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老年泪槽及睑颊沟形成出现的机制.方法 采用4具60岁以上泪槽及睑颊沟明显显现的尸体标本(男2具,女2具,平均年龄67.2岁),及4具30岁以下无明显泪槽及睑颊沟出现的尸体标本(男2具,女2具,平均年龄23.5岁).对他(她)们的下睑及眶周区域做逐层解剖及断层解剖学检查,通过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老年标本的皮肤、眼轮匝肌均较年轻标本萎缩、松弛,在眼睑较薄皮肤与颧颊部较厚皮肤的交界部位形成泪槽与睑颊沟畸形;年轻人颧部脂肪上缘高于眼轮匝肌睑部与眶部的结合部,老年人颧部脂肪上缘处于眼轮匝肌睑部与眶部的结合部,与泪槽及睑颊沟出现的位置相对应;眼轮匝肌限制韧带起于眶下缘并止于眼轮匝肌睑部与眶部的结合部及眶部眼轮匝肌,老年人较年轻人松弛.结论 泪槽和睑颊沟的形成是衰老的进程所致各层组织松弛、萎缩和下移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自然生理变化的结果,尤其是颧部脂肪上部的萎缩与下移;眶隔及眼轮匝肌限制韧带限制组织下移的作用可能是眶下缘凹陷更加凸显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泪槽和睑颊沟畸形的整复方法.方法 1996至2011年,采用经皮眶脂肪释放、带蒂眶脂肪瓣充填的方法矫正中老年泪槽畸形伴或不伴睑颊沟畸形426例,其中初次手术者372例,二次手术者54例.362例术后获得3 ~ 24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 362例随访者中,283例泪槽和睑颊沟畸形完全矫正,79例畸形明显改善;2例二次手术者,由于术前有严重的下睑凹陷,泪槽畸形纠正不满意.结论 经皮眶脂肪释放,带蒂眶脂肪瓣充填的方法,可以有效矫正中老年人泪槽和睑颊沟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市15~94岁汉族人泪槽及睑颊沟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将3200例上海市15~94岁的汉族人以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分为16组,通过调阅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始照片,对泪槽及睑颊沟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上海市15~94岁汉族人群泪槽标准化发生率为57.20%,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标准化发生率分别为21.84%和21.20%;②男女两性总体比较,泪槽、睑颊沟及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t=0.484、0.171、0.172,P均〉0.05);③男性、女性及男女合计人群泪槽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睑颊沟(t=10.127、7.420、8.873,P均〈0.001);④泪槽、睑颊沟、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发生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P〈0.001),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其中泪槽发生率自25岁开始呈快速攀升之势,至45岁之后增长趋于平缓;睑颊沟和同侧两种体征并存的发生率则均自35岁后开始快速攀升,至60岁以后增长趋于平缓;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人群,均有半数个体在33岁、59岁和61岁左右分别出现泪槽、睑颊沟和同侧两种体征并存情况,且在52岁以后80%以上的个体存在泪槽。结论:①上海市汉族人群泪槽与睑颊沟发生率无显著性别差异;②泪槽发生率高于睑颊沟,且较后者出现早;③泪槽与睑颊沟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矫正泪槽和睑颊沟的睑袋整形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6例睑袋伴有泪槽和睑颊沟畸形者采用三步法睑袋整形术,包括保留完整的眼轮匝肌眶隔脂肪切除术、选择性释放眼轮匝肌支持韧带、去除多余的皮肤。结果本组共36例患者,术后均得到眶下区年轻化改善。随访3~18个月,下睑缘形态自然,无眼睑外翻发生,切口瘢痕隐蔽,患者对外观效果满意。结论采用三步法睑袋整形术对矫正伴有泪槽和睑颊沟畸形的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可恢复眶区年轻化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伴有明显泪槽和睑颊沟的眼袋整形手术方法.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对56例眼袋伴泪槽和睑颊沟畸形者,在术中充分剥离松解弓状缘眼轮匝肌,尤其是附着在内侧泪槽处眶下缘骨膜面的眼轮匝肌,将眶隔脂肪释放重置并缝合固定于眶下缘下方4 ~6 mm处骨膜面上,进行泪槽和睑颊沟充填.结果 术后随访3 ~18个月,54例眼袋消失,无下睑凹陷、不平整等;1例术后1个月出现下睑皮下局部凹凸不平,3个月后经结膜入路修复后改善;1例出现下睑缘轻度退缩,经局部理疗后睑缘退缩消失.结论 剥离松解弓状缘眼轮匝肌,行眶隔重置,对矫正伴有泪槽及睑颊沟畸形的眼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睑袋成形术中利用眼轮匝肌矫正泪沟畸形的方法。方法:在常规睑袋成形术中,利用切下的眼轮匝肌组织瓣,平铺于泪沟凹陷处的骨膜上,适当固定,填充泪沟局部凹陷,达到平坦,过渡自然的外观。结果:本组共施行手术71例,术后随访3~21个月,泪沟畸形及睑袋畸形、睑颊沟显现等体征均得以矫正,中面部较术前明显年轻,无下睑凹陷、外翻或巩膜过分显露、睑球分离等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利用眼轮匝肌瓣法矫治泪沟畸形的睑袋成形术操作简单、设计合理,适用于修复伴有泪沟、睑颊沟显现且眶隔脂肪不多的睑袋求美者。  相似文献   

7.
