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编码X蛋白(HBX)对肝脏卵圆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中核心元件Smad2、Smad3、Smad4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稳定转染HBX基因的大鼠卵圆细胞株HBX-EGFP-LE/6作为实验组,转染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空载体的大鼠卵圆细胞株EGFP-LE/6,大鼠卵圆细胞株LE/6作为对照组。Real-time聚合酶链反应(PCR)与Western blot分别检测3种细胞株中Smad2、Smad3、Smad4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对照组Smad3的mRNA表达量分别是实验组的(4.56±0.79)倍和(4.14±0.3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Smad4的mRNA表达量分别是实验组的(1.41±0.04)倍和(1.63±0.4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Smad3蛋白表达水平有一定程度降低。结论 HBX可以在卵圆细胞中影响TGF-β/Smad信号通路中的核心元件Smad3的转录及蛋白合成,对Smad4的转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Fang CH  Chen TJ  Liu S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1):1501-1504
目的利用Y染色体细胞的特异性来研究肝脏卵圆细胞分化为肝癌细胞的直接证据,从而为卵圆细胞源性的研究及将来卵圆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喂含0.06%的3-甲基4-二甲基偶氮苯(DAB)的饲料4周,建立动物模型。将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接种提取的雄性Wistar大鼠卵圆细胞悬液,连续喂含DAB的饲料14周。实验组肝脏包膜下接种悬液,连续喂DAB饲料14周,以促进肝肿瘤的生成。设计引物片断,14周后提取两组大鼠肝肿瘤组织的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对产物进行电泳分析。结果14周后40只雌性大鼠均见肝脏肿瘤生成,实验组电泳后均见与设计片断长度相符的电泳阳性条带,对照组则未见阳性条带。结论大鼠的卵圆细胞可分化为肝癌细胞,为卵圆细胞源性肝癌细胞的假说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诱导肝卵圆细胞(WB-F344)上皮-间质转化(EMT)和促使其迁移能力增强的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肝卵圆细胞的干细胞标志物.应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TSA、NaBu)处理肝卵圆细胞,诱导EMT,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划痕试验观察肝卵圆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荧光定量PCR检测肝卵圆细胞上皮和间质Marker变化及EMT关键转录因子Snail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检测Snail入核情况.siRNA干扰Snail后,Western blot检测EMT Marker的变化,并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在培养过程中肝卵圆细胞干细胞性能未发生改变.HDACi可以诱导WB-F344细胞的EMT,包括形态改变、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下调和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上调.HDACi可以促进EMT的关键转录因子Snail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增加,以及促进其核转录.siRNA干扰Snail可以抑制HDACi诱导肝卵圆细胞EMT过程.划痕试验显示HDACi可以提高肝卵圆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通过促进snail表达和入核来诱导肝卵圆细胞EMT,提高其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4.
肝卵圆细胞来源分化增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卵圆细胞为肝内一种祖细胞,在肝细胞严重受损或分裂增生受抑制时可向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分化,是一种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祖细胞。卵圆细胞的分化增殖受多种因素调控.新近研究认为SDF-1-CXCR4生物学轴在卵圆细胞增殖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肝癌的发生与卵圆细胞的分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卵圆细胞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使其可能成为旰脏细胞移植的重要细胞来源,在治疗终末期肝病、生物人工肝及基因治疗的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卵圆细胞参与实验性肝癌形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Gong JQ  Fang CH  Li Y  Tian FZ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5):291-295
