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通过传统开腹手术对照,研究腹腔镜治疗胃癌的效果。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86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分别进行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肠管长度、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开腹组,而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开腹组;腹腔镜组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开腹组;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4.0%和23.3%(P0.05)。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淋巴结清除数目和肠管切除长度没有显著性差别。结论:腹腔镜直肠根治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确切,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术后并发症及恢复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与开腹D2根治术两种术式中对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肿瘤科2013年3月—2016年3月行根治术的9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腹腔镜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32~56岁;开腹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33~56岁;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和开腹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排气、恢复进食和住院时间。结果 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别为(19.32±1.42)枚和(20.01±3.22)枚,第一站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15.82±8.23)枚和(16.93±9.12)枚,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4.83±0.23)枚和(4.92±0.63)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两种术式的腹腔淋巴结清扫效果基本无差异;但腹腔镜辅助手术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胃癌患者临床应激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96例胃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48例;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6个月并发症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比较术前及术后1 d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优于开腹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清扫淋巴结数目少于开腹组,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 d腹腔镜组患者的WBC、CRP、TNF-α、IL-6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22.8%,低于开腹组的5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在减少住院时间及术中失血量的同时,还能降低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护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护理的角度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优劣.方法 我科于2006年11月~2007年9月将同期救治的远端胃癌需手术治疗病人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对两组手术病人术后的直接护理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疼痛药物的使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每天所需的直接护理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比开腹组少;腹腔镜组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以及进食时间少于开腹组;术后腹腔镜组运用止痛药物的例数比开腹组少;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结论 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相比较,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63例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44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163例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为腹腔镜组,181例行开腹根治术为开腹组,比较2组患者的短期手术疗效、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穿刺口和切口的种植转移率、远期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缘情况、清除淋巴结数、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局部复发率、种植转移率、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腹腔镜治疗组优于开腹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具有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其短期和长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可广泛应用于结肠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6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68例,开腹组94例.结果 2组患者的保肛率、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的手术时间、标本的大小、距下切缘距离、淋巴结数目等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具有出血量较少、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恢复效果好、疼痛较轻、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宫颈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术后生活质量等。方法 选择湖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2014年5月~2016年12月因宫颈癌行手术的患者20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各100例。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FACT-G评分。结果 腹腔镜组前50例手术时间为(280.0±32.5)min,长于开腹组的(190.0±23.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中按照时间顺序后50例手术时间为(200.0±22.6)min,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出血量(125.3±48.2)ml,少于开腹组的(230.0±70.2)ml,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腹腔镜组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损伤、切口愈合不良、淋巴囊肿发生率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尿潴留发生率为35.00%,高于开腹组的1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48 h疼痛评分、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及术后FACT-G评分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宫颈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胃癌根治术的经验,评价其手术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手术治疗的25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机器人手术126例,腹腔镜手术1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短期疗效。结果: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少、淋巴结清扫数目多、手术时间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17.2(3~30)个月,机器人组复发转移10例,死亡3例;腹腔镜组复发转移12例,死亡2例。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可在微创条件下实现胃癌的标准D2根治术,手术操作安全,临床效果确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腹腔镜与传统开放近端胃癌根治术的近端胃癌根治术的研究比较的优点和缺点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2年1月~2014年1月已与89例需手术治疗的近端胃癌的标准治疗的患者,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随机分为腹腔镜治疗组(病例组)与传统手术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手术治疗记录分析(手术时间,术中情况,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术后恢复(使用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镇痛和最高温度),T淋巴细胞和外周血NK细胞活性,术后1年生存率和肿瘤复发,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组手术时间(236.2±43.5)min长于对照组(201.2±33.5)min(<0.05),病例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术后卧床时间,温度,T淋巴细胞活性及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0.05),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和肿瘤复发无显著性差异(跃0.05)。