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随着口腔种植修复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种植外科趋于更精确和微创.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种植术前可以帮助医生完成患者颌骨结构的三维图像重建,对术区进行准确定位,分析可利用的骨量,确定最佳植入方向,从而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方法:利用CBCT的影像诊断系统对口腔上下颌骨进行MPR多平面重建:标准轴面、冠状面、矢状面;VR:...  相似文献   

2.
目的:随着口腔种植修复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种植外科趋于更精确和微创。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种植术前可以帮助医生完成患者颌骨结构的三维图像重建,对术区进行准确定位,分析可利用的骨量,确定最佳植入方向,从而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方法:利用CBCT的影像诊断系统对口腔上下颌骨进行MPR多平面重建:标准轴面、冠状面、矢状面;VR:容积再现(3D重建影像);同时进行Panoramic(曲面体层视图)、序列纵断面重建,并进行测量,结合Dicom3.0的格式(国际医学影像传输标准)进行交换,获得确切数据用于术前资料分析。结论:口腔科专用锥形束(Cone Beam CT,CBCT)应用,为口腔种植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分析资料,已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CBCT数据的可视化口腔虚拟种植系统,以辅助医护人员进行口腔种植手术。方法:借助VTK工具包中的可视化算法在VS平台上编译系统,读取CBCT数据并在系统界面内显示图像的横断面、冠状面与矢状面,通过MC算法重建颌骨的面模型,从种植体库中选择种植体并确定其在颌骨模型上合理的种植位置与角度。结果:系统实现了种植体的虚拟种植。结论:可视化的口腔虚拟种植能够帮助医护人员进行术前规划与医患沟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微创环切术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应用,并评价其美学效果。方法:选择牙槽骨骨量充足的30例患者作为微创组,使用微创环切术植入ITI柱状螺纹种植体30枚。并选择同期行单牙位常规翻瓣种植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和修复后的美学效果。结果:微创环切术在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和修复后美学效果等较常规翻瓣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只要严格选择适应症,规范手术操作,微创环切术较常规翻瓣术的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小,,晦床效果和美学效果更佳,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对微创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进行临床探讨。方法:2008年至2009年间,共对16例牙缺失患者行微创牙种植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10例。采用曲面断层全景片和CT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术前检查,运用或不运用手术导板,采用不翻开粘骨膜瓣或改良的不翻瓣方法植入种植体。通过测定术后当日、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的X线牙槽骨改变进行临床评价,并对种植体的稳定性进行共振频率分析(RFA),记录分析种植体稳定性数值(ISQ)。结果:共植入种植体57枚,术后8~16周进行永久修复,全部修复获得令人满意的功能和美观效果。随访时间为18个月,种植体存留率为100%,X线观察牙槽骨无明显吸收状况。种植体植入当日ISQ测定为一例患者6枚种植体44—46,其余种植体ISQ大于60,所有种植体冠修复后ISQ值均大于60,经方差分析在各时间段的ISQ值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创牙种植技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在严格地掌握适应症,术前结合CT制定治疗计划,术中仔细操作下,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评价微创不翻瓣技术在口腔种植手术中的短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不翻瓣种植手术的患者25例(31枚种植体)作为未翻瓣组,同期接受经典翻瓣种植手术的患者25例(40枚种植体)作为对照组。记录并分析两组病例在手术当天及复诊时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后肿痛不适时间、种植体脱落情况、种植体周围炎与骨吸收水平、牙龈乳头高度等。结果未翻瓣组中有1枚种植体脱落,对照组中无种植体脱落;未翻瓣组病例术后1年的骨吸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牙龈乳头指数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翻瓣组的手术时间、患者术后肿痛不适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不翻瓣手术可大大节省手术时间,减轻患者术后反应,获得更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口腔种植学和组织工程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两门学科,随着这两门学科的交叉发展,将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目前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利用数字化导板进行种植手术的精确度,探讨其在口腔种植中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行种植手术的60例牙列缺损患者,随机分为Ⅰ、Ⅱ2组,每组30例。术前均拍摄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并利用Simplant软件规划手术方案。其中I组采用无种植导板辅助植入种植体;Ⅱ组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数字化导板,辅助植入种植体。术后2组均拍摄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利用Simplant软件将术前图像与术后图像进行配准融合,测量比较种植体实际位置与术前设计的差异。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Ⅰ组共植入52颗种植体,测量偏差为:顶部(2.07±0.51) mm(1.33~2.79 mm),根尖部(2.89±1.02) mm(1.51~4.43 mm),深度(0.78±0.33) mm(0.30~1.28 mm)和角度(8.84±4.64)°(3.29~16.21°);Ⅱ组共植入57颗种植体,测量偏差为:顶部(1.18±0.72) mm(0.12~2.35 mm),根尖部(1.43±0.74) mm(0.20~2.66 mm),深度(0.54±0.29) mm(0.20~1.07 mm)和角度(4.21±1.91)°(0.82~7.79°)。种植体植入的精确度在顶部、根尖部和角度有显著差异(P<0.01),而深度偏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利用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手术,可以更好地控制种植体植入的精确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医疗行业,机器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主流方法。在口腔种植领域,机器学习技术可以辅助医生的诊疗过程,包括影像学资料智能识别、种植方案优化、自动化机器人等方面,是未来口腔种植学的发展趋势。本文就机器学习在口腔种植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并对口腔种植的数字化、智能化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方诚  王国平 《口腔医学》2011,31(3):178-180