目的探讨卵圆细胞在肝组织内的起源及其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关系。方法清洁型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和实验组(40只),各组于开始制造肝癌模型后的不同时段取肝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病理和C-kit、PCN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正常组大鼠肝脏表面光滑,组织学形态正常,偶见C-kit和PCNA阳性细胞;实验组于肝脏染毒的第2周,首先于汇管区发现卵圆细胞沿胆管上皮依次排列增生,这些卵圆细胞呈C-kit和PCNA阳性表达。随着染毒加重,卵圆细胞以汇管区为中心向肝小叶穿插生长。肝癌形成时,癌结节内外均见有卵圆细胞聚集,此期c-kit阳性细胞仍以汇管区为主,而PCNA阳性细胞遍布癌结节内外。结论卵圆细胞起源于汇管区的胆管上皮;卵圆细胞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大鼠肝卵圆细胞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卵圆细胞等肝干细胞有可能在肝衰竭及遗传性肝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1 ] 。我们在已建立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基础上 ,对大鼠肝卵圆细胞的形态学参数及细胞表型等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大鼠模型建立 :按照我们建立和改进的方案[2 ] ,选择体重 15 0 g左右的雄性Wistar大鼠 (第三军医大学动物研究所提供 ) ,2~ 3个月龄 ,实验前单只分笼饲养 1周以上。实验大鼠通过胃管灌喂2 乙酰氨基芴 (AAF ,Sigma公司产品 ) ,每天 1次 ,连续 4d ,第 5天在戊巴比妥全身麻醉下行 2 3肝切除 (手术当日不灌喂AAF)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iR-21在缺血缺氧诱导的大鼠肝卵圆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肝卵圆细胞,慢病毒转染肝卵圆细胞构建稳定的细胞株,分别提取各组细胞RNA逆转录后行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miR-21的表达,以转染好的稳定的细胞建立缺血缺氧模型,共分为3组:miR-21空载体慢病毒转染HOC自噬组,miR-21增强慢病毒载体转染HOC自噬组,miR-21-inhibition慢病毒载体转染HOC自噬组。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应用丹(磺)酰戊二胺(Monodansylcadaverine,MDC)染色荧光定位法、观察各组细胞的自噬;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LC3-Ⅱ/Ⅰ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载体组比,增强组miR-21基因水平表达增强,而MDC染色减弱(自噬减少),蛋白LC3-Ⅱ/LC3-Ⅰ的比值减少;而抑制组miR-21基因水平表达减少,MDC染色增强(自噬增强),蛋白LC3-Ⅱ/LC3-Ⅰ的比值增多。结论抑制miR-21过表达可以增强缺血缺氧引起的肝卵圆细胞的自噬,有利于肝卵圆细胞在缺血缺氧微环境中稳定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的存活。  相似文献   

8.
大鼠肝卵圆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干细胞标志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简单易行的成体大鼠肝卵圆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干细胞鉴定方法。方法采用2-乙酰氨基芴/部分肝切除术刺激建立成体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于肝切除术后第12d切取剩余肝脏,使用胶原酶Ⅳ消化分离和Percoll梯度离心纯化肝卵圆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和RT-PCR分析法检测肝卵圆细胞标志物mRNA表达。结果分离得到的肝卵圆细胞存活率达到90%,经c-kit免疫荧光显色,PCR分析显示有CK19和白蛋白mRNA表达。生长因子诱导下有向胆管细胞和肝细胞分化的特性。结论简单易行的肝卵圆细胞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和肝卵圆细胞成功培养,为进一步研究肝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与肝癌的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再生中肝脏胞外基质成分与卵圆细胞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双标的方法动态观察大鼠卵圆细胞增殖模型中肝脏胞外基质成分(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的定位及与卵圆细胞的关系. 结果 肝部分切除后第2天,卵圆细胞开始向门静脉周围区域增殖.层粘连蛋白主要出现在门静脉周围的肝窦状隙内,纤维连接蛋白在整个肝小叶内表达显著增加.术后第4~9天,卵圆细胞进一步向肝实质内增殖,门静脉周围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增加,中央静脉周围表达减少.层粘连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与卵圆细胞关系紧密.术后第12~15天,随着卵圆细胞分化为小肝细胞结节,大多数层粘连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位于结节周边,少数出现在结节内.第18天以后,正常的肝小叶结构开始恢复.结论 卵圆细胞与肝脏胞外基质成分存在紧密联系;局部肝脏微环境可能通过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卵圆细胞介导的肝再生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 探讨microRNA-21(miR-21)在TGF-β1引起的肝卵圆细胞(hepatic oval cell,HOC)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肝卵圆细胞,用10 ng/mL TGF-β1刺激HOC 1、3、5、7 d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情况;用10 ng/mL TGF-β1刺激HOC 5 d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1的表达情况;分别用miR-21增强和抑制慢病毒转染HOC构建稳定的细胞株,PCR检测miR-21的表达情况;接着用TGF-β1刺激miR-21抑制慢病毒转染的HOC 5 d,Western blotting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用miR-21增强慢病毒转染HOC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结果 TGF-β1刺激HOC 1、3、5、7 d后,E-cadherin逐渐减低,N-cadherin和Vimentin逐渐升高。TGF-β1刺激HOC 5 d后miR-21的表达增强了4.32倍。分别用增强和抑制慢病毒转染HOC后,miR-21的表达增强了3.82倍和抑制了0.22倍。下调miR-21表达后,TGF-β1致HOC的EMT作用减弱。miR-21过表达后,HOC发生了EMT。结论 抑制miR-21的表达可以减少TGF-β1引起的HOC的EMT作用,从而减轻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
