对照组比较HUVEC表达PGISmRNA的水平和HUVEC分泌PGI2的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DV2感染可显著上调HUVEC中PGIS mRNA转录及PGI2的分泌,导致登革病毒所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可能与DHF/DSS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是黄病毒科,黄病毒成员,通过蚊子传播,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病毒感染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几十年来,登革热病例急剧增长,据WHO估计,目前全球2/5的人口受到登革病毒感染的威胁,每年约有0.5亿到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24000人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登革病毒感染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ET1 及PGI2 的影响,以了解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登革病毒Ⅱ型,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 ,于感染后4 、24 、48 、72 及96 小时,分别收集病毒感染上清液,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ET1 及PGI2 的含量。结果 登革病毒感染可使HUVEC分泌ET1 及PGI2 的能力受到明显抑制。在病毒感染早期(4 小时),HUVEC分泌ET1 及PGI2 的能力即受到明显抑制。登革病毒对HUVEC分泌ET1 抑制作用强烈而持久,至感染后96 小时,HUVEC分泌ET1 的能力与未受感染的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然而,登革病毒对HUVEC 分泌PGI2 的抑制作用,可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至感染后96 小时,HUVEC分泌PGI2 的能力已达正常水平。结论 登革病毒感染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活性物质ET1 及PGI2 的功能,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凝血、止血功能障碍。因此,登革病毒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可能是DHFDSS重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C6/36细胞感染登革病毒前后相关表达蛋白的变化情况。方法 分别提取C6/36细胞和登革Ⅱ型病毒感染后的C6/36细胞的可溶性蛋白质,SDS-PAGE凝胶电泳对比分析C6/36细胞感染登革病毒前后电泳图谱的差异;分别以正常C6/36细胞总蛋白质、C6/36细胞感染登革病毒后的SDS-PAGE凝胶图谱中的差异条带蛋白免疫Balb/c小鼠的免疫血清、Santa-Cruz公司登革病毒单抗作一抗,Western-blot鉴定C6/36细胞感染登革病毒前后SDS-PAGE凝胶电泳图中的差异条带。结果 SDS-PAGE凝胶电泳图显示约40 000 Mr和70 000 Mr处,C6/36细胞感染登革病毒后的蛋白条带比正常C6/36细胞的蛋白条带明显粗亮;Western-blot鉴定确认差异条带不是登革病毒在细胞表达的蛋白质,而是C6/36细胞本身表达的蛋白质。感染前后的40 000 Mr和70 000 Mr蛋白条带同源。结论 C6/36细胞感染登革病毒前后分子量为40 000 Mr和70 000 Mr蛋白表达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原核表达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V)的E蛋白结构域Ⅲ直接抑制登革病毒感染及其抗体的中和作用.方法 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1~4型登革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EⅢ).重组蛋白纯化后,进行阻断DV-2感染BHK~21细胞试验.用重组蛋白制备免疫血清,检测抗体中和作用.结果 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了1-4型登革病毒E蛋白结构域埃希菌,4型重组E蛋白结构域Ⅲ均能够阻断2型DV感染,4型重组蛋白的免疫血清均能中和2型DV,但中和抗体效价不同.结论 原核表达的登革病毒结构域Ⅲ可以直接抑制病毒感染,所产生的抗体具有中和作用.直接抑制和中和抗体均对同型病毒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7.
