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评价1 000 Hz和226 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在检测0~36月龄正常婴幼儿中耳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将听力正常的648例(1 296耳)0~36月龄的婴幼儿分为四组,一组:0~月龄110例(220耳);二组:3~月龄109例(218耳);三组:6~月龄105例(210耳);四组:9~36月龄324例(648耳).使用丹麦MADSEN公司OTOFLE100多频声导抗检测仪对各组分别进行1 000 Hz和226 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26 Hz探测音声导抗结果:一组中有66.82%(147/220)异常,二组中有33.49%(33/218)异常,三组中34.76%(73/210)异常,四组中有1.85%(12/648)异常.1 000 Hz探测音声导抗结果:一组中有4.09%(9/220)异常,二组中有11.01%(24/218)异常,三组中有32.86%(69/210)异常,四组中有57.10%(370/648)异常.结论 226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不能准确反映0~6月龄婴幼儿的中耳功能,1 000 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评估0~6月龄婴幼儿的中耳功能最佳;1 000 Hz和226 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的联合应用可客观评估6~9月龄婴幼儿的中耳功能;226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能客观反映9~36月龄婴幼儿的中耳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1 000Hz和226Hz探测音声导抗的一致性及准确性,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方法将1 306例(2 612耳)婴幼儿按年龄分为13组:0~、1~、2~、3~、4~、5~、6~、7~、8~、9~、10~、11~、12~24月龄组。使用美国GSI 33Ⅱ型中耳分析仪对各组行1 000Hz和226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比较两者结果,分析其一致性,并比较不同年龄段婴幼儿1 000Hz和226Hz探测音声导抗的正常图形比例,了解1 000Hz和226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评估不同年龄段婴幼儿中耳功能的准确性。结果 1 306例(2 612耳)中,ABR、DPOAE均正常且不伴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644例(1 208耳)中,各月龄段婴幼儿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正常比例均较高,小于10月龄各组1 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正常比例亦较高,与同月龄段各组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正常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0月龄及以上组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的正常比例明显高于1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P<0.05)。1 306例(2 612耳)中,小于6月龄和大于10月龄段婴幼儿的1 000Hz和226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结果一致性低,在6~10月龄段两者的一致性较高,达87.5%~92.74%。结论用声导抗评估婴幼儿中耳功能时,<6月龄婴幼儿应使用1 000Hz探测音,6~10月龄婴幼儿或许1 000Hz和226Hz探测音均可选用,而≥10月龄的婴幼儿宜选用226Hz探测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0-36个月婴幼儿226 Hz和1000 Hz探测音声导抗结果,探讨在临床上如何选择226 Hz和/或1000 Hz探测音声导抗方法将1645例(共3290耳)0-36个月婴幼儿按听力评估结果分为两个大组:听力正常组938例(1876耳)和听力异常组707例(1414耳),按月龄分为七个小组:第一组:新生儿(≦28天)54例(108耳),其中听力正常组34例(68耳);第二组:23月龄355例(710耳),其中听力正常组149例(298耳);第三组:43月龄355例(710耳),其中听力正常组149例(298耳);第三组:46月龄537例(1074耳),其中听力正常组201例(402耳);第四组:76月龄537例(1074耳),其中听力正常组201例(402耳);第四组:79月龄236例(472耳),其中听力正常组143例(286耳);第五组:109月龄236例(472耳),其中听力正常组143例(286耳);第五组:1012月龄97例(194耳),其中听力正常组62例(124耳);第六组:1312月龄97例(194耳),其中听力正常组62例(124耳);第六组:1324月龄259例(518耳),其中听力正常组249例(498耳);第七组:2524月龄259例(518耳),其中听力正常组249例(498耳);第七组:2536月龄107例(214耳),其中听力正常组100例(200耳)。结果正常组226 Hz和1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图均存在正峰,并且均以宽大的单峰型最多见,少数为双峰型.其中226 Hz单峰1403耳(74.79%),双峰290耳(15.46%);1000 Hz单峰1407耳(64.07%),双峰175耳(5.17%).