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正华辨治眩晕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承琪 《北京中医药》2009,28(9):669-670
颜正华教授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主因肝肾阴阳失调,肾阴亏损,肝阳偏亢,上扰清窍,形成下虚上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多见肝火亢盛、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阴不足及阴阳两虚等证型.临证常以10种方药辨证加减治疗.对于肝肾阴虚、虚阳上亢之高血压病眩晕则选用其创制的潜降汤,补益肝肾、潜阳安神而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李丁丁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42-843
孙立军主任医师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主因肝肾阴阳失调,肾阴亏损,肝阳偏亢,上扰清窍,形成下虚上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多见肝火亢盛、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阴不足及瘀血阻窍等证型。临证常以自制方剂辨证加减治疗,对于肝阳上亢、肾精不足等眩晕证型选用其创制的平肝熄风汤、补肾强骨汤等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隶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其形成主要因肝肾两经的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所致。肝肾同居下焦,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相互滋生,以制约肝阳过亢,若肾阴不足,肝木失于肾水滋养,肝阳失于潜藏。阳主动居上则表现肝阳偏旺,木摇风生之水不涵木见症。治宜滋补肾精,使肾阴足,肝体自养,肝阴足,肝气则平,从而达到脏腑的协调平和,即滋水以涵木,肝肾同治。临证时还应根据水不涵木之肝旺肾虚的标本缓急而治之。总之,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使阴虚得补,亢阳平复。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的中医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连景 《天津中医药》2009,26(6):509-510
血压高相当于中医的"眩晕"、"头痛"等病症.主要由情志、禀赋、饮食、劳倦等多种因素,导致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调,致使肝火亢盛,或痰浊上扰,或肾阴素亏,阴不制阳而引起;病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之候.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患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4型.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治疗高血压病3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霞  穆广梅 《中医研究》2003,16(4):57-58
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常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使人体肝肾阴阳失调,形成了下虚上实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根据其发病特点将本病分为:肝火偏亢,气血上冲;肝肾阴虚,下虚上盛;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久病伤正,瘀血阻络四个证型。  相似文献   

6.
李瀛均  陆健  薛利华 《陕西中医》2001,22(8):512-512
中医无高血压病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过程 ,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范围。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 ,运用中医药来进行辨证诊治 ,每常有效验。兹将临证一见之得 ,介绍如下。从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来看 ,其发病主要与情志、劳倦、先天禀赋、饮食有关 ,受病之脏主要在肝。心情失畅 ,恼怒伤肝 ,肝阴耗伤 ,风阳易动 ,可出现肝阳过亢之高血压 ,肝阳过亢可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肝阳过亢不已 ,伤阴伤肾 ,又可出现阴阳两虚之证候。先天禀赋不足或生活失节 ,可致肾阴亏虚 ,肾阴不足不能涵木 ,肝阳偏亢 ,可…  相似文献   

7.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中医分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力  沈舒文 《陕西中医》2002,23(8):754-755
高血压病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 ,它的最大危害是损伤终端器官 ,引发心血管事件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治疗愈加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其病理基础是肝肾本亏 ,阳亢失度。病性有虚实之别 ,虚证多为阴精亏损 ,气血虚乏或阴阳两虚 ;实证多为风、火、痰、瘀内生。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 ,风火痰瘀标实症状往往是在肝肾阴亏的基础上产生的。治疗总宜补虚泻实 ,平调脏腑阴阳气血。若属肝阳偏亢 ,风火上旋 ,治当平潜肝阳 ,清化风火 ;若肝肾阴亏 ,风阳内动 ,治当滋阴潜阳 ,平熄肝风 ;若阴阳两虚 ,风痰阻络 ,治当…  相似文献   

8.
张越 《陕西中医》2011,32(12):1693-1693
<正>虚阳、虚火由二种情况产生,一为肾阳亏虚,阴寒内踞,逼迫虚阳上浮,是虚阳攒越之证;一为肾阴亏虚,阴虚不敛阳,虚阳失约,浮越上亢所致,为阴不涵阳证。潜阳,即潜降上越之虚阳,该法主要应用于肾中阴阳失和,肾阳浮越之证,亦称"引火归原"法。肾阳亏虚,虚阳  相似文献   

9.
脑白质变性在中医学中并无介绍,高血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笔者在目前研究基础上,提出高血压病脑白质变性的中医病因主要是年龄、禀赋、饮食,病机主要是肝肾阴阳失衡,病位以肝肾为主,涉及脾、心,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责之肝肾阴阳两虚,标实责之风、火、痰、瘀等。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性疾病,晚期病人常出现心、脑、肾等脏器不同程度的损害.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常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使肝肾阴阳失调,形成了下虚上实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根据其发病特点将本病分为:肝火偏亢,气血上冲;肝肾阴虚,下虚上盛;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久病伤正,瘀血阻络4个证型.  相似文献   