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kocyte antigen G,HLA-G)是机体内重要的免疫耐受分子,具有组织限制性。生理条件下,HLA-G分子限制性分布于免疫豁免组织细胞上,但在病毒感染及肿瘤等病理状态下,HLA-G在相应组织细胞上可获诱导性表达。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型发生改变的一门学科。HLA-G基因诱导性表达和表观遗传因素关系密切,本文就HLA-G抗原调控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登革病毒(DV)感染的发病机制多年来比较公认的是抗体增强病毒感染作用,近年来往意到T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有报道登革病人血清中TNFα水平升高,但TNFα对病毒复制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课题以人单核细胞为登革Ⅱ型病毒(D2V)感染的靶细胞,研究TNFα对D2V复制的影响,进一步探讨TNFα在DV感染中的地位。用D2V和D2V与非中和浓度抗体复合物分别感染人单核细胞,结果表明抗体明显增强D2V的复制(P<0.05)。选择病毒感染的不同环节(吸附前、吸附同时和吸附后).加入1”NFα;作用于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2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type 2,DV2)感染ED25(人肝静脉内皮细胞)诱导细胞凋亡及胞膜死亡受体TRAILR、TNFR、Fas表达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用 DV2感染ED25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ED25细胞感染前、后凋亡变化及胞膜死亡受体TRAILR1-4、TNFR1-2、Fas的表达。结果: 病毒感染后ED25细胞凋亡增加,感染前细胞凋亡数约5.7%±1.2%,而感染后细胞凋亡数约27.3%±1.6%,P<0.05;病毒感染后细胞Fas表达百分比增加,感染前为44.3%±2.2%,而感染后为63.0%±2.3%,P<0.05;而TRAILR1-4、TNFR1-2表达水平甚低,感染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 2型登革病毒感染可以诱导肝静脉内皮细胞ED25细胞凋亡,其中死亡受体Fas表达增高,提示DV2可能通过调节Fas/FasL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登革病毒感染引起肝脏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世界范围内登革热流行区在不断扩大,造成因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住院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加~([1])。研究估计每年约有5840万人感染登革病毒,造成大约10 000人死亡~([2])。据WHO报道,登革病毒感染病例在过去5年内增加了30倍~([3])。登革热病例的快速增长是由于全球运输、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气候变暖促进了伊蚊(登革病毒传播媒介)的传播~([4])。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4),不同血清型之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65%~70%。感染某一种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引起的疾病严重程度不同,从无症状感染至症状较轻的登革热,还有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5])。  相似文献   

11.
喉癌是来源于喉粘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尽管临床应用喉癌分子标记物筛查已取得重要进展,但迄今特异性标记物在喉癌筛查及随访治疗方面仍差强人意.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领域方兴未艾.表观遗传学改变涉及基因失调,主要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包括DNA甲基化失衡,组蛋白修饰和smallRNA失调.总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已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分子特征,而基于具体的表观遗传学模式,可确定癌症的行为和特征.本文综述了喉癌的表观遗传学改变,这对于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喉癌在表观遗传学水平上的发生和发展,促进相关成果临床应用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登革病毒(DENV2)感染能否诱导RAW264.7细胞凋亡,并初步探讨凋亡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用DENV2感染RAW264.7细胞,MTT检测细胞活性,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核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3和caspase-8活化片段的变化,比色法检测caspase-9活性变化,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Z-VAD-FMK抑制细胞凋亡后以TCID50检测感染细胞上清病毒滴度。结果:DENV2感染RAW264.7细胞24 h、36 h及48 h后细胞活性受到抑制,免疫荧光检测有核固缩现象,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病毒感染诱导了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活化caspase-3和caspase-8的表达增加,caspase-9活性也增加,JC-1染色发现病毒感染诱导RAW264.7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用Z-VAD-FMK抑制凋亡后感染细胞上清病毒滴度增加。结论:登革病毒感染可以通过内、外源性途径诱导RAW264.7细胞发生凋亡;凋亡发生抑制了病毒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登革病毒对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登革病毒感染对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几种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用登革病毒Ⅱ型(DV-2)及LPS单独作用或联合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于作用后4,24,48,72和96小时分别收集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GM-CSF,IL-6和TNFα的含量。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处理。结果DV-2感染能使HUVEC分泌GM-CSF和IL-6的能力增强。