HBx基因大鼠卵圆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构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HBx,建市稳定、高效表达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的大鼠卵圆细胞株,以便进一步研究HBx基因和卵圆细胞在肝癌发牛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用PCR方法从质粒pcDNA3.1-HBx中扩增含Kpn Ⅰ和Hind Ⅲ酶切位点的HBx基因序列.对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NI)及扩增的HBx目的 基因片段进行双酶切,纯化后用连接酶连接得到重组体pEGFP-HBx,将其转化大肠杆菌DHSα,抗生素筛选培养得到阳性克降,提取质粒后用双酶切和基因测序进行鉴定.通过脂质体介导将质粒pEGFP-HBx转染到大鼠卵圆细胞株(LE/6)中,经G418筛选,尤限传代后得到稳定表达EGFP-HBx融合蛋白的细胞株.分别采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细胞株中HBx基凶的表达情况.结果 双酶切及基因测序结果均显示构建的pEGFP-HBx质粒中含有完整的HBx基因片段.将得到的抗性细胞株培养传代20次后仍表达强的荧光;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均发现HBx基因在抗性细胞(LE/6)中得到了稳定转录和翻译.结论 已成功构建带HBx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HBx,获得了稳定、高效表达EGFP-HBx融合蛋白的大鼠卵圆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HBx基凶和卵圆细胞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发的疗效。方法:35例HBV相关疾病病人接受肝移植后使用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复发,同时监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血清HBV鄄DNA、YMDD区变异及肝活检组织乙型肝炎标记物免疫组化。结果:本组病例平均获随访557d,结果5例(14.3%)出现了HBV复发:复发病例中2例HBV鄄DNA阳性,无YMDD变异。病人术前HBeAg状态与肝移植术后HBV复发间无明显相关(P>0.05),而术前HBV鄄DNA阳性的病人术后HBV复发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拉米夫啶联合小剂量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复发的近期疗效较为肯定。术前HBV鄄DNA状态是影响术后HBV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所致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前、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含量,探讨HBV再感染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275例乙型肝炎所致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前以及肝移植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血清HBVDNA含量,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结果 275例血清标本中,术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为阳性;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抗-HBc阳性者的血清HBVDNA均为阳性;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及抗-HBc阳性者73.8%的血清HBV DNA阳性;HBsAg及抗-HBc阳性者67.6%的血清HBVDNA阳性。术后1周患者的HBsAg及HBVDNA均为阴性。术后1个月,69例HBsAg转为阳性,其中48例(69.6%)HBVDNA为阳性。术后3个月,137例HBsAg为阳性,其中104例(75.9%)HBVDNA为阳性。结论 乙型肝炎所致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HBV的再感染率较高,应用FQPCR检测HBVDNA含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体内HBV的复制情况,可与HBV标志物检测互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对肾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方法 HBV和(或)HCV感染肾移植受者110例(感染组),其中HBV感染受者56例、HCV感染受者52例,HBV与HCV合并感染2例。非HBV与非HCV感染受者694例(非感染组)。感染组受者术前有病毒复制者予积极治疗,研究早期肝功能正常者可接受肾移植,后期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要求连续3~6个月HBV脱氧核糖核酸(DNA)0copy/ml,HCV核糖核酸(RNA)0copy/ml方可接受肾移植。术后定期检测HBV与HCV,定期检测感染组受者HBVDNA滴度、HCVRNA滴度。发现HBV复制,选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酌情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分别比较两组术后1、3、5年人、肾存活率,比较两组的肝功能衰竭病死率。结果非感染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1年94.2%、91.4%,3年为86.4%、85.2%,5年为82.7%、78.9%;感染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1年90.2%、88.1%,3年为88.9%、86.2%,5年为81.5%、76.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感染组中14例(12.7%)死于肝功能衰竭,其中10例为HBV感染者,非感染组受者无1例死于肝衰竭。感染组术后肝衰竭病死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2.7%、0,P<0.05)。结论受者术前HBV和(或)HCV感染会明显增加肾移植术后肝衰竭死亡危险。患者术前处于病毒复制期应予积极治疗,在肝炎病毒停止复制6个月后再考虑肾移植。长期随访中应定期复查HBV与HCV感染指标,早确诊、早治疗,并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  相似文献   

15.
