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胆囊术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背俞穴和下合穴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为85.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是一种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观察温针灸背俞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另予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温针灸背俞穴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心率变异性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peptide, NT-proBNP)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出现胃肠道反应、心律失常、血钾升高、低血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背俞穴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将48例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4例,治疗组施以头针合背俞穴治疗,对照组服用文法拉辛缓释剂。结果: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合背俞穴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较文拉法辛缓蚀剂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自身对照观察针药并用配合辨证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79眼)干眼症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热炽阴伤型19例(38眼)和痰瘀互结型21例(41眼),分别对症予针刺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SIT)及眼部自觉症状积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痰瘀互结型及热炽阴伤型患者治疗后自觉症状积分、BUT、SIT、角膜染色等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痰瘀互结型患者总有效率为85.7%,热炽阴伤型患者总有效率为8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型患者与热炽阴伤型患者干眼症类型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配合辨证是一种治疗干眼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针刺方法取穴龙眼、阿是、支沟、阳陵泉、透刺丘墟到照海穴,并运用手法;根据辨证分型分为1号汤方、2号汤方、3号汤方,针药并用治疗带状疱疹,治愈率为92、5%、总有效率100%.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通过检索以头针为主治疗语言发育迟缓的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运用频次统计、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分析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近21年来符合头针治疗语言发育迟缓的中文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45篇,主穴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焦氏言语区、智三针、颞三针。经复杂网络分析获取15个核心穴位;结合穴位复杂网络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穴对14个;经脉选择以督脉及足三阳经为主。结论:头针治疗语言发育迟缓治则重视调理脑络之气血,补肾益髓,选穴以焦氏言语区、靳三针为主,选穴原则以局部选穴为主。 相似文献
11.
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和口服药物组,其中针刺组43例,口服药物组42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根据治疗前后的减分率,将其疗效分成痊愈、显效、有效及未愈4等,并将两组治疗前后所得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7%、73.8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其效果优于口服药物组。 相似文献
12.
13.
14.
黄褐斑是指颜面出现黄褐色或棕黑色的与皮肤相平的斑片,多发生于孕妇或月经不调的妇女。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门诊应用自治中药结合针刺治疗黄褐斑140例,疗效颇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联合药物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颈椎曲度和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行针刺夹脊穴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行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的评分变化。根据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 d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矢状面参数的变化。采用受试工作者特征曲线评估各矢状面参数对疗效的评估价值。用随机行走模型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VAS、JOA和N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末次随访时上述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3 d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C2~C7 Cobb角、T1倾斜角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C2~C7矢状面垂直轴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3d和末次随访时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颈椎曲度和矢状面参数联合预测疗效的曲线下面积为0.904[95%CI(0.842~0.923)],高于任何一项参数单独检测。观察组随机行走模型评价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联合西药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及矢状面参数,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电针夹脊穴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片抗病毒和甲钴胺营养神经、皮疹外涂阿昔洛韦软膏治疗;治疗2星期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星期后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2星期后两组疗效亦有差异(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西医抗病毒、营养神经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基于五脏理论运用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西药口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周围性面瘫恢复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Sunnybrook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五脏理论运用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察以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同时符合脑梗死和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西药组给予改善循环、脑细胞保护、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针药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两组均采用CSS、FMA、VAS评分标准对试验对象评价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CSS、FMA、VA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各评分量表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两组经治疗后CSS、FMA、VAS评分均有所升高,但针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