病毒感染后4小时,GM-CSF和IL-6的水平开始升高,并分别于感染后72和24小时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然而,DV-2感染并不能提高HUVEC分泌TNFα的能力。LPS单独作用或DV-2与LPS联合作用均可提高HUVEC分泌GM-CSF和IL-6的能力,但对分泌TNFα的能力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登革病毒感染能提高HUVEC分泌GM-CSF和IL-6的能力。细胞因子在登革病毒的致病与免疫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C6/36细胞感染登革Ⅱ型病毒后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C6/36细胞感染登革Ⅱ型病毒24h后,用DDRT-PCR对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2条表达有变化的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1条为感染后表达量增加的基因片段,1条为感染后表达量减少的基因片段,通过GenBank查询尚未发现同源序列.这一发现对于阐明登革病毒和其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探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机制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薛京伦主编的《表观遗传学原理、技术与实践》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6开、精装本,定价:65元。本书主要阐述了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表观遗传现象以及其分子机制,并对表观遗传学在生物医学中的运用及从事表观遗传研究常用的技术做了广泛而系统的介绍。全书共分2  相似文献   

16.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部分,同组蛋白修饰相互作用,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调控基因表达.在哺乳类细胞或人体细胞中,DNA甲基化与细胞的增殖、衰老、癌变等生命现象有着重大关系.以DNA甲基化作为切入点,总结近年来关于饮食化合物对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新进展,并阐述抑制DNA甲基化或组蛋白去乙酰化的作用来发挥其对肿瘤的化学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es)的主要媒介,通过一次感染血餐,登革病毒被蚊摄取,病毒首先感染蚊中肠组织,病毒越过蚊中肠到达蚊其它组织,包括涎腺。当感染病毒的蚊再次叮吸另一健康人血时,将涎腺中病毒传播给下一个人。蚊利用它的天然免疫系统抗登革病毒而使其“不发病”,并能生存传播这种病毒。蚊抗登革病毒天然免疫主要涉及血细胞、Toll、JAK—STAT、RNAi通道等。本文就蚊抗登革病毒天然免疫效应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固相酶联免疫测定(ELISA)法检测NS1抗原在登革病毒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登革病毒感染早期患者血清171份,非登革病毒感染发热患者血清11份,正常人血清10份,采用ELISA法检测全部192份血清的登革病毒NS1抗原和IgM抗体;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T-PCR-RFLP)技术对发病5 d内的125份血清进行扩增和鉴定分型;并采用C6/36细胞微量培养法对发病第1、2天的41份血清进行登革病毒分离培养。结果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2 d内、3~5 d以及6~10 d血清NS1抗原的检出率分别是92.7%(38/41)、83.3%(70/84)、10.9%(5/46);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是2.4%(1/41)、51.2%(43/84)、97.8%(45/46);非登革病毒感染的发热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有1例疟疾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抗体呈阳性,NS1抗原无一例阳性。RT-PCR在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第1、2天和3~5天的检出率分别是85.4%(35/41)、83.3%(70/84);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第1、2天血清的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率分别是80.0%(16/20)、38.1%(8/21),总分离率58.5%(24/41);RT-PCR-RFLP分型鉴定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均证实2006年广州流行株为登革Ⅰ型病毒。结论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操作技术成熟,且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对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疫情的早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疼痛的定义是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1],是人体第五大生命特征。一方面,疼痛可以作为一种警戒信号,提示机体可能发生组织损伤,继而引发机体一系列防御反应,是生命的重要保护功能;另一方面,若疼痛长期持续便对机体构成难以忍受的折磨,无论是躯体感觉还是精神状态,最终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表观遗传学是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逆、可遗传性修饰,这种修饰可以改变基因活性,调控基因表达,影响个体发育和表型。其主要内容为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2,3]。近些年来,关于疼痛发生发展和维持的机制研究越来越多,随着表观遗传学飞速发展,疼痛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也逐步深入,本文对疼痛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先天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在活产婴儿中的总体发病率为0.8%~[1],居非感染原因死亡率第1位。先心病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遗产因素、环境因素单独或者共同作用导致的。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先心病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表观遗传学是指在DNA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可决定基因表达与否并可稳定遗传下去的调控方式,包括DNA甲基化、非编码RNA、基因组印记、染色质组蛋白修饰等。DNA甲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