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婴儿癫(癎)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儿癫癎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婴儿癫癎52例及健康儿童20例尿HCMV-DNA,比较HCMV阳性与HCMV阴性癫癎患儿头颅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率。结果婴儿癫癎组HCMV-DNA检出率为59.62%(31例),对照组为30%(6例),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CMV阳性癫癎组头颅CT、BAEP异常率(54.84%、25.81%)远高于HCMV阴性癫癎组(23.81%、4.76%)(Pa<0.05)。结论HCMV感染可能是婴儿癫癎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其感染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在婴儿癫癎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中人类巨细胞病毒基因的含量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目的探讨FQ-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中HCMV-DNA含量对于临床症状性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FQ-PCR方法与定性PCR方法的敏感性.方法应用双标探针水解的FQ-PCR方法检测89例临床怀疑有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病例组)尿液中的HCMV-DNA拷贝数,并以82例同年龄组健康婴儿做对照,比较两组阳性标本中HCMV-DNA含量.同时,在两组中随机选取94例(其中疑诊为HCMV感染的56例,健康儿38例),用FQ-PCR方法与普通定性PCR方法共同检测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阳性52例,称为症状性感染组,对照组阳性30例,称为无症状性感染组.症状性感染组52例,尿液HCMV-DNA拷贝数对数值(log10X)在3.81-9.93,平均为5.30;无症状性感染组30例,尿液中HCMV-DNA拷贝数对数值在2.70-4.60,平均为3.46,两组均值差异有显著性(T=8.09,P<0.01),拷贝数大于105拷贝/mL高度预示症状性HCMV感染.FQ-PCR方法阳性率为60.64%(57/94),定性PCR方法阳性率32.98%(31/94),两方法一致率70.21%(χ2=25.30>6.63,P<0.01),FQ-PCR方法优于定性PCR方法(χ2=23.32>6.63,P<0.01).结论婴儿尿液中HCMV-DNA拷贝数与临床症状性HCMV感染密切相关,FQ-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中HCMV-DNA量可以作为临床诊断HCMV症状性感染的一种快速、有效的实验室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水平对婴儿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FQ-PCR检测348例临床疑似HCMV感染婴儿尿液中HCMVDNA水平。同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婴儿血清HCMV-IgM抗体。在尿液HCMVDNA检测阳性患儿中比较血清HCMV-IgM抗体检测阳性与阴性患儿尿液中HCMVDNA拷贝数差异。结果FQ-PCR检测尿液HCMVDNA的阳性率为41.74%,CLIA检测婴儿血清HCMV-IgM抗体的阳性率为19.83%。2种方法对HCMV感染诊断的符合率为76.7%。前者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χ^2=69.44P〈0.01)。在尿液HCMVDNA检测阳性患儿中,IgM抗体阳性组尿液HCMVDNA拷贝数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FQ-PCR检测尿液HCMVDNA是早期诊断婴儿HCMV感染的敏感有效的方法。HCMV感染婴儿尿液中高HCMVDNA拷贝数与活动性HCMV感染密切相关;FQ-PCR方法检测尿液HCMVDNA水平对于判断是否为HCMV活动性感染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母乳喂养对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35例喂养方式为母乳喂养的HCMV感染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母乳HCMV-DNA检测结果分为母乳阳性组(78例)和母乳阴性组(57例),再根据母乳HCMV-DNA载量中位数,将母乳阳性组患儿分为母乳高病毒载量亚组(39例)和母乳低病毒载量亚组(39例),分别比较母乳阳性组和母乳阴性组、母乳高病毒载量亚组和母乳低病毒载量亚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T、CD3+CD4+T、CD3+CD8+T、CD19+B百分率,CD4+T/CD8+T比值,IgG、IgM、IgA及尿液HCMV-DNA载量。结果 母乳阳性组和母乳阴性组、母乳高病毒载量亚组和母乳低病毒载量亚组患儿在CD3+T、CD3+CD4...  相似文献   

5.