11.
名老中医刘志明认为胸痹心痛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生首先责之正气虚弱,如五脏衰弱、气血阴阳亏虚等,其中肾阴匮乏为病之根,其次邪气对疾病发展转归亦有一定影响。刘老认为五脏之阳非此不能温,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其从肾论治胸痹使肾阴得以上济心火,肾阳得以温煦血脉,为辨证治疗胸痹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刁军成教授认为绝经综合征病机以肾气虚衰,天癸亏竭,肝肾不足为主。肾阴阳的虚衰,导致肾之阴阳偏盛偏衰现象,从而导致脏腑阴阳失调。临床证型以肾阴阳失调为主,累及心、肝、脾等脏腑,可表现为寒热错杂证,故治疗大多从调整阴阳着手,以调整阴阳为主兼以调肝养心健脾,辨证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王金权教授认为,经断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是肾阴亏虚、肝阳偏亢、心火不宁,其病机关键在于肾阴亏虚,肾水不能涵养肝木,同时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在治疗上,主张标本兼治,阴阳同调,强调滋阴益肾以治本,平肝潜阳,宁心安神以治标。临床围绕滋阴益肾、平肝潜阳、宁心安神的原则立法组方,病症结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孙鲁闽 《陕西中医》2000,21(5):239-240
<正> 中医辨证认为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衰,天癸渐弱,易使阴阳二气不平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因而表现一系列异常证候。特别是肾阴偏虚,颇为多见,天癸属阴精,天癸渐竭,肾阴便见不足,出现肾阴亏虚,阳失潜藏之证。阴虚不能潜阳,虚阳上亢则头目眩晕,面部洪热,汗出,五心烦燥,肾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则心悸,失眠多梦,便秘、尿黄为心肾不交之证。肾阴虚,精血虚则不能填精益髓,故见腰背酸痛,甚至易骨折。肝失涵养则情志不畅,烦躁易怒。阴虚血燥生风故皮肤干燥或搔痒。由于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损伤血络,任带二脉失调,月经先期或先后不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属本虚标实之证,扶正祛邪为其基本治则。补益药能调补气血阴阳,具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之功能。笔者现就在临床治疗乙型肝炎中运用补益法的体会略述如下。寓补益于治疗之始终乙型肝炎之发病系机体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在治疗过程中,又往往需较长时间使用大量清热解毒利湿之剂,有损阳伤阴之虞。肝之疏泄失常,可直接影响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肝火亢盛,又能下劫肾阴,致阴阳虚损,气血不调,脾肾受累,故治疗中应重视补益法的应用。明辨气血阴阳之虚治疗乙型肝炎运用补益法时,应辨清气血阴阳。一般急性期及慢性迁延性肝炎以脾虚为主,…  相似文献   

16.
眩指眼前发黑,晕指头如旋转,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称眩晕。本证临床表现多属虚证,或本虚标实证。本证以肝阳偏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血不足、痰浊上扰为常见。唯肝阳偏亢者,发病多急、重,治疗多以平肝潜阳,滋阴降火熄风,滋养肝肾,补养气血,调和阴阳为治则。总之,以治本为主,标证急重时,不能忽略治标。  相似文献   

17.
儿童多动综合征证治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骠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2):533-534
小儿脏腑娇嫩,阴阳稚弱,神气未充,调节与平衡机能未臻完善是儿童多动综合征的内在病因;肾阴不足,肝阳浮亢,心神失宁为其基本病机;阴静守不足,阳浮亢有余为其临床表现之特征,且在神、志、情、性四个方面均各具症状特点。滋肾平肝、养心益智、宁神定志为立法统方之基础,临床根据常见的肝肾阴亏、心肝火亢、心脾两虚、痰热内扰四个证型处方遣药。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总结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赋予肝阳上亢新的内涵,构建高血压阳气亢逆新病机理论;提出阳气亢逆是高血压病理机制中的关键病机,贯穿了高血压发生、发展及证候演变的全过程。高血压初期多为纯实无虚,为肝阳上亢证;日久耗伤肝肾之阴,致阴虚阳亢,则发展至中期,虚实夹杂,为阴虚阳亢证;久延不愈,阴损及阳,则病至后期,形成阴阳俱虚(偏阴虚)证;以上三个阶段皆存在阳气亢逆之势,但是不同的阶段引起阳气亢逆的机制各异,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演化随证治之。并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等方面揭示了高血压阳气亢逆证候群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炎血尿病程较长,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阴虚为本,热、瘀为标.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故有“肝肾同源”之说.二者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肾阴亏虚,可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亦可导致肾阴亏损.肝火亦可下劫肾阴,致肾阴不足;肾阴亏耗,水不涵木,可引起肝阴不足.肝肾阴虚则火旺,灼伤肾络而致尿血.从肝论治血尿,正是针对尿血的主要病机而设.但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治肝不忘调肾、伐肝亦需养肝、调肝勿忘活血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赵杨教授治疗帕金森病失眠经验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主要是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致不寐,久则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治疗上重在分清标本虚实,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