下睑区衰老的主要表现是睑袋膨出和泪槽凹陷,随着对眶周解剖研究的深入,泪槽的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泪槽韧带和眶周支持韧带的释放、脂肪移植、透明质酸填充,手术或注射方案成为当下常用治疗技术。现就衰老所致泪槽的出现、泪槽分类及解剖、睑袋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下睑缘切口的睑袋整复术联合眶隔脂肪移植填充泪沟在下睑袋伴泪槽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7年12月-2019年1月在医院接受诊治的58例睑袋伴不同程度泪槽畸形患者采用经下睑缘切口的睑袋修复术+眶隔脂肪移植填充泪沟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和评价手术效果.结果: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睑袋和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瓣矫正下眼睑眼袋合并泪沟及睑颊沟凹陷畸形的经验。方法 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部整形一中心用眼袋修复术联合眶隔脂肪释放术治疗35例眼袋合并泪沟及睑颊沟凹陷畸形患者, 男4例、女31例, 年龄35~63岁, 平均47.5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下眼睑皮肤松弛、眶隔脂肪膨出、中重度泪沟和睑颊沟凹陷畸形及骨性眶缘轮廓感;均用经皮肤切口眼袋修复术, 将眶隔脂肪释放后向下牵拉并内固定于合适位置, 填充泪沟及睑颊沟。结果 35例患者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 术后无血肿、感染, 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 平均8.6个月。35例患者眼袋、泪沟及睑颊沟畸形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内, 2例患者单侧仍然存在轻度脂肪膨出眼袋畸形, 2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轻度下睑外翻, 均未处理, 3个月后恢复。结论眼袋修复术联合眶隔脂肪释放的手术方式, 可有效修复下眼睑眼袋及矫正泪沟和睑颊沟凹陷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眶颊联合区域进行解剖学研究,探讨眶颊联合老化后形成眶颊沟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13具(26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其中男9具(18侧),女4具(8侧),年龄22~78岁。应用显微下术器械在10倍的解剖显微镜下逐层解剖眼周,重点解削下睑眶部和眶外侧,了解并描述各区的解削学层次,解剖显露眶外侧增厚区,认真记录眶外侧增厚区解剖学位置并照相保存。结果(1)眶外侧区层次:皮肤层、皮下脂肪层、眼轮匝肌层、眶外侧增厚区、颞中筋膜层、骨膜层。(2)眶外侧增厚区:起于眶外侧缘向外侧走行在颢中筋膜表面,成三角形,三角形的顶角距外眦角25.24~37.20mm。眶外侧增厚区与颞中筋膜紧密粘连区也成三角形,顶点距外眦角(9.28±0.45)mm。向内侧走行在眼轮匝肌下眶隔表面,分为上、下睑部,下睑部成横V形,V上臂与睑板前筋膜粘连,距外眦角21.69~37.2lmm。下臂与眶下缘粘连,距外眦角垂线(13.55±0.52)mm。V顶点距外眦角垂线(11.35±0.27)mm。结论眶颊联合老化后形成眶颊沟的主要原因是皮下脂肪层和颞中筋膜层的脂肪萎缩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项技术综合应用下睑成形术矫正下睑泪槽畸形的可行性,总结手术操作技巧及经验。方法:经皮肤肌皮瓣手术入路,采用弓状缘眶隔脂肪释放、眶内脂肪保留、眶隔紧缩重置技术及眶肌筋膜韧带提紧悬吊相结合的综合手术方法。结果:本组56例患者,术后无明显出血、瘀斑,无睑球分离、下睑外翻等并发症出现。随访2~30个月,下睑部皮肤平整,泪槽畸形明显改善,患者自感外观效果满意。结论:多项技术综合应用下睑成形术矫正下睑泪槽畸形是获得面中部年轻化的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作为填充剂修复不同年龄段泪槽沟的安全性以及剂量.方法 对131例不同程度的泪槽沟患者,采用透明质酸多层次多点位注射方法修复,根据泪槽沟区域大小调整填充剂量和范围,同时在术后2周、3个月、6个月跟踪随访,记录不良反应与效果满意度.结果 患者注射透明质酸后无明显红肿与瘀斑,无过敏,不影响生活和工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内外形改善效果满意.结论 透明质酸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填充材料,方便快捷,安全有效.以本研究的填充方法作为泪槽沟的暂时性修复,达到中面部的年轻化,是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裂鼻部肌肉缺损与鼻端中线结构移位与畸形的关系。方法将33例正常成人尸体鼻标本与3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Ⅱ期修复患者的降鼻中隔肌行解剖组织学对比观察。结果证实单侧完全性唇裂患侧降鼻中隔肌缺损。结论因患侧降鼻中隔肌缺损使鼻中线两侧肌力平衡破坏,肌力平衡失调导致唇裂鼻鼻端中线结构的移位和畸形可能是单侧唇裂鼻畸形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