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广泛存在于一般人群,我国妊娠妇女HCMV感染率为60%~90%[1-2],并且HCMV是宫内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3],孕妇原发或再发感染均可引起HCMV宫内传播,可发生于妊娠期内任何时候。美国活产婴儿先天性感染率为0·4%~2·5%[4-5]。而现已知,有些感染HCMV的新生儿以轻重不等的黄疸为其临床表现。为了研究高胆新生儿中HCMV感染的状况,我院应用常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2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及患儿母亲的血HCMV抗体、尿HCMV-DNA进行检测。资料与方法一、对象1·病例组:取…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新生儿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状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20例12~28天高胆新生儿的血、尿进行HCMV-DNA序列测定.结果因出生有窒息史、感染致高胆的新生儿中HCMV-DNA阳性率分别为3.1%(1/32),8.1%(3/37).因高胆入院而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新生儿占120例高胆新生儿的19.2%,与高胆低出生体重儿的HCMV-DNA阳性率分别为43.5%,36.8%.结论部分未明原因的高胆新生儿和高胆低出生体重儿为HCMV感染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编码包膜糖蛋白的UL73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HCMV)症状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10年11月至2012年2月及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尿液进行HCMV感染筛查,选择确诊为先天性HCMV感染的患儿,于1、3、6、12个月进行体检及临床检查,包括头颅超声、脑干听性诱发电位筛查、肝功能、血常规检查等。根据1年内有无临床症状将患儿分为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对其尿液样本进行HCMV-DNA提取、UL73基因测序及gN分型。结果共68例确诊为HCMV感染的新生儿随诊到12个月,其中无症状41例,有症状27例。对68份尿液样本进行UL73全序列PCR扩增,获得57株阳性株,序列测定gN1、gN2、gN3、gN4型分别为9、5、11、32例。gN1、gN2、gN3、gN4各型症状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2%、40.0%、18.2%和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gN4型高于gN1和gN3型(P<0.05)。结论 gN1和gN3型可能代表不致病或最温和毒性的gN蛋白类型,gN2及gN4型有症状比例及严重程度高,gN4型是最主要且严重的毒性类型,建议对gN2及gN4型患儿加强管理和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与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间接ELISA法检测36例NS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中的HCMV-DNA及血浆中的HCMV-IgM。结果:36例NS活动期患儿HCMV-IgM阳性11例,阳性率30.5%,HCMV-DNA阳性14例,阳性率38.9%,与对照组阳性率(12.0%,4.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CMV-IgM和HCMV-DNA均为阳性的有8例,阳性率为22.2%,与对照组(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部分NS活动期患儿存在HCMV感染。  相似文献   

9.
小儿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两种诊断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血清人巨细胞病毒 (HCMV)IgM和尿快速培养HCMV检测临床标本的比较 ,进一步评价血清特异性IgM诊断活动性HCMV感染的价值。 方法 ①ELISA法检测患儿血抗HCMV IgG、IgM。②通过检测尿培养物中HCMV即刻早期抗原 (IEA)快速诊断活动性HCMV感染。结果 ① 119例尿培养阳性者 ,血抗HCMV IgG均为阳性。②与尿快速培养法相比 ,血IgM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达到 97 7%和 6 9 7% ;血IgM阳性数与尿快速培养阳性数比率在≤ 1个月、~ 1岁和~ 3岁组分别为 4 5 8%、75 75和 82 4 % ,表明IgM检测结果在各年龄组均有假阴性 ,其中尤以 1个月以下婴儿多见。③ 2例 3个月左右患儿血IgM阳性而尿培养阴性。 11例随访患儿中 ,9例在结束更昔洛韦治疗后 1个月复查 ,3例IgM迟于尿培养转阴 ,2例尿培养阴性而血IgM仍为阳性 ,表明IgM检测结果可有假阳性。 结论 血清特异性IgM检测可用于诊断活动性CMV感染 ,但其意义有一定局限性 ,应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0.
婴儿输血传播病毒感染途径的分子病毒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产妇和所生婴儿在分娩及母乳喂养 6个月后的输血传播病毒 (TTV)感染情况 ,探讨婴儿TTV感染途径。方法 应用套式PCR对 40 0对正常孕产妇分娩前的血清及其新生儿的脐血血清标本、产妇的乳汁配对进行TTV DNA检测 ,对TTV DNA阳性、坚持母乳喂养的母亲及其婴儿进行 6个月随访 ,克隆其中 13对配对阳性标本的TTV基因 ,通过DNA序列测定比较分析母婴TTV感染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结果  6 2例孕母血清、4例新生儿脐血血清、2 0例母乳TTV DNA阳性 ,TTV阳性母亲的乳汁TTV DNA检出率32 2 % (2 0 / 6 2 )。经 6个月随访孕母血TTV DNA阳性的 42对母乳喂养的母婴 ,母血清TTV DNA阳性率2 1 3 % (9/ 42 ) ,婴儿血清TTV DNA阳性率 40 5 % (17/ 42 ) ,孕母血清TTV DNA阳性的婴儿血TTV DNA由阴转阳率 38 1% (16 / 42 )。配对比较母婴间TTV感染株序列同源性为 97 4%~ 99 8%。结论 孕产妇血清TTV阳性率较正常人高 ,乳腺可能是TT病毒的另一存在部位 ,母乳喂养及母婴间密切接触可能是母 儿间TTV的重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婴儿外周血γδ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2例HCMV感染婴儿(HCMV感染组)和22例门诊健康体检婴儿(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γδT细胞和Treg细胞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IL-17、TGF-β1水平。