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5.12"地震救援武警官兵急性应激阶段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123例武警官兵进行调查。结果:创伤性事件暴露的第1个月(即急性应激阶段),武警官兵PTSD症状的发生率为9‰,高于军队日常状态下PTSD发生率(4.9‰),且创伤性事件3~6个月后才为PTSD高发期;抑郁发生率为32.5%,焦虑发生率为6.1%,抑郁及焦虑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急性应激阶段参与救援的武警官兵PTSD症状高于军队日常状态下PTSD发生率,且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明显,应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2.
战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与发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就像一只惊恐失措的兔子",出现忘不了当时情景、不断闪回、高度焦虑、回避相关任何场景等症状.  相似文献   

3.
对36例地震伤员按年龄分为儿童组、成年组和老年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以评估伤员是否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出院时伤员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明显缓解,未发生明显的PTSD。心理护理能改善地震伤员心理应激能力及创伤后的负面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4.
孙文生 《西南军医》2007,9(6):39-40
目的研究特大车祸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临床特征和心身健康状况。方法随访调查经历特大车祸遇难者及家属,了解其神经生理心理学变化,并与周围人群作对照。结果重大车祸导致PTSD发生率高,女性高于男性;PTSD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阴D评分及海马体积等均发生持久改变。结论PTSD对人体造成神经生理心理等多方面损害,对特大车祸经历者和遇难家属,尤其是女性,应积极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巍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8):1196-1199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PTSD)是指由异乎寻常的痛苦事件所引发的延迟出现并持久存在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创伤事件再体验、情感麻木与回避行为、警觉过强等。文献报道PTSD的发病率高达20%,约1/3患者终生不愈,1/2以上患者常伴有物质滥用和其他精  相似文献   

6.
董燕  齐建林  杨征  郭琳  黄战锋 《人民军医》2010,(11):825-827
目的:调查了解参加四川汶川地震男性救援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病率及其症状表现。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1590例男性救援者分为PTSD组69例和非PTSD组1521例,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PLC-C)调查,比较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结果,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SD危险因素。结果:四川汶川地震男性救援者的PTSD患病率为4%左右。PTSD患者与其他男性救援者SDS和SAS分值分别为(60.54±8.26)、(45.15±9.99)和(54.75±12.94)、(38.19±7.25),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运送炸药、排除危房和SDS3个预测因素。结论:四川汶川抗震救灾6个月后男性救援者的PTSD患病率显著低于其他人群,且与执行运送炸药、排除危房以及抑郁情绪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治疗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Myers等成立了4个处理"炮弹休克"小组,结果是使因精神障碍士兵重返战斗岗位率由原来的50%上升到90%.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救援人员灾后半年应激相关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参加汶川地震一线救援的1024名军校学员于震后半年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筛查量表(PCL-C)、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编救援经历调查问卷进行心理状况评估,以169名在校留守军校学员作为对照。结果救灾学员初筛PCL-C总分≥38分者21例(2.05%),最显著的3种症状为想起此事内心非常痛苦(50.30%)、脑子里无法摆脱灾害发生时的情景(36.00%)、注意力难集中(30.70%)。抑郁指数≥0.5者140例(13.67%),SAS总分≥50者26例(2.54%);救援组SAS、SDS评分均显著高于留守组(P〈0.05)。经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救灾中处理过遗体、灾区生活适应不良、救灾前身体状况差、对自己在救援中的表现不满意、既往创伤经历、性格内向、救灾中经历过危险事件等7个变量。结论参加过抗震救灾的军校学员半年后仍然存在抑郁,焦虑和PTSD症状,提示:对救援人员经历应激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仍需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少数具有相对明确病因的精神障碍之一,运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PTSD患者进行研究,可以观察到在海马、前扣带回、杏仁核、额叶和颞叶等部位的fMRI信号改变,进而揭示PTSD的发生、发展的神经生物学特点。1PTSD的流行病学PTSD是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心理反应,对该病的认识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直到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才首次有了PTSD的诊断标准。PTSD是指个体在经历痛苦、恐惧和无助等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云南昭通地震救援军队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状况及对睡眠影响。方法以云南昭通地震后3个月抽取参与云南昭通地震救援的57名军队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PCL-C)、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CSQ)、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7名军队救援医护人员PCL-C量表结果显示,11名得分为50~85分,表明有较明显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诊断为PTSD。对照组为PCL-C量表PTSD筛查阴性的46名军队医护人员,军队救援医务人员中PTSD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TSD组中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症状、忧郁、焦虑3个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D组中艾森克个性问卷神经质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D组心理干预后PCL-C得分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参与地震救援的军队医务人员易出现PTSD症状,而PTSD加重了医务人员睡眠障碍的发生,通过及时的心理及药物治疗后,PTSD症状可缓解。  相似文献   

