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3.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4.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5.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6.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7.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8.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9.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时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与频域OCT形态学特征及定量测量的异同。方法 收集确诊为单眼初发CSC连续患者26例26只眼。对所有患眼及其对侧正常眼行时域OCT及频域 OCT检查。时域OCT行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及垂直线性扫描及放射6线扫描;频域 OCT行黄斑部立体扫描、经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及垂直5线高清扫描。对比分析两种扫描的图像特征、视网膜分层、定量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 频域OCT可以分别显示视网膜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全视网膜厚度的三维地形图。CSC眼及对侧正常眼的视网膜外界膜在频域OCT图像中均能清晰显示,而时域OCT图像中大部分不能显示。对侧正常眼视网膜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结构两种OCT图像均能显示,频域OCT图像中CSC眼 65.4% IS/OS结构不清,时域OCT图像中73.4%不清。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8, P=0.914)。频域 OCT图像中,视网膜外界为RPE高反射带之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对侧正常眼为(180.50±12.69)μm, CSC眼为(158.41±34.20)μm,CSC眼黄斑脱离高度为(245.84±154.61)μm。时域OCT图像中,视网膜外界为IS/OS高反射带之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对侧正常眼为(141.16±12.75)μm,正常眼为(146.40±36.28)μm,CSC眼黄斑脱离高度为(240.32±156.82)μm。两种OCT测量值比较,CSC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1,P=0.000),CSC眼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6~1.517,P=0.144~0.980)。结论 与时域OCT相比,频域 OCT可更清楚地显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对视网膜的外界界定更准确,测量厚度更精确,可以更全面、直观地观察CSC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和病变层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神经上皮脱离区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黄斑部有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的CSC患者88例92只眼进行FD-OCT检查。采用二极管反射的红外光对眼底黄斑中心部进行线性水平扫描,扫描深度2 mm, 扫描面积6 mm×6 mm,轴向分别率5 μm,横向分辨率18 μm,扫描模式512×128。对比分析患者的FFA、ICGA检查资料,重点观察神经上皮脱离区域的FD-OCT图像特征。结果 所有患眼均有神经上皮的隆起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光带分离及脱离区内RPE光带的异常改变。其中,色素上皮脱离(PED)83只眼,占90.22%;RPE有结节状突起改变68只眼,占73.91%;PED灶有RPE局部缺损5只眼,占5.43%。神经上皮脱离腔内有细小尘状反光点36只眼,占39.14%。其中簇状分布17只眼(17.61%),柱状8只眼(8.69%),环形6只眼(6.52%),团块状5只眼(5.43%)。神经上皮脱离区内有较多颗粒状强反光物质59只眼,占64.14%。结论 CSC的FD-OCT特征为RPE的光带分离及脱离区的RPE光带异常。FD-OCT能准确地发现CSC神经上皮脱离区内视网膜组织的各种细微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3.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特征和临床应用.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急性期CSC患者(即出现主观症状4~8周之内)47例50只眼,经散瞳后进行OCT检查,并对病变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急性期CSC患者OCT图像特征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拱形隆起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浆液性弱反射暗区.病变范围618~6400μm,平均(3185.01±1495.21)μm;高度59~790μm,平均(262.28±175.20)μm.经统计学处理,表明CSC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高度均与视力相关(P<0.05).结论OCT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的客观定量检查技术.通过OCT对所有急性期CSC眼表现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病变的定量分析,表明它对CSC的诊断、鉴别诊断、定量测量和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idiopath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IC-SC)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改变的诊断特点与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上诊断为 ICSC的 40例 ( 41只眼 )患者做 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测量和分析。结果  40例 ( 41只眼 ) IC-SC的 OCT图像均表现为黄斑中心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脱离 ,脱离范围在 70 5~ 5 72 0 μm(平均 3 0 5 0 .80 49±13 3 7.5 619μm) ,高度 5 5~ 491μm(平均 2 69.85 3 7± 114.2 796μm)。 4只眼合并有色素上皮层浆液性脱离。并经统计表明脱离范围、高度与视力相关。结论  OCT作为一种客观的无损伤的视网膜断层扫描技术 ,其高分辨率的特性在 ICSC的诊断、定量分析和病程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特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照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彦  王光璐  马凯  张风  孟淑敏  卢宁 《眼科研究》2000,18(3):238-240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照相这种新的影像方法在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患者的64只眼进行了OCT检查,部分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OCT图像可将病变分为4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动态观察和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16.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发病期与恢复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其与视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为单眼首次发病的CSC患者34例,发病期与恢复期分别行OCT检查,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对病变图像进行测量和分析。比较其形态学改变与视力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病期CSC患者OCT表现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水肿。恢复期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下液体完全吸收,部分患者黄斑区可观察到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消失。CSC患者预后视力与发病期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黄斑中心凹厚度呈负相关(r=-0.402、-0.485、-0.360,P<0.05)。恢复期CSC患者双眼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均有明显差异(P<0.05);患眼的预后视力与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Spearmanr=0.48,P<0.05)。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存在的患眼视力好于内外节连接消失的患眼视力(P<0.05)。结论:CSC患者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黄斑中心凹厚度、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均可能影响视力的预后;高分辨率的OCT能在CSC患眼上获得类似于眼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
方法
对41例发病时间从1周~10个月的CEC患者的 43只患眼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OCT检查,其中27只患眼在 FFA检查的同时进行了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对比分析其CNV的OCT和 FFA及ICGA图像特征。
结果
CEC的OCT图像表现为边界清楚的CNV(41.86%)、边界不清的 CNV(30.23%)、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16.28%)、伴有浆液性(6.98%)或出血性神经上皮脱离的CNV(4.65%) 5种形态。其中以边界清楚的CNV和边界不清的CNV为主,共占72.09 %。视网膜血管造影,能清楚确定CNV的边界者,FFA、ICGA检查分别为12、20只眼;OCT从视网膜断层切面上能清楚确定CNV边界者23只眼。FFA检查上典型的CNV,OCT图像通常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CNV;FFA检查上非典型的CNV,OCT图像表现为多种形态。
结论
CEC的OCT图像特征以边界清楚的CNV和边界不清的CNV为主。OCT检查可以从视网膜断面上准确观察CEC病灶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形态,对FFA、ICGA从视网膜脉络膜平面上对CNV的观察有很好地补充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21-124)  相似文献   

18.