结果 HCMV感染组的γδT细胞表达和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Treg细胞表达和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1)。HCMV组的γδT细胞表达与Treg细胞表达、TGF-β1水平呈负相关(P < 0.05),而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P < 0.05);Treg细胞表达与TGF-β1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L-17水平呈负相关(P < 0.05),IL-17水平与TGF-β1水平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HCMV感染婴儿存在γδT细胞和Treg细胞表达的失衡,γδT细胞可能参与了IL-17的分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母乳中生物活性成分瘦素、脂联素及胃饥饿素与纯母乳喂养婴儿体重增长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定期儿童保健的67例纯母乳喂养的单胎足月婴儿及其乳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测量所得的婴儿体重、身长进行营养状态评价(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采用Z积分计算生长速度,并根据ΔZ积分将研究对象分为生长不良组、生长速度低下组和生长速度正常组。采集婴儿母亲成熟乳,用ELISA法检测成熟乳中瘦素、脂联素及胃饥饿素水平。结果 消瘦组的母乳瘦素水平低于非消瘦组(P < 0.05),超重/肥胖组的母乳脂联素水平低于非超重/肥胖组(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母乳胃饥饿素水平与目前体重Z积分、较出生体重相比的ΔZ积分呈正相关关系(分别r s=0.280、0.290,P < 0.05)。回归分析显示母乳胃饥饿素水平是影响当前体重Z积分的重要因素(β=0.161,P < 0.05)。结论 母乳当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瘦素、脂联素及胃饥饿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婴儿的生长发育,但与子代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及母乳对子代的健康促进效应原因还有待长期的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捐献母乳在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将105例极低出生体重住院早产儿纳入研究,根据其所接受的喂养方式分为亲母母乳、捐献母乳、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每组各35例。比较3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早期生长指标。结果 与配方奶组比较,捐献母乳组和亲母母乳组患儿院内感染及坏死性小肠结肠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捐献母乳组和亲母母乳组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短于配方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儿头围、身长、体重增长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亲母母乳不足时可以采用捐献母乳替代喂养,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比较健康婴儿与过敏性疾病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的构建规律,探讨婴儿肠道双歧杆菌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48例婴儿生后第0(胎便)、2、7、15天,1、6、12月时共7个时间点的粪便样品,其中22例在1岁以前患过过敏性疾病的婴儿组成过敏组,26例健康婴儿作为健康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婴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属及8种双歧杆菌菌种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 两组婴儿在0~1月期间肠道双歧杆菌构建过程不同,健康组第2天表现出双歧杆菌下降的"重建"特征,而过敏组不存在此特征。过敏组第1月时双歧杆菌属的检出量低于健康组(P < 0.05);第15天时B.breve的检出率低于健康组(P < 0.05),且B.infantis定植延迟。结论 婴儿出生后0~1月的肠道双歧杆菌及其构建规律可能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关,该时期可能是婴儿出生后过敏性疾病的防治关键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干预模式与临床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以降低早产儿脑损伤神经伤残的发生率。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出生的早产儿117例纳入该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为临床路径组(n=63)和对照组(n=54)。临床路径组定期发育监测、脑损伤筛查、营养神经治疗、神经发育和康复训练。对照组按照常规早期干预方案进行。结果 6个月至1岁临床路径组姿势、反射、睡眠、肌张力和脑电图检查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路径组在纠正月龄6~24个月时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时临床路径组脑性瘫痪、语言障碍、肌张力异常、听力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学科紧密结合的早期干预模式与临床路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早产儿脑损伤的智能和运动发育水平,可进一步降低小儿脑性瘫痪等神经伤残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86例胎龄≤32周低血糖早产儿作为低血糖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监测血糖正常的早产儿172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早产儿共计515例,其中低血糖86例(16.7%)。低血糖组小于胎龄儿(SGA)、剖宫产出生、孕母高血压、产前使用激素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而出生体重及血糖检测前已静脉使用葡萄糖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 < 0.05)。