第一至第五月龄组组间1000Hz与226Hz探测音声导抗正常和异常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一至第四月龄组1000Hz组一致率(97.06%,91.95%,91.04%,81.82%)均高于226Hz组(38.24%,68.46%,66.92%,66.78%),第五月龄组226Hz组的一致率(95.16%)高于1000Hz组(58.87%)。第六至第七月龄组组间1000Hz与226Hz探测音声导抗正常和异常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226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不能准确反映O36月龄107例(214耳),其中听力正常组100例(200耳)。结果正常组226 Hz和1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图均存在正峰,并且均以宽大的单峰型最多见,少数为双峰型.其中226 Hz单峰1403耳(74.79%),双峰290耳(15.46%);1000 Hz单峰1407耳(64.07%),双峰175耳(5.17%).第一至第五月龄组组间1000Hz与226Hz探测音声导抗正常和异常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一至第四月龄组1000Hz组一致率(97.06%,91.95%,91.04%,81.82%)均高于226Hz组(38.24%,68.46%,66.92%,66.78%),第五月龄组226Hz组的一致率(95.16%)高于1000Hz组(58.87%)。第六至第七月龄组组间1000Hz与226Hz探测音声导抗正常和异常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226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不能准确反映O10月龄婴幼儿的中耳功能,1000 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能更好的评估O10月龄婴幼儿的中耳功能,1000 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能更好的评估O10月龄婴幼儿的中耳功能;;226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能客观反映1110月龄婴幼儿的中耳功能;;226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测试能客观反映1136月龄婴幼儿的中耳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通过听力筛查新生儿226、1000Hz探测音鼓室图测试结果,探讨对新生儿鼓室图结果的正确解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双耳通过DPOAE听力筛查、无2007年美国新生儿听力联合委员会提出的任何一项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206例2~7d龄[(3.92±1.24)d]的新生儿分别进行226、1 000Hz探测音鼓室图测试。结果:408耳鼓室图测试结果:226 Hz探测音鼓室图中单峰型213耳(52.20%)、双峰型194耳(47.55%)、无峰型1耳(0.25%);1 000 Hz探测音鼓室图中单峰型387耳(94.85%)、其他型21耳(5.15%)。1 000Hz探测音单峰型鼓室图的各参数值分别为:鼓室图峰压(33.24±44.37)dapa;峰补偿静态声导纳值(0.52±0.25)mmho;鼓室图宽度:左耳(121.38±28.79)dapa、右耳(108.63±26.00)da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226Hz探测音测得的等效外耳道容积为:男(0.44±0.10)ml,女(0.43±0.0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226Hz探测音鼓室图以双峰型与单峰型为主;1 000Hz探测音鼓室图以单峰型为主,且较226Hz探测音对新生儿中耳功能更为敏感,新生儿鼓室图测试宜使用1 000Hz探测音。本研究所获226、1 000Hz探测音鼓室图的各参数值可试用于新生儿鼓室图结果的临床解释以评估其中耳功能,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在该领域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常新生儿226Hz及1 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通过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筛查的正常新生儿低频(226Hz)及高频(1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的特点、获得峰声导纳值等指标的正常值范围,为临床新生儿及婴幼儿中耳功能评估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耳分析仪(GSI-33型)对足月顺产,并通过TEOAE筛查的正常新生儿分别进行低、高频探测音下的鼓室导抗测试,分析鼓室导抗图形态特征并对峰声导纳值等重要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在100例首次双耳通过TEOAE筛查的新生儿鼓室导抗测试中,低频鼓室导抗图以双峰型为主(占96%),高频鼓室导抗图以单峰型为主(占90%);低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为双峰型而其高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为单峰型的有174耳(占总耳数87%);低频及高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均为单峰型的仅有6耳(占总耳数3%)。结论正常新生儿低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以双峰型为主,高频探测音鼓室导抗图以单峰型为主,应将两者结合来对新生儿及婴幼儿中耳功能进行评估;所获得相应的峰声导纳值、峰声导纳值处外耳道压力、外耳道容积等指标的正常值可以用于初步评估新生儿中耳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6.