文从口腔即刻种植适应证、禁忌证的选择,种植体的选择和植入、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处理等方面对即刻种植的临床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口腔种植牙技术的进步,精确和微创是发展的趋势。锥束CT(CBCT)辐射剂量小、空间分辨率高,能提供精确的影像数据,在种植牙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本文综述了CBCT的特点及在种植牙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对种植修复效果的评价是种植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生物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完善,人们得以更为快速准确地分析总结生物信息资料。运用这些信息资料,人们可以通过基因诊断在分子水平上更为清楚地了解细胞组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生物活性与疾病发生的关联。基因诊断为口腔种植及其疗效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纳米技术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特性和相互作用的一项技术。本文就纳米技术在口腔种植学方面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朱靖恺  刘艳  谢超  段妍  马威 《口腔医学》2019,39(7):636-641
牙体缺失后牙槽骨骨量不足向来是口腔种植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而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自体骨移植技术、引导性骨再生技术(GBR)等一系列经典术式应运而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中GBR技术更是以其成骨可预期性好,长期骨吸收率低,易充填塑形,无第二术区,手术并发症少等优势得到了广大种植医生和患者的青睐。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血小板浓缩物这一新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并凭借着其独有的优势在口腔种植领域的组织增量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向经典的GBR技术发起了挑战。本文将重点对血小板浓缩物应用在口腔种植领域,特别是组织增量方面的优势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采用异体硬脑经膜冷冻处理,作为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再生的膜材料,经临床24例观察,未发生伤口愈合不良,形成瘘道等现象,所有病例种植体稳固,骨再生修复良好。其中15例裂隙状骨缺损引导骨组织修复率达87.8%。临床应用表明,冷冻异体硬脑膜引导骨组织再生,具有来源广,制备贮存简便,不产生排斥反应,引导骨组织生长效果好等特点,是目前较理想的引导骨组织再生膜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各类与种植有关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并分析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72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着随机的原则将72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以及实验组),每组总共有36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牙龈缝合;实验组采用附着龈重建,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12%)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52.78%);两组患者在术前,其平均宽度经统计学分析,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6个月平均宽度与对照相比,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BI(0.71±0.54)、PLI(0.61±0.10)、PD(1.69±0.3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BI(0.86±0.48)、PLI(0.78±0.22)、PD(2.91±0.44);实验组患者生理功能以及心理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评分。结论:AG重建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中,可明显提高临床修复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口腔种植机器人在即刻种植手术中的种植精度是否与延期种植无差异。方法 将符合种植修复治疗条件的患者分为即刻种植(n=4)和延期种植(n=6)两组,由同一组医护人员使用口腔种植机器人进行种植手术。术前常规拍摄CBCT、种植体位置设计、手术流程规划、机械臂注册和配准,由机器人完成种植窝洞预备和种植体植入,术后通过CBCT分析种植体植入误差。结果 机器人种植手术完成顺利,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植入点误差(总误差、横向误差和深度误差)、根尖点误差(总误差和横向误差)无统计学差异。其中,根尖点深度误差在即刻种植组和延期种植组分别为(0.25±0.13)mm、(-0.88±0.49)mm,种植体植入角度误差在上述两组分别为1.38°±0.14°、0.59°±0.08°,种植体根尖点深度误差和种植体植入角度误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口腔种植机器人在延期种植和即刻种植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种植精度;口腔种植机器人即刻种植手术的角度误差大于延期种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B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3例共70枚上颌后牙区种植体,术中均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手术。拍摄术前、术后CBCT或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计算和测量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距离,观察3个月后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结果:术前与术后当天X线影像显示,上颌窦底平均提升(2.43±1.2)mm,种植术后3个月,未发生骨结合检出率曲面断层为39.13%,CBCT为20.83%,经fisher精确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CBCT获取术前影像、术后评价,更能有效地评估上颌窦区种植的手术风险,使上颌窦内提升术更加安全,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地:探讨上颌窦外提升术在口腔种植手术中的应用,以扩大口腔种植术的适应证。方法:2007年5月-2012年12月对41例患者,通过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86枚Itl种植体,使用Bio—Oss人工骨作为骨移植材料,采用非埋入式种植技术。结果:41例患者中2例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86枚种植体均完成种植修复,随访至2012年底,种植修复体无松动脱落,临床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窦外提升术可以扩大口腔种植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口腔种植逐步发展成为牙列缺损或缺失的一种重要修复方法,与之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口腔种植中的影像学应用主要包括测量设计,确定种植体直径、长度和植入位置.制定治疗计划;制作手术导板,将术前规划准确地转移到实际操作中,简化手术过程;术后随访评估。临床上与口腔种植学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根尖片(periapical radiograph)、曲面体层摄影(panoramic tomographv)、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和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本文对口腔种植领域中常用影像学方法尤其是CBCT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