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留置期间的真实体验。方法目的性抽样选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1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Nancy现象学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访谈归纳出4个主题:感受身体的变化;置管后维护的感受;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体会到的受益感。结论大部分患者能感知到PICC为自己带来的益处,留置PICC对肿瘤患者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置管后维护成本及对置管医院的依赖影响患者的日常导管维护行为,应针对留置导管患者的维护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追踪401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分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01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3 155 d,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6例,感染率为1.07/1 000导管日。单因素分析显示,MARSI史、经PICC输注刺激性药物、血小板水平、APTT水平、置管地点、置管次数、导管移动、导管维护周期延迟、维护人员资质对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MARSI史、经PICC输注刺激性药物、置管次数是肿瘤PICC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APTT水平、维护人员资质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针对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处理措施,以期降低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替代导入鞘在晚期肿瘤患者PICC置入中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我科自2012年4~12月对23例晚期肿瘤患者实施B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替代导入鞘穿刺后导入PICC的技术,并进行了置管维护。结果:B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替代导入鞘为23例晚期肿瘤患者穿刺置入PICC管均一次性穿刺成功,成功率100%,X线拍片定位导管末端达上腔静脉内,无异位。输液通畅。结论: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替代导入鞘穿刺置管后导入PICC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真正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的输液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化疗间歇期患者留置PICC导管维护在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6月30日在静脉治疗护理专科门诊行PICC导管维护的102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导管维护流程维护;将2019年7月1日~12月31日的99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在常规PICC导管维护流程维护的同时注意细节微调进行固定;比较两组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导管形成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64例(6.44%),对照组发生130例(1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P=0.01)。结论:对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导管患者采取常规PICC导管维护流程的同时注意细节微调固定,有效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5.
陈垚  谭佳丽 《上海护理》2020,20(4):59-60
正PICC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安全方便、维护简单、留置时间长等优点,有效提高了需长期保留静脉通路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1]。PICC拔管困难是指各种原因所致拔管不畅,主要表现为拔管过程中出现牵拉感或弹性回缩等现象以致无法顺利拔出导管,是留置PICC后较为棘手的并发症。PICC拔管困难的临床发生率约为0.34%~0.97%,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留置PICC导管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和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进行调查,并分析两者相关性,为留置PICC导管肿瘤患者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CPPSM)对307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留置PICC导管肿瘤患者总体健康状况评分为(73.37±21.05)分;自我管理能力水平得分(150.95±15.29)分,总体处于较好水平。留置PICC导管肿瘤患者总健康状况与自我管理总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86(P0.05)。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维度分别与日常导管观察、带管日常生活、维护依从性等维度呈正相关(P0.05)。性别、照顾者、居住地、置管次数、病种、家庭收入水平、维护地距家距离、文化程度均为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留置PICC导管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与自我管理总分密切相关,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使患者更好地掌握自我管理技能,促进其行为改变,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PICC在肿瘤化疗中不仅可以减少血管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可以使化疗方案安全、按时、准确无误地进行,减轻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保护血管,避免局部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1]。化疗间歇期患者携带PICC导管出院回家,在此期间留置的导管能否得到及时正确的维护将直接影响导管的可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甚至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2]。为了安全有效地留置导管并保证患者的治疗需要,长期规范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现对化疗间歇期患者PICC健康管理现状与展望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实施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并制订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了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186例PICC置管化疗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其原因。结果 186例患者中,导管局部感染14例,败血症2例,感染发生率为8.60%;其中选择经肘关节下静脉留置、5F型号导管、置管时间≥60d的化疗患者PICC感染发生率较高。结论肿瘤患者PICC感染与导管留置部位、导管型号、导管留置时间等有关。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及PICC管型号,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患者营养及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患者在导管留置一个月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160例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肿瘤患者进行调查,使用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CPPSM)调查患者对PICC导管的自我管理能力,使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了解肿瘤患者对自身健康的全面护理能力。结果 :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得分为(154.45±14.60)分,大部分(80.0%)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处于较好水平,肿瘤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分为(113.47±18.27)分,处于中等水平。自我护理能力与PICC自我管理能力呈正相关(r=0.306,P0.05),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因素为年龄和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能力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年龄、现居地。结论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肿瘤患者留置一个月内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自我护理能力对PICC导管管理能力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导管维护依从性、导管管理信心两个方面。