Qu ZL  Zou SQ  Wang X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0):1254-1257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X(HBx)基因转染对胆管癌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影响,阐明HBx基因调节hTERT基因转录表达在胆管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体外培养胆管癌细胞QBC939,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含HBx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到胆管癌细胞中;转染36h后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表达判定转染成功率,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收集细胞提取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转染后细胞内hTERT mRNA的表达变化,并通过细胞免疫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了解转染后胆管癌细胞内有无HBx蛋白的表达。结果转染含HBx基因表达载体和空载体的QBC939转染率为29.6%;转染HBx基因后hTERT mRNA表达量比未经转染或转染空载体的hTERT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细胞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也证实只在转染了HBx基因的胆管癌细胞有HBx蛋白表达。结论HBx基因转染能上调胆管癌细胞hTERT mRNA的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HBx)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71例肝外胆管癌和39例癌旁胆管组织中的HBx表达进行检测。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71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HBx表达阳性率为75%(53/71);而39例癌旁胆管组织中的HBx表达阳性率仅为26%(10/39),且阳性信号全部见于伴有不典型增生的胆管上皮细胞内,统计学分析显示胆管癌组织中HBx表达和分布与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结论 肝外胆管癌组织中有HBx的高表达,后者极有可能参与胆管癌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预防和早期诊断肝移植患者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和乙型肝炎(乙肝)的复发,以及探讨肝炎复发后的进一步治疗。方法 肝移植患者术后常规采用拉米夫定预防HBV再感染,同时监测肝功能、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血清HBV-DNA、肝活检组织乙型肝炎标记物免疫组化。结果 4例患者出现HBV再感染,其中2例表现为复发的乙型肝炎,经治疗后,2例复发的乙肝患者1例继续发展成为慢必 症肝炎,1例好转。结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相关性混合型肝癌(CHC)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的CEUS表现。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乙型肝炎相关性CHC患者31例及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31例,比较其CEUS表现。结果乙型肝炎相关性CHC及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均以动脉期高增强,门静脉期/延迟期消退为低增强为主,两者间各期增强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灶最大径≤3.0cm时,乙型肝炎相关性CHC与乙型肝炎相关性HCC多为均匀增强(P=1.000);病灶最大径3.0cm,乙型肝炎相关性CHC以不均匀增强或周边不规则带状增强为主,而乙型肝炎相关性HCC以不均匀增强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病灶3.0cm时,乙型肝炎相关性CHC的增强模式具有相对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了评价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HBV、HCV)感染状态及对临床情况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2例血透患者应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抗-HCV和HCVRNA,采用斑点杂交法和固相放免法检测HBV标志,并检测肝功能和血浆蛋白电泳。结果62例患者中,抗-HCVIgM阳性27例(43.6%),抗-HCVIgG阳性29例(46.8%),HCVRNA阳性34例(54.8%),三项任一项阳性37例(59.7%),5例(8.1%)HBsAg阳性,其中HBeAg和HBVDNA阳性3例。结论向透患者中HCV感染严重,临床情况及预后差,检测血浆蛋白和电泳较肝功能酶学能更好地作为肝炎诊断和反映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