结论腹腔镜胃近端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微创,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和开腹胃癌D2根治术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开腹组采用开腹D2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CRP、IL-6、TNF-α及IL-10水平。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少于开腹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 CRP、IL-6、TNF-α及IL-10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CRP、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IL-10水平高于开腹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较开腹胃癌D2根治术炎症反应轻,创伤小,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的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疗效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5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以近似1:1原则分成2组,腹部无辅助切口经直肠拉出标本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natural orifice tm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胸前外小切口在下段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78例食管下段癌和贲门癌随机分为两组,均行手术治疗,实验组90例采用左胸前外小切口,对照组88例采用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除数、术后并发症、切除率和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中淋巴结清除数、肿瘤切除率和复发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左胸前外小切口食管癌手术治疗下段食管癌和贲门癌,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疗效好,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手术切口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解剖定位标志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意义,以及利用解剖定位标志在腹腔镜下实施胃癌根治术的正确方法和技巧。方法:通过对6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模拟手术及解剖,观察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可供利用的镜下解剖学定位标志;对20例病人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结果:解剖观察发现,胰腺、结肠中血管、胃左血管、肝胰襞位置恒定而突出,在腔镜下易于识别,可作为腹腔镜下手术的定位标志。20例在腹腔镜下完成D2根治手术,手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为11—32个。结论:借助于镜下可利用的解剖定位标志进行胃癌根治手术,可引导手术在正确的位置和层面进行解剖分离,更符合安全性的原则和肿瘤根治的规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MI)对胃癌患者腹腔镜术式选择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115例,根据患者BMI分为体型肥胖组(BMI>25 kg/m2,35例)和正常组(BMI 18.5~25.0 kg/m2,45例)、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35例),其中肥胖组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LADG)15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LAPG)10例,全胃切除术(LATG)10例;正常组患者采用LADG术14例,LAPG术20例,LATG术11例;低体质量组采用LADG术10例,LAPG术15例,LATG术10例。观察3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肥胖组手术时间较正常组、低体质量组明显延长,术中出血量较正常组、低体质量组增加,淋巴结清扫总数较正常组、低体质量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术后住院时间较正常组、低体质量组显著延长(P<0.05)。正常组、低体质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肿瘤直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BMI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LADG、LAPG和LATG根治术治疗,其中体型肥胖组患者较正常组、低体质量组手术时间长,术后恢复时间长,但并不影响术后并发症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清扫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确诊为进展期近端胃癌的6例患者资料,采取保脾脾门淋巴清扫的D2淋巴结清扫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脾门淋巴结数目,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术中出血量50~250 mL,平均120 mL;术后脾门淋巴结清扫数目3~9个,平均5个。术后有1例出现淋巴漏并发症,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个月至1年,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在进展期近端胃癌D2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脾脏同时可以安全彻底地清除脾门淋巴结。  相似文献   

16.
张磊  张学军 《医学信息》2019,(2):118-120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21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与20例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患者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及其他相关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D组与OPD组重症监护时间[(9.32±2.11)d vs(7.34±3.51)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胰腺为中心的远端胃癌D2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路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确诊为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26例,采取以胰腺为中心的D2淋巴结清扫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数量、淋巴结数目,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6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术中出血量50~200mL,平均110mL;术后淋巴结清扫数目16~35个,平均26个。术后有1例出现腹腔出血并发症,1例出现淋巴漏并发症,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个月至1年,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以胰腺为中心的远端胃癌D2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高国栋 《医学信息》2019,(3):121-122
目的 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行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24例乳糜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行开放手术肾蒂淋巴管结扎术,观察组采用后腹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1%、复发率为0,均低于对照组的11.29%、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腹腔镜行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D2根治术后早期复发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胃癌早期复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胃癌D2根治术后在2012年1月~2016年1月复发的178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按复发时间分为早期复发(≤2年)组119例和晚期复发(>2年)组59例,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复发时间下的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等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早期复发组平均无病生存期为(11.72±5.85)个月,晚期复发组平均无病生存期为(31.00±7.6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手术类型、原发肿瘤直径、肿瘤Borrmann分型、原发组织分化、原发T分期、原发N分期、受检淋巴结个数、原发淋巴结转移率、原发手术切缘、原发脉管有无癌栓、有无癌结节、术后至第一次化疗时间、术后有无4~6周铂类联合氟尿嘧啶化疗、复发形式及无病生存期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手术类型、受检淋巴结个数、原发脉管有无癌栓、N分期及术后至第一次化疗时间是胃癌复发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 手术类型、受检淋巴结个数及术后至第一次化疗时间是影响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时间的独立保护因素。N分期及脉管有癌栓是胃癌D2根治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