11.
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后应激障碍指个体在遭受强烈的身体和精神创伤后出现行为和精神异常的一种疾病.其三大核心症状为:创伤事件再体验、警觉性增高以及回避、麻木.本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概况、流行病学、致病机制、生物标记物及其预警诊断、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战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危机干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国外研究[1],60.7%男性和51.2%女性一生中会遭遇强烈的创伤事件,创伤事件后10%~15%的人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诊断,不符合其他疾病诊断,但具有PTSD症状的人数比例更高.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预防疾病、缓解症状、减少共病、阻止迁延.对PTSD的治疗与干预的主要目标是减轻疾病的症状,缩短疾病的自然进程,减轻患者痛苦体验,预防和阻止并发症的发生.目前的研究表明,PTSD的危机干预效果不肯定,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有:(1)医师缺乏PTSD危机干预的经验,即干预技术不成熟,对不同的精神创伤选择的干预措施不恰当;(2)对PTSD干预的效果评定不全面,PTSD存在共病问题,评定不应局限于PTSD的特征性症状的消失或减少;(3)心理治疗受治疗关系的影响而效果不同;(4)有待于研究新的更有效的干预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参加"5.12"汶川地震一线救援的军校学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地震后6个月,对1024名军校学员的救援经历、急性应激状况(采用SRQ-20)进行回顾性调查,完成PTSD症状清单(采用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评,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初筛结果高于划界分者,由精神科医师依据临床定式检查(采用SCID)晤谈确定诊断。结果 35人确诊为PTSD,阳性率为3.42%;PCL-C评分城市籍军人明显高于农村籍军人(P〈0.05),独生子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大专明显高于本科(P〈0.05);参加现场搜救任务和处理遗体任务的救援人员PCL-C评分均显著高于未参加者(P〈0.01);以PCL-C总分为因变量,经线性逐步回归分析,SRQ总分、SAS评分、既往创伤经历、内向性格、文化程度、处理遗体任务进入方程。以PTSD确诊结果为因变量,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遗体任务、独生子女、文化程度、抑郁进入方程,正确预测率为50%,总的正确判断率为75.3%。结论汶川地震后半年时点,一线救援军校学员PTSD患病率为3.42%,处理遗体经历对发病的负性刺激强度最大,独生子女、文化程度、抑郁状态与PTSD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急性应激反应、焦虑、创伤经历、内向性格均为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暴露于创伤相关应激因素引起一系列严重反应的精神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使研究人员发现更多的PTSD相关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特征性改变,MRI用于PTSD的研究对观察PTSD病人的脑形态及功能尤其重要。总结神经影像技术在PTSD中的应用现状及主要发现,及其在PTSD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暴露于严重应激创伤事件诱发的精神障碍, 其反复创伤再体验、回避、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PTSD的病因和分子机制, 以指导PTSD的诊断和治疗。PTSD的潜在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识别相关生物标志物在研究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相比单组学研究, 多组学可以多角度系统地阐述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为理解复杂疾病的发生提供新的手段。因此, 笔者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对PTS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今后PTSD的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在创伤后不同时期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变化,旨在进一步了解PTSD的发病机制。方法:12例PTSD确诊患者在创伤后2天和6个月后分别行静息态脑功能MRI检查,运用DPARSF软件进行以后扣带回为种子点的脑功能连接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P<0.05(AlphaSim校正)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创伤暴露后2天比较,6个月后PTSD患者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右侧前扣带回、左侧额上回和右侧额中回与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P<0.05)。结论:创伤暴露后内侧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与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这一变化对于PTSD的发病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脑结构完整性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10例交通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和10例无应激障碍的交通事故亲历者进行DTI扫描,应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受试者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并分析有差异脑区的FA值和MD值与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无应激障碍者比较,PTSD患者双侧额中回、右侧额上回及左侧壳核FA值显著降低(P<0.01),双侧额中回、前扣带回及左侧杏仁核、脑岛、苍白球的MD值显著增高(P<0.01)。PTSD患者右侧额中回FA值与PCL-C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628,P>0.05),但呈负相关趋势;右侧额中回及左侧杏仁核MD值与PCL-C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630,P>0.05;r=0.632,P>0.05),但呈正相关趋势。结论 PTSD患者大脑结构完整性下降,杏仁核和额中回脑区改变可能是其情感和记忆功能障碍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由于近年来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不断发生,PTSD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对PTSD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边缘系统灰质体积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改变.方法 矿难发生6个月后,对10例PTSD患者、10例年龄、性别和应激暴露均与PTSD组相同但未产生PTSD者作对照进行MRI扫描,获取脑结构的高分辨T1加权像及DTI像,分别进行测量分析,比较2组边缘系统的灰质容积、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异同.结果 在考虑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PTSD组与对照组的FA值在右侧后 扣带回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边缘系统的灰质体积、ADC值及其它区域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早期PTSD患者右侧后扣带回FA值减小,提示上述脑区存在结构改变,DTI可作为反映这些神经网络病理性改变的较敏感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PTSD与家庭支持度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8月收治的90例子痫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PCL-C)评估患者的创伤后应激反应程度;应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评估患者的家庭支持度,分析患者PTSD和家庭支持度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家庭参与的赋能教育,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1)终止妊娠1 d后,患者的PCL-C评分明显高于入院时与出院前1 d; APGAR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与出院前1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家庭支持度越低,子痫前期患者PTSD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的社会支持度、心理弹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高的家庭支持度,能够一定程度的降低子痫前期患者PTSD水平,配合科学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患者的心理弹性,对于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