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居住于农村的患者须给予护理干预来提高肿瘤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PICC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因素理论指导家属陪伴模式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留置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接受PICC置管的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双因素理论指导家属陪伴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依从率、导管自我维护能力测定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因素理论指导的家属陪伴模式可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增强患者导管自我维护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支架式PICC导管维护网,为肿瘤化疗带管出院的患者提供连续性PICC导管维护,以提高PICC导管的维护质量。方法以新疆自治区肿瘤专业护士培训基地为平台建立PICC导管维护网,为化疗间歇期带管出院的肿瘤患者提供PICC导管维护及并发症的处置及护理干预。结果 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下降(P0.05),患者对化疗间歇PICC导管维护满意度提高(P0.05)。结论支架式PICC导管维护网可以使肿瘤患者在出院的化疗间歇,得到规范化、方便快捷的导管维护服务,确保患者带管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丽水地区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PICC)带管离院期间导管维护的现状,为改善导管维护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发放自行设计的PICC维护调查表,对136例带管离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导管发生意外的原因。结果血液肿瘤PICC带管离院患者导管异常情况以穿刺口感染及堵塞为主,不同年龄,自理能力,维护成本,文化程度和带管时间的患者导管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离院期间PICC导管异常情况以感染及堵塞为主,有部分自理能力,维护成本高,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在化疗间歇期PICC导管容易出现异常情况。因此优化PICC维护服务流程、开展各种形式的PICC维护方式,减低PICC导管维护成本,对提高血液肿瘤患者PICC管的维护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其具有穿刺危险小、成功率高、留置安全、保留时间长等特点。PICC带管出院尤其适用于化疗间隙肿瘤患者,可减轻周期性化疗反复穿刺的痛苦,但由于肿瘤患者生理状态的特殊性,如果置管后维护不当,会致脱管、出血、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为探索有效可行的出院肿瘤患者PICC置管维护健康教育模式,本科对60例出院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导管维护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出院肿瘤患者PICC导管维护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其具有穿刺危险小、成功率高、留置安全、保留时间长等特点[1].PICC带管出院尤其适用于化疗间隙肿瘤患者,可减轻周期性化疗反复穿刺的痛苦,但由于肿瘤患者生理状态的特殊性,如果置管后维护不当,会致脱管、出血、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2].为探索有效可行的出院肿瘤患者PICC置管维护健康教育模式,本科对60例出院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导管维护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留置PICC患者治疗间歇期的安全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提高留置PICC患者治疗间歇期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对留置PICC患者实施专职护理、标准的PICC维护和患者教育等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结果32例患者均未发生与护理有关的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严格执行安全管理,是保证PICC导管留置期间患者安全,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方案和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外科门诊患者PICC导管维护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12月外科门诊留置PICC的患者285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选取2015年1~6月外科门诊留置PICC的患者260例为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比较2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t=5.338,P=0.000),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提升外科门诊的PICC导管维护质量,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葛利越  叶海瑛  李娟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1960-1962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的相关感染因素,探索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将2007年7月~2009年12月期间110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按时间先后分组(P0.05),其中后入院的小组应用改进后的护理措施进行置管与维护。结果改进护理措施后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通过改进PICC在置管与维护过程中的环节护理,可明显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行PICC置管术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PICC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出问题给予相应护理。结果PICC导管留置时间3~300d,置管成功率98%,患者满意度99%。结论PICC为肿瘤及长期输液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治疗途径,术前详细评估患者,选好静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高质量地行PICC维护,及时准确处理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肿瘤化疗间歇期PICC患者家庭功能与导管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对276例肿瘤化疗间歇期PICC患者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化疗间歇期肿瘤患者PICC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总分为(133.43±27.14)分,其中导管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者占31.88%,中等水平者占40.58%,较好者占27.54%;患者家庭功能总分为(133.57±45.78)分,其中轻度家庭功能障碍者占15.94%,中度家庭功能障碍者占50.72%,重度家庭功能障碍者占33.33%;患者家庭功能与PICC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呈负相关(P<0.01)。结论肿瘤化疗间歇期患者家庭支持水平越高,患者的导管自我管理能力越强。医护人员要重视加强患者家庭支持系统的提升,提高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保证导管的安全留置和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为肿瘤患者选择静脉输液治疗通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206例需中心静脉置管给药治疗的肿瘤患者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2组:PICC组106例采用直视穿刺和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入PICC导管,CVC组100例在麻醉师会诊后按操作规程置入CVC导管。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满意度。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96.2%比86.0%,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VC组(6.6%比16.0%, P〈0.01);导管留置时间PICC 组为(140±9)d,CVC 组为(30±11)d,PICC 组较 CVC 组显著延长(P<0.01)。置管满意度PICC组为96.2%,CVC组为85.0%,PICC组较CVC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PICC导管与CVC导管比较并发症少,更安全,留置时间更长,是肿瘤患者化疗和支持治疗较满意的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