闫峰  孟凯  门保成  刘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189-1191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中的图像特征,以及CSC患者外核层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CSC患者54例58眼和健康人30例60眼(对照组)行FD-OCT检查,采用Cirrus 3D-OCT模式对眼底黄斑部进行线性水平扫描。扫描深度1.9mm。扫描面积5.8mm×5.8mm,扫描模式512×496。观察CSC的FD-OCT图像特征,并测量不同时期CSC患者中央凹处外核层厚度,评估外核层厚度与BCVA的关系。结果:所有54例58眼CSC患者OCT检查典型的形态改变,以单纯性神经上皮层脱离和神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脱离为主,约84.5%。CSC患者黄斑中心凹处外核层的平均厚度在急性期最厚,随着病情的缓解,逐渐变薄,但恢复期仍较正常人厚;CSC患者的中心凹处外核层的厚度与BCVA呈负相关。结论:FD-OCT能清楚地显示CSC的形态特征及病理形态学变化。CSC患者的中心凹处外核层的厚度与BCVA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FFA确诊的598例CSC患者64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检查并采用德国海得堡眼底造影系统行绿色激光扫描眼底照相及FFA检查。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渗漏点发生的部位并分析其特点,统计测量其年龄、视力、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面积、RPE渗漏形态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渗漏灶集中发生于后极部,上方象限多于下方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3,P<0.01);鼻侧多于颞侧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3,P<0.01);距中心凹距离越近渗漏灶发生频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715,P<0.01)。渗漏灶形态分析发现渗漏灶形态与年龄有关。64例≥50岁患者中微漏型35例,占该组患者的54.7%;154例35~39岁患者中扩散型82例,占该组患者的53.2%;多渗漏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面积小,单渗漏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面积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25,P>0.05) ;CSC患者视力与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面积呈负相关(r=-0.335,P<0.01),与病程及渗漏灶距中心凹距离无相关性(r=-0.029,-0.145;P>0.05)。结论 CSC患者FFA渗漏灶的发生有区域性差别,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面积与渗漏灶多少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眼底伴有灰色病灶的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光学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直接和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检查确诊的23例眼底伴有灰色病灶的急性CSC患者26只眼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彩色眼底像、FFA、ICGA、FD-OCT检查结果,重点观察灰色病灶在各种检查中的光学影像表现.结果 FFA早期所有患眼的灰色病灶处均有1~3个不等的活动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渗漏点出现,后期病灶均呈强荧光着色;ICGA早期所有患眼的灰色病灶及其周围的脉络膜血管区域性充盈迟缓,呈斑片状弱荧光,且弱荧光灶内也有强荧光漏点出现,与FFA中RPE渗漏点相对应.其中,23只眼弱荧光灶内还有脉络膜血管扩张,呈条带状强荧光,占88.46%;5只眼伴有小叶状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呈斑片状强荧光,占15.39%.ICGA后期,灰色病灶处亦均呈强荧光着色.FD-OCT检查,所有患眼灰色病灶对应处神经上皮下脱离腔内有柱状、环形中高等光反射物质连接于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脱离(PED)灶之间.其中,5只眼有RPE局部断裂,占15.39%.结论 眼底伴有灰色病灶的急性CSC有其独自的光学影像学特征,表现为:(1) FFA早期灰色病灶处有活动性RPE渗漏点出现,而后期呈强荧光染色;(2) ICGA早期灰色病灶处脉络膜血管表现为灌注不良或高灌注,后期亦呈强荧光染色;(3) FD-OCT显示灰色病灶处神经上皮下脱离腔内有中高等光反射物质分布,可伴有RPE局部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