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冯玮  陈志刚 《北京中医药》2009,28(8):603-606
络脉的概念最早见于先秦至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内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络病学说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后,鼎盛于清代,当代又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简单回顾络病学说的历史沿革,总结现代一些文献的观点,指出各种因素而导致络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的一类病证通称为络病,总结了络脉的生理特点和生理功能,并概括了络病的病因病机,络病的西医病理生理学基础,络病的特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医络病学在近30年间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和临床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络脉—血管系统病"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对中医络脉络病与现代医学心血管病关系的深入研究,大致形成共识,中医络脉类似于西医血管,西医心血管病可以利用中医络病病机加以分析、辨证及治疗。现就络病学说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络病学说角度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方法:重温络病学说的相关文献,就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与络病学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提出络脉病变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机;根据病程可分为络脉瘀阻、络虚不荣、络息成积三个阶段;运用络病学说,紧扣血瘀络阻的病机,以通络为基本治法对该病进行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归属于络病范畴,以络病学说为指导开展治疗,拓展了对该病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医络病学说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3,44(6):407-409
提出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反映中医络病理论研究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络病与血瘀证在病机概念与治疗上的不同,并就络病理论代表方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研究作了简要论述,以期对建立完整的中医络病学说体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韦云  周文泉  贾广波 《陕西中医》2010,31(11):1565-1566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肇始于《内经》,充实于金元,兴旺于明清,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时,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素问·调经论篇》云:“病在血,调之络。”初步反映了络脉与血病的关系,奠定了络病学说的基础。络脉既是气血津液贯通的枢纽,也是沟通机体内外及神机运转的重要途径之一。简单来说,络病不是某一种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从中医络病学说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和治疗,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位在心之络脉,主要病机为心气虚乏,络脉瘀阻,绌急出痛,制定了补益心气,活血通络,解痉止痛的治疗大法,并组成益气药和虫类药为主的通心络胶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为分支。络脉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之分。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证。有关络病学说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得到发展,于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病入络”说与“久痛入络”说及其理、法、方、药,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近10年来,在基础、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试分述如下。 1 络病理论基础研究 茅氏[1]通过考察和总结络病及通络方法的历史沿革,提出通络法与络病理论渊源于《内经》、《难经》,…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紫癜病位在络,其发生、发展、转归与络病学说密切相关。总结小儿过敏性紫癜核心病机为伏邪潜内,新感触发,络脉受损。治疗采用通补结合的原则并以活血化瘀通畅络道贯穿治疗全程,早期以祛邪通络为主,具体有祛风、清热、解毒、除湿等通经活络法,驱邪外出,条达络脉;迁延期以扶正养络为主,常用益气健脾荣络、滋阴降火安络等,固本以防伏邪再生。  相似文献   

9.
王栩芮  张亚  何晶  康雯霖  郭静 《新中医》2014,46(5):247-248
<正>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而通络法则是基于络病学说,以宣通络脉为主的治疗方法。笔者谨就络病学说与带状疱疹的发病关系及运用通络法指导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浅谈体会如下。1络病学说的发展及应用络病是以经络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症,即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脉络功能障碍或结构损伤的病变,其外延同时包括导致络脉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络病学说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证治,提出冲任络脉瘀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络病病机,临床辨证当分清冲任络脉瘀阻证的寒热虚实,在审因论治,祛邪通络的同时灵活选用辛香通络、温经通络、藤类通络、化痰通络、虫类通络药物,若病久致虚者可加入补气运络,填精坚络之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笔者将络病理论运用于临床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收效颇佳,现将冠心病从络论治探析如下。 1络病理论渊源 络病学说是伴随着《内经》经络学说而发展的。《内经》中首次提出络脉概念,初步阐述了络脉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治则,为络病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中医络病学说探讨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中医病因病机,认为微血管性心绞在结构特点、发病机制等方面与络病具有相关性,指出络脉失和为本病的病理基础,络脉失荣、络脉瘀阻、络脉损伤为其主要病机状态,治疗上注重调理肝肾,减少痰瘀的生成,抑制其向络脉损伤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从而控制本病的病情进展,旨在为中医防治微血管性心绞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络病学论治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络病理论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用于心脑血管病的研究 ,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临床上亦有较好的疗效 ,报道如下。1 络病的病理特点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症 ,“久病入络”说与“久痛入络”说是络病学说的学术体系。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跌仆金伤 ,饥饱劳倦等均可致络病。“经主气 ,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 ,因而络病的特点是久病 ,其病机是络脉空虚 ,气不足血行迟滞而留邪致虚实夹杂之证 ;毒邪蓄积 ,暴病之后 ,邪毒郁伏于体内致顽疾难愈 ;络脉损伤 ,外伤或内结均可致络脉损…  相似文献   

14.
刘雪琴 《河北中医》2007,29(7):658-660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的概念,初步论述了络脉的循行、生理及病理,为络病理论奠定了基础。至汉代张仲景进一步发展了络病理论,主要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中,他论述了部分络脉病证及与络脉有关病证的病机、诊法和方药。张仲景之后,历代也有一些散见的关于经络瘀滞病证的论述,但均未形成比较完整的关于络脉受病的辨治理法。至清代,叶天士在继承前人学术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强调“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总结出较为完整的络病辨治理法,从而发展了前人的学术成果,使络病理论初成体系。至现代络病理论得到充分重视,日益完善。现就近年关于络病理论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络脉1.1络脉的定义目前所言的络脉,其意义不断递进延伸,较前有了更加清晰深邃的内涵。现对络脉概念认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1.1从广义与狭义来认识雷燕[1]认为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络,包括“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  相似文献   

15.
贾奎  菅艳萍 《光明中医》2011,26(11):2184-2185
络病学理论始于《黄帝内经》,至近代已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体系。"脑心同治"的理论基础基于络脉学说,心脑血管疾病与络病学关系密切,其病机演变规律相同,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存在疾病发生发展共同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络病学说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鑫  郭兆安 《光明中医》2009,24(6):1184-1185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是以络脉损伤为基础,以气血瘀阻为特征,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其内涵包括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外延包括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及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改变[1.2].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病因不明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属于难治型复发性疾病。通过对"络脉理论"研究,认为血络与气络形成经络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两大网络系统,依据"气络学说"整体观思想,认为UC的发病机制毒邪产生于局部,但是并不局限于"脉络系统",而与"气络"密切相关。笔者将中医络病学说与UC发病机制相结合,提出"络虚毒滞、毒损肠络"的病机学说,也是UC恶化的关键环节。结合现代研究认为气络与NEI网络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提出"NEI网络异常"是"毒损肠络"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基于"络病"理论结合现代研究对UC病机特征总结,为临床诊治UC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络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5,46(4):243-245
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机演变过程.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19.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络病学说是探讨络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辨证治疗的学术理论。近年来,随着对络病理论多层面、多视角的研究不断展开,络病学说的内容不断丰富。本文就络病学说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从络论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络病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至清代叶天士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明确指出经脉是主干,向下分出络脉、孙脉。《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浮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临证指南医案》说:“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可见由经脉别处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浮络、阳络,循行于体内的络脉是阴络,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之络。六淫外侵,邪客肌表,入舍阳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正邪相争,病在经气,迁延不愈,病久延虚,虚气留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