SGA(OR=4.311,95% CI:1.285~14.462)、孕母高血压(OR=2.469,95% CI:1.310~4.652)和产前使用激素(OR=6.337,95% CI:1.430~28.095)为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P < 0.05),静脉使用葡萄糖(OR=0.318,95% CI:0.171~0.591)为早产儿低血糖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SGA、孕母高血压和产前使用激素可增加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对胎龄≤32周早产儿,建议生后尽早静脉使用葡萄糖,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VLBW/ELBW)早产儿纠正年龄6个月内生长发育情况及不同喂养方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出院并按时完成随访的VLBW/ELBW早产儿109例进行纠正年龄6个月内的生长发育监测。采用Z评分法评价体格指标,并分析不同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组:母乳+母乳强化剂;混合喂养组:母乳+早产儿配方奶;人工喂养组:早产儿配方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年龄别体重Z积分、年龄别身长Z积分、身长别体重Z积分、体重指数Z积分的追赶高峰发生于纠正年龄3个月内;年龄别头围Z积分的追赶高峰发生于纠正年龄5个月。VLBW/ELBW早产儿的生长偏离多发生于纠正年龄1~3个月内。母乳喂养组体重、身长、头围的生长在纠正年龄3个月时均优于混合喂养组和/或人工喂养组(P < 0.05);母乳喂养组头围、身长的生长在纠正年龄6个月时均优于混合喂养组和/或人工喂养组(P < 0.05)。结论 VLBW/ELBW早产儿的生长偏离多发生于纠正年龄1~3个月内,提示应加强早期个体化随访及营养指导以减少生长偏离的发生。亲母母乳喂养并添加母乳强化剂是VLBW/ELBW早产儿的最佳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母亲Th1/Th2免疫水平与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之间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及青州市中医院就诊的单胎健康孕妇及其子代为研究对象。检测母亲孕中期、孕后期的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IL-4和IL-10水平,并分别于出生后1年内进行CMPA问卷调查,对临床怀疑CMPA的婴儿进行食物回避及牛奶口服激发试验,将符合CMPA的48例婴儿纳入CMPA组,其余977例正常婴儿纳入对照组。对CMPA婴儿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泊松回归分析不同孕期母亲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CMPA之间的关联。结果 CMPA的检出率为4.68%,临床表现包括消化系统症状、皮肤表现、呼吸系统症状及其他表现。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MPA组母亲食物过敏、母亲过敏性疾病史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母乳喂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CMPA组的母亲IL-2(孕中期和孕后期)、IFN-γ(孕后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母亲孕后期低IFN-γ及孕中期、孕后期低IL-2与婴儿CMPA存在显著关联(P < 0.05);校正母乳喂养、母亲食物过敏及母亲过敏性疾病史等因子后发现,母亲孕后期低IL-2、低IFN-γ与婴儿CMPA仍存在显著关联(P < 0.05)。结论 孕后期母体的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可能会导致胎儿的免疫改变,从而增加其子代出生后罹患CMPA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不同剂量氨茶碱在不同校正胎龄、体重及日龄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方法 选取发生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予以负荷剂量(5 mg/kg)氨茶碱静脉注射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维持剂量(1 mg/kg及2 mg/kg,每8 h给药一次)。在治疗后8 h、3 d、7 d监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记录呼吸暂停发作情况,比较两组药代动力学数据。结果 2 mg/kg组的稳态血药浓度、血浆清除率明显高于1 mg/kg组,半衰期低于1 mg/kg组(P<0.05)。2 mg/kg组患儿生后7 d内呼吸暂停发作天数明显较1 mg/kg组少(P<0.05)。两组患儿的氨茶碱血浆清除率与生后日龄及校正胎龄呈正相关(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中不同维持剂量氨茶碱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参数具有差异,2 mg/kg氨茶碱治疗呼吸暂停效果优于1 mg/kg;临床上对氨茶碱进行剂量调整时应考虑患儿校正胎龄及生后日龄,同时进行常规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入住NICU诊断为BPD且胎龄 < 32周的14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轻度组81例,中重度组63例,对轻度组与中重度组围生期高危因素及治疗情况、合并症及并发症、呼吸系统预后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中重度组胎龄大于轻度组(P < 0.05),但小于胎龄儿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重度子癎前期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先兆早产比例低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生后2周仍需机械通气比例、机械通气时间、总氧疗时间、住院时间、肺炎及胆汁淤积综合症发生率高于轻度组(均P < 0.05),枸橼酸咖啡因应用率低于轻度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于胎龄儿(OR=5.974)、肺炎(OR=2.590)、出生2周仍需机械通气(OR=4.632)是BPD程度较重的危险因素(P < 0.05)。纠正胎龄40周肺功能检测中,中重度组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及25%潮气量时呼吸流速(TEF25%)均低于轻度组(P < 0.05)。随访至纠正胎龄1岁,中重度组因肺炎反复入院率及喘息发作率均高于轻度组(P < 0.05)。结论 小于胎龄儿、肺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与BPD的严重程度相关,可加重BPD程度。中重度BPD患儿肺功能较差,易出现反复感染、喘息等并发症,应关注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