对30例(60耳)听阈正常年青人采用226,678,1000Hz三种探测音测试鼓室导纳图和镫骨肌声反射阈值,确定了三种探测音的图形及其构成比,各种声音纳,声纳,声导值和声反射阈值的正常范围,并对它们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正常婴儿1000 Hz探测音及多频率扫描声导纳检测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64例正常听力婴儿(250耳)的1000 Hz探测音声导纳图,用基线法分型并测量正峰声导纳值;通过声纳差(ΔB)-频率函数曲线和相位角差(Δθ)-频率函数曲线检测中耳共振频率。运用SPSS11.0软件,分年龄段分别统计正峰声导纳、共振频率和相位角差(Δθ)的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5%分位数、95%分位数及95%置信区间。结果全部样本均可测得基线上正峰声导纳值,各年龄组的5%分位数均≥0.2 mmho;各年龄组共振频率从311.01~599.06 Hz递增,相位角差(Δθ)的绝对值平均值从44.52~22.84递减。结论高频率探测音声导纳检测和多频率扫描声导纳检测,充分反映婴儿中耳声学特性的转变过程,更适用婴儿的中耳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婴儿226 Hz和1 000 Hz探测音声导抗的适用月龄.方法 应用Oto100 Flex中耳分析仪对291例(529耳)3~7月龄要儿分别进行226 Hz及1 000 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同时行ABR检测.将声导抗结果与ABR的波Ⅰ潜伏期进行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 3、4、5月龄婴儿1 000Hz探测音声导抗与ABR波Ⅰ潜伏期的kappa值均大于0.7,提示两者吻合度较高,而其226 Hz声导抗与ABR波Ⅰ潜伏期的kappa值均小于0.7,提示两者吻合度较低.6、7月龄婴儿226 Hz和1 000 Hz探测音声导抗结果与ABR波Ⅰ潜伏期kappa值均小于0.7,但均>0.4,提示吻合度一般.结论 与ABR的波Ⅰ潜伏期相比,1 000 Hz声导抗适用于5月龄以下的婴儿,准确度较高,6、7月龄婴儿226 Hz和1 000Hz探测音声导抗准确度均不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影像学检查为诊断分泌性中耳性的标准,分析不同年龄段分泌性中耳炎常婴幼儿226Hz和1000Hz2种探测音鼓室声导纳曲线类型分布特点和趋势,比较2种方法在敏感度和特异度,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经颞骨薄层CT证实为分泌性中耳炎婴幼儿177例(226耳),中耳结构正常的婴幼儿158例(266耳),年龄1~60个月。根据年龄分为6组,分别为O~6月龄组,6~12月龄组,12~18月龄组。18~24月龄组,24~36月龄组,36~60月龄组,分别进行226Hz和1000Hz探测音鼓室声导纳测试。用配对Y。检验对不同年龄组受试儿童两种声导纳测试法结果进行检验,并用ROC方法分析2种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分泌性中耳炎婴幼儿各组226Hz鼓室声导纳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1.1%、35.2%、46.9%、42.0%、62.5%及68%,1000Hz鼓室声导纳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4.7%、98.1%、96.9%、91.2%、95.8%及88.0%。中耳功能正常婴幼儿,226Hz鼓室声导纳正常型检出率分别为95.1%、88.6%、85.1%、93.3%、88.5%及93.5%,l000Hz鼓室声导纳正常型检出率分别是为87.8%、94.3%、89.4%、95.6%、94.2%及97.8%。2种测试方法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检出率在36月龄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种测试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0~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个月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6月龄以下婴幼儿探测分泌性中耳炎应以1000Hz鼓室声导纳为主,36~60月龄幼儿应同时测试226及1000Hz鼓室声导纳。以单峰型和双峰型1000Hz鼓室声导纳作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正常标准,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正常耳不同频率探测音声导抗测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多频率探测音声导抗测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用1000Hz探测音测试不同体积中耳内积液情况下的鼓室导抗,评价用高频探测音进行鼓室导抗检测在鼓室积液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使用GSI33中耳分析仪对实验性中耳积液的白色豚鼠进行226Hz和1000Hz探测音的鼓室导抗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Graph Pad Prism 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实验组的鼓室峰压值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中耳积液量增加,鼓室导抗峰压值有降低的趋势。结论1000Hz探测音的声导抗检查可以反映中耳腔内的积液,鼓室导抗图曲线参数因中耳积液量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外中耳解剖和功能上的特殊性,使得传统的单频声导抗测试评估婴幼儿中耳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宽频声导抗测试可以在宽频(0.2~8 kHz)范围内评估声能的接收与传递,与传统单频声导抗相比,不需要对外耳道加压,测试时间短,可以动态评估新生儿及婴幼儿外周听觉发育特性及中耳功能。应用宽频声导抗测试可以提高婴幼儿听力筛查结果和中耳功能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36月婴幼儿的宽频声能吸收率(wideband acoustic energy absorbance,WBA)测试结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36月、声导抗测试结果正常、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正常的婴幼儿共172名(337耳)。根据月龄分组:1-2月组,共86耳;3-6月组,共61耳;7-12月,共97耳;13月-36月组,共93耳。对各组婴幼儿进行宽频声能吸收率测试,比较各个月龄段的声能吸收率曲线分布特点,分析吸收率随年龄增长的变化情况。结果 1、声能吸收率随月龄变化,频率-吸收率曲线逐渐由"~"转变成"∧"形。2、7-12月和13-36月组中有1/2的频率的声能吸收率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四组声能吸收率各个频率的标准差SD(standard deviation)的均值分别为0.2066、0.1731、0.1393、0.1583。结论1、随月龄增加,频率-吸收率曲线逐渐由"~"转变成"∧"形,中高频的声能吸收率效能逐渐高于低频和高频。2、7月以后,吸收率曲线形态逐渐趋于稳定,组内变化差异减小。3、随月龄的变化声能吸收率曲线范围也逐渐变化,当在容许的变化范围内波动时,仍可视为正常中耳。且月龄越小,声能吸收率值波动越大,表明中耳所处的发育状态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0~12月龄听力正常婴幼儿226Hz、678Hz和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的结果,探讨不同频率探测音声导抗鼓室图在评价该年龄段婴幼儿中耳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200例0~12月听力正常婴幼儿分成4组,每组50例:新生儿期(0~28d)、1~3月龄(±3d)、4~6月龄(±7d),7~12月龄(±7d),用GSI Tymp Star 2型中耳分析仪对200例(400耳)均行226Hz、678Hz和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分析不同年龄组婴儿、不同频率鼓室探测音声导抗图形的特点。结果 1226Hz探测音测试时,外耳道容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随年龄增大而减小2678Hz和1000Hz探测音测试时,1~3月年龄段组的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为最小,其余年龄段组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相同年龄段组1000Hz鼓室探测音给声时所得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均大于678Hz鼓室探测音给声时所得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3频率和年龄的因素对鼓室图的导纳最大的压力峰值和声顺值都有显著影响。4中耳共振频率分别为:新生儿期(0~28d)为(284±48)Hz,1~3月龄组为(293±51)Hz,4~6月龄组为(450±152)Hz,7~12月龄组为(650±205)Hz。结论在评估0~6个月婴幼儿中耳功能时,应使用1000Hz探测音声导抗,在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出现堵塞效应时,可使用678Hz探测音做补充,7-12个月婴幼儿使用226 Hz鼓室图探测音时最好同时使用1000Hz探测音做声导抗测试,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应使用不同频率的探测音以及其正常值以便于准确了解婴幼儿的中耳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探测音声导抗测试法及多频率扫描声导抗测试法对婴幼儿中耳功能的评价效率。方法 122例听力正常婴幼儿和141例听力异常婴幼儿,应用GSI Tympstar中耳分析仪,分别以226、678、1000Hz探测音及多频率扫描声导抗测试法检测中耳功能,比较分析其测试效果。结果比较听力正常组和异常组检测结果,各月龄组的678、1000Hz探测音鼓室导纳图图形特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26Hz探测音鼓室导纳图在6月龄婴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的共振频率差异在6月龄婴儿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月龄婴儿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频率探测音声导抗测试法对6月龄婴幼儿中耳功能诊断均较敏感,而678、1000Hz探测音对于6月龄婴儿中耳功能的诊断较为准确。随月龄增长,婴幼儿中耳共振频率逐渐升高,有助于评价6月龄婴幼儿的中耳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婴儿1 000 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结果的分型及各型对婴儿中耳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89例(178耳)年龄4~26周的婴儿分别行226、1 000 Hz探测音声导抗、ABR及DPOAE测试,并对1 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结果分型;分别比较各型的226 Hz探测音声导纳峰值压力、静态声导纳、鼓室导抗图宽度、ABR的波Ⅰ潜伏期、反应阈及DPOAE的通过率.结果 ①178耳根据1 000 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分为正峰型(Ⅰ组)89耳、平坦型(Ⅱ组)64耳、其它型(Ⅲ组)25耳;②Ⅰ组的ABR波Ⅰ潜伏期(1.2±0.1 ms)、反应阈(21±6dB nHL)均正常,DPOAE通过率为100%;Ⅱ组和Ⅲ组的ABR的波Ⅰ潜伏期较Ⅰ组延长,分别为1.8±0.4、1.3±0.2 ms,反应阈分别为36±13、25±8 dB nHL,两组中波Ⅰ潜伏期和反应阈均正常者分别为4.69%(3/64)和40.0%(10/25),DPOAE的通过率分别为3.1%和44.0%;③226 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峰值压力Ⅰ组高于Ⅱ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Ⅰ组和Ⅲ组间、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6 Hz探测音静态声导纳、鼓室导抗图宽度及分型在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儿的1 000 Hz探测音鼓室导抗图正峰型为正常,平坦型及其它型为异常,且鼓室导抗图为平坦型时中耳功能最差.1 000 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对婴儿中耳功能的诊断价值比ABR的波Ⅰ潜伏期和耳声发射的敏感性更高.226 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不适用于判断婴儿中耳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在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听力复筛未通过的5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和颞骨螺旋CT扫描,比较二者的诊断一致率,计算其Kappa值(κ值)。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104耳)患儿中,经CT检查中耳正常者47耳,有中耳积液57耳。CT检查正常的47耳中,有24耳鼓室导抗图为"A"型(51.06%),1耳为"B"型(2.13%),1耳为"C"型(2.13%),21耳为"D"型(44.68%);CT检查有中耳积液57耳中,44耳为"A"型(77.19%),2耳为"B"型(3.51%),11耳为"D"型(19.30%);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与CT测试结果的诊断一致率较低,κ=0.103。结论: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与螺旋CT测试结果诊断一致率低。在临床实践中,不推荐使用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的结果作为标准来判断婴幼儿中耳有无积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年龄对声导纳测试的声导值和声纳值的影响。方法:采用GSI-33version2中耳分析仪,对9-72岁共9个耳科正常人按年龄分六组,均采用三种频率探测音进行声导值和声纳值检测,结果:使用226Hz探测音时,第Ⅳ组的声纳分别与第Ⅰ、Ⅱ组的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Ⅱ组的声导值与第Ⅵ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使用678Hz探测音时,第Ⅳ组的声纳值分别与第Ⅰ、Ⅱ、Ⅲ、Ⅴ组等各组的声纳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Ⅳ组声纳值分别与第Ⅰ、Ⅱ、Ⅴ组等各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Ⅳ组的声导值分别为第Ⅰ、Ⅲ、Ⅴ、Ⅳ组等各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变化,鼓膜-中耳传音系统的质量因素作用的增长较为明显,摩擦及粘度因素作用则视声波的频率而异。  相似文献   

20.
226Hz探测音下婴儿双峰型鼓室导抗图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婴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听觉功能的正常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何早期科学、准确地对小儿听功能进行评估和测试 ,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声导抗检查可用于中耳病变的诊断及听力损失尤其是功能性听力损失的评估 ,婴幼儿的中耳功能因其结构的发育尚未完善而出现多样化的特征 ,其特征尚需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对 138例 (2 76耳 ) 0~ 6个月婴儿用 2 2 6Hz低频探测音进行中耳功能分析 ,探讨婴儿中耳鼓室导抗图的特点 ,以及婴儿外耳道因发育不完善对鼓室导抗图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